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父亲、树林和鸟
教学目标
1.认识“黎、凝”等5个生字,会写“朝、雾”等13个字,会写“父亲、童年”等15个词语。
2.默读课文,品读“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这句话的含义,能结合课文内容辨析对父亲的各种判断。
3.能体会“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等词语表达的丰富性,能简单说出对这些词语的感受并选择句子摘抄。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亲的爱鸟之情和“我”的护鸟之心,感受人与鸟的亲密无间、人与自然的和谐与融洽,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教学重点
1.能说出“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这句话的含义,能结合课文内容辨析对父亲的各种判断。
2.能体会“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等词语表达的丰富性。
教学难点
感受修饰性词语的表达作用,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教学策略
认写字词
本课生字中,要提醒学生“黎、猎”的声母是边音,“凝”的声母是鼻音,“畅、瞬”的声母是翘舌音。
本课要写的字,可按照结构进行归类指导。“朝、抖、湿、吸、猎、膀”是左右结构;“雾、蒙、鼻、总、露”是上下结构;“翅”是半包围结构;“重”是独体字。“蒙、鼻”横画较多,且容易写错,要注意多个横画间要写得紧凑;“蒙”字下半部分不要少写一横;“鼻”上边是“自”,不要写成“白”,下边是“丌”,不是“廾”。
本课词语可以运用找近义词、借助图片或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词语拓展。如,“雾蒙蒙、热腾腾”都是ABB式词语。
阅读理解
本课的教学,可让学生先借助“课文里有哪些人物,去了哪里,做了什么”的问题梳理课文大意;再用多种方式感受“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等语言形式的丰富和生动,积累摘抄;然后结合课文内容,辨析课后第二题中对父亲的各种判断,感受父亲“知鸟爱鸟、热爱自然”的形象;最后回归整体,理解课文结尾的含义。
迁移运用
课文的语言充满诗意,耐人寻味。多处使用了学生平时很少会遇到的生动语句,尤其是多个修饰语连用的形式,表达了更为丰富的感受。比如,“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浓浓的苦苦的草木气息”等,要引导学生积累。同时,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将词语表中的词语运用于表达中。比如,让学生结合“父亲”“童年”这两个词,用一两句话写一写童年时父亲陪伴自己做了什么;试着用上“雾蒙蒙”“露水”“沉重”等词语,描写某个早晨大雾的样子。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板块一 谈话激趣,图片导入
活动1 图片导入,创设情境
1.谈话引入:蓝天是白云的家,小河是鱼儿的家,草丛是小昆虫的家,泥土是种子的家,学校是学生们的家。你们知道小鸟的家在哪里吗?
2.展示图片:出示树林和鸟的图片,鸟鸣配音。
3.引导交流:同学们,请用自己的话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这张图片和这些声音让你想起了哪些词语或诗句。
活动2 引出课题,介绍作者
1.引出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在课文中我们要结识一对父子,他们和同学们一样,也非常喜爱鸟。学生齐读课题。
2.质疑课题:读了课题,你想说点儿什么?(说说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也可以是你大胆的猜疑。)
3.导入新课:让我们走进课文,和主人公一起去美丽的大自然中聆听欢快的鸟叫声。
板块二 学习字词,整体感知
活动1 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互动学习。
(1)学习生字、词。
①小声读课文,画出生字和不懂的词。
②回忆复习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的方法及步骤。
③回忆复习自学生字、词的方法: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字词的意思。
④按要求自学生字、词。
学习多音字:朝。
读一读下面的句子,你有什么发现?
父亲突然站定,朝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加点的是多音字)
活动2 分类积累,练习表达
1.分类积累。自由读课文,画出感兴趣的词语,分类整理并摘抄积累。
①表示事物名称的词:滹沱河 露水 翅膀
②表示动作的词语:兀立 抖动 抖净 呼吸
③描写事物或人物的词语:幽深 舒畅 潮湿 沉重
④描写时间短暂的词:一瞬间
⑤叠词:雾蒙蒙 喃喃 茫茫然 热腾腾
活动3 再读课文,感知内容
1.指导朗读。
(1)讲:如何读好长句子。
如果句子很长,一口气读不下来,可以按照所要表达的意思和结构把句子分成几个小段,在各小段之间有一个很短的停顿(换气),使长句子能从容、自然、流畅地读出来。
(2)练:自读下面的句子,注意长句子的停顿。
①父亲带着我/从滹沱河岸的一片树林边/走过。
②父亲/突然站定,朝/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
③我/茫茫然地望着/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
2.感知内容。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预设:课文是围绕“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这句话来写的。
3.“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这样的句子叫什么句?
(1)小组讨论,交流。
(2)小组派代表汇报发言,全班交流。
(3)教师点拨:这句话在文中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我们把这样能概括全文内容的句子称作中心句。
(2)结合“课文里有哪些人物,去了哪里,做了什么”等问题,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预设:本文叙述了父亲带“我”从滹沱河岸的树林边走过,“我”亲身感受到父亲喜欢树林和爱歌唱的鸟的事。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课文通过“我”和“父亲”关于鸟的对话,让我们了解到“父亲”通过看(动静)、闻(气味)就知道林中有鸟,还知道鸟什么时候(爱唱歌),什么时候最容易(受到伤害),感受到人与鸟是那么(亲密无间),领略到人与自然的(融洽),体会到父亲对鸟的(热爱)。
活动4 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1.自由读课文第2~23自然段,说一说父亲知鸟爱鸟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的。画出相关语句,仔细读一读。
(1)指名发言。
(2)教师小结:看到树叶在动就知道树林里有鸟;用鼻子闻了又闻就知道林子里有不少鸟;听到鸟歌唱最高兴;担心鸟受到伤害。这些都体现了父亲知鸟爱鸟。
品析词句,体会情感
熟悉树林
1. :
父亲突然站定,朝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
(1)小组交流:作者描写父亲时,抓住了什么进行描写,有什么好处?(抓住父亲的动作进行描写,“上上下下”“望了又望”“闻了又闻”等词语形象地表现出父亲观察得非常仔细,也说明父亲对树林和鸟十分熟悉,为下文做了铺垫。)
(2)仿写:“父亲突然站定,朝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太精彩了,一个动作反复多次,突出了特点。我要仿写句子。(神奇的机器人令我惊诧不已!我上上下下地找了又找,用手摸了又摸,就是看不到开关。)
(3)从“幽深的雾蒙蒙的”你感受到了什么?(“幽深的”写出了树林的安静,“雾蒙蒙的”写出了晨雾中树林的模糊、朦胧。这两个词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上写出树林的特点,让人如临其境。)
(4)引导学生体会“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语言的生动。(连用两个修饰语,贴切地写出了树林的环境——幽深、雾蒙蒙,表达更为丰富。)
2.“林子里有不少鸟。”父亲喃喃着。“我”却并没有看见一只鸟飞,并没有听到一声鸟叫。这时“我”有什么表现?(学生自由发言)
并没有看见一只鸟飞,并没有听到一声鸟叫。
我茫茫然地望着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
(1)两个“并没有”说明了什么?(说明在“我”没有见到鸟飞,也没有听到鸟叫时,父亲就判断出树林里有许多鸟,可见父亲对鸟的了解。)
(2)你从“凝神静气”“像树一般兀立”中感受到了什么?(“凝神静气”表明父亲观察得很仔细,写出了父亲专注的神态;“像树一般兀立”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父亲比作树,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父亲聚精会神地观察树林的样子。读到这里,“我”觉得父亲仿佛和树林融为一体了,表现了父亲对鸟的熟悉和喜爱之情。)
(3)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生动。(“凝神静气”“像树一般兀立”两个修饰语的连用,突出了父亲对树林与鸟的情感,语言生动而丰富。)
3.指名朗读课文第2~6自然段。
第2课时
板块一 复习巩固,整体把握
活动1 复习词语,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1.认读词语。出示上节课学习的词语,指名认读。
2.说说内容。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通过“我”和父亲关于鸟的对话,让我们了解到父亲对鸟的熟悉与热爱。
3.教师导入:课文从哪些方面写出了父亲对鸟的熟悉与热爱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4.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板块二 品读释疑,体会情感
一、看叶知鸟
1. :
父亲指着一棵树的一根树枝对我说:“看那里,没有风,叶子为什么在动?”
我仔细找,没有找到动着的那几片叶子。
(1)从问话中你了解到什么?(问话说明父亲观察仔细,对鸟的生活习性比较了解。)
(2)父亲看叶动便知道有鸟,“我”知道了吗?(“我”不知道。)从哪个句子可以看出来?(我仔细找,没有找到动着的那几片叶子。)
(3)父亲和儿子这么一对比,同学们体会到了什么?(父亲对鸟很熟悉。)父亲为什么会这么了解鸟呢?(因为父亲喜欢鸟。)
2.指名朗读课文第7~9自然段,指导学生读好问句。
二、闻味知鸟
1. :
“还有鸟味。”父亲轻声说,他生怕惊动鸟。
我只闻到浓浓的苦苦的草木气息,没有闻到什么鸟的气味。
(1)“生怕惊动鸟”说明什么?(说明父亲特别爱鸟。)
(2)“我”能闻到鸟味吗?(不能)从哪里能够看出来?(我只闻到浓浓的苦苦的草木气息,没有闻到什么鸟的气味。)
(3)你从“浓浓的苦苦的”感受到了什么?(“浓浓的苦苦的”,形象地描写出周围空气中弥漫的来自树林中的植物的气味。“我”只闻到草木的气味,而父亲却在这草木的气味中闻到了鸟味,这是父亲多年来观察鸟的结果,写出了父亲对鸟的熟悉,可见父亲对鸟的喜爱。)
(4)对于“我”的疑问,父亲是怎样解释的?(有。树林里过夜的鸟总是一群,羽毛焐得热腾腾的。黎明时,所有的鸟都抖动着羽毛,要抖净露水和湿气。每一个张开的喙都舒畅地呼吸着,深深地呼吸着。)
(5)在这里父亲和儿子又形成了对比,你又体会到了什么?(父亲对鸟很熟悉。)父亲为什么会这么了解鸟呢?(因为父亲是一个真正爱鸟的人。)
2.指名朗读课文第10~15自然段,指导学生读好人物对话。
3.文中把“我”没有看到鸟飞、没有听到鸟叫、没有找到动着的叶子、更没有闻到鸟味的几处描写去掉好不好?为什么?(不好。这几处描写是通过“我”的观察来验证父亲说的话的,由“我”的一无所获衬托出父亲对鸟的了解、熟悉,表明这是父亲仔细观察鸟的经验积累,深切真实地体现出父亲对鸟的热爱。)
三、听鸟儿唱歌最快活
1.鸟儿唱歌时显得怎么样?(快活)这时,父亲也跟着怎么样?(快活)是从哪些句子知道的?
“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父亲说。我知道父亲此时也最快活。
(1)“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指的是什么时刻?(清晨鸟鸣叫的时刻。)
(2)从这段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父亲十分喜爱树林和鸟,父亲对鸟的了解极深、爱鸟的程度极深。)
(3)两个“最”表达的意思一样吗?(不一样。前一个是父亲听到鸟的歌唱时说的,表明父亲对鸟的了解和喜爱。后一个是“我”对父亲的赞扬,赞扬父亲深深的爱鸟情怀。)
(4)原来鸟的快活就是父亲的快活。“快活”是什么意思?(愉快;快乐。)谁能试着用“快活”来说一句话,并且配上“快活”的动作?(学生自由发言。)父亲和鸟一起这么快活,更加说明了什么?(父亲更加喜欢鸟。)
2.指名朗读课文第16~19自然段,通过人物对话读出快活的语气。
3.通过上述学习,你又了解到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学生发言,教师评议并小结。)
方法指导: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人物特点。
特点:人物的语言是人物内心世界的直接表现,包括人物的独白、对话以及语气等。因此成功的语言描写能恰当地表现人物的身份、年龄、思想、品质、作风和个性特点。
要求:描写人物语言时,要注意符合人物的身份,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反映人物间的关系。
方法:从人物的身份和要表现的思想感情着手,为自己笔下的人物设计语言,力求简洁,避免拖泥带水。
四、担忧鸟遇到危险
1.鸟最快活的时刻容易发生什么?为什么?
过了几天,父亲对我说:“鸟最快活的时刻,飞离树枝的那一瞬间,容易被猎人打中。”
引导体会:父亲的话语中既有对鸟飞离树枝的喜悦,又有对鸟容易被猎人打中的担忧,这一矛盾的心理突出了父亲的爱鸟情怀。
2.指名朗读,引导学生带着父亲的这份担忧读一读课文第20~22自然段。
活动2 释题解句,升华情感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你们觉得如果将题目中的“、”换成一个字,可以换成哪个字?(“爱”:父亲爱树林和鸟)学生齐读:父亲爱树林和鸟。
2.课文的结尾只有一句话:“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父亲非常熟悉树林的环境,如果父亲是猎人的话,这些鸟一定会被轻而易举地猎杀。父亲这么了解鸟,却不伤害它们,而且非常喜爱这些鸟,“我”为父亲感到骄傲,所以“我”很高兴。同时体现出“我”也有保护鸟的情感。
3.辨析对父亲的各种判断。
你同意下面这些对父亲的判断吗?说说你的理由。
①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鸟。
②父亲对鸟的习性十分了解。
③父亲很善于观察。
④父亲热爱自然。
⑤父亲曾经是个猎人。
句①:同意。课文第1自然段直接点明了这一点。
句②:同意。父亲一闻味道、一看到叶子在动便知道有不少鸟,知道什么时候鸟要准备歌唱了,知道鸟飞离树枝的那一瞬间是最快活的,从这些能看出他对鸟的习性十分了解。
句③:同意。父亲能通过气味、树林的情况、时间等判断鸟的习性,这些都是父亲平时细致观察所得,表明他是一个善于观察的人。
句④:同意。课文第1自然段说“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树林和鸟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父亲是热爱自然的。
句⑤:不同意。课文第1自然段说“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一生”表明父亲对树林和鸟的喜爱始终如一,文中的叙述也表现了父亲对树林和鸟的喜爱。喜爱树林和鸟,自然不会伤害它们,而猎人却会伤害小动物,所以“父亲曾经是个猎人”这句话是错误的。
板块三 体会感情,领悟写法
1.体会课文主旨。
(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预设:本文叙述了父亲带“我”从滹沱河岸的树林边走过,“我”亲身感受到父亲喜欢树林和爱歌唱的鸟的事,表达了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
(2)学完本课,你有什么独特的感受?
预设1:做一个像作者的父亲那样爱鸟的人。
预设2:人与自然要和谐共处。
(3)小结:是啊,父亲经常来树林,和鸟儿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那么懂鸟,爱鸟,他就是鸟儿的知心朋友。让我们像文中的父亲一样,与大自然里的小动物们和谐相处,做它们的朋友,让它们和我们一样快乐地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