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三黑和土地》表格式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1《三黑和土地》表格式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22 12:01: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单元 第6单元 课型 略读课文 课时 1课时 主备人
课题 《三黑和土地》
目标 确定 依据 课标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教师切忌用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遵循这一理念,我充分利用本课内容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读懂重点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三黑和土地》是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3篇课文。本单元围绕“我们的家园”这个主题,编选了《只有一个地球》《青山不老》《三黑和土地》三篇课文,主题突出,内容多样。《三黑和土地》是一首现代诗,展现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在土地失而复得后的喜悦,以及其对土地诚挚的热爱,语言质朴,诗意盎然,情感浓烈。这些作品都侧重体现了我们与地球、土地相互依存的关系,学生通过阅读,可以体悟人类与自然,生态环境的相互依存的关系,学生通过阅读,可以体悟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相互依存,懂得应该热爱家园、珍惜资源、保护环境。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篇自读课文,且诗歌在文字层面的理解难度不大因此,教学中可以放手让学生进行独立阅读,提示学生注意运用注释、旁批、阅读提示等助学系统,帮助自己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学习诗人的写作技巧但诗歌毕距离学生年代远,教师可以适当提供或让学生自行查找一些当时的社会背景资料和作者简介等,以辅助阅读。
学习目标 评价任务
1.体会诗中“翻身的人儿”的喜悦之情,以及他们和诗人对土地、家园的深切的热爱、眷恋之情。 ★★
2.反复朗读诗歌,感受诗中强烈的画面感,体会这种写法的妙处。 ★★★
3.把握诗歌特有的乡土特色,赏析其朴素自然、平白如话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浓浓的诗意。 ★★★★★
核心知识 核心能力
重点:反复朗读诗歌,感受诗中强烈的画面感,体会这种写法的妙处。
难点:把握诗歌特有的乡土特色,赏析其朴素自然、平白如话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浓浓的诗意。
核心问题 把握诗歌特有的乡土特色,赏析其朴素自然、平白如话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浓浓的诗意。
微能力点 A5“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A2“数字教育资源获取与评价”
活动准备 布置学生课前预习,收集材料;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习任务 学生活动 教师组织 学习评价
一、导入 学生认识作者。 1、配乐范读的形式开启本课的教学,让学生直接走诗歌的情境。(多媒体插入视频) 2、出示课件,介绍作者及文章的相关背景知识。 本诗选自《苏金伞诗选》。苏金伞(1906—1997),原名苏鹤田,河南睢县人,代表作品有《地层下》《窗外》《鹁鸪鸟》等。 苏金伞从小生活在农村,能深刻体会到农民对土地的挚爱,作为我国乡土诗派的代表人物,苏金伞晚年对乡土的回忆,几乎触处皆诗。新中国成立前,在老解放区基本完成土地改革,新中国建立初期,在新近解放的地区继续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劳动人民重新获得宝贵的土地。本诗写于新中国土改时期,表现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们重获土地后的喜悦心情。 这个教学环节采用配乐范读和视频展示的方式,能有效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同时,通过介绍作者及文章背景知识,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背后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从而更深入地体会诗歌的主题和内涵。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还能增加他们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培养他们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二、研读文本 自读诗歌,小组释疑 1.学生低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 2.再读课文,大声朗诵,根据自己初读时的理解,读准节奏,读出能律,读出情感。 理清思路,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1.生答:这首诗主要写了三黑分到了土地,他的生活和心理都发生了改变。诗歌表现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真正获得属于自己的土地后的喜悦心情,抒发了农民对土地的热爱之情,展现了他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2.生答:第一部分(第1—3节):写农民拥有了自己的土地后异常欢喜的情景。 第二部分(第4—8节):写三黑翻地耙地,同时欣赏着自己的土地和劳作。 第三部分(第9—12节):以蝈蝈儿为线索,把三黑小时候和现在的生活、心情进行了对比。 第四部分(第13—14节):写三黑的打算。 第五部分(第15节):收束全诗,点明中心——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 3.学生出示小标题:获得土地,异常欢喜;翻地耙地,愉快劳作;今昔对比,变化巨大;热爱土地,憧憬未来;翻身做主,心情甜蜜。 再读课文,深入分析。 生答:翻身做主人的老农民形象。 生读课文,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生答:通过比喻和夸张营造了极强的画面感。 生答:两个“恨不得”,用夸张的手法,把农民对土地的珍视与热爱之情表现的具体可感,读来十分真切。 生答:把三黑耙过的土地比作“妇女刚梳的头”和“一张软床”,准确地抓住了被耙好的地的特点,同时也表现了三黑的能干与勤劳。 生答:诗人把土地比作床,又拟人化地描写麦籽躺在床上十分舒服,想赶快发芽,这本是三黑内心的期盼,拟人手法使其外化,鲜活灵动,形显生机与活力,契合全诗喜悦的感情基调。 生答:把荞麦花比作雪,既写出麦地的景色之美,也可解读出雪兆丰年的盼丰收之意。 生答:对土地的热爱与珍视。 生答:这首诗歌表达了重获土地的农民喜悦心情以及对土地的无比热爱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向往之情。 自读诗歌,小组释疑 1、初读课文,学生可以低声朗读,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或有疑问的地方,画出来,小组交流解决。 2、再读课文,学生可以大声朗诵,根据自己初读时的理解,读准节奏,读出能律,读出情感。 理清思路,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1、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展现了哪几幅画面?请给每个画面起一个小标题。 2、结构梳理:(思维导图) 3、教师:请同学们尝试着用小标题来概括课文内容。 再读课文,深入分析。 诗歌塑造了三黑怎样的人物形象?读出最能打动你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出自己的感受。 (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两个画面,说说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描绘它们。 出示课件 ①活像旱天的鹅,一见了水就连头带尾巴钻进水里。 ②恨不得把每一块土,都送到舌头上,是咸是甜,自己先来尝一尝。恨不得自己变成一粒种子,躺在土里试一试,看温暖不温暖,合适不合适。 ③地翻好,又耙了几遍,耙得又平又顺溜,看起来,好像妇女刚梳的头。这么松散的地,简直是一张软床,叫人想在上面打滚,想在上面躺一躺。 ④这么好的床,麦籽儿躺下去挺舒服,就想发芽,赶紧钻出来洗些雨露。 ⑤看见自己种的荞麦已经开花,白霎霎的像一片雪。 (3)结合诗歌创作的背景资料,说说诗中表现了怎样的情感,体现在哪些具体的语句中,找出来,试着读出这种情感。 出示课件: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 板书:热爱土地 憧憬未来 自读诗歌,小组释疑 1.通过低声朗读,学生不仅能够专注于文本,还能在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的过程中提升语言能力。同时,鼓励学生标记不理解的字词或疑问,并通过小组交流解决,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促进他们之间的合作与沟通,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能提高阅读效果,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鼓励学生通过大声朗诵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在朗诵过程中,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初步理解,准确把握节奏,读出韵律,并融入情感,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文本的语言美,还能促进他们对文本内容的深入理解和情感体验。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同时也有助于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理清思路,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1.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的主题和内容,通过概括诗歌的主要事件和提炼画面,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和意境。学生给每个画面起小标题的过程,不仅锻炼了他们的概括能力和创新思维,还加深了对诗歌层次感和情感表达的理解。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对诗歌的深入探究和欣赏,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2.这个教学环节通过使用思维导图进行结构梳理的好处在于,它能够帮助学生清晰、系统地理解诗歌的组织结构和内容分布。通过将诗歌分为几个部分,并提炼出每个部分的核心内容,学生不仅能够快速把握诗歌的整体框架,还能深入理解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和主题思想。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同时也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记忆和复习所学内容。 3.这个教学环节的好处在于,它鼓励学生通过概括课文内容来提炼出小标题,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还需要运用自己的思考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来提炼出精炼、准确的小标题。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思考和探索兴趣,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 再读课文,深入分析。 这个教学环节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修辞手法以及情感表达,带来了多重好处。首先,学生能够在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把握诗歌的主旨和人物形象,提升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其次,通过分析修辞手法,学生能够学习到诗歌中如何运用语言来表达情感和描绘画面,增强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最后,结合诗歌创作的背景资料,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并尝试通过朗读来表达这种情感,培养他们的情感体验和表达能力。整个教学环节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诗歌的知识,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三、总结 对比调整,重新朗读。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自己的感受,相互反馈并汇报。 对比调整,重新朗读。 1、请同学们带着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调整自己初读诗歌时的朗读,然后再次朗读,看看有没有不同的效果和感受。 2、学生反馈汇报,教师指导。 对比调整,重新朗读。 教师鼓励学生基于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去调整并重新朗读诗歌,从而加深对诗歌情感和意境的体会。通过这样的对比调整,学生能够更加精准地把握诗歌的节奏、语调和情感变化,进而更好地诠释和传达诗歌所表达的内容。此外,学生反馈汇报和教师指导的环节,还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帮助他们互相学习、共同进步。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对诗歌的感悟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
作业设计 1.模仿课文,自由选择一个主题写一首小诗;2.完成练习册。
板书设计 翻地、耙地 三黑和土地 播种,蝈蝈和童年 热爱土地,憧憬未来 展望未来
教学反思 《三黑和土地》教后反思 在教学《三黑和土地》这篇课文后,我深感教学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并存。这篇诗歌以其独特的情感和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农民对土地的深厚情感以及土地改革后农民生活的巨大变化。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我认为通过朗读来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情感和意境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我鼓励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去朗读诗歌,并鼓励他们调整朗读方式以更好地表达情感。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还提升了他们的朗读能力。 其次,在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时,我通过课件展示了具体的例句,并解释了这些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作用。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语言特点,并学习到如何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这些修辞手法。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首先,由于学生的基础知识和阅读理解能力存在差异,部分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和修辞手法时存在困难。这要求我在未来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其次,我在引导学生深入感受诗歌情感和意境方面还有所欠缺。尽管我鼓励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去朗读诗歌,但部分学生可能由于生活经验的限制,无法完全感受到诗歌中所描绘的场景和情感。因此,我需要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内容。 最后,我认为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方面还有待加强。虽然我在课堂上提出了一些问题供学生思考和讨论,但部分学生可能由于羞涩或不自信而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这要求我在未来的教学中更加注重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以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总之,《三黑和土地》这篇课文的教学让我深刻认识到了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我将继续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