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3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表格式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3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表格式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22 10:33: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单元 第1单元 课型 精读课文 课时 1课时 主备人
课题 《宿建德江》
目标 确定 依据 课标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教师切忌用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遵循这一理念,我充分利用本课内容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读懂重点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宿建德江》是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中的一首经典古诗,由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在建德江畔夜宿时的所见所感,充满了浓厚的山水田园气息。诗中通过“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等意象,细腻地表达了诗人在人生旅途中的孤独、寂寞以及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全诗以“愁”为诗眼,情感深沉,意境深远,不仅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构思,也体现了山水田园诗“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这首诗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也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的优质教材。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鉴赏能力,对诗歌的意象、韵律等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然而,对于《宿建德江》这首诗所蕴含的深层含义和诗人的情感世界,学生可能还需要进一步挖掘和理解。在这个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是喜欢新奇刺激的事物,课堂参与程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同时他们的思维活跃但抽象思维相对薄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朗读感悟法、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深入感受诗歌的美感和情感,理解诗人的思想和人生态度。同时,教师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让他们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学习目标 评价任务
1.识记本课3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词。 ★★
2.借助字典和课本注释理解诗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词的意思。 ★★★
3.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热爱自然、歌颂自然的情怀,感受自然的美好。 ★★★★★
核心知识 核心能力
重点:借助字典和课本注释理解诗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词的意思。
难点: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热爱自然、歌颂自然的情怀,感受自然的美好。
核心问题 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热爱自然、歌颂自然的情怀,感受自然的美好。
微能力点 A5“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A2“数字教育资源获取与评价”
活动准备 布置学生课前预习,收集材料;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习任务 学生活动 教师组织 学习评价
一、导入 学生齐读课题。 教师:同学们,喜欢古诗吗?想必大家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谁背首古诗给大家听听?(配古筝曲)一段优美的古曲配合着同学们的诵读让我们感受到古朴的美。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诗《宿建德江》,让我们通过学习再次感受诗的美好意境吧!(板书:宿建德江)我们一起读一读。宿是住宿、留宿的意思。谁留宿建德江?孟浩然留宿建德江。(板书:孟浩然)这首诗就是孟浩然仕途受挫后,南下经过建德江时写下的一首诗。 这个教学环节的好处在于它巧妙地融合了多种教学元素,营造了一种浓郁的古诗词学习氛围。首先,通过提问激发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已有的知识积累,从而增加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接着,配以古筝曲的诵读,让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下更加深入地感受到古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进一步提升了学习的情感体验。最后,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孟浩然的背景以及诗作的创作背景,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涵,从而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诗的美好意境。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也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体验,是一种高效而有益的教学方式。
二、研读文本 字字落实,回忆学法 1.学生朗读古诗,读准字音,尽量把诗句读通顺。 2.生读古诗,读清前后鼻音,教师相机纠正读音。 3.生答:解诗题、知作者、明诗意、悟诗情。 了解背景,奠定情感 生答:住宿、留宿。 学生认识作者。 生读古诗。 学生自由阅读古诗,一边读一边圈画,做好笔记或者是批注。 4.生答: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全班齐读古诗。 生答:愁。 生答:寂寞之愁,孤独之愁,思乡之愁。 生答:客。 生答:烟渚,日暮。 生答:背着书包回家去。 生答:空旷的原野和江面上只有诗人一个人。 生答:如果我能和家人在一起多好啊。 生答:如果这时候有人陪我说说话多好啊。 生答:如果这时候我在家乡多好啊。 生读:“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自洛之越》。 生读“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生答:寂寞之愁,思乡之愁。 生答:月亮。 生答:家乡去了。 生读多次:“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生答:愁。 情感升华,静写古诗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师生共写《宿建德江》。 3.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出感情。 字字落实,回忆学法 1、请同学们翻开书本,把这首诗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前两遍读准字音,把你觉得要注意的音节圈起来,多读几遍,争取做到字正腔圆;后两遍争取把诗句读通念顺。 读诗一定要投入,就像你们刚才的状态,非常好! 2、现在,谁来读一读这首诗?读得真好,第一行诗中有一个多音字,你读准了。“泊”在这里是“停泊”的意思,念作bó,一起读一遍。 好,还有谁想读?请你来。非常不错,读得字正腔圆。比如,“泊烟清”的“清” 是个翘舌音 ,他读准了吗?还有“日暮客愁新”的“愁"”也是翘舌音,我们来读一读。同学们还要注意最后一行,“清”是后鼻音,“近”是前鼻音,读读这行诗。 真好,读诗不光要字正腔圆,还要读出节奏。现在咱们一起来读。每行的前两个字,你们一起读,后三个字,老师读。明白了吗?我读题目和作者,开始。再来,要投入,注意力高度集中。好的,我们反过来,前两个字老师读,后三个字你们一起读,要读得像老师这样。 3、 同学们,还记得学习古诗“四步法”吗?板书:解诗题、知作者、明诗意、悟诗情。 了解背景,奠定情感 1、解诗题 我们来看诗的题目,“宿”是什么意思? “建德江”是一个地名,那么诗题的意思就是——留宿在建德江。该怎么读好诗题呢? 2、知作者 这首诗是唐朝著名诗人——孟浩然,课前搜集了资料,说说你们对他的了解吧。 了解古诗背后的故事,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意,体会情感。我们一起来看孟浩然写这首诗前的一段经历:(PPT展示) 自幼聪颖好学,抱负高远的孟浩然,青年时就作诗多首,“有声于江楚间”。当他奔赴京城,想要求取功名,施展才华之时,却总是名落孙山。45岁那—年,经大诗人王维的举荐,他受到了唐玄宗的召见。在唐玄宗面前,孟浩然一展所学,朗诵了自己的得意之作《岁暮归南山》。然而,诗中的一句“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让唐玄宗大发雷霆。求官不成,踌躇满志的孟浩然反倒被逐出了京城。 在这样的心境之下,诗人孟浩然南下吴越,在建德江停舟过夜时,写下了这一首《宿建德江》。(读——) 3、明诗意 同学们,此时留宿在建德江的孟浩然,能安然入眠吗?不能入眠的诗人,在干什么想些什么呢? 请同学们打开书,静静地默读这首《宿建德江》,结合书上的插图和注释,想—想。这首诗大概在讲什么意思,诗里的哪个字、哪些词在向你传递诗人的感觉和情绪,可以做做记号。 很多同学已经圈画了,非常好,“不动笔墨不读书。”这说明你们的感觉已经找到了落脚点。 4、悟诗情 ①好极了,把笔放下。老师请一位同学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②全班齐读此诗。 ③哪位同学来读一读这首诗。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诗中哪一个字最能代表孟浩然此刻的心境? ④找得真准,看来你们已经走进诗人心中了。读读这行诗。 ⑤“愁新”就是新愁的意思,作者的新愁是什么呢?你怎么知道他是思乡之愁呢?从这行诗的哪一个字看出来的?客是指谁?诗人把自己说成是客,是因为他们此时身处异乡。同学们,江上秋风、萧萧梧叶勾起了叶绍翁的思乡情,王维的“倍思亲”是因为重阳登高。可是此时,是什么景物触动了孟浩然的思乡之情呢? ⑥日暮是日落黄昏夕阳西下时分,这个时候你在干什么呢?还有人在干什么呢?(看图片)多么温馨多么幸福啊! 现在我们回到诗人所处的建德江,你看到了什么?如果这时候你是诗人,你会想到什么呢?思念亲人了;感到寂寞了;怀念家乡了。 诗人孑然独身途经建德江,面对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想到自己那—时间,诗人满怀的愁绪涌上心头。来 ,谁来读—读这满怀的愁绪?读出了思亲之愁。 ⑦满怀的愁绪向谁诉说呢?孤人对月是何等的苍凉、孤寂,如果你是诗人,你会向月亮诉说什么呢? ⑧此时的诗人虽置身于孤舟之上,思绪却早已随月飞远。他的心飞到他想起了从前,想起了家乡,想到了亲人朋友,那是一幅什么样的情景呢? (预设1)在一个火热的夏夜—— 在一个寒冷的冬日—— (预设2)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 (预设3)在一个秋风送爽的日子里—— 想起昨日刻苦求学之时,纵然辛苦,却斗志昂扬,奋发向前,可是,这里却只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回忆故乡,点点滴滴都是幸福,丝丝缕缕都是甜蜜,然而,这里却只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看不到熟悉的家乡山水,听不到亲切的乡里乡音,这里只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忆故乡甜如蜜,思故乡愁满怀,此时此刻作者有的只是—— 是呀!这又是怎一个愁字了得! 情感升华,静写古诗 1、不知不觉中,我们走近了一轮明月,这是孟浩然、李白、杜甫曾经守望过的月也是我们的月,是古往今来唯一不变的月。因为思乡,李白曾经这样写过∶“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因为思亲,杜甫曾经这样写过∶“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因为愁眠,张继曾经这样写过∶“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也是因为满腔愁情,孟浩然写下了这首——宿建德江…… 让我们将这份愁情托付给江中的月儿,以解诗人愁肠百转的孤独与寂寞。 2、在月亮的光影里,我们看到诗的背影如此美丽;在月亮的光影里,每一个诗人都曾经陶醉,每一次陶醉都是一幅美的画面,它以如此的凄凉带我们到那诗人的编织的清幽淡雅的诗的境界之中。让我们提起笔来,和老师一起写下这首《宿建德江》。 3、教师:同学们,学古诗没有决窍。只要我们用心体会,一定可以跨越时空,体会古诗的无限境界。 字字落实,回忆学法 1.学生通过四次精心的诵读,前两遍着重于准确读音和圈画需要注意的音节,这样不仅能够纠正发音,还能够使学生更加关注诗句的音节和韵律,从而培养良好的语言感知能力。后两遍的诵读则侧重于诗句的通顺流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内涵。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专注力和对诗歌的感悟能力,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这个教学环节的好处在于它注重细节,强调了对字音、字调的准确掌握和诗歌节奏的感知。教师通过点名朗读,及时纠正学生的发音,并特别指出多音字“泊”的正确读音,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并记忆。同时,教师还关注到翘舌音和前、后鼻音的发音区别,并引导学生进行针对性的练习,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技巧和语音水平。此外,通过师生共同合作朗读,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读出诗歌的节奏,还通过反复的练习,加深了对诗歌的感悟和理解。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还培养了他们对诗歌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3.这个教学环节的好处在于它采用了结构化的学习方法——“四步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清晰、系统的学习古诗的框架。通过“解诗题”了解诗歌的主题和背景,有助于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通过“知作者”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能够加深学生对诗歌内涵的理解;通过“明诗意”解读诗歌的字面意思,有助于学生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最后通过“悟诗情”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能够提升学生的情感感知和审美能力。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帮助学生形成了一种有序、有效的学习习惯,还提高了他们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了解背景,奠定情感 这个教学环节的好处在于它遵循了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通过解诗题、知作者、明诗意、悟诗情四个步骤,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古诗的内涵。首先,通过解诗题,学生明确了诗歌的主题和背景;接着,通过知作者,学生了解了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为理解诗意和诗情奠定了基础;然后,通过明诗意,学生掌握了诗歌的基本内容,并通过自己的解读感受到了诗歌的字面意义;最后,通过悟诗情,学生深入体会了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进一步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整个教学环节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思维发展,通过启发式教学和情景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表达,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审美素养。 情感升华,静写古诗 1.这个教学环节的好处在于它巧妙地将学生的情感与古代诗人的情感相联系,通过回顾不同诗人对明月的描绘和寄托,让学生感受到古诗中月亮所承载的丰富情感内涵。这样的教学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也激发了他们的情感共鸣,使他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体会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表达的孤独与寂寞。通过将古代诗人的情感与现代社会中人们的情感相联系,这种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的情感共鸣能力和审美情趣,同时也有助于他们形成更加宽广的文化视野和人文关怀精神。 2.引导学生通过感受月亮的光影,沉浸于诗歌的美妙氛围中,进而加深对《宿建德江》这首诗歌的理解和感受。通过让学生亲自动笔书写诗歌,不仅锻炼了他们的书法技能,还加深了他们对诗歌内容的记忆和情感体验。同时,这样的教学方式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感受力,使他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从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3.这个教学环节的好处在于它强调了学习古诗时“用心体会”的重要性。通过这种方法,学生不仅能更深入地理解古诗的韵味和意境,还能跨越时空的界限,与古代诗人产生情感共鸣。这种教学方式鼓励学生主动思考、感受诗歌的魅力,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情感体验,同时也为他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文学宝库的大门。
三、总结 全诗回读、情感共和 学生回读或背诵全诗指名背、小组背、比赛背。 全诗回读、情感共和 教师:学习了本首古诗我们已然成为了孟浩然的知己,朋友,我们已然体会到了他在日暮时分“人在江中、心随月去”的满怀愁绪。让我们这份愁情托付江中的月儿,通过我们的背诵,以解他愁肠百转的孤独与寂寞。 全诗回读、情感共和 这样加深了学生对古诗的情感体验,使学生能够真正地感受到孟浩然在日暮时分所经历的孤独与寂寞。通过背诵古诗,学生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更在心灵上与诗人产生了深刻的共鸣,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共情能力和审美情趣。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深刻内涵,还能够激发他们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作业设计 1.抄写古诗2遍;2.同桌互背古诗;3.完成练习册。
板书设计 宿建德江 孟浩然 解诗题 知作者 明诗意 悟诗情
教学反思 《宿建德江》教后反思 在教授《宿建德江》这首古诗后,我深感教学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并存。首先,我认识到通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意象和情感,可以使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孟浩然在日暮时分留宿建德江时的孤独与寂寞。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通过解读诗题、了解作者背景、分析诗意以及感悟诗情等步骤,逐步引导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在解读诗题和了解作者背景时,我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学生的主动参与。这导致部分学生在这些环节中显得较为被动,没有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其次,在分析诗意和感悟诗情时,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古诗的意象和情感理解不够深入。这可能与他们的阅读经验和审美水平有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引导他们从多个角度理解古诗的意象和情感。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发现了一些教学方法上的不足。例如,在引导学生背诵古诗时,我过于注重机械记忆,而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背诵古诗,我将更加注重情感体验和情感体验的结合,让学生在背诵的过程中更加深入地感受古诗的情感内涵。 综上所述,《宿建德江》的教学让我深刻认识到古诗教学的重要性和挑战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主动参与,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