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教学设计[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教学设计[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4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7-09-30 10:3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教学设计
教学活动背景说明:
本单元的话题探索美的奥秘与真谛,文章或描绘了落霞孤鹜、秋水长天是自然之美,老当益壮、穷且益坚是生命之美,灵动的飞檐、瓢逸的水袖、绕梁不绝的琴音是艺术之美自然之美、生命之美,或揭示了艺术美的真谛和艺术家创造美的奥秘。只要我们用心发现,美便无处不在,正如宗白华先生在《流云小诗》中所说“啊,诗从何处寻?在细雨下,点碎落花声,在微风里,飘来流水者,在蓝空天末,摇摇欲坠的孤星!”。我们应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积累,与文本对话,进行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通过审美体验,打开发现美感受美的心灵之窗,开启欣赏美创造美的智慧之门,陶冶性情,健全人格,从而更加热爱自然、热爱生命。
本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具体的实例充分论证说明了“空灵与充实是艺术精神的两元”,这里既有具体可干的生活经验,又有成功的艺术作品,还有前人的理解与体验,这些都为我问进行艺术鉴赏提供了经验,让我们学会如何欣赏一件成功的艺术品。艺术家是艺术美的创造者,我们是艺术美的再造者,在一次次的共鸣与感动中,我们的欣赏活动应该会使艺术之花形象丰满,摇曳多姿。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明确本文的论述中心,理解“空灵”与“充实”的含义及关系,熟悉一种艺术欣赏的境界。
2.过程与方法
研读文本,以作者所举古今中外讲空灵与充实的名句为认知基础,进而理解作者的审美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从中筛选、整合、概括主要信息。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的思路,以作者所举古今中外讲空灵与充实的名句为基础,是如何阐明自己的观点的。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的艺术,比如文学、绘画都讲究意境,有韵味,这“味”从哪里来?绘画不能太实,要有“飞白”,文学上要“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即要有空灵之感;另一方面,有讲究“不隔”,“就是要求艺术形象的鲜明、具体、逼真、传神”(滕咸惠《略论王国维的美学和文学思想》)。这二者之间是否矛盾?对文艺而言,二者的关系究竟如何?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代文学大师宗白华先生是如何回答这一问题的?
板书课题《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
二、作者简介
宗白华(1897一1986)原名木魁,字伯华。哲学家、美学家、诗人。江苏常熟虞山镇人。1916年入同济大学医科预科学习。1919年被五四时期很有影响的文化团体少年中国学会选为评议员,并成为《少年中国》月刊的主要撰稿人,积极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同年8月受聘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任编辑、主编。将哲学、美学和新文艺的新鲜血液注入《学灯》,使之成为“五四”时期著名四大副刊之一。就在此时,他发现和扶植了诗人郭沫若。1920年赴德国留学,在法兰克福大学、柏林大学学习哲学 、美学等课程。1925年回国后在南京、北京等地大学任教。曾任中华美学学会顾问和中国哲 学学会理事。于1986年12月2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宗白华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被誉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 1925年即开始讲授康德哲学及西方美学,当时有“南宗北邓(邓以蛰)”之称。著有《宗自华全集》及美学论文集《美学散步》、《艺境》等。
三、文本探究
1. 解题:
思考:从文章的题目中你可了解到哪些内容?
这是一篇议论文,即要论述什么是空灵、充实,还要阐述二者之间的关系。
2. 文本探究
什么是空灵?什么是充实?二者之间有何关系? 带着这些问题,浏览课文:
(1)阅读第一部分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文章一开始就说“从这两段话里可以建立一个文艺理论”,那么作者由此建立的“文艺理论”
什么? 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空灵和充实是艺术精神的两元。
2)仔细阅读第一部分内容,说说什么是空灵?什么是充实?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充实: 文艺境界的广大,和人生同其广大;它的深邃,和人生同其深邃,这是多么丰富、充实!
空灵:然而它又需超凡入圣,独立于万象之表,凭它独创的形相,范铸一个世界,冰清玉洁,脱尽尘滓,这又是何等的空灵?
3)那么其他段落与作者的中心论点是何关系?
作者从物质界谈起,精神界必须以物质为基础。作为精神层面的文艺,反映着物质界。同时,文艺从“宗教”获得深厚热情;从 “哲学”获得深隽的人生智慧、宇宙观念,执行“人生批评”和“人生启示”的任务。 即文艺表现境界广大的生命、人生,因此是充实的。同时它又追求美,它是一个圆满地、自足的小宇宙,它自创一个世界,“冰清玉洁,脱尽尘滓”,因此是空灵的。由此得出:空灵和充实是艺术精神的两元。
(2)阅读关于“空灵”的部分,思考:
1)实现“空灵”的方法有哪些?
一是依靠外界物质条件造成的“隔”。 距离化、间隔化。
更重要的还是心灵内部方面的“空”。艺术心灵的诞生,在人生忘我的一刹那,即美学上所谓“静照”。静照的起点在于空诸一切,心无挂碍,和世务暂时绝缘。 精神的淡泊,是艺术空灵化的基本条件。
2)艺术空灵的好处是什么?
可见艺术境界中的空并不是真正的空,乃是由此获得“充实”。
(3)阅读最后一部分内容,思考:空灵与充实的关系是什么?
由能空、能舍,而后能深、能实,然后宇宙生命中一切理一切事无不把它的最深意义灿然呈露于前。空灵是实现充实的手段,充实是空灵的目的。
(4) 结论:可见中国文艺在空灵与充实两方都曾尽力,达到极高的成就。所以中国诗人尤爱把森然万象映射在太空的背景上,境界丰实空灵,象一座灿烂的星天!
3.总结:
艺术追求美,这种美来源于艺术手法上“隔”和诗人精神上的“淡泊”“静照”,即 “空灵”,由此而步入艺术的真实境界“深邃、丰富、充实”,空灵和充实共同构筑艺术欣赏过程中的美感享受。
四、自主探究
文中引用了大量的诗句和文艺评论,仔细阅读,谈谈你对它的理解。做简单的批注。
“静故了群动, 空故纳万境。”——苏东坡
简评:只有静观,才能发现万事万物的变化情况;只有诗人内心是空灵的,才能将大千世界尽收胸中。只有心静,没有俗物的缠绕,才能发现自然的美。
“落花无言,人淡如菊。”
简评:落花悄然而下,有人淡雅如菊,此淡泊之境,具有这样艺术人格,才能写出空灵的文艺作品。
以上诗句都说明了形成艺术空灵美的条件和手段。
“天风浪浪,海山苍苍。真力弥满,万象在旁。”——司空图
简评:天空的风滚滚长驱,高山大海苍茫崔嵬,浩然之气充满体内,大千世界气象万千,尽在联想之中,如在身旁。这句话说明了充实的文学作品带给人的无尽的想象和无穷的、巨大的震撼。
“是有真宰,与之浮沉”。
简评:有真情在胸中,与文辞共浮沉,作品有真情,才能引起艺术上的共鸣,读者随着作品情感的变化而变化。
以上说明了充实的文艺作品带给人的美的享受。
“元人幽秀之笔,如燕舞飞花,揣摹不得;如美人横波微盼,光采四射,观者神惊意丧,不知其何以然也。”“元人幽亭秀木自在化工之外一种灵气。惟其品若天际冥鸿,故出笔便如哀弦急管,声情并集,非大地欢乐场中可得而拟议者也。”
简评:简淡中包含无穷,空灵中有大境界,深邃的感情,深刻的人生感悟。
五、拓展研究:
欣赏下列作品,看这些作品是如何将空灵与充实融合在一起的。
齐白石老人的国画:《虾》
汉画像砖 牛虎斗
学生仔细观察以上两幅画,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展开联想,谈谈你所想到的和领悟到的,然后小组交流。
点拨:这些画都借助有形的形象,营造了无限丰富的时空,然人看到了生命的力量。
淡墨勾画的虾体,浓墨点染的双眼和身体的重要部分,让人想到其庸里游动的身体,表现出一种生命的活力,虾群自由自在,让人想到水的清澈,温柔,也让人看到一幅你追我赶的生活图景,让人感受到生机盎然, 读到生命的力量。想象的空间是空灵的,内涵是丰富的,这就是成功的艺术品。
图上我们看到的时简笔勾勒出来的牛虎形象,甚至被抽象的很难发现他就是牛虎,不管是什么,从它弯曲的尾巴、弓起的背部,尤其是有力的前腿、下曲的头、翘起的犄角,都给人无尽的力量感,体现出生命的活力。整个画面时写意的、空灵的,表现的内容是充实的、丰富的,难怪有人说:汉画不是人在作画,而画在作人呢。
六、作业
收集能够体现文艺空灵与充实的作品,并对其进行赏析,写一篇300字左右的鉴赏文章。
七、板书设计
空灵 :冰清玉洁,脱尽尘滓
文艺之美 隔
充实 : 广大、深邃、丰富
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美学论文,由于引用了大量的诗句和古人的文艺评论,增加了文章理解的难度,因此应在学生把握基础观点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这些诗句和评论的含义,加深对空灵与充实的充分认识和感悟,提高鉴赏能力。
心灵的空。精神的淡泊,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