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诗经》二首《蒹葭》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2《诗经》二首《蒹葭》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22 11:38:05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秦风·蒹葭》
一、学习目标
1.诵读诗歌,调整语气和语调,能读出韵律和节奏。
2.借助联想和想象揣摩诗歌意境,能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其意境或内涵。
3.比较《关雎》和《蒹葭》的写作艺术,能准确判断“赋比兴 ”和“重章叠句”的艺术表现手法,并在写作片段运用。
4.背诵并能默写诗歌。
二、重点难点
1.能准确判断“赋比兴 ”和“重章叠句”的艺术表现手法,并在写作片段运用。
2.能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其意境或内涵。
3.能背诵并能默写诗歌。
三、学习方法
讲授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音频
五、学习过程
(一)歌曲导入
播放歌曲《在水一方》导入新课。
同学们肯定听过不少由古诗词改编而成的歌曲,刚才大家听的那首歌曲就是由一首诗改编而成,同学们知道是哪首诗吗?(《蒹葭》),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品味《蒹葭》这首优美的诗歌。
(二)温习《关雎》,回味艺术美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奉为经典,相传为孔子所编定。本只称《诗》,后世才称为《诗经》。现存305篇,又称“诗三百”。分为《风》 (160篇) 、《雅》 (105篇) 、《颂》 (40篇)三大类,它们都得名于音乐。大多皆是西周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其中直陈其事的叙述叫赋;比喻叫比;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叫兴。“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诗经》“六义”。《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运用的是比兴手法。
(三)诵读诗歌,品读音韵美
1.静听范读,校准字音
蒹葭( )( ) 溯洄( )( ) 晞( )
坻( ) 沚( ) 湄( ) 涘( )
2.自由诵读,读准字音
3.全班齐读,读出节奏
4.分组诵读,发现韵律
5.总结:
全诗三章,似相同又不同,平仄得当,双声叠韵,韵脚和谐,可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此之谓音韵美。
(四)翻译诗歌,置身意境美
1.同桌合作,借助注释,翻译诗歌。
2.总结: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苇泛白,清露为霜。一位痴情恋者踯躅水畔,焦急追寻欣赏恋人。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状,空中雾霭迷蒙。那恋人时远时近,闪烁不定,令恋者徘徊往复,心醉神迷,但他(她)不畏险阻,百折不挠,执着追求,坚贞不渝。
此情此景,读来只觉情调凄婉、境界幽邃、意蕴无穷。深入品味,还能发觉多重叠合、交互融汇的架构,繁复炫丽的色彩。此之谓意境美。
(五)赏析诗歌,咀嚼含蓄美
1.自主思考,回答问题(必要时小组合作):
(1)《关雎》中出现的“赋、比、兴”手法可在《蒹葭》中体现,哪句证明?
(2)《关雎》一诗的重章叠唱手法可在《蒹葭》诗中运用?试做解释。
2.总结:
诗歌没有讲述事件的前因后果,即未使用“赋”的手法;也没有叙述这位恋者对心上人如何思念,即没有直接抒情。只是在写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却也让我们感受到主人公追求恋人的炙热情感、焦急心绪,以及他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
可谓伊人宛在,寻求艰难,愁肠寸断,无限怅惘,言有尽而意无穷;若隐若现,若即若离,如梦如幻,如痴如醉,舍不尽之意于言外。此之谓含蓄美。
(六)仿写诗歌,内化艺术美
要求:
请同学们运用《蒹葭》中出现的“重章叠唱”或者“比兴(起兴)”手法写作一个片段,字数不限,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示例:
1.重章叠唱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邶风·静女》
我想画下风
画下一架比一架更高大的山岭
画下东方民族的渴望
画下大海
无边无际愉快的声音
我还想画下自己
画下一只树熊
他坐在维多利亚深色的丛林里
坐在安安静静的树枝上
发愣
——《顾城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2.比兴(起兴)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高山青,涧水蓝。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
(七)本课小结
《蒹葭》诗的丰富美感,不论是从欣赏的角度,还是从创作的角度,都值得我们重视并给予认真的探讨,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让老师刮目相看,相信同学们这节课都各有所获,未来希望大家更上一层楼。
附:
《诗经》的主要艺术手法
一、托物起兴:
“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极大的作用。如《关雎》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来起兴,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使人由成双成对的雎鸠鸟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由雎鸠鸟的和鸣联想到君子对淑女的思念。渲染了一种情意绵绵、痴心相恋的情调。
再如《蒹葭》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来起兴,引出“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渲染了一种凄清、朦胧、苍凉的气氛,烘托了主人公惆怅、失落的心情。
重章叠句:
即重复的几章节,意义和字面只有少数的改变。如《蒹葭》,全诗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反复吟咏、一唱三叹,将诗意层层推进。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这是时间的推移,象征着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寻时间之长;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涘”,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沚”,这是地点的转换,象征着伊人的飘渺难寻;从“道阻且长”,到“道阻且跻”,再到“道阻且右”,则是反复渲染追寻过程的艰难,表现了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大量使用了叠字、双声、叠韵词语
富有节奏感和音韵美,加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音乐性。如《关雎》中“关关”(叠字)形容鸟叫声,“窈窕”(叠韵)表现淑女的美丽,“参差”(双声)描绘水草的状态,“辗转”(叠韵)刻画出因相思而不能人眠的情形,既有和谐的声音,又有生动的形象。再如《蒹葭》中的“苍苍”、“萋萋”、‘采采”(叠字)形容芦苇茂盛的样子,为下文“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作了铺垫,渲染了朦胧凄清的气氛,烘托了人物失落、惆怅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