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唐太宗认为,“近代(指南北朝以来)君臣治国多劣于前古”,原因就是由于大臣们不读书,“无学业”,“不能识前言往行”。为此他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完善了科举制 B.加强了思想控制
C.首创殿试取士 D.实行三省六部制
2.唐玄宗针对科举考试中的浮艳文风,下诏要求“自今以后,不得更然”;针对进士试中诗赋过于讲究声律的现象,下诏要求更加重视文词。这些举措21教育网
A.彻底扭转了华丽空洞的文风 B.改变了科举考试的主要科目
C.更加有利于选拔高素质人才 D.剥夺了宰相选官时的主导权
3.据统计,魏晋南北朝时期融合胡汉等多个民族 ( http: / / www.21cnjy.com ),墓志的形制和文体逐渐定型。官绅墓葬的墓志署名多以世家大族的籍贯族源地为主;到唐代,官绅墓葬的墓志署名绝大部分只写官衔。这一变化反映了( )21cnjy.com
A.科举制度导致旧的门阀士族衰落 B.多民族国家逐渐淡化了族群差异
C.藩镇割据削弱了世代荫袭的家族 D.唐代修谱牒以提高门阀士族地位
4.19世纪30年代,美国的公务 ( http: / / www.21cnjy.com )员以党派关系分配政府职务,到19世纪末,美国的公务员制度以功绩制为核心进行改革。美国的公务员制度改革(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反映出三权分立体制的完善 B.保证了政府的清廉
C.提高了公务员工作的积极性 D.削弱了总统的权力
5.谱牒一般记录家族关系、社会等级等 ( http: / / www.21cnjy.com )信息。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司选举,必稽谱籍”。唐太宗时期,“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这一变化表明
A.宗法制度再度复兴 B.科举选官的公平公正
C.门阀士族势力削弱 D.中央集权不断的强化
6.1853年,英国王室 ( http: / / www.21cnjy.com )任命查理·特罗维廉和斯坦福·诺斯科特两位爵士,负责英国文官制度的改革和方案草拟。他们向议会提交了《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报告中的主要观点就是建议学习中国,通过公开、竞争性的考试手段来招聘官员。其改革主要借鉴了中国( )21*cnjy*com
A.九品中正制度 B.察举上计制度 C.科举选拔制度 D.学堂选官制度
7.曹魏以后,各级官学全面 ( http: / / www.21cnjy.com )衰落,只有士族家学呈现繁盛状态。因此,平民家庭出身的人才,总体上远不如士族家庭出身的人才,已是不争的事实,而这又反过来强化了人才出自士族家庭的社会心理。据此可知,曹魏时实行九品中正制( )【版权所有:21教育】
A.重视家世有其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 B.造成了社会阶层的严重固化
C.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局面 D.致使门阀士族垄断官僚阶层
8.唐代的吏又称为流外官,是在朝 ( http: / / www.21cnjy.com )廷和地方各级政府部门担任低级职务的人员。具备一定资历的流外吏员可以通过经史考试而升迁为流内品官,当时“尚书省二十四司及门下、中书都事、主书、主事等”,往往从流外吏员中选任。据此可知,当时( )
A.科举考试是入什的正途 B.选官兼顾才学和从政能力
C.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减缓 D.门阀士族政治影响力下降
9.梁启超曾说:“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所谓“汉朝的革命”主要是指21·cn·jy·com
A."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 B.血缘国家到地域国家的转变
C.世卿世禄到选贤举能的转变 D.分裂割据到中央集权的转变
10.魏文帝于黄初五年(224年)设立 ( http: / / www.21cnjy.com )太学,并制定“五经课试法”,规定刚入太学者为“门人”,经过两年的学习且考试能通一经者为“弟子”,正式成为太学生。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考试通过后即可做官,年级越高,通经越多,官位也越高。这一规定有助于( )
A.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B.鉴别官员道德品质
C.防止考官徇私舞弊 D.提高官员文化水平
11.在中国古代,士人通过经商致富,通过科举做官,通过购买土地成为地主,从而形成官僚、地主、商人三位一体。这一现象21·世纪*教育网
A.促进商品经济稳定发展 B.商人社会地位提升
C.传统社会的进一步巩固 D.市民队伍不断扩大
12.明太祖在开科举的同时, ( http: / / www.21cnjy.com )又通过荐举途径选官,时称“三途并用”,以学校、荐举为盛,相比之下科举地位并不重要。因实行荐举,“以故山林岩穴,草茅穷居,无不获自达于上,由布衣而登大僚者不可胜数"。由此可知,三途用人( )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A.举荐是主要的选官方式 B.解决了吏治腐败的现象
C.实现了阶层的自由流动 D.有利于政府选官多元化
二、非选择题
13.官员的选拔和管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惟才是择”到“分省取士”
科举制肇始于隋,到唐朝中后期,从 ( http: / / www.21cnjy.com )朝廷到民间都认可了科举正途的地位。宋代时期的科举发生着很大变化。960﹣997年间,北方籍进士在全国总额中占比为28.4%;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司马光提出了“逐路取人”思路,用今天的眼光看有着补偿性正义的因素,但欧阳修为代表的维护“不论东西南北人,而惟才是择”旧制度的主张占据了上风,这一主张呈现出“凭才取人”的程序性正义原则。到了1101﹣1126年,北方籍进士在全国总额中占比为0.08%。明朝洪武三十年(1397年)一榜录取的52人全是南方人,北方士人大哗。朱元璋处死二十余人,重新考试,制造历史上著名的“南北榜案”。1427年南北卷制度诞生。清朝顺治年间,中卷并入南、北卷,开始实行南北卷制度;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实行“分省取中”制度,各地士人更关注本省籍士子的会试名额。政府以各地文风高下、赋税轻重多寡等分配各省的学额、中额。“分省取中制”可以说是影响了日后数百年的考试制度。【来源:21cnj*y.co*m】
——郭晔旻《艰难的平衡 录取名额的划分之道》
材料二 孙中山借鉴西方近代文官考试经验,吸 ( http: / / www.21cnjy.com )取我国古代科举考试合理内核,创立了“五权分立”、考试任官的政治学说。中华民国政府制定、颁布了《文官考试委员官职令草案》《文官考试令草案》《文官任职令》《文官保障法草案》《文官惩戒条例》等,初步形成了一套文官制度。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公布《公务员任用法》,标志中国近代公务员制度初步确定。国民政府对非国民党员采取限制政策,一些地方实力派也把公务员制度视为中央政府对地方进行人事渗透、瓦解其统治基础的阴谋,抗战时期及至解放战争时期公务员法难以推行,步履维艰,流于形式,甚至连形式都没有。21*cnjy*com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宋朝科举发生了哪些变化?请从材料中的取才思路中选取一个,谈一谈你选择这一思路的理由。
(2)参照1855年英国《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1883年《美国文官法》等所确立的西方文官制度,对中国近代文官制度作出简要评价。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重 ( http: / / www.21cnjy.com )新设计颁布了政府的人事制度,“官吏”称谓逐渐被“公务员”代替。从1929年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到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的建立。www-2-1-cnjy-com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公务员的选任由最高考试机关——考试院负责,“所有公务员均须依法律,经考试院考选、铨叙,方得任用”。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了第一部《考试法》,此后又颁布一系列法规。孙中山关于文官考试的思想主张,几乎全部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确立。【出处:21教育名师】
材料二 1929年《考试法》规定的参加高等考试应试人需具有资格(部分)
序号 资格要求(满足任一条件即可) 效果
1 国立或经立案之公私立大学独立学院,或专科学校毕业,得有证书者 1931—1948年,取录考试及格人员近300万人。
2 教育部承认之国外大学独立学院或专科学校毕业,得有证书者
3 确有专门学术技能或著作,经审查及格者
4 经普通考试及格四年后或曾任委任官及与委任官相当职务三年以上者
5 女子(有相关证书或审查及格)可以参加考试(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
…… ……
——以上材料都摘编自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教材《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京国民政府官员选拔制度的特征。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建立的意义。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代 宋代
学子出身 门第势力正盛,应考者多是门第子弟 应考的多数是寒窗苦读的书生
考试形式 “公卷”,是由考生把平日诗文成绩遍送政府中能文章有学问的先进大僚阅看;“通榜”是考后出榜,即据社会及政府先辈舆论来拔取知名之士 “糊名”,所凭则真是考试成绩。故有主考官存心要录取他平日最得意的门生从学,而因是糊名,寻觅不出该人之卷
选拔依据 未考以前,早已有许多知名之士获得了客观的地位,不专凭考试之一日短长 考试成绩一日之短长
——据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2·1·c·n·j·y
参考答案:
1.A
2.C
3.A
4.C
5.C
6.C
7.A
8.B
9.C
10.D
11.C
12.D
13.(1)变化:录取人数增加;考试科目减少;应试者范围扩大;考试程序严密;录取程序简化;考试分三级,殿试成为定制等。www.21-cn-jy.com
选取取才思路:“分省取士”。
理由: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实行“分省取中”制度,政府以各地文风高下、赋税轻重多寡等分配各省的学额、中额。“分省取士”虽然加大了本地考生的竞争力,但对于平衡各地的取士人数,保证官员队伍的多样性,扩大统治基础等都起了积极作用,且影响了日后数百年的考试制度。2-1-c-n-j-y
(2)评价:中国近代文官制度是在借鉴西 ( http: / / www.21cnjy.com )方近代文官考试经验,吸取我国古代科举考试合理内核的基础上形成。这是对传统官制的变革,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政治制度建设的近代化,对当代国务员制度的建设有一定参照意义。但因政府政策制定的缺陷,地方实力派的阻挠,加之不断的战争,中国近代文官制度难以推行,步履维艰,流于形式。没有向西方文官制度那样发展为行之有效的行政管理制度,促进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
14.(1)重新设计并形成制度化;借鉴前 ( http: / / www.21cnjy.com )代和中外历史传统;以孙中山的五权宪政理论为指导;公务员的选任由专门的机构考试院负责;考试制度逐步法制化;有一定的资格限制;重视教育经历和实践能力;重视平等和开放。(任答6点即可)
(2)有助于稳定社会巩固统治;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定程度上实践了孙中山先生的宪政思想;扩大统治基础;推动教育的近代化发展和中外交流;推动社会的开放和平等;推动党治和国家统一;但是,也有利于国民党一党专政的加强。
15.论题:宋代继承和发展了唐代的科举制度。
阐述:从学子出身看,宋代应考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门第子弟较少,打破了唐代门第势力正盛的局面,为底层读书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从考试形式看,宋代“糊名”取士,一定程度上杜绝了考试作弊的情况;从选拔依据看,宋代主要依据考试成绩,比唐朝更加强调公平竞争。科举制度的发展,扩大了统治基础,巩固了封建统治,增添了政治活力,提升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淡化了门第观念,使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促进了儒学的发展(巩固了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促进了北宋的文化发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