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3张PPT)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第
四
课
县委书记的榜样
——焦裕禄
导 入
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 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
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
这是时任中共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发表在1990年7月16日的《福州晚报》上的一首词。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这是谁?执政为民、造福百姓、恩泽万众,让国家领导人如此追慕,引以为榜样?
学习目标
1.深入理解内容,体会人物高尚的精神品质,传承精神。
2.赏析人物通讯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效果。
知识积累
(1)鞠躬尽瘁: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
(2)同甘共苦:共同享受幸福,共同担当艰苦。
(3)呕心沥血:形容费尽心血。多用来形容工作、事业、文艺创作等方面用心的艰苦。
(4)泰然自若:形容镇定、毫不在意的样子。
(5)闭塞眼睛捉麻雀:比喻盲目办事毫无目的。
词语积累
(1)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蜂》
(2)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4)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陶行知
关于敬业的名句
(1)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毛泽东
(2)向焦裕禄同志学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江泽民
(3)焦裕禄同志是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公认的中国共产党的好党员,人民的好公仆,县委书记和广大干部的好榜样。他的一生,是为党的事业、为人民利益鞠躬尽瘁的一生……在今天,认真学习和弘扬焦裕禄精神仍然是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要求,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呼唤,是加强党的建设、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需要。——胡锦涛
对焦裕禄的评价
(4)焦裕禄同志是人民的好公仆,是县委书记的榜样,也是全党的榜样。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永远不会过时。——习近平
知人论世识体
焦裕禄(1922—1964),山东淄博人,曾任河南兰考县委书记。河南省兰考县位于黄河故道,饱受风沙、内涝和盐碱“三害”的侵扰,1962年底,焦裕禄出任兰考县委书记。
当时正是兰考“三害”严重时期,全县36万人民面临着生存考验。为解决兰考的灾害问题,焦裕禄鞠躬尽瘁,积劳成疾,身患肝病仍跑遍全县120个村庄,带领全县群众封沙、治水、改造盐碱地,取得明显成效。他身染重病,疼痛时便用硬物顶住肝部坚持工作,直至被县委强行送进医院。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因肝癌病逝,终年42岁。
人物知识
1965年12月17日,在兰考县委的会议室里,穆青第一次听到焦裕禄身边的干部介绍焦书记的事迹。大家说着哭着,会议室里哭 声一片。穆青坐不住了,他放下笔,不停地掏出手帕擦眼泪。他走到焦裕禄曾经坐过的因肝癌剧痛顶出窟窿的藤椅前,久久不语。接下来,他和同事冒着严寒,沿着焦裕禄走过的路,访问焦裕禄慰问过的农户,寻找焦裕禄的足迹和精神,多少次,泪水模糊了他的眼睛。穆青说,不把这篇文章写好,简直就是对不起老百姓。三天以后,在开封宾馆,穆青和冯健、周原组成了一个写作班子。1966年2月7日清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次打破常规,占用新闻节目的时间,用1小时20分钟,播出了长篇人物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而著名播音员齐越,则是含着热泪、几经哽咽才完成播音。
背景知识
人物通讯
通讯属于新闻的一种。人物通讯是以写人物的思想和事迹为主的通讯,一般有一个或几个中心人物。如果是报道群体形象的,也往往突出几个比较典型的人物。人物通讯有系统报道某个人物先进事迹的长篇通讯,也有表现人物的片段事迹的人物素描、人物特写、通讯小故事。
写好人物通讯的关键是抓住人物的特点,揭示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人物的情怀和思想境界。要求写作中既见事,又见人,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文体知识
常见的写法:
通过矛盾冲突表现人物的思想境界;通过人物的行动、对话等表现人物活生生的性格特征;通过细节描写、心理刻画等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经典代表作:《包身工》(夏衍)、《谁是最可爱的人》(魏巍)、《毛主席的队伍进入拉萨》《不朽的国际主义战士》(张继民)、《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王石、房树民)、《英雄的十月》(华山)、《为了周总理的嘱托》(穆青等)
文体知识
鞠躬尽瘁,
赏通讯深情挽英魂
情境任务
焦裕禄纪念园位于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城北黄河故堤上,始建于1966年,先后经过三次改建扩建。陵园占地91.7亩,其中展厅1 300平方米,生动地展示了焦裕禄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平凡而伟大的光辉一生。纪念园已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学习焦裕禄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近年来平均每年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民群众达50万人次。2023年,假如纪念厅的展区需要进行更新,作为策划人的你需要着手制作以下展板。
生死留于兰考,观展传承精神
活动一 寻找焦裕禄的“三牛精神”
1.焦裕禄的精神永不过时。在全国政协2021新年茶话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发扬“三牛精神”:
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争当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孺子牛;
面对新发展阶段的新挑战新任务,争当创新发展、攻坚克难的拓荒牛;面对民族复兴伟大梦想,争当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老黄牛。
请以本文内容为基础,以“寻找焦裕禄的‘三牛精神’”为主题,设计一块展板,填写下表。
结构 标题 内容概述 彰显的人物精神 所属“三牛精神”
引子
交代焦裕禄在兰考县上任的时间和兰考当时的状况(或“焦裕禄将要面对的困难”)
不怕困难,勇于担当,富有勇气和斗志
孺子牛、老黄牛
结构 标题 内容概述 彰显的人物精神 所属“三牛精神”
第一部分 “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
焦裕禄初到兰考县,面对灾害,以正确的思想引路,经过大规模的调研,制订改造兰考的方案
坚定、乐观,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拓荒牛
结构 标题 内容概述 彰显的人物精神 所属“三牛精神”
第二部分 当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共产党员要出现在群众面前
第三部分 他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
面对重大灾害时焦裕禄的思考和行动
富有公仆情怀,勤政为民,与人民同甘共苦
孺子牛、老黄牛
焦裕禄身患重病,但仍坚守在战斗岗位上
不顾个人安危,无私奉献
孺子牛、老黄牛
结构 标题 内容概述 彰显的人物精神 所属“三牛精神”
第四部分 “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第五部分 他没有死,他还活着
焦裕禄在医院仍然关心兰考的发展
牢记责任
孺子牛
焦裕禄去世后,兰考人民对他的怀念以及兰考抗灾事业的初步胜利
焦裕禄之于兰考的价值和意义
“三牛精神”的价值和意义
活动二 寻找焦裕禄留在兰考大地上的深深足迹
2.若要绘制一组宣传图片以宣传焦裕禄的形象,请结合课文内容,选取六个场景。对此你会选择哪些场景?在这些场景中你会重点描绘哪些元素?
场景 场景名称 (命名) 场景重 点元素 画面 色调 画面细节 人物外 在形象 经典语句
(1)
新来的县委书记
黄沙、内涝洼窝、冰凌、盐碱地、枯草、草屋、饲养棚
生冷、灰白
焦裕禄手指沙丘,说“栽上树,岂不是成了一片好绿林!”(加画外音)
风尘仆仆、步履匆匆、神情乐观、目光炯炯
“兰考是个大有作为的地方。”
“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
场景 场景名称 (命名) 场景重 点元素 画面 色调 画面细节 人物外 在形象 经典语句
(2)
不畏汪洋绘制图
瓢泼大雨、洪水激流、一片汪洋
灰暗、迷蒙
焦裕禄腋下有一根探路的棍子;弯下身子用左手按着肝部,右手紧攥着一张图纸
站在洪水激流中忍着疼痛,专注忘我地画图,满身泥水
“就坐这条船来的。”
场景 场景名称 (命名) 场景重 点元素 画面 色调 画面细节 人物外 在形象 经典语句
(3)
风雪日访贫农
窗外风雪铺天盖地,北风呼啸,积雪有半尺厚;低矮的柴门,简陋的房间
灰白
老大爷眼里噙着泪花,老大娘双手摸着焦裕禄;焦裕禄坐在老人床头问寒问饥
衣着单薄、面带微笑、诚恳亲切
“我是您的儿子。”
场景 场景名称 (命名) 场景重 点元素 画面 色调 画面细节 人物外 在形象 经典语句
(4)
办公室忍痛工作图
简陋的办公室,右边被顶出一个大窟窿的藤椅
灰暗
藤椅上的窟窿,棉袄上的扣子没有扣,左手紧紧按着肝部
眉头紧皱,强忍痛苦,但是专注于开会讲话
“病是个欺软怕硬的东西,你压住他,他就不欺侮你了。”
场景 场景名称 (命名) 场景重 点元素 画面 色调 画面细节 人物外 在形象 经典语句
(5)
最后的深情嘱托
简朴的病房
灰白
额头上一粒粒黄豆大的冷汗珠,来探望的张钦礼泪珠滚落
两只失神的眼睛充满深情,全力克制病痛
“我死后只有一个要求,要求组织上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场景 场景名称 (命名) 场景重 点元素 画面 色调 画面细节 人物外 在形象 经典语句
(6)
墓碑前兰考人心声
焦裕禄的坟墓,春天时一棵绿色的泡桐树
明朗、清新
站在焦裕禄坟墓前含着泪花的老贫农
“我们的好书记……全兰考翻身了,你却一个人在这里……”
活动三 记录深情,摘取好句共赏析
3.为了写好这篇通讯,作者穆青和同事冒着严寒,沿着焦裕禄走过的路,访问焦裕禄慰问过的农户,寻找焦裕禄的足迹和精神,他说“不把这篇文章写好,简直就是对不起老百姓”。之后他和另外两位作者冯健、周原组成一个写作班子。七易其稿,最后完成长篇人物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这篇带着作者深情的文稿,也展现了一个文字工作者的苦心孤诣。
请从中摘录一些经典语句并赏析,以作为展板的一个模块进行展出。
展现在焦裕禄面前的兰考大地,是一幅多么严重的灾荒的景象啊!横贯全境的两条黄河故道,是一眼看不到边的黄沙:片片内涝的洼窝里,结着青色的冰凌;白茫茫的盐碱地上,枯草在寒风中抖动。
(1)
赏析:①采用白描的手法,又用颜色词,黄沙、青色的冰凌、白茫茫的盐碱地给人一种肃杀、荒凉的感觉,描绘了灾荒景象的严重。②表现出抗灾的紧迫性,以及焦裕禄对百姓生活困苦的担忧。
送走了风沙滚滚的春天,又送走了雨水集中的夏季,调查队在风里、雨里、沙窝里、激流里度过了一个月又一个月,方圆跋涉了5 000余里,终于使县委抓到了兰考“三害”的第一手资料。全县有大小风口84个,经调查队一个个查清,编了号,绘了图;全县有大小沙丘1 600个,也一个个经过丈量,编了号,绘了图;全县的千河万流,淤塞的河渠,阻水的路基、涵闸……也调查得清清楚楚,绘成了详细的排涝泄洪图。
(2)
赏析:①采用描写与说明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写出了调查队冒着风沙、大雨进行实地调查研究的情形,给人以真实的感受;通过具体的数据来介绍焦裕禄带领的调查队所取得的成果,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②两者结合,共同表现出在焦裕禄的带领下,调查队所取得的巨大成果。
开封医院把焦裕禄转到郑州医院,郑州医院又把他转到北京的医院。在这位钢铁般的无产阶级战士面前,医生们为他和肝痛斗争的顽强性格感到惊异。他们带着崇敬的心情站在病床前诊察,最后很多人含着眼泪离开。
那是多么阴冷的日子啊!
(3)
赏析:“阴冷”一词,既指天气的阴冷,也指医生们与焦裕禄的同事在知道焦裕禄病危的事实时,内心的悲伤与痛苦;表现了周围人对焦裕禄的爱戴与关心。
一年前,他还在兰考,同贫下中农一起,日夜奔波在抗灾斗争的前线。人们怎么会忘记,在那大雪封门的日子,他带着党的温暖走进了贫农的柴门;在那洪水暴发的日子,他拄着棍子带病到各个村庄察看水情。是他高举着毛泽东思想的红灯,照亮了兰考人民自力更生的道路;是他带领兰考人民扭转了兰考的局势,激发了人们的革命精神;是他喊出了“锁住风沙,制伏洪水”的号召;是他发现了贫下中农革命的“硬骨头”精神,使之在全县发扬光大……这一切,多么熟悉,多么亲切啊!谁能够想到,像他这样一个充满着革命活力的人,竟会在兰考人民最需要他的时候,离开了兰考的大地。
(4)
赏析:运用排比句,加强了语势,刻画出焦裕禄的光辉形象,表达了人们对焦裕禄的崇敬之情,抒发了作者对焦裕禄病逝的悲痛、惋惜之情。
他死后,人们在他病榻的枕下,发现了一本《毛泽东选集》,一本《论共产党员的修养》。
(5)
赏析:表面上是写焦裕禄的“遗产”,实际上是通过两本书反映焦裕禄可贵的品质。正是在《毛泽东选集》和《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这两本书的指引下,焦裕禄不顾自身,无私奉献。这正是毛泽东思想的具体化表现,也是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修养。焦裕禄同志的所作所为,很好地诠释了毛泽东思想,很好地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具备的修养。
他没有死,他还活着。
(6)
赏析:焦裕禄虽然去世了,但他在兰考土地上播下的自力更生的革命种子,正在发芽成长,他带给兰考人民的毛泽东思想的红灯,愈来愈发出耀眼的光芒。
焦裕禄同志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活在人民心中,人们以焦裕禄同志为榜样,不断开创新的奇迹。
4.穆青一生三次写焦裕禄,被称作“新闻界的‘焦裕禄’”。焦裕禄形象的生动真实,也得益于作者扎实的文学功底。分析作者是运用哪些手法来刻画焦裕禄这一典型形象的。
答案 (1)白描化的语言描写。没有华丽的辞藻、绚丽的语言,能于平淡中表现出人物性格的丰满、细腻。焦裕禄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深刻的道理说教,但他的每一句话都明白简单,能让百姓听懂、感动。
(2)生动的细节描写。对于焦裕禄身患重病仍然坚持工作的场景,文中用“踩”“顶”“揣”“按”一系列动词将焦裕禄忍痛工作的细节描绘出来,突出了焦裕禄忘我工作的人民公仆形象。再如,“焦裕禄听见风雪声,倚在门边望着风雪发呆”等,表现了焦裕禄心中时刻装着人民的襟怀。
(3)典型的环境描写。如引言部分中的第3段写“三害”的象征和标志:“黄沙”“青色的冰凌”“白茫茫的盐碱地”等,色调的变化,展现出兰考大地正在遭受自然灾害,更能表现出焦裕禄身上的责任重大。
(4)侧面烘托。如引言部分中,通过他人的评价,表现了焦裕禄不怕困难、勇于担当的精神;第一部分中,通过对金营大队支部书记李广志的“吃惊”“非常感动”的描写,表现了焦裕禄重视调研、实事求是的精神风貌。
语言任务
1.这篇文章有哪些写作特色?
分析文章特色
(1) 小标题的结构,体现布局谋篇的精细、巧妙。全文按人物的品质和事迹分类,列小标题组织材料。“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亲临一线,身先士卒的精神)——“当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共产党员要出现在群众面前”(心系群众,忘我工作)——“他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热爱群众,无私奉献)——“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没有死,他还活着”(肉体虽死,精神永存)。
(2)表达方式上,记叙为主,夹以描写、议论、说明。全文的主线是记叙焦裕禄同志从到达兰考后忘我工作,带领群众治理土地的感人事迹,同时夹杂着描写、议论,将焦裕禄同志的精神生动刻画了出来。
(3)运用大量生动具体的例子,生动表明焦裕禄的可贵品质。 在全文的描写中,每一节都举了很多生动形象的例子,表现出焦裕禄可贵的品质。
(1)贴近群众是本文最突出的语言特色。这些鲜活的语言,既忠实于新闻原貌,又贴近基层百姓。
(2)语言朴素却充满哲理。如焦裕禄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 ,表现了一个县委书记深入调研的优良作风。
(3)语言风趣、幽默。如“贴了膏药,扎了针”本是焦裕禄生前总结兰考人民治沙经验的话,这一风趣的口语,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兰考人民举重若轻、乐观通达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4)语言符合人物身份和性格。
2.语言上有什么特色 请举例说明。
群文任务
通讯和消息同属于新闻类别,共同以真实性为基础,注重时效性;但两者又有明显的不同。
(1)从时效性看:消息要求更高,它应该比通讯来得更快;通讯的时效性往往不及消息。通讯发稿件较慢,是因为对材料的要求比较严格,要求更详细、深刻、生动、典型,且记者有一个采集、选择和认识的过程。同时,通讯强调报道的完整性,有时还必须等新闻事件有一个较充分的展示过程或等事物发展有一个阶段性成果时,采写通讯的时机方成熟。
(2)从内容上看:消息内容广泛,但只是高度概括的报道,不追求细节;通讯报道的是有影响、有特点的人和事,需要搜集材料,选择更典型的事例,全面深入地报道事物的来龙去脉,反映事物的本质,并容许细节描写。
通讯、消息的不同点
(3)从篇幅上看:消息一般篇幅较短,通讯一般篇幅较长。消息篇幅比较短,多为百字或数百字,内容简明扼要,文字干净利落;通讯篇幅稍长一点,发稿时间也稍缓一些,但仍然要求尽可能地短、快。
(4)从表达方式上看:消息多用叙述,语言简洁明快;通讯虽也以叙述为主,但可以灵活运用描写、议论、抒情,并可使用比喻、拟人、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提高语言的表现力。
(5)从语言上看:消息的写作主体采用第三人称叙事,即以局外人的姿态出现,让“他”“他们”以及被报道主人公的名称、身份运行在字里行间,极少让“我”出现在报道之中;通讯则不然,出于详尽、深入的需要,第一、二、三人称各显所长,“我”“你”“他”在描写、议论、叙述、抒情中各取所需。消息较少有议论、描写,极少有抒情;通讯常常融描写、议论、抒情于一体。通讯通常借助文学手法表现主题,通讯包括报告文学,和一般意义上的文学作品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其具有真实性。
1.结合以上知识,从多个角度简单分析消息《别了,“不列颠尼亚”》和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不同之处。
答案 ①从内容上看:《别了,“不列颠尼亚”》短小简练,是概括性的报道,虽然也有细节描写,但是不如后者的细节描写多;而《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一文对材料的搜集,对典型事例的报道,更全面深入,内容更详细。
②从篇幅上看:作为消息的《别了,“不列颠尼亚”》篇幅较短,而作为通讯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篇幅较长。
③从表达方式上看:《别了,“不列颠尼亚”》多用叙述,语言简洁明快;《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虽也以叙述为主,但可以灵活运用描写、议论、抒情,并可使用比喻、拟人、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提高语言的表现力。
④从感情上看:《别了,“不列颠尼亚”》是在冷静的文字之下,蕴含着火山一般的情感;而《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抒情性则比较明显。
2.有人认为:“焦裕禄废寝忘食不顾自身健康的精神固然可贵,但如果他注意保护自己的身体,是不是可以做出更大贡献呢?”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答案 的确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我们不提倡共产党员以牺牲自己的健康为代价换取成果。
但是一旦责任在肩,谁又能顾及到自己的健康和安稳呢?想当年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换来今天的和平,如果每个人都抱定活着才能更有用的思想,会不会当有困难的时候,就会止步?有危险的时候,就会怯场?
孔繁森(1944年7月~1994年11月29日)中共党员,山东聊城人,孔子第74代孙。1993年春天,年近50岁的孔繁森赴任阿里地委书记后,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地区106个乡他跑遍了98个,行程达8万多公里,茫茫雪域高原到处都留下了他深深的足迹。 在孔繁森的勤奋工作下,阿里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1994年,全地区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8亿元,比上年增长37.5%;国民收入超过1.1亿元,比上年增长6.7%。他为了制定把阿里地区的经济带上新台阶的规划,准备在最有潜力的边贸、旅游等方面下工夫。为此,他曾率领相关单位,亲自去新疆西南部的塔城进行边境贸易考察。1994年11月29日,他完成任务返回阿里途中,不幸发生车祸,以身殉职,时年50岁。
焦裕禄式好干部
在孔繁森的葬礼上,悬挂着一副挽联,形象地概括了孔繁森的一生,也道出了藏族人民对他的怀念:“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两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团结重如冈底斯山。”人们在料理孔繁森的后事时,看到两件遗物:一是他仅有的8元6角钱;一是他去世前4天写的关于发展阿里经济的12条建议。这就是孔繁森留下的遗产,体现出一名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怀。
杨善洲(1927年1月4日—2010年10月10日),男,汉族,中共党员,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姚关镇人,1951年5月参加工作,1952年11月入党,曾任云南省保山地委书记。
1988年3月退休以后,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带领大家植树造林建成面积5.6万亩,价值3亿元的林场,且将林场无偿捐赠给国家。
杨善洲在退休之后,获得“全国绿化十大标兵”、“全国绿化奖章”、“全国老有所为先进个人”等众多荣誉,被誉为“活着的孔繁森”。2011年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获奖者。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杨善洲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不忘初心、奉献一生的退休干部楷模。2019年9月25日,杨善洲获得“最美奋斗者”荣誉。
在我们走过的人生旅途中,很多平凡人的事迹令我们感动,选择自己熟悉的一位人物为报道对象来进行人物通讯的写作练习。
作 业
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