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1.了解孟子及其作品,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把
握文章内容;
2. 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赏析本文写法方面的特点,把握 孟子的论辩艺术;
3.体味孟子的思想——性善论和仁政论在当下的现实意义。
学习目标
孟子的言论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其中《鱼我所 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
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富贵不能淫》等 篇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
孟子,名轲,字子舆(约公元前372年一公元前289 年),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 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 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 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
文学常识 作者及作品
孟子宣扬“
韩愈列为先
封为“亚圣”。
朱 竟 州 府 府 守 役 學 孔 道 输 拜 撰
部 国 公 孟 子 像 贊
服志 聯正 微谕 盘距 往之 朋隔 來 其
垂施先 数異聖
百稱既
作者及作品
《孟子》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 共7篇,一般认为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 共同编著的,属先秦语录体散文集。
《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 相比,它的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更细致。
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
《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 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 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而纯之世管以主其 主 泣用子最仁之言 也也肖之清盛职
照
3
文学常识
p
日
露 意 孟 子 一 君 如 史 記 列 傅 及 趙 氏 题 醉 皆 湖 孟 子 自 作 朱 了
其虚心孝明库政两维孟
孟 子 篇 教 卷]
是 同
華 亭 姿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
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政治思想—仁政论:保民而王;民贵君轻。 他反对实行霸道,即用兼并战争去征服别 的国家;
价值观--强调舍身取义。
孟子思想
哲学思想—性善论:“孟子道性善,言必
称尧舜。”四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文学常识
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各国互相攻伐,强者称霸,割据混乱的 书面已成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尖锐激烈的社会变革 和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激起了新旧势力和各种不同政治主张 的剧烈斗争,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孟子针对社会现状阐述自 己的观点,宣扬他的“仁政”“王道”学说。《人皆有不忍人 之心》即是其一。
写作背景
·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选自《孟子 ·公孙丑上》,题目为
编者所加。孟子认为人人都有仁义礼智这四种善端,把 他们发扬光大,我们就会成为尧舜这样的圣人,任其泯 灭,我们就会堕落为禽兽。这就是他的“性善论”,
“王道论”是“性善论”在政治学上的运用。本章最能
体现孟子这种思想的篇章。
·“忍人”,狠心对待别人。
· “不忍人之心”,怜爱别人的心。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即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
解 题
所以:...的原因。 乍:突然。
孺子:小孩。
于:介词,到。
怵惕:惊骇、恐惧。 恻隐:哀痛、怜悯。 内:同“纳”,接纳。
交:结交。
要:求取。
乡党:同乡。
恶:厌恶。
然:这样。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 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 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
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诵读课文、理解文意
译文: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 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 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 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 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 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 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
诵读课文、理解文意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
古代圣王有了怜悯体恤 别人的仁心,所以才有 怜悯体恤百姓的仁政。
用怜悯体恤别人的仁心, 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仁 政,治理天下就好像把 它放在手掌上运转一样 容易了。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 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 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诵读课文、理解文意
怜悯体恤别人的仁心。
译文:由此看来,没有同 情心,简直不是人;
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 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 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 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
诵读课文、理解文意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 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 ,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 ,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 事父母。
注释
人之有是四端也:人有这四 种发端。之,助词,取独; 是,这。
犹:犹如,好像。
四体:四肢。
贼:伤害。
然:通“燃”。
达:流通,指泉水涌出。 保:安定。
事:侍奉
诵读课文、理解文意
译文: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
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 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 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 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 。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 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诵读课文、理解文意
第一层(开头——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提出“人
皆有不忍人之尽”的观点,指出“以不忍人之心, 行不忍人之政”,治理天下就很容易了。
第二层(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非恶其声 而然也),举例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尽”的观点。 第三层(由是观之——不足以事父母),阐述人要 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 之心”,扩充它们,就足以安定天下。
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这篇论说文的思路是怎样的
孟子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
1.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论点) 行不忍之政。
仁心(人性)----仁政(政治)
2. “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 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孺子将入井(举例论证)——人皆有恻隐之心---扩而充之---保四海
3 .侧隐之心 一 仁羞恶之心-- 义叶 江之心一礼 是非之心 一冒 ( 得 出 结记 一
先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 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 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
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的原因,是因为,如果 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 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
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 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
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
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
孟子是怎样从人性(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推 到施行仁政的
品读赏析
②比喻论证,比如:“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
也”,还有“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更加生动形象。
③对比论证,通过有无“四端”和是否“充之”的对比 突出不忍人之心的重要性。
④假设论证,如“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 不足以事父母。
①举例论证,举先王和百姓的例子,更有说服力。
论 证 方 法
品读赏析
问题: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明确:举例论证:孺子入井
比喻论证:“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对比论证:正面: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反面: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正面:足以保四海/反面:不足以事父母
问题: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明确:举例论证:孺子入井
比喻论证:“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对比论证:正面: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反面: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正面:足以保四海/反面:不足以事父母
我们该如何看待孟子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1)孟子是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 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由于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 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孟子把
“仁义礼智”这些社会性质的道德观念说成是人的天性里 所固有的,与生俱来的,是主观唯心主义的。
(2)孟子也不是完全否认后天培养的作用。他认为“不忍 人之心”包含“四心”,而这“四心”只是“仁义礼智” 这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还需要“扩而充之”才能够发扬 光大。他还是重视后天努力(“扩而充之”)的作用的。
思考探究
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 即“性本善”,但又要求“知皆扩而充 之”,你认为是否矛盾 为什么
不矛盾。,因为在孟子看来即使人的本性是善 的,由于人们的社会活动存在私欲膨胀会导致 善的本性逐渐泯灭,所以必须在后天的教育中 指导人们自觉地扩大充实自己的“善心”。因 此,“仁政”主张具有实践意义。
思考探究
·本文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写起,由“不忍人之心”的仁心导出仁政。 文章在强调后天教养的重要性时,也阐释了“不忍人之心”对个人和国家 的重要作用。
·孟子说人性善,他并不是说,每个人生下来就是孔子,就是圣人,也就是 说,人性内有种种善的成分,也还有些其他成分,本身无所谓善恶,若不 适当控制,就会通向恶。
·孟子提出大量论证,来支持性善说,一人的本性中都有此'四端',若充 分扩充,就变成四种'常德',即儒家极其强调的仁、义、礼、智。这些 德,若不受外部环境的阻碍,就会从内部自然发展、扩充,有如种子自己 长成树,蓓蕾自己长成花。
·正因为这样,我们都要弘扬自己的“善”。生活中,善良无处不在,用 心感受,会体会到不同的善良。心存善意,我们就一定能收获到活着的意 义;摒弃善意,我们的生命将会暗淡无光,注定是匆匆人世走一遭,留不 下一丝美好。所以,生活需要善良,做人更需要善良!
小 结
1.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 ·公孙丑上》
2.出于其类,拔乎其萃。——《孟子 ·公孙丑上》 3.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孟子》
4.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 ·告子下》
5.非不能也,是不为也。——《孟子 ·梁惠王章句上》 6.顺天者存,逆天者亡。
7.士无事而食,不可也。——《孟子 ·滕文公下》 8.永言孝思,思孝惟则。
9.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孟子 ·梁惠王下》
10. 不违农,谷不可胜食也。——《孟子 ·梁惠王上》
积累孟子名言
拓展延伸
·1、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
治思想的核心。提倡“省刑罚、薄税敛”、“不违农时”等主张。要 求封建国家在征收赋税的同时,必须注意生产,发展生产,使人民富 裕起来,这样财政收入才有充足的来源。
·2、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孟子还提出重农而不抑商理论,改 进了传统的“重农抑商”的思想,这种经济观念在当时是进步的。孟 子的“井田制”理想,对后世确立限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的治 国理论有着深远的影响及指导意义。
孟子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拓展延伸
·3、孟子以“性善论”作为人们修养品德和行王道仁政的理论根据, 认为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的要求源于人的本性本心,有伦理 学意义,同时“性善论”认为通过学习人人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君 子,又强调了教育的可能性,具有很大的的教育意义。。
孟子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拓展延伸
1、整理本文字词的意义及句式
2、写一段对孟子及其思想的评价文字, 300字左右。
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