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件(共24张PPT) 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件(共24张PPT) 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22 15:04: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
国家的巩固
同学们看过《汉武大帝》这部电视剧吗?如果看过的话,想必对汉武帝都会有所了解。汉武帝刘彻,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是西汉王朝的第7个皇帝,7岁被立为太子,16岁登基,在位54年,是西汉王朝在位最久的一个皇帝。汉武帝是怎样一个皇帝呢?他即位后西汉王朝面临哪些问题?他采取了哪些措施解决问题?
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通过了解汉朝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1.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汉,定都长安
2.“文景之治”:
(1)背景:
①统治集团吸取秦亡教训;
②尊奉黄老无为思想;
③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2)具体措施: 轻徭薄赋,减轻刑罚,提倡节俭
(3)表现:经济明显恢复、社会稳定
黄老指黄帝学说与老子学说相糅合
黄老思想强调 “积极无为”
3.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史称“汉承秦制”。
(1)权力核心:皇帝制度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3)地方制度:郡县与分封并行制度
(继承郡县制,但同时实行分封制)封国制的实行表明了历史发展的曲折性
【核心概念】“汉承秦制”
汉继秦而立,基本承袭了秦国的政治体制,主要表现在继承秦朝的中央官僚体制、地方行政制度、法律等方面,这种对于“秦制”在官僚政治体制和社会法律体系方面的继承,构成了汉初国家体制的主干部分。
史料1 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汉书·食货志》
史料2 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道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
——《汉书·景帝记》
相对于史料1,指出史料2的变化,结合教材分析其原因。
(1)变化:经济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
(2)原因:吸取秦亡的教训;尊奉黄老思想,“与民休息”;减轻赋税、
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
【史料思考】
二、西汉的强盛
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措施:
1.政治上:颁布推恩令;设立中朝;确立察举制,设刺史,用酷吏。
2.经济上:改革币制、盐铁官营、均输平准、收财产税
举措 内容 目的(作用)
经济 货币官铸 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盐铁官营 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
均输平准 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
收财产税 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
抑制富商大贾的实力,以加强中央集权,增加政府收入
抑制工商业者(重农抑商)
3.思想上:尊崇儒术
史料一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目的:通过思想的统一维护政治的统一。
【史料思考】根据史料指出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归纳其目的,并阐释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思想主张:“尊崇儒术”。
影响: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史料二 五年春,置五经博士。八月……征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举礼,以为天下先。太常其议予博士弟子,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材焉。……丞相弘请为博士置弟子员,学者益广。
——《汉书·武帝纪》
概括汉武帝重视儒学的主要措施。
设五经博士;起用儒学家参政;兴办学校,大力提倡儒学。
【史料思考】
4.对外及交通上
①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对匈奴进行了三次反击战
②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
③张骞出使西域,开辟陆路丝绸之路(“一带一路”)
④汉宣帝于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府,加强对西域(今新疆)的管理
加强对东南越族和西南夷(夜郎郡、滇王之印)的治理
西汉初期形势图
【情境探究】相比于秦朝疆域开拓,西汉疆域有怎样显著变化,意义如何?
提示:西汉疆域相比秦扩大近一倍;在加强西南和东南沿海管理的同时开拓西北疆域,促进对西域的管理和开发。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与加强。
三、东汉的兴衰
1.西汉灭亡
西汉晚期的社会问题
外戚干政,社会黑暗
土地兼并,赋税沉重
流民问题,社会动荡
25年刘秀建东汉,定都洛阳
王莽代汉后,奉行大汉族主义的民族歧视政策,“更名匈奴单于曰降奴服于”……因而匈奴等少数民族纷纷反叛。
公元9年,外戚王莽建立新朝
“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
2.光武中兴
在中国两千年左右的历史上,比较值得称道,能够做到齐家治国的榜样,大概算来,只有东汉中兴之主的光武帝刘秀一人。 ---南怀瑾
“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
——《后汉书·光武帝纪》
措施 作用
政治 增强尚书台的作用
严格控制外戚干政
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
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
经济 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
释放奴婢
文化 重视儒学
加强皇权
节省开支,提高工作效率
缓和阶级矛盾
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继承汉朝尊崇儒学传统
3.东汉中后期的政治和社会问题
①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序号 皇帝 即位年龄 死亡年龄
…… …… …… ……
4 和帝 10 27
5 殇帝 1 2
6 安帝 13 31
7 顺帝 11 30
8 冲帝 2 3
9 质帝 8 9
10 桓帝 15 36
11 灵帝 12 34
12 少帝 14 14
13 献帝 9 54
平均值 9.5 24
外戚干政
宦官专权
②豪强地主势力扩展
(东汉豪强地主南阳樊氏)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
——司马彪《续汉书》
经济上——自给自足规模大
政治上——影响地方政权
军事上——有私人武装和军事设施
土地兼并严重,豪强地主强大,阶级矛盾日益突出
豪强地主经营“田庄经济模式”
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后,朝廷束手无策,各地豪强纷纷起兵,以镇压起义为名,行争权夺利之实,终于演变为一场军阀大混战。
【深化拓展】汉朝政治的特点
“汉承秦制”,汉朝基本继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但是,也有自己独特一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政治制度或者政治环境。
布衣将相:是指西汉开国诸臣授官将相的,绝大多数“起自布衣”,这些人大都没有贵族头衔,称之为“布衣将相”。这既是对秦末农民起义结果的承认,也是削弱贵族势力的必然产物。
重视母族亲属关系:汉代皇室的母族势力受到了充分的重视,西汉出现了吕后专政和窦太后的专权,东汉出现了外戚干政的局面,这些都是母族亲属势力强大的表现。
儒士受到重用:汉初,重视黄老之学,但是,并不排挤儒学。汉武帝“尊崇儒术”后,儒士受到了重用,几乎垄断了汉代官僚体系。
地方势力强大:汉初,王国是中央集权的主要威胁。王国问题解决后,豪强地主逐渐成为威胁中央集权的主要力量,最终导致了东汉的灭亡。
四、两汉的文化
01
史学
《史记》、《汉书》
02
文学
汉赋、乐府诗、东汉五言诗
03
医学
《黄帝内经》
《神农本草经》
04
科学
《九章算术》、造纸术
【易错提醒】正确认识蔡伦及造纸术(1)造纸术不是蔡伦发明的,因为我国在西汉前期已经有了纸。
(2)东汉的蔡伦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改进了造纸术,研制成功植物纤维纸,为纸的普及推广作出了重要贡献。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黄老之学,无为而治
轻徭薄赋,文景之治
汉承秦制,郡县分封并行
政治:推恩令、中朝、察举制、刺史、酷吏
“党锢之祸”、军阀割据
两汉的文化:史学、文学、科技
西汉的强盛
东汉的兴衰
削藩引发“七国之乱”
王莽篡汉、“光武中兴”
经济:改革货币、盐铁官营、均输平准、抑制工商
思想:尊崇儒术
边疆:北击匈奴、张骞凿空、经营西域、治理东南西南
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1.(2024·黑龙江适应性测试)图1是汉初藩封的历史变迁图。这一变迁(  )
A.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B.揭示了土地兼并严重
C.反映了“推恩令”的成效
D.表明了人口大量增加
A
2.(2024·甘肃适应性测试)东汉名士范滂因“党锢之祸”遭牢狱之灾,出狱返乡时,汝南和南阳的士人迎之者车数千辆。这表明当时( )
A. 士人在斗争中占上风 B. 皇权基础受到了削弱
C. 范滂得到百姓的支持 D. 宦官失去地方掌控权
B
3.下列关于秦汉历史的记述,集中反映了( )
A
A.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 B.家国同构模式改变
C.“大一统”的观念开始出现 D.华夏认同不断增强
4.曹操描述当时的状况:“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导致这种状况发生的原因是(  )
A.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 B.三国时期的政权鼎立
C.西晋中期的八王之乱 D.西晋末年的五胡乱华
A
5.东汉中后期,歌颂国势声威、极尽铺采的大赋渐少,反映社会黑暗现实、讥讽时事、抒情咏物的短篇小赋开始兴起。这一变化可说明(  )
A.文学创作背离主流文化 B.社会生活的日益复杂
C.汉赋的风格受时代影响 D.儒家学说的入世精神
C
失败的人只有一种,就是在抵达成功之前放弃的人。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