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单元 第27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课件(共27张PPT) 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十单元 第27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课件(共27张PPT) 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22 09:06: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第27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第十单元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97年中共“十五大”报告指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
第一次是辛亥革命,这是孙中山领导的。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完成的。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这是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开辟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认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
认识邓小平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指导意义;
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认识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体会课堂探究的乐趣,
汲取新知识的营养,
让我们一起 吧!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
(1)背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两个凡是”,确立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召开:1978年12月,在北京召开。
(3)内容: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4)意义: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2.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
(1)原则:实事求是、有错必纠
(2)表现:加快平反冤假错案的步伐;受到迫害的各级干部得到平反;受打击、诬陷或迫害的民主党派人士和知识分子等恢复名誉;改正错划右派分子的案件;摘掉地主、富农分子的帽子;为国民党起义投诚人员落实政策;将小商小贩、手工业者等劳动者同原工商业者区别开来;支持民主党派恢复活动;认真落实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重申侨务政策等。
◎“文化大革命”中刘少奇遭到迫害
◎刘少奇的火葬单上写着化名“刘卫黄”,职业为“无业”
◎1980年5月17日,刘少奇同志追悼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邓小平致悼词
3.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1981年6月)
(1)内容:审议和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
(2)意义:对统一全党思想,开展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4.1982年宪法——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恢复和发展
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中增加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二、改革开放进程
(一)改革之路
1.改革之路——突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情境探究】阅读材料,改革何以要在农村突破?小岗村农民是怎么做的?结果如何?
◎我们不能到处紧张,要先把农民这一头安稳下来。农民有了粮食、棉花、副食品、油、糖和其他经济作物就都好解决了。摆稳这一头,就是摆稳了大多数,七亿多人口稳定了,天下就大定了。
——陈云(1978年12月)
头遍哨子不买帐,
二遍哨子伸头望,
三遍哨子慢慢晃。
到了田头忘带锄,
再去回家逛一趟。
——人民公社时农村的顺口溜
①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无农不稳。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农民温饱问题都没解决。
②现实原因: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突出,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
 【核心概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知识拓展】结合材料,简述农村改革带来的主要影响。
①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业总产值和农民收入明显增加。
◎1987年粮食产量达到4亿吨,比1978年增加了32%;棉花产量达到419万吨,比1978年增加了93.3%,农业总产值达到4676亿元,比1978年增加了近三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
②生产关系的调整引发上层建筑的改变,人民公社被取消,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随之建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前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探索的特点。
特点:中央支持,地方政府尝试;部分地区试点;时断时续;一定程度上承认农民自主权;针对农村现状;反思高度集中的农村经济体制。
【史料思考】在中央支持下,不少地方政府积极开展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探索,虽然受意识形态斗争和苏联农业模式等因素影响而时断时续,但逐渐为后来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借鉴。
时间 地区 具体做法 改革原因
1952~1955 东北地区 包工包产责任制 尊重小农经济现状,希望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1956 浙江、四川等 包产到户 农业生产合作社生产效率低下,粮食产量少
1959 河南、江苏等 包工包产到户 人民公社管理混乱,分配平均主义;粮食短缺
1960~1962 安徽、广西等 包产到户 人民公社生产效率低下;全国性饥荒
【深化拓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农村生产关系先后调整了四次,请归纳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
第一次是1950年的土地改革,废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建立农民土地私有制 。
第二次是1953年开始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变农民土地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第三次是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公有制未变的前提下提高了土地的公有化程度
第四次是1978年以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公有,长期承包给农户使用,自主经营,包产到户。
(1)背景
(2)内容
(3)影响
主要内容:扩大企业自主权
·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实力,形成一批有活力和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国有资产大幅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二、改革开放进程
(一)改革之路
2.改革之路——拓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背景:邓小平南方谈话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内容:
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市场与计划的关系等重大问题,强调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对加快推进改革开放产生了深远影响
意义:
二、改革开放进程
(一)改革之路
3.改革之路——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经济特区
沿海港口城市
沿海经济开放区
沿江开放港口城市
沿边开放城市
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情境探究】结合对外开放的发展历程,简述对外开放有何特点?
(二)开放之路
二、改革开放进程
建立海南经济特区
归纳对比
当今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开放”有哪些区别呢?
旧中国 现在
背景
内容
影响
性质
工业革命后,列强入侵,被迫开放
经济全球化趋势推动,独立自主,主动开放
列强经济侵略,不平等
平等互利
沦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综合国力显著提高
被侵略的产物
国家间的正常交往,参与经济全球化
二、改革开放进程
(三)改革开放强国之路——顶层设计
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时间、标志 (2)核心理论 (3)历史意义
1.邓小平理论
开辟了……
阐明了……
开创了……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全党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转移,实行改革开放。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括提出
【易错提醒】邓小平理论不等同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本源性理论和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年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
1989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括提出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江泽民
核心理论: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
历史意义: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
(1)时间、标志 (2)核心理论 (3)历史意义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括提出 3.科学发展观
年中共十六大
2002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胡锦涛
历史意义: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
(1)时间、标志 (2)核心理论 (3)历史意义
解决问题: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
内容: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2024·贵州适应性测试)1979年1月,上海电视台播出了中国电视的第一条商业广告。同年,广州东方宾馆开设首家营业性音乐茶座。1985年4月,文化、广播电视和科学研究事业等被纳入第三产业。上述现象反映(  )
A.改革开放的推进 B.人们思想观念转变
C.文化市场的繁荣 D.城市改革全面展开
A
2.1984年,邓小平对港澳观礼团说:“只要站在民族的立场上,维护民族的大局,不管抱什么政治观点……都要大团结。”这一精神的贯彻(  )
A.加强了中央政府对港澳的领导 B.有助于“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C.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 D.有利于保持港澳的繁荣稳定
D
3.下图为1983~1993年我国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变化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 B.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D.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D
4.1981年,《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指出;“包产到户、到组,包干到户、到组,等等,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这个文件有利于( )
A.农业合作化完成 B.“大跃进”运动开展
C.人民公社化运动发展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
D
5.1992年中共十四大做出了“积极建立待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的决定。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进一步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待业保险”正式更名为“失业保险”。这一变化反映了( )
A.经济改革引发失业现象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C.社会保障制度已经完善 D.思想解放推动经济体制改革
D
只有登上山顶,才能看到那边的风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