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6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5.1《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6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6.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22 16:57: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2张PPT)
能 所 用 醉 斯 棺
心 氖 亦 所 原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第04课 《论语》十二章
弼 而 晴 習 业 不 火 酸 号
贰 易 自 端 分 来 不 火 禁 子
尺 不 船 而 不 醒 不 灰 周 中 子
温 的 走 捌 可 白 深 師 吴
盛 心 不 盛
刚 方 然 謀n愁 以 光 而

— 一 别 的 人
心 绘


课程 目 标
理解本文所蕴含 的深刻哲理培养 把所学知识、道
理付诸实践的意
识 。
语言建构 与运用
文化传承
与理解
审美鉴赏 与创造
了解《论语》的 有关知识,明确 其在文学史上的 地位。
理解文中重要的实词、 虚词、特殊句式等文 言基础知识。
导 入
半部论语治天下
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
赵普再相,人言普山东人,所读者止《论语》...太宗尝以此语 问普,普略不隐,对曰:“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 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作者简介
孔 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 (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 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他曾 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
六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去世后, 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 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孔子在世时就被尊奉为“ 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 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 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 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 (1) 30岁前,位卑而能“鄙事”,有志于学。 · (2)30—50岁,欲仕不能。
· (3)50—55岁,在鲁从政。
·(4)55—68岁,周游列国,历尽艰辛。
· (5)65—73岁,安居鲁国,办教育,理六经。
孔子,
是一个志在报国又无人重用的闲人,
又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
更是一个到处碰壁、从不回头的强人。
孔子一生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
作者简介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 “仁”“礼”。
①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
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 际间交 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等 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
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 所损益可知也;其后继周者,虽百代可知也。”(《论
语 ·学而》)似乎周礼是千秋不变的规范。晋国铸了刑鼎, 他尖锐地反对,说:“晋其亡乎,失其度矣。”
作者简介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 “仁”“礼 ”。
②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
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
种合乎“礼”的等级制度。
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
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 所措手足。”(《论语 ·子路》)
作者简介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 “仁”“礼 ”。
③孔子主张克己复礼。
《论语 ·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日: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 仁焉。颜渊又问“克己复礼”的具体内容 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作者简介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 “仁”“礼”。
④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
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 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他的“仁” 一般不包括劳动者。
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
也。”(《论语 · 宪问》)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 的涵义,是比较接近原意的。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 欲,勿施于人”。
作者简介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 “仁”“礼 ”。
⑤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 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 神。
⑥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 惠、温、良、恭、俭、让”等。
作者简介
言论著作
孔子的言论主要记录在《论语》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 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 育原则等。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在南宋后并称“四书”。 文献整理
孔子晚年致力教育,修《诗》《书》《礼》《乐》,序《周易》,撰《春 秋》。后人合称之为《六经》。
东汉时,《论语》被列为“七经”之一,(七经:《诗》《书》《礼》 《易》《春秋》《论语》《孝经》)。
教育实践
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曾任鲁国 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 开创了私学先驱,孔子号”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 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 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 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宋儒把《 论 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 书 ”。《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 属;言简义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 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 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 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 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 影响。
论 语
了解《论语》
曰 天
中华
了解《论语》
“章”指诗文、歌曲的段落。
《论语十二章》,即从《学而》《八佾》《里仁》《雍也》 《泰伯》《子罕》《颜渊》《卫灵公》《阳货》九篇中选了 十二章,包含孔子独白、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等不同形式的内 容。
《论语》体式:
(1)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 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 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 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
(2)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 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它写出了提问者 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
(3)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 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作品简介
去政治化,去宗教化,去神秘化。动用我们的同理心,想象进
入他们生活的世界中,去接近他们的心灵遗产。以此观照自我,完成
自我的圆融,领略人生行走的智慧。“读者阅读经典不是单纯的将
个人无条件的交出去来服从经典,而是应当在阅读的过程中吸收,
反思乃至批判一个强大的具有反思能力的读者,在阅读经典的过程
中能够不断的丰富自我。”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山
今天我们怎么读中国传统经典
正音:
自 省xǐng
如乐何 yuè 文质彬彬 bīn 譬pi如
未成一篑 kuì 八佾yì
整体感知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 佾 )
初读文本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研读文本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
子。”(雍也)
研读文本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 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 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研读文本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 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
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 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 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 草木之名。”(阳货)
文 本 探 究
【思考1】研读第一章
子 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 事而慎 于 言 ,就有道而 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活动一:解释红字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食:动词,吃饭
②敏:勤勉
③就:靠近
④而1:表并列 而2:表顺承
⑤有道:有才艺或者有道德的人
释义: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
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文本探究
【思考1】研读第一章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 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活动二:问题探究
1.孔子认为君子“好学的标准是什么”
君子要安贫乐道,克制物欲,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 做到“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排除干扰)、“敏于事而慎于言”
(实践锻炼),“就有道而正焉 ”( 虚心请教)才算达到“好学” 的要求。
文本探究
【思考1】研读第一章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 于 言 ,就有道而 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君子应重精种轻物
活动二:问题探究
2.概括主题。
从“好学”的标准出发,讲的是君子日常行为的准则。
孔子认为,君子要善于抵制过分的物欲,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 追求理想和真理上。人活着不仅仅为了求得饱暖安逸,还应该有 一种对理想的追求精神。通过不断地去接近有道之人来匡正自己。
3.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以具体的行为要求来说理,深刻而平实。
研读文本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佾)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
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礼 呢 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 他怎样对待乐呢 ”
而:表假设,如果。
如…何:固定句式,译 为“怎样…呢 ”
周公制礼作乐,创建了一整套可操 作性的礼乐制度,将饮食、起居、 祭祀、丧葬等各方面的社会生活都 纳入“礼”和“乐”的范畴,潜移 默化地规范人们的行为举止。在周 礼的教化下,上至天子诸侯士大夫, 下至百姓农工商,举止大方,谈吐 风雅;社会风气为之一新,国民道 德水准为历朝之巅。
礼崩乐坏是一个逐渐的、缓慢的过程,始于西周末年,深化于春秋时 期 ,完全崩溃则是在战国时代。礼乐制度重人文与教化,崇尚精神追 求,兴盛于西周长达四百多年的和平时期。在像春秋战国时期的乱世, 周朝的礼乐制度就没有了市场,取而代之的是尔虞我诈的权术斗争。
周天子
诸侯
卿大夫

贫民
奴隶》
文本探究 明仁和礼乐的关
【思考2】研读第二章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佾》)
活动二:问题探究
1. 本章中孔子是如何看待“仁”和“礼”的关系的
礼乐制度的角度出发,点明“仁”的核心价值地位。
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礼 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强调必须有 仁的根本,才能够叫行礼乐。孔子认为仁是礼、乐的基础,礼、乐是仁的 表现,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割。
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以回环往复的叠句造势,突出“仁”在礼乐中的重要性。
初读文本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朝:在早上
闻道:得知真理
夕:在晚上
孔子说:“早晨知道真
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 有遗憾。”
文本探究
【思考3】研读第三章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活动二:问题探究 执着追求真理
1.如何理解“朝闻道,夕死可矣”中的“道”
这里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事理”,而是特指儒家的“仁义之 道”。从对待“道”的态度出发,讲明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该用自己 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言简意赅,突显对了解“仁义之道”的重视。
孔子说:“君子明白
的是义,小人知晓的是 利。”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喻:知晓、明白
研读文本
文本探究
【思考4】研读第四章 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活动二:问题探究
1 .孔子阐明了君子和小人怎样的义利观
从人的价值标准的角度出发,指出了君子与小人在人生价值 和追求上的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 动之以利害。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君子
建立起了自己的内心标准——义,以此作为自己的行为标准。小
人以外在的东西作标准、作参照,并且主要以利来衡量。
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通过“君子”与“小人”的对比,强调了“义”对于君子,对于 品格的重要性。
研读文本
子曰:“见贤思 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贤:形作名,有德行的人。 孔子说:“看见有德行
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
看到没有德行的人,就要
在心里反省自己是否有这 样的缺点。”
齐:形作动,看齐。
内:名作状,在心里。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本章中体现的孔子道德修养的方法是什么
见贤思齐。见到强于自己的人,要向他学习,努力向他看 齐;见到不如自己的人,要反省自己哪些地方还有欠缺。 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己。
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通过辩证的分析对待“贤”与“不贤”的态度与做法,点 明了人不断前进的方法。
文本探究
【思考5】研读第五章
君子要善于反省,见贤思齐
自我反省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
经常反省自已,可以去除心中的杂念, 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 缺点,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
孔子认为道德修养的方法之一是见
贤思齐。见到强于自己的人,要向他 学习,努力向他靠齐;见到不如自己 的人,要反省自已哪些地方还有欠缺, 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已。
研 读 文 本
这句话反映出孔子的什么思想
孔子说:“质朴超过文
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 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文 采和质朴配合适当,这样 之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质:质朴、朴实。
文:华美、文采。
野:粗野、鄙俗。
史:虚饰、浮夸。
彬彬:配合适当的样子。
子曰:“质 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
子。”(雍也)
研读文本
文 本 探 究
【思考6】研读第六章 君子的理想人格:文质彬彬
子曰:“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 子。”(《雍也》)
活动二:问题探究
1.分析“文”与“质”的辩证关系。
从“文”与“质”在君子成才过程中的辩证关系的角度
出发,点明文质不可以相胜,就是指它们要均衡,哪个 都不能够过多。君子就是要做到“文”与“质”的平衡。
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明确清晰,言简意赅。
研 读 文 本 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文”与“质”的关系
孔子这里说的“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
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质,同时又合乎“礼”并表现出来,方 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 系。这一方面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方 面反映了孔子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 胜于质,而主张不偏不倚,执两用中。 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相互依存 的,不可分离。孔子认为只有两者配合得当才是完美的。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理解,“质”是指质朴的品质,“文”则是指 文化的修养。那么,“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一个人没有文化修养就会 显得很粗俗;“ 文胜质则史”就是指一个人过于文雅就会显得浮夸和 虚伪,注重繁文缛节而不切实际。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就是典 型的“文胜质则史”。所以孔子提倡“文质彬彬”,既要有文化修养, 又不要迷失了本性,只有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
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 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 担当的责任重大,而且路程遥 远。把仁作为自己担当的责任, 不是也很重大吗 到死才停止, 不也很遥远吗 ”
士:读书人
弘:广、大,这里指志向
远大。
而:表并列。
以为:把…作为。
已:停止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 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研读文本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 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活动二:问题探究
1.士毕生追求的目标是什么
从精神状态的角度出发,点明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 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能够不不半途而 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仁”应该是读书人毕生追求 的目标。实现仁道是漫长而艰巨的。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 的人,应当勇于担当时代的重任,坚毅刚强,戮力奋斗。
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运用双重否定和反问句的形式,增强语气。
士要以“仁”为己任,坚毅刚强
文本探究
【思考7】研读第七章
譬:比方。
为:堆积。 篑:筐。 平:形作动,填平。 虽:虽然 覆:倾倒。 往:坚持。
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 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这时 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 又好比填平洼地,虽然只倒 下一筐土,如果决定去做,
是我自己要坚持的。”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 ,止,吾止也。譬如 平地,虽覆一 篑 , 进 ,吾往也。”(子罕)
研读文本
文本探究
【思考8】研读第八章 君子做事要持之以恒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
虽覆一 篑,进,吾往也。”(《子罕》)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本章重点强调了什么道理
从人的主观性的角度出发,强调不论做事还是为人,
贵在持之以恒,功亏一篑也好,持之以恒也罢,关键都
在于自 己。
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运用比喻,说理生动自然 。
研读文本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孔子说:“聪明的人不
会迷惑,仁德的人不会忧
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知:同“智”
者: .. …的人
(《子罕》)
活动二:问题探究
1.孔子认为一个人要达到完美的人格修养,
勇 缺一不可。
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用否定和整句的形式,增强气势,简洁明确。
文本探究
君子要有仁、智、勇三德
【思考9】研读第九章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文本探究
【思考10】研读第十章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 仁 。一 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 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 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
活动一:解释红字词语并翻译句子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就是仁。一旦做到了
①克己复礼:约束自我,使言 这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实行仁德
②一 日:一旦 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 ”颜渊说:“请
③归:称赞,赞许 问实行仁德的具体条目。”孔子说:“不合礼
的事不看,不合礼的事不听,不合礼的事不言, 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 请求实践这些话。”
④目:条目,细则
⑤礼:名词作动词,合乎礼
⑥事:实践,从事
行归复于先王之礼。
文本探究
【思考10】研读第十章 克己复礼为仁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 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
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
活动二:问题探究
1.孔子认为实现“仁”的关键是什么
关键是克己复礼。具体是要“视、听、言、动”都符合礼。从这个层面 上来说,“仁”是“礼”的内化和自觉。
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以对话的形式,层层深入,说出符合“礼”的具体做法。
子贡问道:“有一个字可
以终身去实践它吗 ”孔子 说:“大概就是‘恕’吧! 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 行加到别人身上。
一言:一个字。
行:实践。
其:大概。
于:介词,可以翻译成“给
子贡问曰:“有一 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 “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研读文本
文本探究
【思考11】研读第十一章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问曰:“有一 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怎样正确理解孔子的“恕”的内涵 我们从中可以悟出怎样的为 人处世的人生道理
(1)在孔子看来,“恕”这个字是可以终身奉行的,而“恕”就是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它在根本上与”仁“是相同的,所以常
把它看成是”仁“的实践原则。
(2)学会互相理解,设身处地地看待问题。
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以对话的形式,点出“恕”这一准则,以及具体的做法,明确而详
细。
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何莫:为什么不。
夫:那。
兴:指激发人的感情。
观:指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 的盛衰。
群:指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怨:指讽刺时政。
迩:近。
事:通“侍”,侍奉。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 ,可以观, 可以群 ,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 草木之名。”(阳货)
研读文本
研读文本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 ,可以观, 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 草木之名。”(阳货)
孔子说:“年轻人为什么不学习《诗》呢 《诗》可 以激发人的感情,可以观察政治、风俗的盛衰得失,可 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在礼的准则下讽刺时政。从 近处讲可以懂得怎样侍奉父母,从长远将可以懂得如何 侍奉君主。而且能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原文:子 曰 :“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 ,可以观, 可以群 ,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
名。”(《阳货》)
活动二:问题探究
1.说明孔子认为《诗》的三大功能。
一是诗教,兴、观、群、怨以修身;二是诗用,事父事君以治
国;三是诗识,鸟兽草木以致知。
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运用反问和铺陈的手法,详细而全面,语气更强。
文本探究
【思考12】研读第十二章
学《诗》的重要性
这句话可译为“从近处来说可
以侍奉父母,从长远来说可以辅 佐君王”。强调了“诗”的教化 作用和文化地位。充分说明孔子 对“诗”的重视。
研 读 文 本
如何理解“迩之事父,远之事君”一句
章节 主要观点
说理方法
第一章 安贫乐道,就有道而正
理论论证
第二章 礼、乐以仁为基础
理论论证
第三章 执着追求“道(真理)”
理论论证
第四章 君子重义轻利
对比论证
第五章 虚心学习,自我反省
对比论证
第六章 文质兼备,方为君子
对比、理论
第七章 以仁为己任,意志坚强
理论论证
第八章 不半途而废,持之以恒
比喻论证
第九章 智、仁、勇成就完美人格
举例论证
第十章 克己复礼为仁
理论论证
第11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理论论证
第12章 《诗》的社会功用
举例论证
本文分别用哪些方法阐述了哪些观点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自我反省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 勇于担当 知者不感,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知、仁、勇
克己复礼 ,, , 自我约束
非礼勿动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视
朝闻道,夕死可矣…---- - 追求真理
止,吾止也 进,吾往也…- → 锲而不舍 学《诗》》兴、观、群、怨 … 养德增智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谨言慎行
重义轻利
( 如 礼 何 ) 人而不仁
如乐何
外求
内修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表里如一
恕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 → 仁爱之心
结构图解
- - → 重视仁德
“君子”之德
《 论 语 》 十 二 章
修身养性
主题归纳
本课所选《论语》十二章,在仁、义、礼 等儒家思想核心概念的基础上,阐述了孔子关 于君子人格及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在思想道 德修养、读书育人、为人处世等方面对后人都 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思考 探 究
孔子“仁”的学说中蕴含着哪些值得现代人弘扬的思想精华 (至少 写出两点)
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基本精神在现代仍具有重要意义。它
意味着,我们不是在对方对我们友好的情况下才对对方友好;我们对 对方好,不是为了得到回报,而是以自己的心来体贴对方的心。这凸
显了中华民族纯正而崇高的道德精神。
②“克己复礼为仁”的思想对现代人仍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人是社 会性动物,为人处事必须考虑他人的存在、社群的秩序,也必须对自 我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加以规范。孔子宣扬的“礼”中蕴含的严于律已 的基本精神在今天仍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写 作 特 色
简洁明了 的语录体 形式
简约深远 隽永有味
含意深远,
充满哲理
丰富多变
的手法
对中国文化而言,有了君子,什么都
有了;没有君子,什么都徒劳。
拓展延伸
——余秋雨

【答案】C A 项,同“智”,智慧、聪明;/懂得、知道。
B项,路程、路途;/道义、正道。
C项,二者均为动词,侍奉。
D项,勤勉;/聪慧。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含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温故而知新
得道者多助
不足以事父母 回虽不敏
A. 知者不惑
B.任重而道远
C. 迩之事父
D. 敏于事而慎于言
一、选择题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质胜文则野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 见贤思齐焉 盘盘焉,困困焉
C.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 D.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哀吾生之须臾
【答案】C
A项,表顺承,译为“就”;表转折,译为“却”。 B项,句末语气词;译为“……的样子”;
C项,两个者都是代词,译为“……的人”
D项,助词,相当于“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独。
一、选择题 随堂练习
3.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 伦理思想和教育原则等,与《大学》《诗经》《孟子》合称“四书”。 B.《礼记》据传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所作,主要记载了
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儒家的哲学、教育、政治、美学思想。
C.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有“亚圣”之称。他继承并发扬了
孔子的思想,主张“仁政”“民贵君轻”等。
D.“六艺”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西周学校教育内容,包括礼、乐、 射、御、书、数;一种是将“六艺”解释为“六经”,即《易经》《尚 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
【答案】A《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三、理解性默写
随堂练习
(1)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
(2)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谈到君子不要求吃足,不要求居住舒适的句
子是: _, 。
(3)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早晨得知道理,当晚死去也甘心的句子 是: _, 。
【答案】(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3)朝闻道,夕死可矣。
____
(5) 《论语●卫灵公》中,子贡询问孔子有没有可以拿终身去实践的一个字,
孔子告诉他是“恕”。接着孔子又对“恕”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即“
(6)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 语●里仁》中的“ 》。
(7)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 ”自勉。
【答案】(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4)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义利观的句子是:
随 堂 练 习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第05课


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