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大学之道》课件(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5.2 *《大学之道》课件(共3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22 12:07: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课堂导入
你知道下列图片是哪所学校吗?他们的校训是什么?
课堂导入
你知道下列图片是哪所学校吗?他们的校训是什么?
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厦门大学校训
课堂导入
你知道下列图片是哪所学校吗?他们的校训是什么?
格物明德
——香港大学校训
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大学之道”
意思是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
道:本指道路,引申为宗旨、规律、原则等
在这里指在学习政治、哲学时所掌握的规律和原则。
解读题目
题目解读
“大学之道”,意思是大学的宗旨,大学的最终目的。
“大学”,在古代的含义有两种:“博学”之态;与“小学”相对的“大人之学”。
古代儿童八岁上小学,主要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之类的文化课和基本的礼节。十五岁后可进入大学,开始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学问。
文学常识
《大学之道》出自《礼记》,是《礼记》49篇中的第42篇,相传是孔子的弟子曾子所作,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在宋代以前,《大学》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一直从属于《礼记》。朱熹将《大学》从《礼记》中抽取出来,把它们编在一起,做《四书章句集注》,经此,《大学》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
文学常识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 ,为 礼学家 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礼记》中不仅阐述了精湛的学术思想,而且展示了一种纯熟、凝练而又文采绚烂的文学语言。
汉代
西汉
戴圣
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
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
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
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
体现了先秦儒家的
编者简介
戴圣,字次君,祖籍梁国甾县(今河南山丘),西汉时期的官员和学者。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戴圣一生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他与叔父戴德以及庆普等人曾师事经学大师后苍,潜心钻研《礼》学,成就非常显著。由于他的叔父戴德被后世称为“大戴”,所以戴圣就被称为“小戴”,他们二人合称为“大小戴”。
了解曾子
曾子,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人。孔子的得意门生之一,以孝道和品德高尚著称。
曾子参与编写了《论语》,他的著作《大学》更是儒家经典之一。在《大学》中,他阐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和方法,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儒家五圣
至圣
孔丘
复圣
颜回
宗圣
曾子
述圣
子思
亚圣
孟轲
诵读经典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疏通文意
大学之道①,在明②明③德,在亲民④,在止于至善⑤。
①大学之道: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
②形容词作动词,彰显、彰明。
③美好的。
④亲近爱抚民众。
⑤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译文:大学之道在于彰显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疏通文意
知止①而后有定②,定而后能静③,静而后能安④,安而后能虑⑤,虑而后能得⑥。
①知道要达到至善的境界。
②志向坚定不移。
③心不妄动,
④性情安和。
⑤思虑精详。
译文:知道要达到的至善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
⑥处事合宜。
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前一句的结尾“定”“静”“安”“虑”分别成为了下一句的开头,使句子紧密相连,环环相扣,让整个表述逻辑连贯,语气流畅,节奏明快,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疏通文意
物有本末①,事有终始,知有先后,则近道②矣。
①原指树木的根与稍,后引申为事物的根本与细节。
②规律。
译文:万物都有根本和枝节,万事都有开始和结束,明白了事物本末、始终的先后次序,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疏通文意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有先后,则近道矣。
深入探究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此三者,大学之纲领也。”请你说说这三者的内涵与关系?
“明明德”是要我们彰显自身美好的品德,是个人修养的基础和起点;
“亲民”则要求我们不仅自身要有良好品德,还要推己及人,去帮助他人进步,让更多的人也能有美好的品德,体现了一种社会责任感;
“止于至善”是让我们不断追求最高的善的境界,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激励着我们不断提升自己。
这三者层层递进,涵盖了个人修养、社会担当和不断进取的精神追求。
学生的头像
疏通文意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①者,先治②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③其家④。
①明明德于天下:状语后置,于天下明明德。
②治:治理、管理。
③齐:使动用法,使……齐
④齐其家: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
译文:古代那些想要在天下彰显美好德行的人,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先治理自己的国家,要先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
疏通文意
欲齐其家者,先修①其身②③。欲修其身者,先正④其心⑤。
①修:本指学习、遵循,引申为修养、修行
②其:代指自己
③修其身:修养自己的品性
④正:端正,使用用法,使……端正
译文:古代要想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
⑤正其心:端正自己的心思
疏通文意
欲正其心者,先诚①其意②。欲诚其意者,先致③其知④。致知在格⑤物⑥。
①诚:使动用法,使……真诚
②意:意念。
③致:取得、得到
译文:想要是自己的心端正的人,要先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想要使自己的意念真挚,要先获得只是。获得知识的办法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
④致其知:获得知识
⑤格:本为纠正之意,治理引申为推究
⑥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疏通文意
物格①而后知至②,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①格物:探究事物的原理
②知至: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译文:那些想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的人,要先修养自己的品性。想要修养自己的品性,要先使自己的心思端正。
疏通文意
物格①而后知至②,知至而后意诚③,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①格物:事物的原理得到探究
②知至: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译文:事物的原理得到推究之后就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充分认识了外物之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修养品性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疏通文意
自①天子以至于庶人②,壹是③皆以修身为本④。
①自:介词,从
②庶人:平民百姓【表示平民百姓的词:黎民、黔首、布艺、庶民】
译文:从天子到平民百姓,一概都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③壹是:一律,一概。壹:副词,一概、都
④本:根本
疏通文意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深入探究
1、欲明明德于天下,应该怎么做呢?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大学》八目
深入探究
理解“八目” 八目 内涵
格物 推究事物的原理,要学会用心去观察周围的事物,深入思考它们的本质和规律。
致知 在格物的基础上获得知识。通过不断地格物,我们积累知识,增长见识。
诚意 要求我们内心真诚,不自欺也不欺人,对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保持真实。
正心 端正自己的心思,排除各种杂念和干扰,保持内心的平静和专注。
修身 不断完善自己的品德、言行和修养。
齐家 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让家庭和睦美满。
治国 为社会为集体作出贡献,有一定的治理和领导能力。
平天下 是最高的理想目标,要让整个天下都和谐、安宁、美好。
深入探究
2、“八条目”之间是什么关系?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内修(善其身)
外治(善天下)
八目之间是相互联结的关系,它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了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深入探究
明明德
亲 民
止于至善
格物、致知
“三纲”
“八目”
诚意、正心
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
(修)
(知)
(用)
宗旨
步骤
论证特点
1.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纲”,然后提出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2.运用排比、顶真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具有说服力。
课堂小练
1.《大学之道》中,用“ ” 来表达大学之道的最高境界。
在止于至善
2.《大学之道》中,用“ ”两句指出本末始终的道理,进而说明“ ”的观点。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
知有先后,则近道矣
3.《大学之道》中,齐家的前提条件是“ ”,修身的前提条件是“ ”。
先修其身
先正其心
4.《大学之道》中,用“ ”两句强调家庭经营有序与国家治理走上轨道的重要性。
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课堂小结
吾之学子们,今日与汝等共论《大学之道》,尤其是此“八条目”。吾心甚慰,亦望汝等铭记于心。
吾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此乃根本之要。格物致知,乃求知之途,不懈探究万物之理,方能获真知。
诚意正心,为修身之基,心诚无伪,心正无邪,方能不为外邪所扰。修身为本,惟修己身,德才兼备,方可立于世。齐家、治国、平天下,乃修身之拓展,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吾望汝等深知,此“八条目”环环相扣,步步递进,缺一不可。当以敬畏之心、勤勉之力,践行此道,勿负光阴,勿负所学,成就君子之德,为家国天下贡献己力。愿汝等铭记,笃行之!
感谢观看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修上册
《大学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