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 第1单元 课型 精读课文 课时 1课时 主备人
课题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目标 确定 依据 课标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教师切忌用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遵循这一理念,我充分利用本课内容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读懂重点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这首词以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了夏夜黄沙岭上的美丽景象,以及词人在其中所体验到的愉悦与宁静。词的上阕通过对夏夜山村的描绘,展示了月下的清丽与宁静,使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幽美的世外桃源;下阕则通过轻云、阵雨的天气变化,以及词人对这种变化的细腻感受,进一步强化了词中的意境美。这首词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还体现了词人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的深厚情感,以及对丰收年景的美好企盼。作为教材,这首词可以引导学生欣赏宋词的艺术魅力,感悟词人的情感世界,同时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学情分析 对于学习《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学生来说,他们大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然而,由于这首词所描绘的景物和情感较为细腻和深刻,因此,在理解上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难度。在学情分析中,我们需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感悟这首词。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想象词中所描绘的场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情感体验,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词人的情感和意境。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诵读、赏析和讨论等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总之,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只有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评价任务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能熟练背诵这首词。 ★★
2.抓住诗句的描写,展开想象,由画面感悟出景物的特点。 ★★★
3.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
核心知识 核心能力
重点:抓住诗句的描写,展开想象,由画面感悟出景物的特点。
难点: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核心问题 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微能力点 A5“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A2“数字教育资源获取与评价”
活动准备 布置学生课前预习,收集材料;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习任务 学生活动 教师组织 学习评价
一、导入 学生背诵《清平乐·村居》,再集体诵读。 学生齐读课题。 学生认识作者。 卷轴形式出示《清平乐.村居》,适当配乐。 1、复习《清平乐.村居》 教师:同学们,宋代词人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大家还记得吗,谁能有感情的给大家诵读一下 指名读,哪位同想背诵一下?先抽背、再集体诵读。 2、辛弃疾还写了一首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我们今天就学习这首词。 3.唐诗宋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广为传诵。今天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近宋词,领略它独特的魅力。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出示资料。了解作者:辛弃疾,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却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现存词六百多首,有《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通过卷轴形式配合适当的配乐出示《清平乐.村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同时加深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受和认同。首先,复习《清平乐.村居》不仅帮助学生回顾了旧知识,还通过诵读和背诵,增强了学生对诗词的感知和理解能力。其次,通过引入辛弃疾的另一首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师成功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新的学习内容上,并借助学生对辛弃疾的了解,增强了学生对这首词的期待和兴趣。最后,通过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成就,不仅让学生了解了词人的创作背景和创作风格,还加深了对宋词独特魅力的理解和认识。这种教学环节设计有助于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研读文本 初读诗词 读准节奏 学生认真倾听古诗朗读音频。 学生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生读古诗,教师相机正音。 4.男女生读,分小组读等。 品读古词 体会意境 (一)品读上阙 学生自读自悟。 学生交流:看到明月、别枝、惊鹊、稻子。闻到稻花香。 生答:清幽、静谧的夏夜。 生答:兴奋、愉悦、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 学生再次齐读上阙。 (二)品读下阙 学生自读下阕,边读边感受画面。 学生交流画面。 生答:很着急。 生答:道路非常的弯曲、林木茂盛。更是因为词人沉浸在“稻花香里说丰人,听取哇声一片”的愉悦心境之中。 (三)想象画面,自读自悟。 1.学生借助注释说说诗词的意思。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对比阅读 拓展延伸 《宿建德江》表达的是旅人的寂寥之感,主要体现 “愁”。《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表现的是词人面对美丽月夜,丰收之景的愉悦之情,对田园生活的怡然自得。 学生分别朗读这两首诗词,感受作者的不同情感。 生答:对弟弟的思念。 生答:对亲人的思念。 生答:悲怆郁愤。 初读诗词 读准节奏 1. 播放音频,学生认真倾听。 2.读正字音、读好节奏和停顿。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注意:忽“见”(xiàn) 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出韵律美。 3.指名读,教师相机正音。 4、采用不同形式读,达到读通顺的程度。 品读古词 体会意境 (一)品读上阙 (1)出示内容: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2)学生自读自悟: 同学们边朗读边做批注,调动你所有的感觉器官,欣赏这美丽的夜景,把作者看到的、听到的分别用不同的符号标注出来。 (3)学生交流: ①想象丰收的景象,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 出示丰收的图片,图文对照,理解诗句意思。 ②听到的:蝉鸣、蛙声。 (4)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夏夜? (5)配乐有感情朗读,前两句读出“幽”,后两句读出“喜”。 朗读时,前一句语气轻一些,后一句语调上扬,突出欣喜之情。 (6)在如此美好的夏夜,词人的心情怎样? 带着这种感情再次齐读上阙。 (二)品读下阙 自读下阕,在脑海中勾勒画面,也可以和同伴交流感受,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相互讨论。 (1)出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2)学生交流画面,相机指导朗读。 词人完全沉浸在展望丰收的巨大喜悦之中,浑然不觉天气的悄然变化,他猛一抬头,看到了----“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此刻他的心情怎样? (3)提出质疑:词人疾步向前走,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过去熟悉的茅店就在社林的旁边,词人为什么找不到了呢? (4)总结下阕,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想象画面,自读自悟。 1.借助注释,想象画面,联系关键词,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意思。同桌互相交流。 2.出示课文插图,借助背景音乐,有感情的诵读全词,体会词人面对美丽月夜,丰收之景的愉悦之情,对田园生活的怡然自得之情。师生互读,男女赛读。 对比阅读 拓展延伸 1.对比阅读《宿建德江》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说说同样写的是月夜景色。这两首诗词中作者的情感一样吗?结合诗词说一说。 3.分别朗读这两首诗词,感受作者的不同情感。 4. 出示其他描写月夜的诗句。学生品读,交流感受。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王维 初读诗词 读准节奏 这个教学环节设计得精妙而富有成效。通过播放音频,学生得以沉浸在标准的语音示范中,为后续的朗读打下坚实的基础。紧接着,教师指导学生正确读出诗词中的每一个字音,把握好每一个节奏和停顿,使学生能够在朗读中感受到诗词的韵律美和节奏感。学生自由朗读的环节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和感受,而指名读和教师相机正音则及时纠正了学生的发音和语调,确保了朗读的准确性。最后,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如男女生读、分小组读等,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体验性,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词的魅力,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品读古词 体会意境 (一)品读上阙 这个教学环节通过精心的设计,展现出了多重益处。首先,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并做批注,充分发挥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深入探索并理解了诗词的深层内涵。其次,通过调动感官去欣赏诗词中描绘的夏夜美景,学生不仅能够清晰地把握诗词的意象,还能增强对诗词内容的直观感受。图文对照的方式帮助学生将抽象的诗句与具体的丰收景象相联系,从而加深了对诗句意义的理解。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配乐有感情朗读的环节,让学生在感受诗词音韵美的同时,也深入体会到了诗词所传达的情感。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准确把握朗读的节奏和情感变化,还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兴趣。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还提升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为他们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品读下阙 这个教学环节通过引导学生自读下阕并在脑海中勾勒画面,以及与同伴交流感受、相互讨论的方式,不仅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了词人所描绘的夏夜景象,还使他们能够更准确地把握词人的情感变化。特别是通过教师相机指导朗读和提出质疑,学生能够在思考中体会到词人从沉浸在丰收喜悦到发现天气变化的着急,再到最后惊喜找到茅店的复杂情感。这一过程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情感共鸣能力和人文素养。 (三)想象画面,自读自悟。 这个教学环节的好处在于通过多感官的参与和互动,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和情感共鸣能力。首先,借助注释和关键词,学生能够通过想象将诗词中的文字转化为生动的画面,这不仅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了词的意思,还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其次,通过出示课文插图和借助背景音乐,学生能够在视觉和听觉上获得双重享受,进一步增强了他们对诗词美感的感知。在这种氛围下,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全词,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词人面对美丽月夜和丰收之景的愉悦之情,以及对田园生活的怡然自得之感。此外,师生互读和男女赛读的形式,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还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整个教学环节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感悟诗词的魅力。 对比阅读 拓展延伸 这个教学环节通过对比阅读《宿建德江》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有效地深化了学生对诗词情感表达的理解。学生不仅能够在对比中感受到两位作者面对月夜景色时不同的情感倾向,即一个表达旅人的寂寥之感,一个则表现对丰收与田园生活的愉悦与怡然自得,还通过朗读这两首诗词,进一步增强了情感共鸣。此外,教师出示其他描写月夜的诗句,更是拓宽了学生的文学视野,让他们在品读与交流中体会到月夜在诗词中多样化的情感表达,从而提升了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总结 学生交流。 1.说说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2.教师总结:《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让我们得到了一种美的享受,唤起了我们对农村田野风光的热爱,我们学习古诗词就是要从诗词美妙的语言中领会作者细腻、真切的情感,学习他独特的创作技法。 这个教学环节的好处在于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反思和总结的机会,同时也强化了他们对古诗词学习的理解和感悟。通过让学生分享本节课的学习收获,他们不仅能够回顾并巩固所学的知识点,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所传达的农村田野风光之美以及词人细腻、真切的情感,还能在交流中激发新的思考和感悟。教师的总结则进一步强调了学习古诗词的重要性,即要从诗词美妙的语言中领会作者的情感和创作技法,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精髓,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创作灵感。此外,这样的教学环节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业设计 1.背诵古诗;2.抄写古诗2遍;3.完成练习册。
板书设计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看:夜景美丽 听:蝉鸣蛙叫 闻:稻花香味 想:丰收年景 心情:高兴→着急→惊喜
教学反思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后反思 在教授《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后,我深感古诗词教学的魅力与挑战并存。这首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情感内涵,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文学世界的窗户。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值得反思和改进的地方。 首先,我在课前准备阶段花费了大量时间对词的内容、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等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和研究,这有助于我更好地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自己对某些细节的处理还不够到位,比如对词中意象的解读和情感的把握,还需要更加深入和细致。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我尝试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如朗读、赏析、讨论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然而,在实施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兴趣并不浓厚,他们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不够高。这可能是由于我对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未来的教学中更加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沟通。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存在困难。虽然他们已经能够熟读成诵,但是对于词中蕴含的情感和意象还难以深入领会。这可能是由于我对古诗词的教学方法不够多样化,缺乏直观性和趣味性。在未来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通过更多的实践活动和拓展阅读来提升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最后,在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时,我认识到古诗词教学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更要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通过引导学生深入领会古诗词中的情感和意境,让他们感受到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美好,从而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总之,本次教学让我收获颇丰,也使我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探索和改进古诗词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