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考复习专题—抒情》导学案
【学习目标】复习抒情的分类和作用
一、回顾教材,寻找源点。
1.回归教材,参考书本单元导读和课后“思考探究”梳理有关抒情的考点。
册 单元 篇目 考点探源
七上 二 《散文诗二首》
七下 二 《土地的誓言》
写作 学习抒情
八上 二 《回忆我的母亲》
九上 一 《我爱这土地》
2.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梳理,你有什么发现?
二、以文析法,归纳策略
(一)以文析法
1.《白杨礼赞》(八上)
作者开篇即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中间又几次出现意思大致相同的话语。请问作者是如何来抒发情感的?
策略:
2.《紫藤萝瀑布》(七下)
作者不仅描写了眼前的紫藤萝,还回忆起过去的紫藤萝,这两者有何不同?从开头“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到结尾又“不觉加快了脚步”,你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有了怎样的变化,作者又是如何来表达情感的?
策略:
3.《植树的牧羊人》(七上)
文章结尾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 有什么作用?
策略:
4.《社戏》(八下)
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融合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以本文所写的某件事为例,具体分析这些表达方式各自的作用。
策略:
三、以法析文,巩固策略
1.《回忆我的母亲》(八上)
第一段运用什么表达方式,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2.《昆明的雨》(八上)
文章题目为《昆明的雨》,作者为什么没有用过多的笔墨写雨,却写的是昆明雨季其他的景、物、人,如何抒发情感
3.《一棵小桃树》(七下)
作者在这篇散文中多次用“我的小桃树”这一称呼,他为什么如此执着地用这个称呼呢?
4.《老王》最后两段(七下)
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请问作者如何来抒发情感?
四、以文测法,内化能力
1.阅读《井冈山读山》,回答问题。
井冈读山 (2021南平质检)
①地处千里罗霄之腹的井冈山,是那么与众不同,来的人不只是以仰视的目光看她,还会升腾起一种亲近的感情。
②我于去年、今年两次上井冈山,吃着红米饭,喝着南瓜汤,试穿一双山里人做的草鞋,学唱一首当年红军的歌。我抚摸伟人用过的东西和拍照墙上存留的标语,依然能感受到淳朴的民风民俗,体味出井冈山老表的亲切热忱。
③我登上笔架山,那里有十里杜鹃长廊。每到春天,杜鹃花都会竞相开放,映红五百里井冈山。神奇的是,杜鹃花的花朵呈五角形,远远望去,那是五角星的海洋。我去了五龙潭,瀑瀑跌宕,潭潭清澈,山水怎么看都是一个舞着的少女,舞得灵性飞扬。
④井冈山是红色的,也是绿色的;是阳刚的,也是阴柔的。五大哨口是井冈山的要道,贺子珍是红军和井冈山的牵线人。这个牵线人陪毛泽东搞农村调查,在井冈山斗争时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⑤我在井冈山雕塑园看到了伍若兰,那是朱德的妻子,她看上去那么羸弱、学生气,可就是这样一个女子,被俘后面对酷刑不曾动摇,最后她滴血的头颅被挂在赣州城门上。1962年朱德重上井冈山,百姓们亲切地拿着红薯给朱德尝。朱德走时,看到路边几株不起眼的兰花,朴素得像一堆草,却骄傲地昂着头,绝不失一份幽雅,他摘了一棵兰花带回北京。人们知道他为什么喜爱兰花,那是应了伍若兰的名字。
⑥红军在这里奋斗的年月,不知有多少井冈山女子为他们织布做鞋,缝补浆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红军离去的时候,这些井冈山人就长久地留下了,继续进行着艰苦的斗争。“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秋风(里格)细雨(介支个)缠绵绵,山上(里格)野鹿,声声哀号,树树(里格)梧桐叶呀叶落光。问一声亲人红军啊,几时(里格)人马,(介支个)再回山?”那首温情而又凄婉的《十送红军》,使听者止不住眼中涌泪。
⑦江满凤的爷爷是红军烈士,她以井冈山女子的亮嗓为我演唱了原汁原味的民歌,那或许就是送别红军时井冈山女子的真心话:红军阿哥你慢慢走勒,小心路上就有石头,碰到阿哥的脚指头,疼在老妹的心里头。
⑧江满凤是龙潭景区的保洁员,供着两个孩子读书,电视剧《井冈山》的导演邀请她演唱主题曲,给出的巨额报酬被她拒绝了,汶川地震发生后,收入微薄的她却主动捐款。从这个普通的烈士后代身上,我仍能看出些什么。
⑨1965年,毛泽东顺着原来的路线又上了井冈山。他先到了茅坪八角楼,当年的星星之火,后来燃遍了整个中国。之后他来到了黄洋界,停留了40分钟后才依依不舍地离开。毛泽东又到了茨坪,那是他之前在井冈山时居住过的地方。毛泽东很是感慨:“我离开井冈山已经38年了。没有井冈山人民的支持,就不会有今天了。”那个时候上井冈山的路还是碎石渣路,现在从这里到机场全程高速,到长沙和南昌也是一路顺畅。
⑩夜晚来临,井冈山起伏于黛色之中。萤火虫提灯而来,这里闪那里灭,像一群赶路的,等连成串、连成片时,会让人想起红军行军的火把。
下山的时候,漫山的白穗子飘飘摇摇,那是茶,如火如荼的茶,星星之火一样的茶,在翠竹的衬托下,格外醒目。
井冈山的山,是神奇的山。那山不仅是具象的,也是精神的。是千千万万的山石、植物、水滴构成了井冈山,是千千万万的生命、呼唤、信念构成了井冈山。
回首井冈山,它就像一支巨大的火炬,昨日燃的是红色的火焰,今天燃的是绿色的葱茏;它是深植于历史的一个基座,高垫着中国的现在与未来。 (选自《党的生活》,有删改)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③段描绘笔架山杜鹃花开与五龙潭水清澈,写出井冈山自然景色的生机与灵动。
B.文章引用《十送红军》的歌词,写出军民间的鱼水情深,表现红军精神深入人心。
C.第⑨段插叙毛泽东重上井冈山所发的感慨,表现他不忘人民、不忘本的优秀品质。
D.文章语言生动典雅,以描写为主,多处直抒胸臆,表现当代人对先辈的尊敬之情。
2.阅读《北京槐》,回答问题。
北京槐 张金刚
(2020福州质检)
①一直对北京充满向往,且越和着祖国强劲发展的律动前行,就越热切地渴盼亲近北京。心向往之,却身不能至,有时竟羡慕起扎根于京、生长于京的那些树木来。有幸在今年,在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的特殊年份,我到北京工作了一段时日,从而有缘深度融入,亲身感受她的气息与热度,触摸她的厚重与脉动。在诸多树木中,能广而久、亲而详地记录北京时事变迁的,当槐树莫属。北京的槐树与北方其他地域的槐树并无二致,可不管古木还是新枝,皆因生在首都,长于街巷,既浸润尊贵之气,又沾染烟火之气;既历经悠悠过往,更亲历火热时代,从而修为了独特的气质。故而,我愿亲切地称之为“北京槐”。
②槐树之于北京,就如胡杨之于大漠,提起来便有种难以言表的情结。这情结,既来自于槐树的古老、广布、寻常,更来自于槐树的质朴、坚韧、蓬勃。张恨水在《五月的北平》中记述:“尤其槐树,不分大街小巷,不分何种人家,到处都栽着。在五月里,你如果登上景山之巅,对北平城作个鸟瞰,你就看到北平市房舍全参差在绿海里。这绿海就大部分是槐树造成的……北平这个地方,实在适宜于绿树的点缀,而绿树能亭亭如盖的,又莫过于槐树。”可见,槐树在北京由来已久,且一直都在。
③初到北京时,正值槐树萌芽。与太行深山家乡小城的槐树一模一样,高高的干、黑黑的枝、嫩嫩的芽,一眼便可识得。如今,离家在外,望见这熟稔的槐树,便如遇到老乡一般,我急忙上前,张开双臂,搂住树干,打个招呼,瞬时有了种莫名的安全感。与北京槐成了朋友,既成朋友,便时常拜访,一年有期。
④槐树开花的时节,我们在一起。粉白的槐花隐在墨绿的槐叶之间,色彩明丽,相映成趣,构成北京五月标志性的绝美画面,令心一片静净。更可人的是,那满胡同弥散的馥郁的槐花香,甜甜蜜蜜,偶尔佐进些沿街门店的卤煮、烤鸭、烧烤、糕点香味,全然将工作的疲累与离乡的寂寞驱散尽净,周身舒爽地轻快漫步。
⑤槐树葱郁的时节,我们在一起。槐树高大,枝叶繁茂,自然长成大伞模样,撒下一片阴凉。夏日的北京很是炎热。每每骑车或散步走过槐阴路,我都要紧行几步,如获救星般地躲到浓阴之下休息片刻,大口呼吸着凉凉的风,如获重生,再次登程。如遇雨天,到槐树下避个雨,也是惬意得很,偶尔有几滴雨从叶隙滴落,滴在发间、脖颈,倏地一凉,倒是有趣。
⑥槐树叶落的时节,我们在一起。我踩着枯黄的落叶,仰面接几片落叶,感受着那曲曲折折的叶脉间所蕴含的生命轮回的律动。
⑦槐树覆雪的时节,我们在一起。那风骨外露的黑色枝干,在寒冷的西北风中抖落一身枯叶,昂首挺胸傲然迎接瑞雪的降临。让白雪映衬下的苍劲虬枝定格成凄美的瞬间,入照片入画作,入文入诗,成为永恒。
⑧槐树再度萌芽的时节,我们还将在一起,共叙一年友情,然后,挥手告别,期待有缘再会。槐与“怀”同音,我会在家乡的槐树下,怀想起北京槐,就像在北京想起家乡槐一样。
⑨我有时走在槐阴下就想,这些槐树像极了众多游子,扎根于此,耐得了孤寂,耐得了寒暑,耐得了贫瘠,在北京开枝散叶,可那深扎于北京土地的根系却指向一个个遥远的故乡。不由得对所有在北京漂泊或定居的游子心生敬意,太多的艰辛与苦楚定如这繁密的槐叶一般生了落,落了生,最终滋养自己,站立成一株挺拔的槐,庇护着北京这个大家与个人专属小家的一方晴空,为后来者遮风挡雨,虽渐渐韶华远去,却更加根深叶茂。
⑩如今,我每天从古老的什刹海胡同出发,穿过现代的金融街到达工作地,无数棵高大茂盛的槐树被我甩在身后。我们在前行,北京在前行,中国在前行,唯有这些极具生命力与忍耐力的北京槐,一直站在这里,见证这座古城从历史走来,与时代前行,向未来进发的速度与非凡。 (有删改)
作者在文中如何来抒发情感?(4分)
3.阅读《檐敲如怀》,回答问题。
檐敲如怀 张光恒
①北方,农家瓦房小院,可见屋檐高展,檐头前挑。
②屋檐檐头,房顶伸出墙外的部分,是村庄的风物标志。檐头,古色古香,砖木、青瓦或红瓦,组构而成。檐头前伸,被时光晕染、包浆,古朴陈旧但边角圆润。
③屋檐有情。屋檐如箕,檐敞如怀,夏天遮挡太阳的毒辣,冬天遮挡苦雨的冷寒。家家户户的檐头,长出房墙尺余,在空中揖对环拱,如鸟儿伸开的翼,亦是人张开的怀,所有的檐头,深情凝望远方,意欲庇护所有投奔而来的生灵。
④它常庇护落魄的麻雀。下雨天,一只麻雀,被斜飞的雨,抽打得歪斜蹒跚,羽毛紧贴在身上,愈加瘦苦伶仃。嗖的一声,麻雀挣扎着穿过雨林,飞入屋檐下。唰啦啦,安稳下来麻雀,哆嗦着抖落一身雨尘,它回转头,用尖嘴儿,啄一下尾巴,四处瞅瞅,再啄一下……
⑤所有屋檐,手牵手,肩并肩,鳞次栉比,混然一体,有树叶贴着青黑的房檐,飘然下落,古树炊烟青山,瓦房,成了季节里最美丽的房子。
⑥行客寻屋檐避溽暑润饥渴,现江湖行走气。大路尽头,远远的,有黑点移近,是客旅之人,看到有村庄屋檐,行客大松一口气,檐下阴凉处坐定,歇上半晌。笃笃笃,行客再敲门讨水,门里伸出一黑扣老碗,行人仰头,大口豪气喝水,沥湿前襟;寒暄,拱手谢过,行人复上路,复变小,成黑点,渐行渐远……
⑦房屋屋檐,和庭院主人一起,从岁月深处走出,随日子慢慢老去。屋檐上青瓦,前后相搭,顺势而下,起伏相承,其颜色,随日月更迭而变更,亮青、浅墨、深黛、黝黑,而那个屋檐下倚门而眠的白胡子老汉,便是当初建造房屋的青皮后生。
⑧屋檐避急雨,见亲情,血浓于水。邻居王大爷,谋生在外,常在屋檐下避急雨。那时候,王大爷为糊口,和儿子一起,用板车拉了席夹子(斗笠),去集市卖。一日,天降大雨,王大爷和儿子怕雨淋了货,变黑不好出手,便紧赶慢赶,走出一身大汗,终于赶在大雨来临前,在一红砖屋檐下停下。檐头窄小,王大爷侧过身,让儿子和板车到里面,免遭雨淋,而自己只好雨打腰身,从此,便落下了腰痛哮喘的老毛病。
⑨村庄深处,屋檐飞挑,家长里短烟酒糖茶,烟火气充盈十足。屋檐下的房屋内,饭桌上热气腾腾的饭菜,烟气氤氲盘旋,男女老少居家,围坐一桌吃饭,笑声传上屋檐;屋檐下的鸟儿,母鸟把一条肉虫,喂给小鸟,那小鸟,黄嫩的嘴儿,闭着眼,唧唧啾啾,鸟儿一家与房屋内的人家,隔门相望,厮混熟络。
⑩檐头低矮,时有生灵跨过,惊醒一院静气。常见的是猫儿,颠着脚尖,走着猫步,模特般踱过屋脊,在檐头处,忽地跳下,悄无声息地落在地上;有时是大公鸡,把屋檐当作跳板,长啼一声,然后猛一蹬,呼哧哧飞到院中,檐瓦上,瓦上微尘,飘然洒落下来,阳光里,微尘如蜉蝣,欢快浮沉。
流年岁月,檐头四季滚动,泾渭分明。春天,檐头处的瓦楞草发芽见长,愈来愈妖娆,等到盛夏,已是亭亭玉立,随风舞动;秋季绵雨,打在屋檐,有雨烟腾起,屋檐生雨烟,洇湿、润泽、悠远,像中国水墨;雪落冬季,雪化处,青瓦洁净无比,呈黛青色,旁有未化皑皑白雪,黑白相间,相映成画。
屋檐上空斗转星移,日出月沉,独有檐敞如怀,一往情深…… (选自《思维与智慧》2021.01)
(1)《檐敲如怀》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④段中“穿”“飞”等一系列动词,描绘麻雀屋檐避雨的逼真情态,活灵活现。
B.第⑦段房屋建造者的变化,印证屋檐“从岁月深处走出,随日子慢慢老去”的过程。
C.本文以檐头为线索贯穿全文,将零散的素材聚拢起来,体现“形散神聚”的特点。
D.本文运用了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融情于景,寓理于事,耐人寻味。
(2)《檐敲如怀》作者如何来抒发情感?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6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8张PPT)
中考复习专题—抒情
一、回顾教材,考点探源
册 单元 篇目 考点探源
七上 二 《散文诗二首》 单元导读:在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的文章情感显豁直露,易于直接把握;有的则深沉含蓄,需要在字里行间把握。
七下 二 《土地的誓言》 单元导读:要把握课文的抒情方式,体会作者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情怀。《土地的誓言》:作者在文中直抒胸臆,大声呼告,甚至不惜用“泛滥”这样的词语来形容直接的感情,你能结合相关语句说说体会吗?课文中“土地”的象征性,作者用“她”而不用“它”来指代,体会这样做的表达效果。
写作 学习抒情 间接抒情:“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用比喻将”愁’具体化,形象化;“向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用有代表性的形象暗示思乡之情;“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用景物描写烘托、渲染感情。
八上 二 《回忆我的母亲》 作者在记叙事情的同时,穿插了精当的议论抒情。找出文中这些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他们的含义并体会其作用。
九上 一 《我爱这土地》 写诗可以直抒胸臆,也可以借助具体可感的形象来抒发情志。《我爱这土地》,诗人对土地和祖国的爱,就是借助“鸟”这一形象,通过对土地、河流、风、黎明等的具体描写来抒发的。
关于抒情主要是直接考查作者的思想感情。
考查文章如何来抒发感情。
抒情方式主要分为两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有多种类型: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怀(托物言志),寓情于议,寓情于事(寓情于叙),寓情于引用等。
发 现
重点是分析抒情的作用。
二、以文析法,归纳策略
案例1:《白杨礼赞》(八上)
作者开篇即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中间又几次出现意思大致相同的话语。请问作者是如何来抒发情感的?
参考答案
直接抒情。第1、4、6、最后一段都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形成本文的抒情线索,与标题形成呼应。从全文来看,同时借白杨树生长环境不平凡、自身的形貌不平凡和内在气质不平凡来赞美北方的农民和今天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策略:通过分析人称、句式和标点符号等可以判断此句为直接抒情。多次出现,情感的表达贯穿全文,不仅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更能突出主题,表达情感。
小结:直接抒情
案例2:《紫藤萝瀑布》(七下)
作者不仅描写了眼前的紫藤萝,还回忆起过去的紫藤萝,这两者有何不同?从开头“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到结尾又“不觉加快了脚步”,你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有了怎样的变化,作者又是如何来表达情感的?
参考答案
眼前的紫藤萝,花朵繁盛、美丽,生机盎然,“尽情”开放;过去的紫藤萝,花朵稀落、伶仃,小心试探,“谨慎”开放。
开头“不由得停住了脚步”,是作者被紫藤萝花的辉煌茂盛吸引,驻足观看;结尾“不觉加快了脚步”,是因为作者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和永恒,精神受到鼓舞而变得振奋。
托物言志。作者借用紫藤萝来暗示自己的情思,于是紫藤萝就有了某种寓意,成为作者志趣意愿的寄托。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不幸终究是有限的、暂时的,而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们不能被昨天的不幸压垮,应该像紫藤萝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和乐观积极的态度,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实现人生的价值。
策略:物的描绘和人的情感交织,借物来抒情,物具有象征意义,更是托物言志,紫藤萝代表的就是一种昂扬的生命力和乐观积极的态度。
小结: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案例3:《植树的牧羊人》(七上)
文章结尾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 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结尾段运用了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作者抒发了对牧羊人的敬佩之情,赞美了牧羊人的毅力和无私奉献的品质,在内容上突出了本文的中心,在结构上同开头段照应,使结构更严谨。
策略:寓情于议。在结尾处运用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通过发表议论来表达对人物精神的赞美,深化主旨,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小结:寓情于议 深化主旨
案例4:《社戏》(八下)
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融合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以本文所写的某件事为例,具体分析这些表达方式各自的作用。
参考答案
在景物描写中又配合抒情的句子“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情景交融,使这一段洋溢着浓郁的抒情气息,增添了文章的迷人色彩,抒发作者对农村的热爱。
此外,再比如课文结尾处写:“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 ― 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这句话运用了议论、抒情,含蓄点题,表达了那夜看戏给“我”留卜的记忆之深,以及“我”对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的怀念。
策略:寓情于叙,情景交融,直抒胸臆,适当的议论画龙点睛,情感的表达饱满,给人回味的空间。
寓情于叙
小结 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
寓情于议
归纳策略
1.先判断抒情的方式,再分析作用。
2.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
(1)可以从句式、修辞、标点符号、人称等直接判断,作用:直接表达对……的情感,情感真挚且热烈。
(2)放在开头,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3)放在结尾,再次抒发情感,深化文章的主旨,情感更为浓烈,有意犹未尽之感;
(4)若是多次出现,则作为文章的抒情线索,贯穿全文。
3.先判断间接抒情的方式,寓情于记叙、描写景或物、议论等。
(1)概括叙述的事件、景或物的特点等
(2)再梳理所写的事、景、物等与情感之间的联结点(相似点)
(3)作用:含蓄委婉表达情感,深化主旨,感染读者。
答题模式
(1)直接抒情:直接表达……的情感,情感真挚且热烈(要结合句子出现的位置来回答)。
(2)间接抒情:借……来表达……的情感,含蓄委婉,既感染读者,又深化主旨。
三、以法析文,巩固策略
1.《回忆我的母亲》(八上)
第一段运用什么表达方式,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第1段直接抒情,开篇点题。作者直接表达对母亲深沉的爱,回忆母亲勤劳的一生。“我爱我母亲”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情感真挚且热烈。
文章题目为《昆明的雨》,作者为什么没有用过多的笔墨写雨,却写的是昆明雨季其他的景、物、人,如何抒发情感
参考答案
《昆明的雨》一文,作者将记忆中昆明雨季的景、物、人一幕幕展现开来:肥大的仙人掌、好吃不太好吃的菌子、 火炭般的杨梅、带着雨珠的缅桂花、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卖缅桂花的房东母女、莲花池边酒店与友人小酌 。寓情于景、物、人、事中,间接表达了对昆明雨季的喜爱与想念,对过往岁月的想念,对人世间平淡生活的热爱,含蓄委婉很有意境。
2.《昆明的雨》(八上)
3.《一棵小桃树》(七下)
作者在这篇散文中多次用“我的小桃树”这一称呼,他为什么如此执着地用这个称呼呢?
参考答案
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发我对小桃树的喜爱。文章又托物言志,借小桃树象征着“我”的幸福和希望,小桃树的坎坷经历和“我”的经历相似,所以“我”关注它、爱护它。
4.《老王》最后两段(七下)
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请问作者如何来抒发情感?
参考答案
寓情于议。结尾通过议论来表达作者的情感,深刻表达了作者在老王这件事情上的深刻反省,作者充满了愧疚与不安。作者的这种自我审视与自省,让我们看到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坦荡而真实的灵魂。深化主旨,给人意犹未尽之感。
四、以文测法,内化能力
1.《井冈读山》: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③段描绘笔架山杜鹃花开与五龙潭水清澈,写出井冈山自然景色的生机与灵动。
B.文章引用《十送红军》的歌词,写出军民间的鱼水情深,表现红军精神深入人心。
C.第⑨段插叙毛泽东重上井冈山所发的感慨,表现他不忘人民、不忘本的优秀品质。
D.文章语言生动典雅,以描写为主,多处直抒胸臆,表现当代人对先辈的尊敬之情。
(2021南平质检)
(“典雅、以描写为主,多处直抒胸臆”错误)
D
2.《北京槐》
作者在文中如何来抒发情感(4分)
(2020福州质检)
本文抒发了对北京槐质朴、坚韧、蓬勃等美好品质与无私奉献精神的赞美之情,托物言志,借此表达了对所有在北京漂泊或定居游子的敬意。
3.(1)《檐敲如怀》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④段中“穿”“飞”等一系列动词,描绘麻雀屋檐避雨的逼真情态,活灵活现。
B.第⑦段房屋建造者的变化,印证屋檐“从岁月深处走出,随日子慢慢老去”的过程。
C.本文以檐头为线索贯穿全文,将零散的素材聚拢起来,体现“形散神聚”的特点。
D.本文运用了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融情于景,寓理于事,耐人寻味。
(2021年宁德质检)
(本文主要是寓情于景,没有寓理于事)
D
(2)《檐敲如怀》
作者如何来抒发情感?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6分)
(2021年宁德质检)
①寓情于景(物)。文章多处描写了檐头的色彩、外形等,充分展现了北方农家瓦房之美,抒发作者对北方农家瓦房小院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②寓情于叙。文章描绘了檐下家人围坐吃饭,母鸟喂食,以及各种生灵欢快自由活动的祥和情景,表达作者对檐下这种宁静悠闲生活的留恋与向往。
四、归纳总结
抒情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
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
寓情于物
(托物言志)
寓情于议
叙述抒情
作用
抒发感情,感染读者
深化主体,升华立意
定下基调,贯通文脉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考复习专题—抒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复习抒情的分类和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教材,考点探源
1.导入语
抒情是一种表达方式,在文学作品中,多种表达方式往往综合使用,叙述或描写中往往插入抒情,起到抒发情感或画龙点睛的作用。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同,有的抒情直接感染读者;有的抒情为整篇文章定下基调,贯通文章的意脉;有的抒情对主体的深化,升华文章的立意。总之,研究抒情的分类和作用很有必要。
2.考点探源
(1)回归教材,参考书本单元导读和课后“思考探究”梳理下表。
册 单元 篇目 考点探源
七上 二 《散文诗二首》 单元导读:在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的文章情感显豁直露,易于直接把握;有的则深沉含蓄,需要在字里行间把握。
七下 二 《土地的誓言》 单元导读:要把握课文的抒情方式,体会作者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情怀。《土地的誓言》:作者在文中直抒胸臆,大声呼告,甚至不惜用“泛滥”这样的词语来形容直接的感情,你能结合相关语句说说体会吗?
写作 学习抒情 间接抒情:“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用比喻将“愁”具体化,形象化;“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是用有代表性的形象暗示思乡之情;“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用景物描写烘托、渲染感情。
八上 二 《回忆我的母亲》 作者在记叙事情的同时,穿插了精当的议论抒情。找出文中这些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他们的含义并体会其作用。
九上 一 《我爱这土地》 写诗可以直抒胸臆,也可以借助具体可感的形象来抒发情志。《我爱这土地》,诗人对土地和祖国的爱,就是借助“鸟”这一形象,通过对土地、河流、风、黎明等的具体描写来抒发的。
(2)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梳理,我们发现:
①关于抒情主要是直接考查作者的思想感情。
②考查文章如何来抒发感情。
③抒情方式主要分为两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有多种类型: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怀(托物言志),寓情于议,寓情于事(寓情于叙),寓情于引用等。
④重点是分析抒情的作用。
二、以文析法,归纳策略
接下来就让我们回归教材,从课文中寻找解题的奥秘吧!
(一)以文析法
案例1:《白杨礼赞》(八上)
作者开篇即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中间又几次出现意思大致相同的话语。请问作者是如何来抒发情感的?
答案:直接抒情。第1、4、6、最后一段都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形成本文的抒情线索,与标题形成呼应。从全文来看,同时借白杨树生长环境不平凡、自身的形貌不平凡和内在气质不平凡来赞美北方的农民和今天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策略:通过分析人称、句式和标点符号等可以判断此句为直接抒情。多次出现,情感的表达贯穿全文,不仅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更能突出主题,表达情感。
同时托物言志,体现礼赞白杨树的意图。
小结:直接抒情
案例2:《紫藤萝瀑布》(七下)
作者不仅描写了眼前的紫藤萝,还回忆起过去的紫藤萝,这两者有何不同?从开头“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到结尾又“不觉加快了脚步”,你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有了怎样的变化,作者又是如何来表达情感的?
答案:眼前的紫藤萝,花朵繁盛、美丽,生机盎然,“尽情”开放;过去的紫藤萝,花朵稀落、伶仃,小心试探,“谨慎”开放。
开头“不由得停住了脚步”,是作者被紫藤萝花的辉煌茂盛吸引,驻足观看;结尾“不觉加快了脚步”,是因为作者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和永恒,精神受到鼓舞而变得振奋。
托物言志。作者借用紫藤萝来暗示自己的情思,于是紫藤萝就有了某种寓意,成为作者志趣意愿的寄托。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不幸终究是有限的、暂时的,而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们不能被昨天的不幸压垮,应该像紫藤萝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和乐观积极的态度,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实现人生的价值。
策略:物的描绘和人的情感交织,借物来抒情,物具有象征意义,更是托物言志,紫藤萝代表的就是一种昂扬的生命力和乐观积极的态度。
小结: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案例3:《植树的牧羊人》(七上)
文章结尾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结尾段运用了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作者抒发了对牧羊人的敬佩之情,赞美了牧羊人的毅力和无私奉献的品质,在内容上突出了本文的中心,在结构上同开头段照应,使结构更严谨。
策略:寓情于议。在结尾处运用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通过发表议论来表达对人物精神的赞美,深化主旨,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小结:寓情于议 深化主旨
案例4:《社戏》(八下)
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融合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以本文所写的某件事为例,具体分析这些表达方式各自的作用。
参考答案:作者在叙述看社戏的过程中,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
寓情于景。在景物描写中又配合抒情的句子“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情景交融,使这一段洋溢着浓郁的抒情气息,增添了文章的迷人色彩,抒发作者对农村的热爱。
寓情于议。再比如课文结尾处写:“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 ― 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这句话运用了议论、抒情,含蓄点题,表达了那夜看戏给“我”留卜的记忆之深,以及“我”对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的怀念。
策略:寓情于叙,情景交融,直抒胸臆,适当的议论画龙点睛,情感的表达饱满,给人回味的空间。
小结:寓情于叙、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寓情于议
(二)归纳策略: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梳理抒情的分类和作用:
1.先判断抒情的方式,再分析作用。
2.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
(1)可以从句式、修辞、标点符号、人称等直接判断,作用:直接表达对……的情感,情感真挚且热烈。
(2)放在开头,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3)放在结尾,再次抒发情感,深化文章的主旨,情感更为浓烈,有意犹未尽之感;
(4)若是多次出现,则作为文章的抒情线索,贯穿全文。
3.先判断间接抒情的方式,寓情于记叙、描写景或物、议论等。
(1)概括叙述的事件、景或物的特点等
(2)再梳理所写的事、景、物等与情感之间的联结点(相似点)
(3)作用:含蓄委婉表达情感,深化主旨,感染读者。
(三)梳理抒情方式的答题模式:
(1)直接抒情:直接表达……的情感,情感真挚且热烈(要结合句子出现的位置来回答)。
(2)间接抒情:借……来表达……的情感,含蓄委婉,既感染读者,又深化主旨。
三、以法析文,巩固策略
1.《回忆我的母亲》(八上)
第一段运用什么表达方式,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第1段直接抒情,开篇点题。作者直接表达对母亲深沉的爱,回忆母亲勤劳的一生。“我爱我母亲”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情感真挚且热烈。
《昆明的雨》(八上)
文章题目为《昆明的雨》,作者为什么没有用过多的笔墨写雨,却写的是昆明雨季其他的景、物、人,如何抒发情感 (寓情于景、寓情于事)
参考答案:《昆明的雨》一文,作者将记忆中昆明雨季的景、物、人一幕幕展现开来:肥大的仙人掌、好吃不太好吃的菌子、 火炭般的杨梅、带着雨珠的缅桂花、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卖缅桂花的房东母女、莲花池边酒店与友人小酌 。寓情于景、物、人、事中,间接表达了对昆明雨季的喜爱与想念,对过往岁月的想念,对人世间平淡生活的热爱,含蓄委婉很有意境。
《一棵小桃树》(七下)
作者在这篇散文中多次用“我的小桃树”这一称呼,他为什么如此执着地用这个称呼呢?(托物言志)
参考答案: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发我对小桃树的喜爱。文章又托物言志,借小桃树象征着“我”的幸福和希望,小桃树的坎坷经历和“我”的经历相似,所以“我”关注它、爱护它。
《老王》最后两段(七下)
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请问作者如何来抒发情感?(寓情于议)
参考答案:寓情于议。结尾通过议论来表达作者的情感,深刻表达了作者在老王这件事情上的深刻反省,作者充满了愧疚与不安。作者的这种自我审视与自省,让我们看到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坦荡而真实的灵魂。深化主旨,给人意犹未尽之感。
四、以文测法,内化能力
1.《井冈读山》: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2021南平质检)
A.第③段描绘笔架山杜鹃花开与五龙潭水清澈,写出井冈山自然景色的生机与灵动。
B.文章引用《十送红军》的歌词,写出军民间的鱼水情深,表现红军精神深入人心。
C.第⑨段插叙毛泽东重上井冈山所发的感慨,表现他不忘人民、不忘本的优秀品质。
D.文章语言生动典雅,以描写为主,多处直抒胸臆,表现当代人对先辈的尊敬之情。
(“典雅、以描写为主,多处直抒胸臆”错误)
2.《北京槐》:作者在文中如何来抒发情感(4分)(2020福州质检)
本文抒发了对北京槐质朴、坚韧、蓬勃等美好品质与无私奉献精神的赞美之情,托物言志,借此表达了对所有在北京漂泊或定居游子的敬意。
3.(1)《檐敲如怀》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2021年宁德质检)
A.第④段中“穿”“飞”等一系列动词,描绘麻雀屋檐避雨的逼真情态,活灵活现。
B.第⑦段房屋建造者的变化,印证屋檐“从岁月深处走出,随日子慢慢老去”的过程。
C.本文以檐头为线索贯穿全文,将零散的素材聚拢起来,体现“形散神聚”的特点。
D.本文运用了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融情于景,寓理于事,耐人寻味。
(本文主要是寓情于景,没有寓理于事)
(2)《檐敲如怀》作者如何来抒发情感?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6分)(2021年宁德质检)
①寓情于景(物)。文章多处描写了檐头的色彩、外形等,充分展现了北方农家瓦房之美,抒发作者对北方农家瓦房小院的喜爱和赞美之情;②寓情于叙。文章描绘了檐下家人围坐吃饭,母鸟喂食,以及各种生灵欢快自由活动的祥和情景,表达作者对檐下这种宁静悠闲生活的留恋与向往。
五、归纳总结
抒情手法分为两类: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考点的设置主要是判断抒情的方式及作用等,思考的突破点主要在如何抒发感情。且抒情的方式不是单一的,往往综合使用。
六、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