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4 古诗三首
夜书所见
人
口
手
勤
努
奋
力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
引入新课
秋天,我们可以看见它五彩缤纷的色彩,听见它美妙的声音,分享它带给我们的欢乐,但是黄叶飘飞的深秋又给诗人带来了怎样的情绪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叶绍翁的古诗。
引入新课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文学家,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人。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如《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我会认
挑
tiǎo
我会写
萧萧:风声。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挑:挑弄、引动。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篱落:篱笆。
我会写
挑
萧(萧瑟)
tiǎo (挑灯)
tiāo (挑选)
梧(梧桐)
促(促使)
篱(篱笆)
课文讲解
夜书所见
[宋] 叶绍翁
萧萧 / 梧叶 / 送寒声,
江上 / 秋风 / 动客情。
知有 / 儿童 / 挑促织,
夜深 / 篱落 / 一灯明。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准节奏。
书:写;所见:所看到的。
夜书所见:夜间把自己所看到的景象写下来。
要求:理解题目的含义。
课文讲解
诗意: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的叶子,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的秋风让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猜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因为夜深了,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课文讲解
要求:朗读诗歌第一、二句。
思考:体会到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看到了梧桐树叶随风摆动的景象。
听到了秋风萧萧的声音。
想起了自己的家乡。
课文讲解
要求:朗读诗歌第一、二句。
思考:诗句这里的“客”是指谁呢?为什么称作“客”?
“客”指诗人自己。
因为他身在异乡。
有一年秋天,叶绍翁离开家乡,一个人远在外地……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客情
诗人的思乡之情
思念自己的家乡和童年
风吹梧桐叶发出的声音
秋风的声音,最能触动在外的人的思乡之情。
孤独、思乡之情
小结:
诗的前两句:“寒”字一语双关,不仅写出秋风的寒凉逼人,更体现了诗人的孤独,不如意。一“送”一“动”,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用梧叶摇落,萧萧作响,江上秋风寒气袭人,写出了秋意的清冷,表达了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
课文讲解
要求:朗读诗歌第三、四句。
思考:诗人是在深夜从远处看见篱笆底下有灯火,他真的能看见那么小的蟋蟀吗? “知”字是什么意思?
不能。
料想、想象。
课文讲解
要求:朗读诗歌第三、四句。
思考:作者看见儿童玩得那么高兴,那么投入,想到了什么?
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
作者想起他的家乡和自己的童年。
抒发了思乡之情。
诗的后两句:这两句描写了儿童挑灯夜捉蟋蟀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引发作者的联想。他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烂漫,无忧无虑;想起家乡的温馨美好。儿童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巧妙地反衬出了诗人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及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小结:
课文讲解
再读诗歌。思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
抒发了作者客居他乡、归无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
抒发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留恋的思想感情。
归纳总结
这首诗先写秋风之声,次写听此声之感慨,末两句点题,写户外所见。全诗语言流畅,层次分明。诗人善于通过艺术形象,把不易说出的秋夜旅人况味委婉托出而不落入衰飒的境界。
近处
夜书所见
思乡怀亲
梧叶送寒声
秋风动客情
远处
儿童挑促织
篱落一灯明
课文结构
对比反衬更显孤寂
郁闷孤独
倍感亲切
和杜录事题红叶
【唐】白居易
寒山十月旦,霜叶一时新。
似烧非因火,如花不待春。
连行排绛帐,乱落剪红巾。
解驻篮舆看,风前唯两人。
思考:背诵这首诗,借助资料思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推荐阅读
思考:
1. 看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 从“冷”“凉”读出诗人要表达什么感情?
秋 夕
【唐】杜 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yínɡ
Pínɡ
课后作业
收集与秋天有关的优美词语、句子、片断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