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群落的结构(教学课件)-2024-2025高中生物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共7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1 群落的结构(教学课件)-2024-2025高中生物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共7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7.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7-24 00:05: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8张PPT)
第1节群落的结构
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活动,说明群落的概念;明确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说明研究的视角不
同,探究的问题也不同。
2.通过分析实例,阐明群落的物种组成及种间关系,阐明群落是物种间通过不断变
化的复杂关系形成的有机整体。
3.举例说明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的季节性及其影响因素,认同生物的生态位是生
物进化和适应的结果,会随各种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4.运用所学知识给当地的生态恢复、生态农业等工作提出建议。
5.尝试运用取样调查的方法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河蟹捕食底栖动物,它们之间存在捕食关系;河蟹和某些底栖动物可能还 会捕食水中的浮游生物,因此河蟹与底栖动物的种间关系可能还包括种间竞争。
2.提高河蟹的种群密度,稻田中其他动物种群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河蟹的种群密度增大,会使很多生物种群的数量发生变化。河蟹会吃掉 更多的底栖动物和杂草,导致底栖动物等的数量减少;河蟹的爬行活动对田泥 有松动作用,可以改善田泥的土壤肥力而有利于水稻的生长,可能会引起以水 稻为食物的其他动物的数量增加。
稻田中生活着多种底栖动物,如大脐圆扁螺、中国
圆田螺、苏氏尾鳃蚓、羽摇蚊的幼虫等。在稻田中饲养 中华绒螯蟹(俗称“河蟹”),由于河蟹喜食底栖动物和 杂草,底栖动物和杂草都会减少。同时,河蟹的爬行能 起到松动田泥的作用,因而有利于水稻的生长。
讨论:1.河蟹与底栖动物(如螺类)的关系是怎样的
问题探讨
注意:
① 一个群落必须包括该地域中
全部的生物;
② 各种生物种群通过相互联系 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一 .群落的概念:
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 各种生物种群 的集合,叫作生物
群落,简称群落。
A. 一个池塘中的所有鱼类
B.一片森林中的各种植物
C. 城北一个水产品市场上待卖的活鸡、活鱼,各种蔬 菜以及它们上面所附着的微生物
D. 一座山上的各种植物、动物、真菌等全部生物
关键:包括一个区域内全部生物
判 断 :下列描述属于群落的是 ( D )
群落的概念
研究种群的核心问题
“J”
形增长
视角决定问题——以群落和种群研究为例
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数量特征
其他特征
直接影响
迁出率
出生率

性别
比 例
迁入率
出生率

年龄 结 构
种群的数量
特征及其变
化规律
“S”
形增长
波动
数量变化
包括
种群密度
最基本特征
下降


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视角决定问题——以群落和种群研究为例
范围和边界
群落的范围和边界如何
群落的物种组成
群落中有多少种群 哪
些种群占优势 优势种群
群落中各个种群分别占 据什么位置
生态位
群落中各个种群之间的 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种间关系
群落具有怎样的空间结构
群落的空间结构
群落的演替情况是怎样的
群落的演替
研究群落的核心问题
种群的相
互关系及
其发展
苔 原 常绿针叶林 落叶阔叶林 常绿阔叶林 热带雨林
我国从东北到海南的森林群落,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物种丰富度与物种的种类数目有关,与生物个体数量无关。
1. 物种组成的衡量指标:物种丰富度
(1)概念:一个群落的物种数目,称为物种丰富度。
一、群落的物种组成
2.研究物种组成的意义:
物种组成是区别 不同群落_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群落性质 最重要的因素。
一、群落的物种组成
▲图2-1 新疆北部的针叶林 ▲图2 - 2 福建武夷山的常绿阔叶林
3.群落物种组成的特点
(1)群落物种组成中的优势种和常见种
① 优势种:在群落中,有些物种不仅仅数量很多,它们对 群落中其他物种的影响也很大,往往占据优势。
例如:武夷山常绿阔叶林中的米 (zhū)、 甜楮、木荷等。
米褚 甜楮 木荷
3.群落物种组成的特点
(1)群落物种组成中的优势种和常见种
② 常见种:在生态调查中出现频率较高的种类,但其数量 不一定有优势,对群落中其他物种的影响不大。
例如:武夷山常绿阔叶林中的狗脊(jǐ)、 芒 萁(qí)。
芒萁
狗脊
3.群落物种组成的特点
(2)群落中的物种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
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原来不占优势的物种可能逐渐变得有
控制放牧强度对于维持草原群落稳定、实现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
一个群落中的物种不论多少,都不是随机地简单集合,而
是通过复杂的的种间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所以研究 群落的的结构,不仅需要研究物种的组成,还需要研究不同 物种之间的关系。
种间关系主要有原始合作、互利共生、捕食、寄生和种 间竞争等。
二、种间关系
1.原始合作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例如,
海葵固着于寄居蟹的螺壳上,寄居蟹的活动,可以使海葵更有效地捕食;海葵则用有 毒的刺细胞为寄居蟹提供保护。
双方都受益,分开也能独立生活。
二、种间关系
二、种间关系
数量坐标图和营养关系图
B
B
A
A
个体数
2.互利共生
两种生物长期 共同生活在一起 ,相 互 依 存,彼 此 有 利。
相互依存,彼此有利(一般不能独立生存)
二、种间关系
豆科植物和根瘤菌
2.互利共生
地衣(真菌和藻类植物的共生体)
通过菌丝提供水、CO 、无机盐
通过光合作用提供有机养料
二、种间关系
藻类
真菌
两者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特 点 :二者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分开后至少一方无法独立生存。
二、种间关系
2.互利共生
生物数量
时间
分析二者数量的波动情况,有什么规律 结果
规律:捕食者的数量紧随被捕食者之后增加后减少。 结 果 :通过捕食,两个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雪免 -猞猁
1875188518951905191519251935
图615雪免和猞猁数量的周期性变动
资料2:生活在加拿大北方森林中的猞猁捕食雪兔。
研究人员对猞猁和雪兔在90多年的时间里的种群数量做了研究:
160
140
120
100
80
60
40
20
18451865
二、种间关系
二、种间关系
3.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的现象。
时间
特点:
被捕食者数量先增加、减少,捕食者随后,不同步变化
二、种间关系
3.捕食
被捕食者 A
捕食者 B
生物数量
A
B
大鲈鱼以小鲈鱼为食,是不是捕食关系 为什么
不是
大、小鲈鱼为同一物种,是发生在同种生物
个体之间的种内斗争。
二、种间关系
思考
二 、种间关系
4 . 寄生 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宿主) 的体 液、组织 或已消化的物质 中获取营养并通常对宿主 产生危害的现象。
二、种间关系
特点:
寄主受害,寄生生物受益,分开对寄生生物不利
二、种间关系
体表寄生 体内寄生
4.寄生
生 物 数 量
化:
单独培养
5.种间竞争
资料1:两种草履虫(都以一种杆菌为食)单独培养和混合培养时种群个体数量变
原 因 :习性相似,争夺食物,即竞争。
结 果 :通过竞争,大草履虫被淘汰。
二、种间关系
种群数量
种群数量
混合培养
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 现象,例如,同一草原上生活的非洲狮和斑鬣 (liè) 狗。
非洲狮和斑鬣狗 大象和狮子抢夺水源
二、种间关系
5.种间竞争
生存能力相同
生物A
生物B
→时间
生存能力不同
两个物种在数量上呈现“你死我活”或“此消彼长”的同步性变化
注 意 :竞争激烈程度取决于空间,食物重叠的范围。
二、种间关系
5.种间竞争
个体数
说出以下图形分别对应的种间关系
现学现用
(体表)寄生
(体内)寄生
种间竞争
原始合作
互利共生
捕食
种间竞争 时间
时 间
寄生

捕食 时间
现学现用 说出以下图形分别对应的种间关系
时间
寄生
互利共生或原始合作
种间竞争
【资料1】红尾够(qú) 和 (wēng) 都捕食飞虫,也常常从树叶及树冠末梢上啄食昆
虫。在两种鸟共同生活的地区,红尾够喜欢在疏林和缓坡处活动,而更喜欢选择密林和陡 坡。如果只有一种鸟存在,那么无论红尾够还是,它们觉食生境的范围都比共存时的更大。
【资料2】某地海边潮间带分布着海星、藤壶、贻(yí) 贝、帽贝、石鳖等动物,海星可 以捕食该群落中的其他四种动物,其他四种动物之间无捕食关系。在一个16m 的实验样地 中,人为去除该样地中的所有海星,几个月后,藤壶在该实验样地中占据优势,数量最多;
再过一段时间,贻贝成为最终占优势的物种。
讨 论 :1.红尾够和的种间竞争对两个种群的分布有什么影响
2.资料2说明捕食、种间竞争在群落中是怎样相互联系的
3.除了种间关系,还有哪些影响群落的因素呢
二、种间关系
分析种间关系对群落的影响
资料探究
思考 ·讨论 分析种间关系对群
落的影响
1. 红尾够和的种间竞争对两个种群的分布有什么影响
红尾够和翁的食性比较相似,种间竞争导致两个种群的分布范围缩小,甚至错开。
2.资料2说明捕食、种间竞争在群落中是怎样相互联系的
海星与藤壶、贻贝、帽贝和石鳖四种动物存在捕食关系,后四种动物以水中 的浮游生物、腐殖质等为食,彼此存在种间竞争关系;自然状态下,这五种生物 可以共存,但在人为去除捕食者——海星之后,藤壶、贻贝、帽贝和石鳖之间主 要是种间竞争,且占优势的物种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由此可见,捕食会影响 自然群落中不同物种之间种间竞争的强弱,进而调节物种的种群密度。
3.除了种间关系,还有哪些影响群落的因素呢
影响群落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除种间 关系外,生物因素还有种内竞争等;非生物因素主要有光照、温度、水、无机盐等。
1.基于对种群和群落水平研究问题的分析,认同探究视角对认识
事物很重要,尝试从不同的视角提出问题。
2.在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空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就是群落。
3.不同物种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关系。正是这些复杂的种间关系,
将群落内的多种生物联系成有机的整体。种间关系包括原始合作、
互利共生、捕食、寄生和种间竞争等。
二、种间关系( 小 结 )
(三)群落的空间结构
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形成 一定的空间结构。
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
群落的空间结构
(1)概念: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2)实例:
鹰、杜鹃、黄鹂等总是成群地在 林冠层活动,吃高大乔木的种子。
黄鹂
血雉、画眉等则是典型的森林底 层鸟类,吃地面上的苔鲜和昆虫。
山雀、莺、啄木鸟等鸟类总是 在森林的中层营巢。
(三)群落的空间结构
乔木层
灌木层
草本层
1. 垂直结构
啄木鸟
(1) 在陆生群落中决定植物分层现象的因素:
① 决定植物地上分层的环境因素:光 照、 温 度等 。
② 决 定植物 地下分层的环境因素:水分、无 机 盐等 _。
热带雨林

海拔

高山草甸
针叶林
落叶阔叶林
常绿阔叶林
三、群落的空间结构
1.垂直结构——垂直方向分层

温度

高 山
影响
除光照强度外,植物的垂直分布
也 跟光的波长(光质)有关。
荷花、芦苇等将茎叶高高地挺出水面(即挺水层); 睡莲、满江红、浮萍等浮于水面(即浮水层);
金鱼藻等则生长于水底(即沉水层)。
注意:决定水生动物的分层因素:
与食物和溶解氧、阳光、温度等 因素有关。
(3)植物垂直分层的意义:
水蚤
草履虫
水草
细菌、真菌
浅 长
海 对应 水
深 短
(2)
挺水层
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在水生群落中决定植物分层现象的因素:
浮水层
沉水层
绿藻 褐藻
红藻
光的波长
挺水层植物蒸(gū) ( 茭(jiao) 白
群落的空间结构
沉水层植物水车前
浮水层植物凤眼蓝
垂直结构
群落的空间结构
鲢鱼
鳙鱼 草鱼
(3) 动物垂直分层现象主要原因:
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麻雀总是成群地在森林的上层的 活动,吃高大乔木的种子。
煤山雀、黄腰柳莺、和橙红鹤等 鸟类总是森林的中层营巢。
血雉和棕尾雉则是典型的森林底 层鸟类,吃地面上的苔鲜和昆虫。
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土壤湿度和盐碱度、光照强度、生物自身 生长特点、人和动物的影响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 群,同一地段上种群的密度也有差别-—-镶嵌分布。
2、水平结构
例如:受水制约,芦
苇等水生植物只能长 在浅水或水边;红树、 柳树等只能长在水源 附近;松、杉、柏树 等能长在比较干旱处。
四、群落的季节性
由 于 阳 光、温度和 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群 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 的变化。
群落的季节性实例:
四、群落的季节性
1.群落的外貌和结构随季节发生周期性变化
大批候鸟飞抵鄱阳湖越冬
有些种类的植物在早春来临时开始萌发,并迅速开花和结实,到了夏
季其生活周期结束;另一些种类的植物则在夏季到达生命活动的高峰,从 而导致群落在春季和夏季的物种组成和空间结构发生改变。
夏枯草 荷
四、群落的季节性
大多数典型的草原鸟类和高鼻羚羊等有蹄类动物,在冬季都向南方迁移,
到雪被较少、食物充足的地区生活。
大雁 高鼻羚羊
四、群落的季节性
四、群落的季节性 有些动物在炎热的夏季进入夏眠。
2.生态位
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 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
某动物生态位
天敌 食物
五、生态位
其他种间关系
栖息地
生态位
研究某种动物的生态位:该动物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该植物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
度等特征、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
环境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五、生态位
资料探究
分析当地自然群落中某种生物的生态位
选择当地某处森林、草原、湖泊、河流等,分析群落中常见物种所处的生态位。确
定某种生物的生态位,一般要以调查为基础。如果条件允许,最好能开展调查研究。如
果条件不足,可以查阅资料或利用下面资料中的生物群落进行分析。在分析该群落主要
物种组成的基础上,选择其中一个常见的物种分析它所处的生态位。
【资料1】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长江入海口,是重要的水鸟越冬区,每
年有数万只水鸟于10月至次年2月在崇明东滩越冬。某研究团队以4种占优势的水鸟为
研究对象,调查了它们的种群数量、在不同觉食生境出现的概率、主要的食物种类等,
结果如下表所示。生境1为低潮盐沼一光滩带,宽度为2000m左右;生境2为海三棱蔗
(biao) 草带,宽度为400m左右;生境3为海堤内鱼塘一芦苦区,芦苦在植物群落中占优势。
物种 观察数量 觅食生境出现率 /% 鸟胃中主要的食物种类/% 生境1 生境2 生境3 小坚果 茎类 草屑 螺类 贝壳 沙砾 甲壳类
其他
绿翅鸭 2120 67 0 33 52.8 16.7 0 12.0 13.0 0
5.5
绿头鸭 1513 98 1 1 78.3 0.8 0 7.1 5.6 1.1
7.1
鹤鹬 (yù) 1678 64 0 36 0 0 50.0 25.0 25.0 0
0
青脚鹬 1517 29 28 43 0 0 33.3 33.3 0 33.3
0.1
分析当地自然群落中某种生物的生态位
五、生态位
资料探究
分析讨论
1.这4种鸟选择觉食生境的策略有哪些异同 哪一种鸟觉食生境的范围更宽 2.如果两种鸟的觉食生境一样,生态位就完全一样吗
3.任选一种鸟,分析它的食性。从觉食的角度,与它有竞争关系的鸟类有哪些 4.任选一种鸟,从觉食生境、种间关系等多个方面综合描述这种鸟类的生态位。
分析当地自然群落中某种生物的生态位
五、生态位
资料探究
物种 观察 数量 觅食生境出现率1% 鸟胃中主要的食物种类/% 生境1 生境2 生境3 小坚果 茎类 草屑 螺类 贝壳 沙砾 甲壳类
其他
绿翅鸭 2120 67 0 33 52.8 16.7 0 12.0 13.0 0
5.5
绿头鸭 1513 98 1 1 78.3 0.8 0 7.1 5.6 1.1
7.1
鹤鹬 1678 64 0 36 0 0 50.0 25.0 25.0 0
0
青脚鹬 1517 29 28 43 0 0 33.3 33.3 0 33.3
0.1
1.这4种鸟选择觅食生境的策略有哪些异同 哪一种鸟觅食生境的范围更宽
① 绿翅鸭和鹤鹬选择觅食生境的策略基本相同,两者均选择生境1 和生境3,并以生境1为主,不选择生境2;
②绿头鸭主要选择生境1;
③青脚鹬在3个生境中都出现,在生境3出现的概率高于前两处。 青脚鹬的觅食生境范围更宽。
思考●讨论 分析当地自然群落中某种生物的生态位
物种 观察 数量 觅食生境出现率1% 鸟胃中主要的食物种类/% 生境1 生境2 生境3 小坚果 茎类 草屑 螺类 贝壳 沙砾 甲壳类
其他
绿翅鸭 2120 67 0 33 52.8 16.7 0 12.0 13.0 0
5.5
绿头鸭 1513 98 1 1 78.3 0.8 0 7.1 5.6 1.1
7.1
鹤鹬 1678 64 0 36 0 0 50.0 25.0 25.0 0
0
青脚鹬 1517 29 28 43 0 0 33.3 33.3 0 33.3
0.1
2 .如果两种鸟的觅食生境一样,生态位就完全一样吗
不一定。
绿翅鸭和鹤鹬选择的觅食生境基本相同,但是食物种类有较大 差 异 ,占用的资源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也不一样。
思考●讨论 分析当地自然群落中某种生物的生态位
物种 观察 数量 觅食生境出现率1% 鸟胃中主要的食物种类/% 生境1 生境2 生境3 小坚果 茎类 草屑 螺类 贝壳 沙砾 甲壳类
其他
绿翅鸭 2120 67 0 33 52.8 16.7 0 12.0 13.0 0
5.5
绿头鸭 1513 98 1 1 78.3 0.8 0 7.1 5.6 1.1
7.1
鹤鹬 1678 64 0 36 0 0 50.0 25.0 25.0 0
0
青脚鹬 1517 29 28 43 0 0 33.3 33.3 0 33.3
0.1
3.任选一种鸟,分析它的食性。从觅食的角度,与它有竞争关系的鸟类 有哪些
以绿翅鸭为例,绿翅鸭以小坚果为主要食物,还吃茎类、螺类、贝 类等,与绿头鸭也是,二者存在明显的种间竞争关系;
绿翅鸭与鹤鹬、青脚鹬也有种间竞争关系,因为它们都捕食螺类, 绿翅鸭与鹤鹬都吃贝类。
思考●讨论 分析当地自然群落中某种生物的生态位
物种 观察 数量 觅食生境出现率1% 鸟胃中主要的食物种类/% 生境1 生境2 生境3 小坚果 茎类 草屑 螺类 贝壳 沙砾 甲壳类
其他
绿翅鸭 2120 67 0 33 52.8 16.7 0 12.0 13.0 0
5.5
绿头鸭 1513 98 1 1 78.3 0.8 0 7.1 5.6 1.1
7.1
鹤鹬 1678 64 0 36 0 0 50.0 25.0 25.0 0
0
青脚鹬 517 29 28 43 0 0 33.3 33.3 0 33.3
0.1
4 .任选一种鸟,从觅食生境、种间关系等多个方面综合描述这种鸟类的生态位。
描述鸟类的生态位,通常需要来考虑它们的觅食生境(栖息地)、食物 以及与其他物种的种间关系等。 以青脚鹬为例。
青脚鹬的觅食生境包括低潮盐沼——光滩带、 海三棱蔗草带及海堤内鱼塘芦苇 区;以草屑、螺类、甲壳类为食;青脚鹬与鹤鳥鹬存在明显的种间竞争,因为它们都以 草屑和螺类为主要食物,青脚鹬与绿翅鸭、绿头鸭也存在种间竞争,因为它们都捕食 螺类,青脚鹬和绿头鸭还捕食甲壳类。
思考●讨论 分析当地自然群落中某种生物的生态位
思维训练 溯因推理
某湖泊中生活着鲈鱼和短吻鳄,短吻鳄会捕捉鲈鱼,而鲈鱼又是人们喜爱的美味。 当地居民为了提高鲈鱼的产量而大量捕杀短吻鳄。在短吻鳄被捕杀几乎绝迹后,鲈鱼的 产量却没有增加。调查表明湖中鲈鱼的种群数量比原来竟然还下降了。追溯原因,有人 提出了以下可能:
A.气候变化造成鲈鱼食物短缺; B. 短吻鳄捕食的另一种鱼以鲈鱼为食;
C. 捕杀短吻鳄前鲈鱼的种群已经衰退; D. 人类主要捕捞鲈鱼幼龄鱼造成种群衰退。
以上四种解释都有道理吗 你认为哪种是最可能的原因 作出推断后,应该怎样进 一步判别
提出的四种解释都有一定道理。
B说法是最可能的原因。
作出推测后,应深入调查,从而作出进一步的判别。
探究●实践 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土壤是无数动物的家园,大部分土壤小动物营腐生生活,
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
特点:体型小,活动能力强。
调查方 法: 取样器取样法
常见的土壤动物
马陆
鼠妇
蜈蚣
1.调查土壤动物物种数目:
取样器:采集罐、诱虫器、吸虫器等
2.常用统计物种相对数量的方法:
① 记名计算法:
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这一般用
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物种。
② 目测估计法:
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体积)中的种群数量。
调查分布范围较大,个体较小的种群。
多度等级(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
①常规方法:诱虫器取虫
②简易方法:镊子 或 吸虫器_取虫 ① 借助动物图鉴查清名称
② 使用放大镜、实体镜观察
① 设计表格便于记录
②统 计 丰富度
③ 完成研究报告
①制作取样器
②记录调查地点的地形和环境情况
①去 表层落叶
②取一定土壤样品
③注明取样的时间和地点等
采集小动物
观察和分类
统计和分析
准备
取样
3. 实验步骤:
(1)诱虫器(A 图)
诱虫器中的电灯是发挥作用的
主要装置,它利用土壤动物具有 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远 离光源、热源。
(2)吸虫器 (B 图 )
>吸虫器中的纱布作用是防止 将土壤小动物吸走,将其收集 在试管中。
3.用具分析
采集小动物的两种方法所用到的仪器
A B
步骤
制作取样器
取样
采集小动物
统计与分析
选择取样地点,将表层土上的落叶轻轻拨开,用手来回旋转罐子,将其按
人土中,按压到罐底与地表几乎齐平,用铲子将罐内的土连同罐子一起挖出。 将罐子中的土导入塑料袋中。
记录调查地点的地形和环境情况,取样塑料袋上应标明取样的地点和时间等
1 .提出问题:①调查某处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② 通过调查来比较不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③ 不同时间或不同深度土层中动物类群丰富度
2.制定探究计划
3.实施计划
(1)制作取样器
(2)取样
包括时间地点、材料用具、人员分工等
容积约100 mL
① 诱虫器采集法
② 简易采集法
体型较大的用镊子取出
体型较小的用吸虫器采集
湿棉花
将土壤动物杀死
固定,防止腐烂
电灯40~60W
灯罩 塑料袋

无底花盆
金属网
(3)采集小动物
c
如果需保证小动
物生活状态应将 酒精换成什么

c
铁架台
漏斗
试管(或烧杯) 酒精
根据根据小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
特性,我们应选择怎样的诱虫器呢
A
土样
筛网
-土壤动物
收集瓶
B C
土样
筛网
土壤动物 收集瓶
A
土样
筛网
土壤动物
收集瓶
D
Z 土样
筛网
土壤动物 收集瓶
冷光源
热光源
电热板
(4)观察和分类
① 观 察用肉眼观察;
借助放大镜、体视显微镜观 察
普通显微镜。
②分类 借助有关图鉴查清小动物的名称,并进行分类。
无法知道小动物名称的,可记为“待鉴定××”,并记录特征。
(5)统计和分析
根据前面介绍的丰富度的统计方法,设计数据统计表,
分析所记录数据,完成一份研究报告。
3.实验结论
(1)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_ 是不 同的。
(2)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_ 越多 , 群落结构也_越复杂_。
4.注意事项
(1)从不同营养环境中采集土壤样本要分别统计。
(2)尽可能多地收集小动物。收集小动物时,根据土壤中生 物的避光性和趋湿性来收集。
(3)从同样营养土壤中采集的样本,多组同学进行统计比较
(4)识别命名要准确,并进行分类。
群落的物种组成
种间关系
(使群落成为有机整体)
丰富度
优势种
原始合作(互惠) 互利共生
捕食
竞争
寄生
六、课堂小结
实力悬殊的竞争 实力相当的竞争 捕食
种间关系常见曲线
量生
生物数
六、课堂小结
3.群落的空间结构
(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 环境资源的能力)
植物:阳光(主要)
其他因素:温度、水分、无机盐
动物:食物、栖息地等
植物:多种因素
动物:食物、栖息地等
5.生态位 某动物(植物) 生 态 位
垂直结构 (分层现象)
水平结构 (镶嵌分布)
4.群落的季节性
(温度、阳光、水分)
群落的外貌和结构随季节发生规律性的变化
其他物种间 关系
天敌
(种群密度)
栖息地 (出现频率)
食物
(植株高度)
练习与应用
一、概念检测
1.长白山北坡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岳桦林和高山冻原。针阔
混交林中的乔木层有红松、红皮云杉、白桦等多种植物,在林冠层生活着小杜鹃、大
杜鹃、黑枕黄鹏等鸟类。判断下列表述是否合理。
(1)针阔混交林中的红松和红皮云杉存在种间竞争的关系。 ( √ )
(2)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不同的森林类型,是群落的垂直结构。 ( × )
(3)小杜鹃主要生活在林冠层,这是小杜鹃的生态位。 ( × )
年份 1 4 15 25
40
乔木 0 0 0 14
23
灌木 0 3 4 12
19
草本植物 28 27 26 30
34
总计 28 30 30 56 76
A.物种丰富度趋于增加
B. 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提高
C.物种丰富度呈现“S”形增长
D.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发生了变化
2.某弃耕农田中的植物种类40年间的变化情况见下表。下列有关该地群落变化的叙述,
错误的是 ( C )
3.河蟹是杂食性动物,以鱼、虾、螺、蚌、水生昆虫和水草等为食,
它们喜欢潜伏在水草或底泥中。在生产实践中,人们不会将河蟹与食性
和它相似的青鱼混养。为什么
【提示】青鱼与河蟹的食性相似,生态位有所重叠,如果放在一起混养,
在食物和空间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二者的种间竞争关系强烈,不利于各
自种群数量的增加。
二、拓展应用
1.《诗经 · 小雅 · 小宛》写道:“螟蛉有子,螺羸负之。”古人以为螺羸不产子,因
此捕捉“螟蛉”当作“义子”来养育。南北朝时期,医学家陶弘景发现,螺羸把螟
蛉衔回窝中,用尾上的毒针刺入螟蛉体内,并在其身上产卵。所以,他认为螟蛉不
是“义子”,而是螺羸幼虫的食物。这两种生物存在怎样的种间关系
【答案】捕食。提示广义的捕食包括植食、肉食、拟寄生等。拟寄生的
特点为总是导致寄主死亡,这与寄生有本质区别。
2.在群落形成的过程中,如果两个物种的生态位相似,你认为这两个物种
的发展将是什么结果
【提示】本题具有一定开放性。两个物种发展的结果可能有多种,只要符
合逻辑和科学性即可。
两个物种的生态位相似,在空间和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它们必然存在
种间竞争。种间竟争可能会使二者的生态位发生分化,结果为它们仍然共
存于同一个群落中;也可能为一方消失,另一方留存下来。
3.捕食者在猎杀猎物时,场面比较血腥,这往往会让人认为捕食者很残忍。有的地方
曾经为了保护某些食草动物而人为消灭捕食者,但结果却事与愿违。请从群落中物种 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这种关系是如何形成的等角度,分析群落中存在捕食者的生态
意义。
【提示】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
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生存腾出空间,因此,捕食者有利于
保持群落内物种的丰富度,并使多个生物种群的数量维持在一定范围内。
同时,捕食者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客观上起到
促进被捕食者种群发展的作用;捕食者与被捕食者还表现出协同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