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新课标新教材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进入春秋战国后,各诸侯国之问的争斗日益激烈,周天子的统治权威衰落,整个社会处于剧烈动荡与变革中。诸侯争霸、大国兼并、经济发展、制度变革和思想学术繁荣,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单元导言
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
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第7课 百家争鸣
第8课 先秦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新课标新教材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新课导入
这件春秋时期的酒器青铜牺尊,整体为牛形,上面刻有精美纹饰。值得注意的是,牛鼻上穿有一环,说明当时人们已经开始用穿鼻的方法来驯服牛了。春秋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发生了哪些变化?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第5课《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青铜牺尊
新课标新教材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2022版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这春秋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局面的形成
CONTENTS
新课标新教材 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1.了解春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概况,分析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唯物史观)
2.通过周王室衰微和诸侯崛起的史实,知道春秋时期社会动荡的特征,理解发展与变革的关系。(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3.识记春秋时期先后称霸的诸侯霸主,掌握诸侯争霸的影响,认识争霸战争的利弊。(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教学重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诸侯争霸。
教学难点:诸侯争霸的实质及其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
一.王室衰微
二.诸侯争霸
三.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PART 01
王室衰微
新课标新教材 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一
王室衰微
1.春秋时期
“春秋”:因与孔子编订的史书《春秋》年代相当而得名。
公元前771年 ,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春秋(BC770——BC476)
战国 (BC475——BC221)
前1046年 前771年 前770年 前476年 前256年 前221年
西周灭亡
春秋五霸
三家分晋
田氏代齐
秦朝建立
战国七雄
平王东迁
西 周 ┃ ┃ 东 周 ┃ ┃秦 朝
一
王室衰微
2.春秋时期的政治
政治特征:奴隶社会瓦解,封建制形成的大动荡大变革时期。
①西周的各种制度逐渐遭到破坏,后人称之为“礼崩乐坏”。
②一些诸侯国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不再把新占有的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直接管理,这些职位也不再世袭。
(1)分封制瓦解,“礼崩乐坏”,县、郡出现。
春秋时期郑国九鼎八簋,1996年完整出土于郑国遗址的窖藏坑内.
按周礼规定,诸侯最多只能使用七鼎六簋。郑国国君使用九鼎八簋,是僭越礼制的行为。
一
王室衰微
2.春秋时期的政治
政治特征:奴隶社会瓦解,封建制形成的大动荡大变革时期。
①东迁后,周王室直接管辖的地区仅在洛邑一带。
②周王在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但缺乏经济、军事实力,权威明显削弱,渐渐失去对各地诸侯的控制。
③诸侯国日益强大、各自为政,也不再定期朝觐天子和向周王室缴纳贡赋,导致周王室财政人不敷出,困难重重。
(1)分封制瓦解,“礼崩乐坏”,县、郡出现。
(2)周王室衰微;政治经济地位大减
材料一:天子适诸候曰巡狩,诸候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同削其地;三不朝,则六移之。——《孟子·告子》
材料二:(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候伐郑,郑伯御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臣下)射(周)王中肩。——摘自《左传》
西周: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春秋: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西周:“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春秋:“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层层分封人口和土地
诸侯向周王缴纳贡物
周天子仅管辖洛邑一带
不听王命,诸侯各自为政
设立郡、县,自行委派官员
不再定期向周天子纳贡
没地
没臣
没权
没钱
一
王室衰微
2.春秋时期的政治
一
王室衰微
2.春秋时期的政治
政治特征:奴隶社会瓦解,封建制形成的大动荡大变革时期。
(1)分封制瓦解,“礼崩乐坏”,县、郡出现。
材料三: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史记·周本纪》
材料中的“方伯”指一方诸侯之长。想一想:从周平王迁都洛邑,历史进入春秋时期之后,整个政治格局开始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2)周王室衰微,政治经济地位大减
周王室地位不断下降,大的诸侯势力日益壮大。这时候,国家的统治权实际上已经从周天子手中转移到了大国诸侯手里,他们操控政治,竞相角逐,使春秋时期的政治呈现出新面貌。
(3)结果:诸侯崛起,竞相称霸,操控政治局面,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诸侯各自为政,相互征战,国家处于分裂割据状态。
PART 02
诸侯争霸
新课标新教材 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春秋列国图
二
诸侯争霸
1.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
(1)目的:为了追逐自身的利益——争夺土地、人口和权力
春秋时期的大动荡的表现之一是争霸。当时主要的霸主包括:齐桓公、秦穆公、晋文公、楚庄王以及后期先后北上争霸的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各国以“尊王攘夷”为旗帜,建立霸业。
春秋时期,诸侯国林立,其中比较强大的有十几个。它们之间为了追逐自身的利益,经常从事结盟和军事征伐等活动。一些强大的诸侯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积极争夺霸主地位。
齐桓公、秦穆公、晋文公、楚庄王等先后称霸,牵头召集诸侯大会,充当盟主,号令诸侯。春秋末期,东南地区的吴国和越国迅速鼎起,先后北上争霸。
(2)方式:结盟和军事征伐
(3)旗号:“尊王攘夷”
(4)代表:齐秦晋、吴越
二
诸侯争霸
2.诸侯争霸的代表
(1)春秋首霸——齐桓公
管仲原先辅佐公子纠,帮助他与公子小白争夺齐国国君的宝座。在争斗中,管仲用箭射中小白。小白假装身亡,趁机抢先归国即位,史称“齐桓公”。齐桓公任命管仲为相,主持国政。管仲不负重托,治国有方,辅佐齐桓公成就大业。齐桓公这种不计前嫌,唯才是举的做法,受到后人的称颂。
相关史事
(1)地理位置优越:齐国近海盛产鱼盐,是东方大国;
(2)唯才是举,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实力增强;
(3)提出“尊王攘夷”口号,获得政治上的优势。
二
诸侯争霸
2.诸侯争霸的代表
(2)晋楚争霸:公元前632年,晋军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军,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
晋
文
公
称
霸
城濮之战,退避三舍
楚
庄王称
霸
一鸣惊人
问鼎中原
(4)吴越争霸:春秋末年,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也加入了争霸战争。
(3)秦穆公称霸西戎:秦穆公三十七年(前623年),秦穆公向西发展,任用由余为谋士,逐渐灭掉戎人国家,受到周天子赏赐金鼓,继续攻打蜀国和关西(函谷关以西)的国家,开辟国土千里,被周襄王任命为"西方诸侯之伯",称霸西戎。
二
诸侯争霸
2.诸侯争霸的代表
春秋时期青铜戈
春秋时期铜胄
·读地图
1.了解春秋时期诸侯国的分布。
2.找到成为霸主的诸侯国所在位置。
二
诸侯争霸
3.诸侯争霸的影响
材料一: 春秋时期的大国争霸,使得战事不断,中原地区的诸侯国几乎都卷入了战争。一些小国备受战争之害。 ——统编版《中国历史》 七年级上册
从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看,争霸客观上加快了历史发展的进程。首先,争霸促进了中国的统一。春秋初期,黄淮江汉这一中心区域见于文献记载有140余国,及至春秋末,这一地区只剩下大小20余国。其次,争霸促进了华夏与所谓蛮夷戎狄之间的交融。最后,争霸促进了各国社会制度的改革。
——摘编自 沈长云《先秦史》
材料三:综观春秋大国争霸与中华民族发生的关系,可以指出两个方面:其一,各大国分别灭掉许多邻近的少数族部落方国,这些被灭国的少数族便与华夏族融合起来,扩大了华夏族的范围。其二,本来属于“四夷”的楚、秦、吴、越,在发展中接受华夏先进文化。 —张岂之《中国历史》
问题:根据材料分析归纳春秋诸侯争霸的影响。
·春秋时期的大国争霸,导致许多中小诸侯国覆灭,少数强大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
·春秋时期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发展的重要阶段。当时中原的“诸夏”与周边的“戎”“狄”“蛮”“夷”等长期交往,为民族交融创造了契机。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春秋时期,晋国常与周边戎狄等族发生冲突。为了消除边患,晋国大臣魏绛向国君提出“和戎”主张。他指出,与戎狄和好会有多方面的利益:可以购买戎狄的土地,发展贸易;边疆地区人民安居乐业,利于农业生产;能提升晋国在诸侯争霸中的威慑力;可以使军队得到休整,减少军备物资消耗。国君最终被说服,命魏绛与周边戎狄订立盟约,和睦相处。
相关史事
唐朝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族群、文化、国家政权,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滋生发展,有利于统一。
史料实证
民族大交融——华夏认同
华夏与蛮夷的分别,不在于种族,而在于文化。从春秋到战国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周边民族国家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之后,内迁戎狄蛮夷已经逐渐融入华夏族。
二
诸侯争霸
3.诸侯争霸的影响
PART 03
春秋时期的
经济发展
新课标新教材 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三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总体情况
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很大发展。
2.农业的发展
尤其是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使农业的深耕细作、山林的开发、耕地的扩大都具备了条件,粮食产量有了明显增长,人口也不断增多。
春秋时已经使用牛耕
春秋时已经使用铁农具
材料一: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用于祭祀的牲口,现在用在田间劳作) ——《国语·晋语》
①铁质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生产力提高的重要标志;
②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精耕细作);
③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④人类社会由青铜时代进入铁器时代;
三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3.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手工业的表现
春秋青铜器莲鹤方壶
商业的表现
春秋时期的漆器
春秋铁农具
春秋战国时期的货币
·与此同时,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分工更加细致,铸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和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
·产品的增加,使城市中的商业活动逐渐活跃起来,各诸侯国统治者对经济活动提供一定的鼓励和保护,金属货币在当时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使用。
勾践剑(左)与夫差矛(右)
图中的剑和矛分别镌刻有“勾践“和“夫差”等字样,上面布满精美的菱形花纹,反映出高超的铸造工艺。
三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3.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国语·齐语》中提到:“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锄、夷、斤、 (zhǔ),试诸壤土。”“美金”是指青铜,用来制作兵器;“恶金”是指铁金属,用来制作锄头等农具。这说明在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已开始用于农业生产。
相关史事
·活动与探究
材料 孟子云“春秋无义战”。(注释: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是没有道义的战争。)——摘编自《孟子·尽心天》
观点:不同意。理由:春秋诸侯争霸虽然给百姓带来灾难,但也促进国家局部统一和民族融合。因此春秋诸侯争霸有利有弊,因此孟子说的“春秋无义战”是错的。
观点:同意。理由:春秋诸侯争霸给百姓和社会带来灾难,因此孟子说的“春秋无义战“是对的。
议一议:你是否同意孟子云“春秋无义战”。请结合所学简要说明理由。
·
活动与探究
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
知识拓展
弭兵大会
春秋时期诸侯之间的争霸战争长期延续,使得各诸侯国耗费巨大,难以为继,因此都有了暂时休战、恢复元气的愿望。公元前546年宋国大夫向戌约集晋、楚、齐、秦、宋、鲁、郑、卫、曹、许、陈、邾、蔡、滕14国代表来到宋国都城商丘,召开规模盛大的弭兵大会。会议作出决定:以晋、楚为首,各国共同签订盟约,宣布停止战争。晋、楚两国互相妥协,分享霸权,成为诸侯列国的共同盟主。弭兵大会后,作为争霸中心的中原地区战争大大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比较和平安宁的社会环境: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 知识拓展 >>
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的
经济发展
农业:出现了铁制农具和牛耕
手工业:手工业规模扩大,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及漆器制作都有相当发展。
商业:商业活动十分活跃,金属货币越来越广泛流通。
王室
衰微
诸侯
争霸
春秋时期处于动荡状态,西周分封制逐步瓦解。
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统治势力大减。
主要霸主: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影响: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加快国家统一;促进民族融合;给人民带来灾难,
春秋时期时代特点: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国家分裂割据
课堂小结
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1.(2024·湖南长沙·三模)春秋时期,楚国往往把兼并得来的小国改建为县,也常把边地防守重镇改建为县。春秋末年以后,晋国又在比较荒凉的边地设郡,由此可见( )
A.春秋时期郡县体制不适应时代需求
B.郡县的出现与加强边防有关
C.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普遍确立郡县制
D.楚国率先确立中央集权体制
B
课后活动
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2.(2024·四川泸州·中考真题)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了重要变化。春秋时期还属于“四夷”的秦、楚等国,在战国时期已经认同于华夏,中原诸国也承认了秦、楚是华夏族的组成部分,与齐、燕、赵、魏、韩并称七雄,形成七个地区性的多民族国家。这表明( )
A.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
B.百家争鸣繁荣局面出现
C.诸侯国之间的矛盾消除
D.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
A
课后活动
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3.(2024·广东佛山·三模)春秋时期,曾宣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的楚国,到战国时期,明确宣称“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上述变化表明( )
A.楚国成为春秋霸主
B.国家统一基础已奠定
C.华夏认同观念加强
D.封建制增强各国实力
C
课后活动
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4.一些影视作品往往反映了某个时代的历史特点,影视作品也是我们熟悉和掌握历史的途径之一,我们通过经典影视作品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
(1)影片所示的“春秋”时期属于哪个朝代?春秋时期有哪些诸侯先后成为中原霸主?春秋战国的纷争是西周哪一制度埋下的祸根?
(2)在电视剧《东周列国.春秋篇》中,东迁后的周平王,摄于郑国的威力,竟与郑庄公做了交换太子互为人质的荒唐交易。这种情况反映了什么问题?
(3)孟子说:“春秋无义战”,这句话来评价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是否恰当?为什么?
课后活动
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课后活动
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4.(1)东周。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分封制
(2)周王室衰微,诸侯实力强大,不尊天子;分封制瓦解。
(3)孟子的说法太绝对了。
积极方面:因为争霸的需要,各诸侯国进行改革,发展生产,推动社会的发展与文化的进步,同时战争又促进了民族融合,使国家趋于统一。
消极方面:战争给人民带来课灾难,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起了破坏作用,延缓了历史的发展进程。
感谢您的观看
新课标新教材
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