6.2 *《为了忘却的记念》课件(共7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6.2 *《为了忘却的记念》课件(共7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9.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22 12:04: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3张PPT)
学习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 理解作者用典的意义;体会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
2、思维发展与提升 分析人物形象;学习课文勾连有序的行文结构和记 叙、描写、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理解本文在线索的确定、段落的衔接 和首尾的呼应上都作周密安排的结构特点。
3、审美鉴赏与创造 把握文章主旨,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左联五 烈士为理想而献身的执著精神,理解鲁迅的悲愤之情,以及为理想坚韧斗 争的精神。
4、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 向献身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五烈士致敬;学习 鲁迅爱憎分明的感情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点 解读白莽、柔石的性格特征,感受左联五烈士为理想而献身
的执著精神,学习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妙句鉴赏,深挖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三个典故点石成金的作用;理解鲁迅在文中所表现 出的复杂而深刻的情感,认同作者主张坚韧斗争的理想追逐方式。
温故知新
鲁迅(1881年—1936年),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
字豫山,后改豫 才,“鲁 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 (第一篇白话小说)时所用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 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 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 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 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 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 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 化领域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 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回顾作者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历 史 小说集)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南腔北调集》《坟》《热风》等16

鲁迅的小说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为 中国现代文学的艺术殿堂塑造了第一批不朽的典 型形象,如阿Q、闰土、祥林嫂、孔乙己等。
主要作品
回顾作者
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
曰 5 . weiuacTiang
shi
文题解读
作者把本文题为《为了忘却的记念》,即然是“记念”,为什么
说是“为了忘却” 请从课文首尾两段中找出有关的语句进行理解。
“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
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 ”, “ 埋 得 不 能呼吸”。
“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倒要 将他们忘却了”。
郁结心中的悲愤和
长期积聚的精神重负,
使他感到十分窒息。
这是从主观方面 强调“忘却”。
从客观方面强调“忘却”
通过三十年血的经验教训的总结, 意识到需要节制自己的感情,过于沉 浸在悲痛之中是不利于战斗的。革命 的道路漫长而曲折,需要发扬坚韧不 拔的精神去战斗。
“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
忘却,不说的好罢。”
文题解读
与其说“记念”是“为了忘却”,倒不如说是“为了战斗”,而唯有战斗,才是 对烈士最有价值的纪念。《为了忘却的记念》这个标题,反映了作者深切的感情 , 坚强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
二者联结起来,有三层含义:
●烈士往事历历在目,鲜血如在眼前,两年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 的心,至今没有停止”,“为了忘却”正说明难以忘却。
●对烈士最好的记念是化悲痛为力量,轻装上阵,奋然前行。
●记住烈士生前事迹,让他们永远活在人民心里,让后人永远记念他们。
为 了忘却的记念
“忘却”,将悲哀摆 脱、搁置
记住愤怒,不忘先烈,更好地战斗
文题解读
走进文本
1931年1月11日,柔石、白莽等左联的 五位青年作家被捕。同年2月7日被秘密枪杀 于上海龙华,大批左联作家被通缉,鲁迅也时 刻面临被捕的危险境地,但他丝毫不畏反动派 的屠刀和淫威。
在闻知柔石、白莽等左联的五位青年遇 难的消息后发表《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 驱的血》《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等强烈 抗议和揭露反动派的罪行。
在烈士遇难两周年的日子,1933年2月 7—8日,鲁迅带着无限的悲愤写下此文。
走近人物
柔 石 :1902生于浙江省台州宁海县,原名赵平福、平复、少雄。几代读 书,传至父亲,家景不支,为小商。柔石至10岁入学,后入省立第一师范, 受“五四”影响,走上文学之路。曾为北京大学旁听,听鲁迅所授中国小 说史等,与鲁迅创立朝花社。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被推选为执行委员, 负责左联刊物《萌芽》。由冯雪峰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有短篇小说《二 月》中篇小说《三姊妹》等。
殷夫:1909生于浙江象山,原名徐柏庭。1927年考入上海同济大学,积 极投身反帝爱国斗争运动,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发起人之一。殷夫有一个 极疼爱他,时任国民党航空署长的哥哥。牺牲前他曾四度入狱,均被哥哥 保释而出。他感激哥哥的手足之情,但追求真理坚不屈从。有诗集《孩儿 塔》《伏尔加黑浪》。
冯 铿 :1907生于广东潮州,又名岭梅。五卅时期在潮州参加革命活动。1925年 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参加“左联”。《新女性歌》 三十年代风靡一时:“真正的妇女是洗掉她们唇上的胭脂,作为一个铿铿锵锵,推 进时代进展的整个集团的一份子。烈火中的斗士,来寻找它们真正的出路!”或是 其名由来。有短篇小说集《铁和火的新生》,中篇小说《重新起来》。
李伟森:1903年8月生于湖北武昌,笔名求实。1917年考入武汉高等商业专科学 校。五四时,参加领导学生运动。1921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23年参加京铁路工 人大罢工。翌年4月,被派往苏联东方大学学习。后当选团中央委员,团中央宣传部 部长兼《中国青年》主编。1930年8月,任中央宣传部秘书。1930年春,参加上海 “左联”的领导工作。有《小品文杂感集》,译著《朵思退夫斯基》。
胡也频:1903年生于福建福州,原名胡崇轩,笔名野苹等。少年当过学徒,后求 学天津大沽口海军学校。曾在山东济南省立高中教书,与沈从文在上海《中央日报》 编辑副刊《红与黑》。参加“左联”,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左联”执行委员,兼 工农通讯委员会主席。有中篇小说《到莫斯科去》《牺牲》等。
1930年3月2日,“左 联”在上海成立,它是一个由文 学研究会、创造社、鲁迅发起的进步青年所组成的文学组织, 鲁迅当选为常委。“左联”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并把马 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工作方针,主张“对旧社会和旧势力的斗 争必须坚持、持久,而且要注重实力”。白莽、柔石、冯铿、 李伟森、胡也频均参加了这一进步组织。
课文所写事件,发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 反动派为了配合反革命的军事“围剿”,他们一方面利用反 动文人对抗革命文艺运动,一方面采取查禁书刊,封书店, 逮捕、暗杀左翼作家等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手段“围剿”左 翼文学。
“左联”
文章
背景
创作背景
写作背景
委宣传部、省直机关工委、省委党史和文献研 省教育厅、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省国资委
承办单位:浙江广电集团
任务一
理清文章思路,鉴赏人物形象
学习活动(一)理清文章思路
读课文,给每一部分拟定一个小标题(四字)
回忆白莽
柔白被捕
抒发悲愤
追忆柔石
烈士遇害
1
30
50
2
4
学习活动(二)分析人物形象
作者主要写哪些人物的哪些事 迹
白莽 柔石
通过“看似零碎 却很能表现人物 性格的小事”来 勾勒人物形象
思考1.读第一部分,根据鲁迅的记述,主要写与白莽的几次
交往 体现了白莽的什么性 格
第一次 白莽亲自来送《彼得斐传》原书并有意曲译 单纯热情、爱憎分明
白莽明知应译为“国民诗人”,但偏译为“民众诗人”,因为他憎恨国民党反
动派,因而连“国民”两字也觉得讨厌,不愿意用来称呼自己所喜爱的诗人
“国民”不仅包括民众,而且包括统治阶级,具有某国国籍的人都是 该国的国民。白莽是热爱民众而憎恨统治阶级的。
第二次 与鲁迅初次见面后来信并坦率地表示“很悔和我相见”
第一次会面后白莽给鲁迅写信说“好像受了一种威压似的”,经鲁迅回信 解释后便不存芥蒂,乐意接受赠书,再译彼得斐的诗,亲送译诗给鲁迅。
刚从狱中释出,热天穿厚棉袍、汗流满面,却毫无愁 苦地登门拜访鲁迅,并告知自己是革命者
率直坦诚 勤奋好学
坚强乐观
第三次
裴多菲(1823~1849),原来译名为彼得
斐。匈牙利爱国诗人和英雄,他积极参加反 对专制主义的政治活动。1849年7月31日,
在保卫祖国抵抗奥地利和沙皇俄国侵略的战
争中牺牲,年仅26岁。
思考2:文中为何反复提到彼得斐 为什么写白莽遇难时,作者要引 用彼得斐的诗 (32段)
“也如我的那时一样,热爱彼得斐的诗
的青年”(第6段)
94 haan wnt fann n aan hc
8cmn bu ben am,ber mid gcplea 8ol Qicbe biriteit aue
取 ad traatcn 0nf bab' 插 thadt
毁 tr d nn,ob o lbbi iotgcn flog.
需a trat i tin...be I现attr fam
Qhtorgcn mir mlt paft
1abeb 6m,wi. inMgi t ta e分m !Wunb,
m
br
an
um
c
fi
e
b
e
Bl
e
er
e
io
ee.Zorek.brap aud fernerbin.
xie fr mad Qubnerflelid bein @inm. rbalr hie Qmn imQbr nb out
et.mriner Xattet rn a ut!
fawa srayrtart.
0ahllprat.
Dot 2cten ift mir inett.
Zie firbe ned pid mdr
Tod fur btarribelt gb 34 beibe gene bet!
0irbrrfryn.
k id men attec
bnrifrm fel,nma id u话 3u etibden tet binctm:
o+fog'i 硒btr.ba idon io lang', lana td miát subau卷
ie tmin
4at
民族之歌(节选)
彼得斐
起来,匈牙利人,祖国正在召唤!
是时候了,还不算太晚!
愿意作自由人呢,还是作奴隶
你们自己选择吧,就是这个问题。
向匈牙利的上帝宣誓,
我们宣誓,我们宣誓,
我们不再继续作奴隶!
自由与爱情
彼得斐
生命诚宝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 由故,二者皆可抛。
彼得斐是鲁迅与白莽来往的一个重要原因,彼 得 斐是鲁迅回忆白莽的一条重要线索。
鲁迅反复提及彼得斐,是借彼得斐,来歌颂赞美 白莽追求真理和自由、大胆反抗的品质。
中国的彼得斐
白莽是一个淳朴率真、爱憎分明、富有
才华的青年作家,是一个具有坚定信念、执 着追求真理和自由的革命者。
但那时我在上海,也有一个惟一的不但敢于随便谈笑 而且还敢于托他办点私事的人,那就是送书去给白莽的柔
石。
他的家乡,是台州的宁海,这只要一看他那台州式的
硬气就知道,而且颇有点迂,有时会令我忽而想到方孝孺
觉得好像也有些这模样的。
思考3.作者写柔石的最突出的性格是什么
“硬气”而“颇有点迂”
然而柔石自己没有钱,他借了二百多块钱来 做印本。除买纸之外, 大部分的稿子和杂务都 是归他做,如跑印刷局,制图,校字之类。可是 往往不如意,说起来皱着眉头 …
他于是一面将自己所应得的朝花社的残书 送到明日书店和光华书局去,希望还能够收回 几文钱,一面就拚命的译书,准备还借款。
【硬气】
勇于承担 勤奋能干 刚毅坚强 不计较个人
得失
看他旧作品,都很有悲观的气息,但实际上并然, 他相信人们是好的。我有时谈到人会怎样的人,怎样 的卖友,怎样的吮血,他就前额亮晶晶,惊疑地圆睁 了近视的眼睛,抗议道,“会这样么 ——不至于此 罢 …… ”
不过朝花社不久就闭了,我也不想说清其中的原 因,总之是柔石的想的头,先碰了一个大钉子,力气 固然白化,此还得去借一百块钱来付纸账。后来他对 于我那
人心惟危”说的怀疑减少了,有时也叹息道,真会这样 的么 ……”但是,他仍然相信人们是好的。
【迂】
天真单纯 执 拗
对社会的黑暗、人 心的险恶,还缺乏 清醒的深刻的认识
【迂) 淳朴老实
他的迂渐渐的改变起来,终于也敢和女性的 同乡或朋友一同去走路了,但那距离,却至少总 有三四尺的。这方法很不好,有时我在路上遇见 他,只要在相距三四尺前后或左右有一个年青漂 亮的女人,我便会疑心就是他的朋友。但他和我 一同走路的时候,可就走得近了,简直是扶住我, 因为怕我被汽车或电车撞死;我这面也为他近视 而又要照顾别人担心,大家都仓皇失措的愁一路, 所以倘不是万不得已,我是不大和他一同出去的, 我实在看得他吃力,因而自己也吃力。
“此案累及太大,我一时恐难出狱,书店事望兄为我
代办之。现亦好,且跟殷夫兄学德文,此事可告周先生;
望周先生勿念,我等未受刑。捕房……诸望勿念
勇敢无畏 从容不迫
满怀义气宁折不屈
【硬气)【迂)
他终于决定地改变了,有一回,曾经明白的告诉我,
此后应该转换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我说:这怕难罢,譬如 使惯了刀的,这回要他耍棍,怎么能行呢 他简洁的答道:
积极进取勇于探索执着坚定(迂)
只要学起来!
鲁迅对柔石高度评价:
无论从旧道 德 ,从新道德,只要是损 己利人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
“旧道德”指旧有的,在人民群众中长期形成的道德;
旧道德:仁、义、勇、毅的品质
“新道德”指无产阶级新思想指导下的道德;
新道德:追求自由、真理的精神
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挑选上 迂 :不计个人得失,天真善良,执着坚定
自己背起来 硬气:敢于承担,刚毅坚强
小结
不独白莽、柔石,在冯铿、李伟 森、胡也频,身上也同样体现了出为 了国家,为了真理,为了自由和民主, 英勇反抗、不畏牺牲、宁死不屈的精 神。这是这些革命青年身上所具有的 共同品质。
任务二
解读文本,理解句子,体味情感
学习活动(一)品读语句体会情感
“并非为了别的,只因为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
至今没有停止,我很想借此算是竦身一摇,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 一下,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悲愤”,悲哀和愤怒。鲁迅悲哀的是自己失掉了很好的朋友, 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愤怒的是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青年的血腥 屠 杀。“忘却”,是暂时摆脱悲哀,化悲痛为力量。
注释:
1、惯:含有司空见惯之意。长夜:漫长的 黑 夜 ,比喻国民党统治下的黑暗岁月。
2、“挈妇”句:挈、将,是同义词,均有 提携、带领的意思。妇:指鲁迅夫人许广 平。雏:指鲁迅的幼儿周海婴。当时,海 婴还只有一岁零三个月。鬓有丝:指两鬓 斑自。鲁迅写此诗时已51岁。写出了鲁迅 受国民党反动派迫害的困难处境。
3、慈母:泛指当时受迫害的革命者的母亲。
4、城头:指南京。变幻:指国民党军阀间 的勾心斗角,长期混战,使政局动荡不安。
5、朋辈:指被害的柔石等五位左翼青年作 家。
6、刀丛:比喻国民党的迫害政策。
7、无写处:含有无处发表之意,形容极度 悲愤。
无 题
惯于长夜过春时1,挈妇将雏鬓有丝2。 梦里依稀慈母泪3,城头变幻大王旗4。 忍看朋辈成新鬼5,怒向刀丛觅小诗6。 吟罢低眉无写处7,月光如水照缁衣8。
鲁迅的七律《悼柔石》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我已经习惯于在漫漫长夜里度过春天的时光,鬓发斑白了带着妻儿被迫出走。
据鲁迅日记:下午偕广平携海婴并许媪移居花园庄,可见此联为写实。这两句写 出了鲁迅受国民党反动派迫害的困难处境。“春时”、“长夜”,点明了是在一个春 天的夜晚;“挈妇”、“将雏”,表明正和家人外出避居; 一个“惯”字既指明鲁迅 对于敌人形形色色的残忍手段已司空见惯,对于动荡不安的生活已习以为常,又有力 地控诉了蒋介石反动政权镇压革命的滔天罪行。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梦里仿佛看见慈祥的母亲正为我担忧落泪,而城头上还在变换着军阀们的各色旗号。
此联前后对比,又形成了因果关系。连年的军阀混战使社会不安定,民不聊生, 革命者被迫害,所以,此联也是写实。这两句点出了当时政局的动荡,表现了鲁迅 对母亲的深爱与怀念,母亲为儿子遭受迫害的担忧。揭露了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大小 军阀你争我夺、连年混战,不顾百姓死活的罪行。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我怎忍得看着年轻的战友被敌人杀害,以愤怒的心情对着白色恐怖的刀丛写诗悼念。
鲁迅眼看敌人残杀革命同志怎能忍气吞声 新仇旧恨,涌上心头,他面对敌人的 屠刀,在刀丛中与敌人短兵相接,毫不退缩,用笔进行战斗。一个“怒”字,是作者 强烈感情的迸发,表现了与敌人不共戴天的刻骨仇恨和迎着腥风血雨前进的战斗精神。 此联充分表现了作者面对战友被害的愤怒,并具有与敌人斗争的大无畏精神。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吟诵之后俯视周围却没有写的地方(不能发表),只有那清冷如水的月光照着我这个 穿黑袍的避难者。
诗写成了,但哪有发表之地 周围的现实是一片黑暗,犹如漫漫长夜。“低 眉”
是一个痛定思痛的形象,是一个沉思如何继续战斗的形象。“无写处”,指反动派对人 民言论自由的压制,他们对革命言论“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是对反动派黑暗统治的 强烈控诉。最后一句以写景作结,深化了悼念柔石等人的主题,它渲染了一种悲凉、肃 穆的气氛,表现了作者处境的寂寞和心情的沉重。首句写长夜,末句写月光,前后呼应, 结构谨严。
体悟情感
( 1 ) 有对中国笼罩在反动统治的黑暗中的深深忧虑;
( 2 ) 有对敌人的残忍与白色恐怖的愤怒与抨击 ( 3 ) 有对革命青年牺牲的沉痛悼念。
( 4)抒发了作者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表现了不 屈的反抗精神。
这首诗深深感动和鼓舞了许多革命者,是现代文学史上的 不朽诗篇。
首联“挈妇将雏”指文中“这一夜,我烧掉了朋友们的旧信
惯于长夜过春时,
札,就和女人抱着孩子走在一个客栈里”,写“我”保存实
挈妇将雏鬓有丝。
力的“逃走”。
梦里依稀慈母泪,
颔联“慈母泪”指文中“不几天,即听得外面纷紛传我被
城头变幻大王旗。
捕,或是被杀了”“连母亲在北京也急得生病了”,写母
忍看朋辈成新鬼, 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
子情。
颈联指文中“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
月光如水照缁衣。 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冕了”,写烈士遭难。
尾联“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中的“无写处” 指文中“在中国,那时是确无写处的,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写 黑暗统治。
“惯于长夜过春时”一诗中的许多内容在课文中多处地方有所表 述,试举出有关语句加以印证理解。
当时上海的报章都不敢载这件事,或者也许是不愿,或不屑载这件
事,只有《文艺新闻》上有一点隐约其辞的文章。为什么。
明确:不 敢载:“不 敢”并非“不 愿”,只是摄于国民党政府的严酷 统治,是进步报刊的态度;。
不愿载:“不愿”者在国共两党的斗争中采取超然立场,是中 立报刊的态度;
不 屑载:“不屑”者则把五个青年作家的遇害看做小事一桩, 认为不值得见诸报端,属于反动报刊的态度。
隐约其辞:“左联”领导刊物的态度
全句不仅说明了五烈士是被秘密杀害,而且反映出国民党反动派对 社会各界施行高压政策,白色恐怖严重的现实。
两处重复
1)文中两次提到自己送给好友的书落到了三道头手里了, 作者为什么如此耿耿
落到了扼杀先进思想,扼杀进步青年的反动派手里, 是一种亵渎。(书,是先进思想的传播工具;书,是我 珍爱的东西;书,是我送给好友的礼物。
2) “我又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 年。”
这几位遇难的青年不但是作者的朋友,更是无产阶级战士,他们 的殉难与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于是,作者由失去朋友而产生的沉 痛之情,因为我们民族的损失而加重了。
文中两次写到这句话,前后构成反复,加强了歌颂烈士和控诉国 民党反动派的感情。
“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 我们是有的。洋铁碗可曾收到了没
有 ……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晨,在 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原来如此!…… ”
思考:“原来如此!……”中“此”指代什么 叹号和省略号各表达什么作用
试把这句话的深层含义说出来。
这段文字详记柔石等人被害的消息:遇难者的人数——表明这是集体屠杀,确切 的死难日及地点——表明这是未经“审判”的秘密屠戮,柔石中弹弹数——表明这是 虐杀。
“原来如此”的“此 ”便包含了以上三点所要叙说的内容。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 对柔石无微不至的关怀,对敌人强暴罪行的揭露和控诉,抒发了极度悲愤之情。
“原来如此”单独成段,感情十分强烈复杂。感叹号表明了作者此时正在挂念狱
中的进步青年,却忽然得知他们已被杀害的震惊,表明愤怒与抗议;而省略号表明了 作者更加复杂的感受,有对反动政府残暴的极度愤慨和对青年们遇害的巨大悲伤,因 感情过于强烈而无法诉诸言语。
深层含义:反动派竞如此卑劣凶残地对待无辜青年,柔石这样的好青年竟会遭到 如此残酷的杀害是作者始料不及的。所表达的感情由无尽怀念转到无尽悲愤。
“不是年青的为年老的写记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许多青 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 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这是怎样的 世界呢。”
“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形象地概括了三十年来,一切 反动统治者残酷屠杀革命者的罪行。
“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 延口残喘”表明斗争的艰难。 “这是怎样的世界”反问语气,是对黑暗社会的控诉。
全句表现了作者对反动派的切齿痛恨和顽强斗争精神。
“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 来总会有记起 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
【明确】
“夜”象征反动统治的黑暗与残酷;
“路”指革命者与反动统治作斗争的征途;
两个“正长”说明革命者必须进行长期的艰苦斗争;
“不如忘却”是指要摆脱悲哀,继续战斗; 与文章开头呼应,再次扣题。
“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是说相信烈士的血不会白流,革命 终将取得胜利是历史的必然,表达了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心和与敌人抗争到底 的精神。省略号表示还有许多话没有说完。
学习活动(二):解读文本
第二部分,文章由柔石带及对冯铿的回忆,三个“疑心”体现了什么
明确:第一个“疑心”,是写对冯铿的印象。“我疑心….…急于事功”,在 鲁迅看来,这种缺乏严酷的斗争经验的女青年常会有这样的缺点。后面写她 在监狱里“面目都浮肿了”,可见她是一个坚强可敬的革命青年。
第二个“疑心”,是指柔石可能受冯铿的影响。他们都有点“罗曼蒂 克”和“急于事功”,但这个“疑心”又被第三个“疑心”所否定。
第三个“疑心”,是作者以自己的弱点来反衬冯铿的优点。“但我又 疑心我自己,.……她身上去了”,突出鲁迅勇于自责的精神。
作者不回避写出自己对冯铿的“隔膜”,不隐讳自己对她的最初印象,甚至 以自嘲的口吻说出“我其实……文学青年高明”正可见这段回忆的真实可信。
思考:第三部分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前两部分分别记述了作者与白莽、作者与柔石的交往,第三部分交 代了白莽、柔石的同时被捕,由此过渡过记叙五人被捕,也为下文抒情 作了铺垫。可以说这一部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仅134个宇就点明了白莽、柔石与“左联”的关系,以示强 调 “ 左 联”时期的交往,“又托”“又被没收”和第一部分末尾相呼应。由二 人被捕过渡到下文对五人被害的评述。以上三部分侧重于革命情谊的叙 述,为第四、五部分抒情之基础。
作者提到“牺牲”木刻有何用意
《牺牲》是木刻刻画了一位母亲含悲让她的儿子去做无谓的牺牲。这时正值 欧洲大战,她的两个幼子都死在战线上。现收藏于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 会址纪念馆。
①柔石母亲的遭遇和版画的内容非常相似。
②作者无法明确表达对烈士的悼念,只能用 含蓄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③这也是从另一个侧面控诉当时无言论自由
写作中委婉表达的手法。巴金《后记》:“我为了向图书杂志审查老爷们表示 让步,常常在作品里用曲笔转弯抹角地说话,免得作品无法跟读者见面,或者 连累发表我文章的刊物。”
曲笔:借木刻抒情
的社会。
学习活动(三)理解典故
本文一共用了三个典故,分别有何用意
P45 宁死不屈的方孝孺
方孝孺(1357-1402),字希直,一字希古,浙江 宁海人。明朝学者、文学家、思想家。自幼聪明 好学,长大后拜大儒宋濂为师,为同辈人所推崇,常 以宣明仁义治天下之道、达到时世太平为己任。
燕王朱棣誓师“靖难”,挥军南下京师。惠帝 亦派兵北伐,当时讨伐燕王的诏书檄文就出自方孝 孺之手。建文四年(1402)5月,燕王攻进南京,文武 百官多见风转舵,投降朱棣。方孝孺拒不投降,结 果被捕下狱。朱棣命他为自己草拟即位诏书,方孝 孺把笔掷到地上,边哭边骂道:“死就死了吧,诏书 我绝不能起草。”
终被朱棣下令车裂于市。1402年7月25日,方 孝孺慷慨赴死。
典故一:(p45) 方孝孺
“他的家乡,是台州的宁海,这只要一看他那台州式的硬气 就 知 道 ,而 且颇有 点迂,有时会令我忽而想到方孝孺,觉得好像也有些这模样的。”
资 料 链 接 1
方孝孺: 柔 石 :
硬气——宁折不弯,舍生取义; 硬气——为信仰而坚持不懈;
迂——固执,不适应实际。 迂——书生气,缺乏经验。
方孝孺因朱允效、朱棣争位而丢掉性命,连累亲友宗族,实在很“迂”。但 那威武不屈、舍生取义的刚烈精神,几百年来一直为后人敬仰和赞颂。
通过类比手法,写出了柔石和方孝孺在威武不屈、舍生取义的刚烈精神上是一 致的,他们都将为后人所敬仰和赞颂;同时,用朱棣惨无人道、滥杀无辜的暴行来
暗示国民党反动派杀害进步青年的罪行,这是作者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深刻揭露和控
诉,表达了作者的愤懑之情。
资料链接2
P47《说岳全传》中高僧“坐化”
秦桧假托十二道金牌,把岳飞召回,岳飞在回杭州的途中作了 一个噩梦,他预感不祥,便到镇江金山寺的高僧道悦那里去释梦。 道悦劝岳飞要么出家,要么逃走,否则必有大祸。岳飞没听,回到 杭州后便被秦桧以“ 莫 须 有 ”的罪名杀害了。岳飞死后,秦桧并不 罢休,追问看守岳飞的人,岳飞死前说了什么话,回答说,岳飞说 悔不该没听道悦的话。于是秦桧便派何立捉拿道悦。何立一到,道 悦便留下一个“何立从东来,我向西方去”的偈子而“坐化”了。
典故二:(p47) 《说岳全传》一个高僧的故事
记得《说岳全传》里讲过一个高僧,当追捕的差役刚到寺门之前,他就“坐化”了,还留下什么 “何立从东来,我向西方走”的偈子。这是奴隶所幻想的脱离苦海的惟一的好方法,"剑侠"盼不到,
最自在的惟此而已。我不是高僧,没有涅盘的自由,却还有生之留恋,我于是就逃走。
《说岳全传》中的高僧坐化是为躲避来追捕的差役,作者逃走是为 躲避国民党反动派的搜捕,
两件事情有相似点。
岳飞、柔石:都是被人谋杀的;
秦桧、国民党反动派:都是残害无辜;
高僧、作者:都是因他人之事受牵连。
两件事情也有不同之处:
高僧坐化:消极反抗;
作者逃走:出于对敌人的深刻认识,不坐等送死,走,是为了保存 实力,继续战斗。
通过类比揭露了敌人的卑劣。
①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民族英雄岳飞;蒋介石杀害 柔石也是“怎样的案情,却谁也不明白”
②秦桧杀了岳飞仍不罢休,还要去杀道悦;蒋介石杀了柔石等 人还不甘心,还要追捕鲁迅,无独有偶,都一样狡猾凶残,也 暗示了这个社会有如秦桧当道的时代。
③鲁迅对道悦的“坐化”是持否定态度的,他既不愿意到那 “不明不白”的地方去辩解,自投罗网,更不愿意想道悦那 样,束手待毙,而是“逃走”,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暴 行,唯一可行的办法是保存实力,继续战斗。
输今声年心京公还快在而北伍济黄污 大中年言上其人体层时雷于人其体分 用 的 年 有 作 代 子 之 情 心 公 思 物 参 言 物参期之度同分母今秀化 作 青心骨个有之壹纸气容黄 大 于 常 停% 的 其 特 遇 今 逐 察粉 而 其6于期黑其服之得自照明文退 专多用与民所边心不的壹即教通 代道作为于期或也乳和 言 之 断
向秀和他的《思旧赋》
向秀(约227-272),字子期,魏晋时期文学家,“竹林七贤”之 一,与嵇康、吕安等人相善,隐居不仕。嵇康、吕安被司马氏害死 后,向秀受司马昭接见任散骑侍郎、散骑常侍等职。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嵇康,不满司马氏政权的黑暗统治而遭杀 害。《思旧赋》这篇赋体文是向秀为怀念嵇康和吕安所作,分为 “序言”和“正文”两部分。当时的朝政把持在司马氏手中,朝 野一旦出现反对的声音,必定会遭到打击报复。为避祸,向秀写 《思旧赋》正文极简短,仅156字,只字未提好友因何而死,而只 是以“李斯东门黄犬”的典故来隐喻好友是死于黑暗的政治。
昔李斯之受罪兮,叹黄犬而长吟。
悼嵇生之永辞兮,顾日影而弹琴。
向秀以含蓄的笔法,表述对友人的深情厚谊,曲折地表达自己 哀伤激愤之情,同时也十分隐晦地表达了对当时政治黑暗的控诉。
典故三:(p50) 向秀和他的《思旧赋》
“年青时读向子期《思旧赋》,很怪他为什么只有寥寥的几行,刚开头却又煞了尾。 现在我懂了。”
马外 学 称
资料链接3
■ 引用向子期与《思旧赋》
● 司马氏导致向子期写《思旧赋》 以悼念亡友 而 文 短
● 国民党导致鲁迅写《为了....》 以纪念柔石等而 “没写处”

揭露 专制黑暗
映衬
心情悲愤
类比
处境危殆
鲁 迅
用典(言简意丰)
三则典故主要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强化了叙事的 深度和广度,较为含蓄地表现了对烈士们的深沉悼 念和对黑暗政治的强烈不满。
简洁含蓄意蕴丰富
用典,表达效果
①引前人之言之事,使立论有根据,增强说服力。 (议论文)
②不便于直接叙述的,借典故暗示,委婉道出作者的心声。(情感、主题)
③减少语词的累赘,使语言更简洁、精练。(语言)
④使文辞典雅,加大历史的纵深感,充实内容、丰富内涵。
(作品内涵、读者感受) 不足:用典过多或者用典邪僻,也会给读者带来理解障碍。
任务四
如何让看待鲁迅的“避”与“逃”
请找出与鲁迅的“避”与“逃”相关的句子。
前年的今日,我避在客栈里, 他们却是走向刑场了;去 年的今日,我在炮声中逃在英租界, 他们则早已埋在不知那 里的地下了;今年的今日,我才坐在旧寓里,人们都睡觉了, 连我的女人和孩子。
我不是高僧,没有涅槃的自由,却还有生之留恋,我于
是就逃走。
他爱憎分明,他给青年以最大的爱护,他“用笔”对 世间的一切黑暗、暴力、专制,大胆揭露,大胆批判,他 追求真理和自由,于悲痛中不断反省自我,在黑暗现实中 不断战斗。他是一个为了国家不断前行、勇敢无畏的“精 神界的战士 ”。
“避”与“逃”也是反抗,是保存实力,是为了继续战斗。
总结主旨
这是一篇著名的纪念文章。文章通过记叙作者与柔石、白莽等 “左联”五烈士生前的交往以及他们遇害的经过,揭露和控诉国民党
反动派“围剿”革命作家的罪行,抨击了当时“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
的黑暗统治,表达了对革命烈士的沉痛哀悼之情,同时,表达了与
敌人斗争到底的精神和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贯穿全文的情感主线:
纪念烈士——控诉暴行——坚韧斗争——坚信胜利
“为中国而死的青年”
“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
“沉默而痛苦,然而新的生命就会在这痛苦的沉默里萌芽”
鲁迅 青年人是我们由苦难走向新生不可或缺的力量。
燃烧成为黑暗当中的血光,
成为照亮民族道路的永恒火炬!
交代写作目的,解题
五人被害后社会反应 与白莽的三次交往
回忆柔石
简介冯铿
交代白莽、柔石被捕 悼念柔石
简介李维森、胡也频
第一部分
第二、三、四部 分
作者的悲愤
控诉敌人罪行,给人民以启示 第五部分
写作
缘由
回忆 烈士
记念 意义
总结全文 思路内容
为了忘却的记念
思考:这五个部分是否可以颠倒一下顺序
不可以,作者这样安排,是其匠心独运的体现。
在第一部分里,着重写了作者与白莽的三次会面,并引出柔石, 为第二部分写与柔石的交往和友谊作了铺垫。
第二部分简述了白莽、柔石是“左联”成员,表明了作者和他们 之间的关系,引出冯铿。
第三部分写托柔石送书给白莽。不久,他们都被捕。
第四部分是柔石白莽等青年作家被捕杀害的极端愤慨和沉痛哀悼。 再补写李伟森、胡也频。
文章第五部分,照应开头,也进一步表达了作者悲愤感情。 整篇文章环环相扣,紧密无隙,线索明析,重点突出。
文章特色 总结全文
(1)记叙、议论、抒情的完美结合
本文是一篇以记叙为主的杂文,带有浓厚的抒彩(对烈士的爱 对敌人的恨),在夹叙夹议之中,表现鲜明的爱憎。
前三部分重在记叙,第四部分记叙、抒情并重
第五部分重在议论抒情
而在每一部分中,记叙、议论、抒情又都是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第四小节为例:
记 叙 :写了柔石的被捕;柔石等青年作家被捕后的情况(两封信和有关他们遇害的“一 个可靠的消息”)议论语句:借《说岳全传》引起的议论(用 典);抒情语句:(1)时是一 九三一年一月十六日的夜间,而不料这一去,竟就是我和他相见的末一回,竟就是我们的永 诀。(2)原来如此!…… (3) 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 我们是有的。 洋铁碗可曾收到了没有 ……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 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4)《惯于长夜过 春 时 》
抒情
“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
“我又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
年。”
“我在悲愤中沉静下去了。”
2.借助版刻木画 (珂勒惠支《牺牲》) 3.借助典故(向秀《思旧赋》)
4.借助标点符号
“原来如此!…… ”(……感叹“身上中十弹”烈士死亡之惨烈, 连夜秘密残忍动手可见国民党反动派之凶残)
5.借助修辞(比喻)
“那时是确无写处的,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
“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 ”
国民党反动派文化围剿所造成的高压恐怖氛围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
(2)旁征博引,借古讽今
作者借用方孝孺、向秀《思旧赋》、《说岳全传》高僧坐化等典 故 。借古讽今,使文章的爱憎情感得到极大的增强。
(3)前后照应,结构严谨完整
(4)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柔石与他关系最密切,在文中占的篇幅最大,白莽次之。至于冯铿等 三人,或未见过面,或虽见面而不熟悉,便略写。对柔石和白莽,又注意 抓住最能体现这两位革命青年思想风貌的细节或“小 事”来写。
(5)语言朴实,深刻、含蓄,抒情激越,议论精当。
写人手法
忆白莽——透过有限事例表现思想性格
忆柔石——围绕思想性格选取典型事例
针对白莽,鲁迅主要记叙了和他的三次见面;针对柔石,鲁迅主要抓住他性格品质中 “硬气”和“迂”来选取典型事例。
相较于白莽屈指可数的相见次数,鲁迅对柔石则更为熟悉和了解:两家不过相距四五 家门面,碰面次数多;但鲁迅不可能把每次见面的情形都记录下来,所以他择取了能 突出柔石人物品质的事情进行叙述。
这样不仅在写法上避免了重复,更使得柔石“硬气”而“可爱”的性格特点跃然纸上。
比较阅读
请讨论:分别从文体、主题、情感、写法、写作背景、 塑造人物的手法、抒情内容与抒情的方式等方面,比较《记念 刘和珍君》与《为了忘却的纪念》的异同。
相同点
①文体:《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是同一作者的两篇以 写人记事为主的纪念性散文。
②主题:两篇文章主题相近,都是为悼念革命青年而作,即题目提示的 为了“记念”
③ 情感相通,都赞颂了革命青年的英勇,悲痛于他们的牺牲,憎恨反动 势力的残暴,表现出悲与痛、爱与恨的情感交织
④人物塑造手法相同,都善于选取典型材料,选取零散片段勾勒人物形 象,并呈现出记叙、议论、抒情三者水乳交融的特点。
刘和珍
事件一:预定《莽原》杂志:要求进步、追求真理
事件二:参加师大学潮:温和善良、敢于斗争、有责任心
事件三:徒手请愿牺牲:热忱爱国、用于牺牲
白莽
白 莽 ( 殷 夫 ) :
初见----因书结缘----端正、淳朴
又见----以文会友----敏感、爱憎分明
再见----革命同志----乐观坚定
再忆白莽----有才华的青年作家
彼得斐译诗----坚定的革命信念
相同点:人物塑造手法分析
选择典型材料,选取零散片段
《记念刘和珍君》
1926年3月18日,北京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 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执政府竟 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制造了骇 人听闻的“三 ·一八”惨案。刘和珍等人都是在当时遇害的。
鲁迅称这一天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为了忘却的纪念》
1927年蒋介石政变,对共产党人实行反革命军事“围剿”和 文化“围剿”,白色恐怖笼罩全国。反动派捣毁进步文艺团体,
查禁进步书店书刊,用残忍手段将左翼作家逮捕、拘禁至秘密 处死。1931年1月17日,“左联”五位青年作家(白莽、柔石、
冯铿、李伟森、胡也频)被捕;同年2月7日,被秘密枪杀于上海
龙华的特务机关淞沪警备司令部。同时,大批“左联”作家被 通缉。
不同点一:写作背景不同
《记念刘和珍君》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可是我实 在无话可说”“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 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
《为了忘却的纪念》
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 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 的时候的。 ……
向子期写《思旧赋》,表示司马氏杀害天下文士的 残暴无情。方孝孺被处死,表现朱棣残杀方孝孺及其族 人的嗜血成性
《说岳全传》高僧坐化,表现秦桧对岳飞的残害及 赶尽杀绝的狠戾
不同点二:议论、抒情对比
一篇是直露显豁,另一篇则曲折隐晦
《记》的抒情直露显豁、汪洋恣肆,《为》则使用了不少曲折隐晦的笔法 原因分析:
(1)前者写于刘和珍遇害后第14天,作者参加刘和珍追悼会后第7天,作者 处于事件的当下期,悲愤难抑,不能自已,故而抒情浓烈直露,字字血泪。
后者写于五烈士曲折隐晦遇害两周年,激烈的情感沉淀入内心深处,故而情
感虽然沉痛但不激烈波动。
(2)抒情的直露显豁与曲折隐晦也与社会环境有关。20世纪30年代前期, 国民党反动派倾力“围剿”革命,大肆逮捕、杀害革命群众,在白色恐怖方 面,比段祺瑞政府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也是“当时上海的报章都不敢报道这 件事”的主要原因。作者的革命斗争经验在某种程度上节制了他的抒情姿 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