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开国大典》第一课时表格式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7《开国大典》第一课时表格式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22 11:48: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单元 第2单元 课型 精读课文 课时 第1课时 主备人
课题 《开国大典》
目标 确定 依据 课标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教师切忌用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遵循这一理念,我充分利用本课内容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读懂重点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开国大典》这篇教材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重要课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的盛大庆典活动。文章按照时间顺序,详细描述了从会场布置、群众队伍入场,到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等一系列庄严而激动人心的场面。教材通过对这些场面的生动描写,展现了开国大典的喜庆、庄严、隆重、热烈气氛,传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成立的自豪与激动之情。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开国大典的盛况和气氛。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扫清生字新词障碍,确保学生能够流畅地阅读课文。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快速阅读,把握文章的大致内容和结构。
学情分析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然而,《开国大典》这篇文章离他们的生活实际较远,他们对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历史背景了解不多,这可能会给他们的理解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 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通过课前导入环节,激发学生对开国大典的兴趣和好奇心。例如,教师可以播放一段开国大典的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当时的盛况和气氛。同时,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提高他们的阅读效果。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共同解决课文中的难点问题。此外,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朗读、品味等方式,让学生深入感受中国人民对新中国成立的自豪与激动之情。
学习目标 评价任务
1.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2.通过老师指导,理解课文内容。 ★★★
3.理解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开国大典的盛况的。 ★★★★★
核心知识 核心能力
重点:通过老师指导,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理解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开国大典的盛况的。
核心问题 理解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开国大典的盛况的。
微能力点 A5“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A2“数字教育资源获取与评价”
活动准备 布置学生课前预习,收集材料;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习任务 学生活动 教师组织 学习评价
一、导入 生答: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隆重举行了开国大典,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正式成立。 学生认真聆听教师介绍课文背景。 1.教师板书:1949年10月1日,北京,开国大典。 2.请同学们用以上内容说一句话。 3.教师简介文章背景资料:1949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是祖国的生日。在中国共产党和伟大领袖毛泽东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的压迫,翻身得解放,当家做了主人,过上了幸福自由的生活。所以这一天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这一天,在天安门广场上举行了盛大的开国大典。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课文来了解当时的盛况。 这一教学环节的好处在于,通过教师的板书以及随后的引导,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把握文章的核心——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举行的开国大典,并通过教师提供的背景资料简介,深入了解开国大典的历史背景和意义,从而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和情感共鸣,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研读文本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交流并自学生字、新词。 2.生答:“擎”应读qínɡ,不要读成jínɡ;“钮”和“聂”的声母都是n;“诞”应读dàn,不要读成yán。 生答:在开国大典的庄严时刻,来自四面八方的群众和城防部队士兵们整齐划一地肃立在天安门广场上,他们神情庄重,共同见证这一历史性的瞬间。 生答:人们纷纷瞻仰着毛主席的巨幅画像,那画像在秋日的阳光下显得格外庄重而慈祥,仿佛也在注视着这片他深深热爱的土地和人民,共同庆祝新中国的诞生。 3.生分段读课文,师相机正音。 理解题目,理清脉络 1.生答:“典”字有五种解释,即:①可以作为标准、典范的书籍;②典故;③典礼;④旧指主持,主管;⑤活买活卖,到期可以赎。本文中的意思是③,“大典”就是“隆重的典礼”。 生答: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 生答:会场准备,群众入场,宣告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阅兵式,群众游行。 学生一边阅读课文,一边做好批注。 3.学生交流自学情况。 (1)每个小组确定中心发言人,其他组员补充说明。 (2)其他小组也可以进行补充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交流并自学生字、新词。 2.教师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1)给词语注音。城楼、檐下、庄严、典礼、擎着、毛泽东、电钮、瞻仰。 检查时注意让学生说出字的读音、部首、字义和组词,这个字哪处易写错。 (2)教师引导学生说说重点词语的意思,例如:“开国大典、城防部队、迎风招展、肃立、汇集、排山倒海、瞻仰”等,并用“肃立”和“瞻仰”各说一句话。 3.指生分段读课文,师相机正音。 理解题目,理清脉络 1.学生齐读课文题目,说说题目的含义。重点理解“典”和“大典”。 2.教师出示自学要求。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开国大典的盛况的? (2)讨论课文描写了哪些场面?试着用小标题进行概括。 (3)画出描写毛主席动作和群众反应的语句,读一读,说说体会。 (4)可以一边阅读一边进行批注,并质疑。 3.学生交流自学情况。 教师组织学生共同释疑。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通过让学生自读课文并交流自学生字、新词,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不仅能对课文形成初步的印象和感受,还能主动思考和发现生字、新词,通过交流和自学,加深对这些字词的理解和记忆。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阅读质量,同时也为他们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这个教学环节的好处在于,它不仅能够检验学生对生字词的自学成果,还通过深入的字形、字义分析和组词练习,加深学生对生字词的记忆和理解。同时,通过让学生解释重点词语的意思,并用特定词语造句,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培养了他们对词语含义的精确把握和运用能力,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提高写作水平打下坚实基础。 3.通过让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教师能够实时检查学生的发音准确性,及时纠正读音错误,帮助学生正确掌握生字词的发音。这种即时的正音过程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还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同时,分段朗读也有助于教师评估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程度,为接下来的教学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理解题目,理清脉络 1.通过让学生齐读课文题目并讨论题目的含义,特别是聚焦在“典”和“大典”两个关键词的理解上,能够帮助学生准确把握课文的主题和核心内容。这种讨论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典”字在本文中的特定含义,即“典礼”,还能让他们明确“大典”指的是“隆重的典礼”,从而对整个课文背景和内容有更加清晰的认识。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并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通过教师明确提出的自学要求,学生能有目的地、有重点地进行课文自学。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根据要求,能够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概括出主要场面,深入理解文中关键人物的动作和群众的反应,并通过批注和质疑深化对课文的理解。这种有针对性的自学活动不仅能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还能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3.通过学生交流自学情况,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在小组内,学生可以通过合作、讨论和补充,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挖掘出更多的细节和观点。同时,其他小组的补充和建议能够帮助学生拓宽视野,激发思维火花,形成更全面的理解。最后,教师组织共同释疑,能够解决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疑惑,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课文知识点,提高学习效果。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还能够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总结 教师:通过深入探讨和理解课文,我们仿佛亲身感受了开国大典的盛况,体会到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成立的喜悦与自豪。希望大家能铭记这段历史,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我们在下一课时继续深入探索,感受更多课文中的精彩与内涵。 这个教学环节的好处在于,通过教师的总结与引导,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课文《开国大典》所传达的历史意义,更能体会到中国人民在开国大典中所展现出的自豪与喜悦之情。这样的总结不仅巩固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激发了他们的爱国情感,促使他们铭记历史、珍惜当下,并激励他们努力学习,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教师的引导也为学生下一课时的学习指明了方向,激发了他们继续探索课文、挖掘更多精彩与内涵的兴趣。
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和词语;2.抄写文中描写开国大典盛况的词语和句子。
板书设计 开国大典 大典前→大典中→大典后
教学反思 《开国大典》第一课时教后反思 经过《开国大典》第一课时的教学,我深感这篇课文的教学既充满挑战,也收获颇丰。以下是我对本课时教学的反思: 首先,我成功地将学生带入了开国大典的盛况之中。通过生动的讲述、图片的展示以及学生之间的讨论,学生们仿佛置身于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深刻感受到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成立的喜悦与自豪。这种情感体验是学习的宝贵财富,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和背景。 其次,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前,我要求学生自行预习课文,了解生字新词,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在课堂上,我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中的关键问题和难点,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解。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也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在时间的把控上,我过于注重细节,导致一些重要的环节时间不足,例如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场面的深入讨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时间的分配,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得到充分的探讨和理解。 其次,在学生的参与度上,我注意到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不高,缺乏主动思考和发言。这可能与我的教学方法和课堂氛围有关。在后续的教学中,我将尝试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最后,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方面,我认为还有提升的空间。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鼓励他们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总之,《开国大典》第一课时的教学让我深刻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