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24 唐诗三首《卖炭翁》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 24 唐诗三首《卖炭翁》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22 12:58: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卖炭翁》教学设计
01
【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理解诗中所叙之事,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重点)
2.细细品味文中对卖炭老人及宫使形象的刻画,并在写作中有所借鉴。(重点)
3.体会诗人情感,感受诗人从中传达出的忧国忧民的情怀。(难点)
02
【课前准备】
1.自由朗读课文,解决字音。
2.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读懂诗歌。
03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在一个冬天的中午,中唐长安集市中有一位老人晕倒在雪地上,周围围满了关心的人群,议论纷纷。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刚好目睹了经过,并将这件事写成一首诗,我们一起来读读看……
一、诵读全诗,感知内容
1.指明一位学生朗读诗歌,教师纠正读音。强调字音:裳cháng (比较:衣 裳 shang)、辗 niǎn、敕 chì、系 xì。
2.学生配乐齐读,教师点评。过渡:要想读得更有感情,我们就要感知内容,读懂课文。
3.感知内容。
出示PPT:这是一首叙事诗。请围绕“炭”字梳理事情经过。
明确:烧炭—运炭—失炭
过渡:这首诗的标题是《卖炭翁》,整个故事也是围绕着卖炭翁展开的,作者在文中用浓墨重彩刻画其形象。看来,“卖炭翁”是读懂课文的钥匙。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近“卖炭翁”。
二、字斟句酌,走近“老翁”
1.诗人对卖炭翁怀有怎样的感情 文中有没有哪个词语直接表达了这种情感
预设:同情怜悯;“可怜”,这是作者对卖炭翁最鲜明的情感表达。
2.作者又是如何展现其“可怜”的呢
活动一:借助以下句式和资料,品味卖炭翁的“可怜之处”。
卖炭翁真是太可怜了,你看他“ (诗句)”,可怜在 (具体分析)
(出示助读资料 )
南山:即终南山,在长安城南四十里以外。山深林密,人迹罕至。
烧炭的流程:①筑一个土窑;②把截成段的木材周围铺上杂草,隔绝空气点燃;③烧到一定程度后封闭炭窑,只留一个排气孔;④干柴要连续烧四昼夜 ,湿柴要连续烧七昼夜;⑤ 为了保持稳定的火温,还得日夜不停地添火巡视,一大堆柴只能烧制成一点点木炭;⑥ 一车炭千余斤,需要五千斤的木柴。(木炭一般所需木材质地较硬)
预设:
(1)你看他“伐薪烧炭南山中”,可怜在找木柴过程艰辛,终南山距离长安城45.5公里,人少路远,陡峭难行,进山伐木,每10斤木柴才能烧出1斤炭,且时间漫长!
(2)你看他“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可怜在烧炭辛苦,脸和手指长时间被烟火熏烤,又黑又脏。即使两鬓斑白,也还要劳作。
(3)你看他“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在收入低微,卖炭得来的钱也只能基本解决温饱问题。
(4)你看他“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可怜在矛盾的心理,既希望天气暖和些,因为身上衣服单薄实在抵挡不了寒冷,又希望天气寒冷点,这样炭才能卖出去。
(5)你看他“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可怜在运炭的艰难,雪天路滑,车沉,天还没亮就早早地出发了。
(6)你看他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可怜在饥寒交迫,到了集市已经中午,人与牛都精疲力竭,却只能在泥中歇息。
过渡:是啊,卖炭翁这么可怜,处境这么的艰难。请同学们运用想象,揣摩卖炭翁在泥中歇息时的内心独白。讲给同桌听。
3.如何读出老翁的可怜及诗人的同情怜悯之情?(指明1名学生朗读)
朗读指导: 语速要缓慢,语气要低沉,带有诗人情感的词语要重读。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歇-延长)
过渡:除了卖炭翁,诗人还重点刻画了宫使的人物形象。他们有什么不同呢?
三、比较品读,走近“宫使”
1.和老翁相比,这两个宫使又是怎样的形象呢?
预设:对比1(将句中的颜色词重点标出) 宫使: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 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这里对比的是两组句子都是肖像描写,也都使用了颜色词。但不同于描绘老翁时那触目惊心的 “黑”“白”,宫使的“黄衣白衫”是如此的华贵整洁, 与老翁的“满面尘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然而正 是这“衣冠楚楚”的宫使,却“忍能对面为盗贼”,令人触目惊心!
教师追问:如何理解“翩翩”
“翩翩”原指轻快的样子,在这里可以看出宫使骑着高头大马,高高在上、得意扬扬,甚至横冲直撞, 一副轻慢无礼的样子。
预设:对比2
宫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卖炭翁: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这里对比的是两组动作描写。饥寒交迫、劳累 至极的卖炭翁只是打算找个地方稍事休息。宫使骑 马而来,只用了“把”“称”“回”“叱”“牵”几个动作 便表现出其拿出文书、宣读命令、调转车头、抢走炭车时的蛮横无理、仗势欺人的丑恶嘴脸。两相对比,更强烈地突出了卖炭翁的“可怜”命运。
预设:对比3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教师追问:通过这组对比,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一车炭,千余斤”,如果说这就是老翁生存的希望,那么“半匹红纱一丈绫”彻底地粉碎了他 的一切想望。两者价值悬殊,这哪里是“换”,就是赤裸裸地掠夺啊!
小结:通过对比,我们更能感受宫使的轻狂无礼、仗势欺人,诗人没有直接表明他的情感,我们却能强烈感受到他对宫使的憎恨。
2.读出情感。
(1)指导朗读:如何读出宫使的趾高气扬、仗势欺人和诗人对他们憎恨?
语速要短促,语气要粗重,带有诗人情感的词语要重读。
(2)男女生分角色演读,感受老翁的可怜和宫使的可恨,读出诗人对卖炭翁的同情和对宫使的憎恨。(女生读第一段,男生读第二段,配乐)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歇-延长)
翩翩两骑来是谁?(轻快、得意)
黄衣使者白衫儿。(憎恶,控诉)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动词重读)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无奈、绝望)
半匹红纱一丈绫(全班 痛苦 呻吟)
系向牛头充炭直(一字一顿、悲叹、愤慨)
过渡:作者如此浓墨重彩地刻画老翁和宫使形象,有何用意呢?
四、深思熟虑,体会主旨
1.试概括本文主旨,体会作者的情感。(学生自由回答在出示注释①)
出示PPT:注释①《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自注云:“苦宫市也。”唐德宗贞元末,宫中派宦官到民间强行低价买物,名为“宫市”,实为掠夺。
明确:作者自注:“苦宫市也”,写作此文是为了揭露宫市的黑暗。
追问:“宫市”指皇宫到民间采购东西,对于卖炭翁而言应该是好事?为何还要为其所苦,给他带来灾难?“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宫使明明给钱了,为何作者要说是掠夺?
过渡:关键在于这车炭到底值多少钱。让我们一起来算算账。
2.客观评价这一车炭的价值,并陈述理由。
参考资料:
中唐木炭价格:1-3文/斤
天宝年间米价:13文/斗
(1斗米大概够一个5口之家1天的食用需求)
绢的价格:200文/匹
一丈绫的价格:25文
讨论明确:“千余斤”木炭,取个整数,按照1000斤计算,较为保守的估计,能卖出2000文。当时的木炭价格大体上浮动在每斤1至3文之间,考虑到正值隆冬,人口巨大的长安城木炭需求量(主要是用于宫室、官府、权贵等取暖)阶段性大幅增长,卖到每斤3文是有可能的,因此“千余斤”的一车木碳,卖到3000文左右应该不是难事。再从购买力上加深一下认识。天宝年间,米的价格是1斗13钱,而1斗米大概够一个5口之家一天的基本食用需求。如果卖炭翁的家里真的是5口人,那么这“半匹红绡一丈绫”,也就换回了一家人一个星期左右的最基本口粮。而如果这一车碳能够按照正常的市场价卖出去,卖炭翁一家人不仅可以安稳过冬,甚至还能逛逛繁华的长安,给老伴儿买一支过年的新簪。“半匹红绡一丈绫”,粗略可以算换为125文。这个数的计算如下:按照当时绢200文1匹(4丈)来算,“半匹红绡”就算100文,“一丈绫”算25文。这里边有个情况,“绢”“绡”“绫”当时应该存在一定的价格差异,因此这个数据是一个粗略的估计,但具有参考价值。由此,卖炭翁遭受的损失就很清楚了——本来能够卖到2000至3000文钱的木炭,只换来了大约125文钱。而刨去烧制木炭的成本——包括:人工、燃料、储存、物流等——卖炭翁的实际所得就更少了。“名为宫市,实为掠夺。”
小结:《卖炭翁》通过写卖炭翁辛苦烧制的一车炭被宫使低价抢走的故事,表达了诗人对受宫市之苦的百姓的同情,对掠夺百姓的宫使的痛恨,揭露了宫市制度掠夺实质。
过渡:所以,《卖炭翁》既是一首乐府古体诗,又是一首叙事诗,更是一首讽喻诗。诗人就是想“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那天子听到了这个故事会怎么处理?黑暗的宫市制度是否会取消?请看顺宗时期的一个真实故事。
出示《农夫殴官》,指明一个同学现场翻译。
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仍邀以驴送至内。农夫泣涕,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街吏擒以闻,诏黜此宦者,而赐农夫绢十匹;然“宫市”亦不为之改易。谏官御史数奏疏谏,不听。
——韩愈《顺宗实录》
追问强调:这个故事是真实发生的,与《卖炭翁》何其相似,可见宫市掠夺百姓的事情在当时是普遍现象。但以皇帝为首的统治阶级见百姓于水火之中而不顾,见黑暗宫市而不改,见百姓疾苦而掠夺。所以这篇文章的主旨是:
出示PPT(齐读):诗人记叙了卖炭翁烧炭、卖炭及被掠夺的经过,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本质,反映了中唐以后统治阶层直接剥削、压迫人民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3.从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白居易?
预设:忧国忧民、关心民生、勇敢正直……
课堂结语:这样的《卖炭翁》让我们看到了唐诗中不仅只有风花雪月,诗情画意,更有家国天下!这样的白居易更是让我们看到了古代诗人除吟诗作对,伤春悲秋外,还心忧天下,之心,关注百姓疾苦及朝政得失 ,展现了文人“兼济天下 ”的风骨与情怀!这种情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国人,以天下为己任,勇往直前、奋斗不息!让我们再走近这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了解得更多些。
出示PPT:白居易(772-846)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世称“诗魔”或“诗王”。
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追求诗的平易畅达,相传“老妪能解”。有《白氏长庆集》传世,现存诗3000多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卖炭翁》是他写的一首叙事诗、讽喻诗。
04
【板书设计】
卖炭翁 白居易
——苦宫市也
卖炭翁 宫使
年迈艰辛 仗势欺人
贫困悲惨 蛮横无理
同情 憎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