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执政中后期崇信道教、身居西苑修仙炼丹,二十多年不上朝,宠信严嵩等人,导致朝政腐败。
◎明熹宗朱由检喜好木匠,成年累月像木匠一样制作木器,朝政全部交给宦官魏忠贤。魏忠贤权倾朝野,人称“九千岁”。
◎明武宗朱厚照将政事交给宦官刘瑾处理,自己在宫中纵情享乐,还四处游玩,被称为“顽童”皇帝。
【思考】上述材料反映了明朝怎样的政治状况?
通过了解明朝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通过了解明朝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体会课堂探究的乐趣,
汲取新知识的营养,
让我们一起 吧!
进
走
课
堂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1.背景:明朝的建立
◎明朝的建立与统一形势图
1351年,元朝红巾军起义爆发。
1353年,朱元璋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起义。
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
同年,明军攻陷大都,元朝灭亡。
高筑墙
广积粮
缓称王
原因 ①历史原因:明太祖吸取历史教训。
②根本原因:相权过大,威胁皇权。
认识 朱元璋片面夸大了丞相的负面作用,
其实质理由是相权过重,妨碍皇权集中。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设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袭此制,其间虽有贤相,但也多有专权乱政之人。今我朝罢丞相……所以稳当。
——《皇明祖训》
【史料思考】阅读材料,简析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朱元璋罢丞相的理由充分吗?
2.表现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1)废丞相,权分六部
2.表现
“百僚未起朕先起,
百僚已睡朕未睡”
(2)明成祖设立内阁
祖宗设立阁臣,不过文学侍从,而其重亦止于票拟。其委任之权力,与前代宰相绝不相同。
——《明神宗实录》载叶向高奏疏
据史料记载,洪武十七年(1384年)9月14日至21日,内外诸司奏事札达1660件,共3391事,即朱元璋平均每日要处理奏章207件、411事,以致“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仍无法处理好,遇到大事,更深感“人主以一人御天下,不可无辅臣”。
地位:
未取得法定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
明成祖朱棣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内阁
性质:
常设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
职能:
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票拟”。
上书
转发
票拟
批红
③明朝中后期,有的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被比喻为宰相。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3.结果
明朝皇帝担心内阁变成事实上的宰相,威胁皇权,于是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万历皇帝二十四年不上朝,从宪宗到熹宗前后竟有一百六十余年没有召见大臣,这就使太监的权力越来越大。
一方面,皇帝防范阁臣权重,另一方面,部分皇帝怠于政事。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史料思考】史料 认为明朝内阁是否类似宰相 结合史料进行说明。
史料 人尝谓辅臣(内阁大学士)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者,谯让(qiáo rànɡ谴责)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皇明大政记》
提示:否。皇帝审定阁臣的“票拟”,如果“票拟”不符合皇帝意愿,阁臣就会遭到谴责。这说明阁臣无决策权,只是皇帝的侍从顾问,其地位与宰相不同。
宰相制 内阁制
权力来源 宰相制度 皇帝的信任
职责 参与决策国家大事 皇帝的侍从顾问
任免 经过皇帝及大臣商议,由皇帝决定 直接由皇帝决定
权力 拥有一定的决策权、参与政治权 有票拟权,但票拟后须呈给皇帝决定
对皇权的影响 制约皇权 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制约皇权
[深化拓展] 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
【深化拓展】 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
3.结果
明朝中后期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
①司礼监获得批红权
②宦官负责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
◎锦衣卫腰牌及木印
无论阁臣当政还是宦官弄权,其权力本质仍出自皇权,实质上都是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产物。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明朝君主专制强化的其他表现:
①废除行省,设三司,使地方的权力分散。
②改革科举制:考试命题专取四书五经,写作时必须遵循程朱理学的有关解释,行文格式一律固定为“八股文”。
③设立锦衣卫,东厂,西厂。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寸板不许下海……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朱元璋《禁海令》
思考:明朝真的没有海外贸易吗?
(官方贸易)
郑和下西洋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以武慑之。 ——《明史·郑和传》
主要目的:
宣扬国威
“四夷率土归王命,
都来朝大明”
1.郑和下西洋(1405-1433)
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出色,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以致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可以说都无法与明代海军匹敌。 ——(英国)李约瑟
①世界领先:是世界历史上空前规模的远洋航行,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大大领先于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新航路开辟。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1.郑和下西洋(1405-1433)
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 ——《明史·郑和传》
评价:
(明朝官员刘大夏曾说)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
——《殊域周咨录》
②劳民伤财: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因此后来未能持续。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2.东南沿海的“倭患”
原因:明朝前期,严厉禁止海外贸易,结果东南民间海上走私活动猖獗,与倭寇混杂,出没沿海,烧杀抢掠,造成巨大破坏。
【倭寇】
13世纪到16世纪左右侵略朝鲜、中国沿海各地和南洋的日本海盗集团的泛称。
日本海盗
滨海细民,以海禁过严,生理日促,转而从盗。
——(明)赵文华
日本海盗+中国海商
结果:
①明世宗:派戚继光、俞大猷等人平倭,连续重创倭寇,东南沿海形势稳定下来。
◎戚继光平倭
②明穆宗:取消海禁。
明朝的“海禁”
【核心概念】明朝的海禁与弛禁
明初官方垄断对外贸易,明代所谓的海禁大部分时期都是针对日本的、带有经济封锁性质的贸易和军事禁运。明朝中叶政策调整,平定外来侵扰后,海外贸易重新对民间社会开放,海外政策完成了从以政治为中心向以经济为中心的转移,即由官方层面的开放下移到民间层面的开放。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3.欧洲殖民者的侵略
1557年,葡萄牙人以晾晒货物为由,贿赂香山县地方官获得了在濠镜澳的租住权。
1624年,荷兰侵入南台湾。
1626年,西班牙侵占北台湾。
1642年,荷兰击败西班牙,独占台湾。
1662年,南明郑成功收复台湾。
◎澳门大三巴牌坊——西方文明进入中国的见证
◎《大员港市鸟瞰图》荷兰殖民时期的台湾
嘉靖中期,距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已有半个世纪,西欧商人借助新航路的开辟,不断用掠夺的白银与其他国家的商人进行经济贸易。但对于这一国际形势变迁,明朝仍局限于传统视野中,并未改变原有的“海禁”政策,仍对民间海外贸易采取打压态度。
——赵现海《内敛的明代中国》
结合当时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解读明代海禁政策的影响。
海禁政策与大航海时代的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相背离,使中国渐趋落后于世界潮流。
【史料思考】
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东夷西旅,北戎南越,都入地图中。
遐迩畅皇风,亿万载,时和岁丰。
——《明太祖实录》
1.明朝的边疆管理
(1)蒙古:
①为防御蒙古人南下,重新修筑长城。
②明代中期,瓦剌和鞑靼深入内地,包围北京,瓦剌曾经俘虏明英宗(土木之变)。
③1571年,鞑靼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双方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直到明末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
由战到和
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1.明朝的边疆管理
(2)藏族:
明廷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并设立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管理军民事务,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
(3)东北:
明朝前期在黑龙江流域设立奴儿干都司,并对东北女真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官员朝廷选派,不得世袭
官员初为流官,后为世袭
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2.明清易代
(1)1584年,女真建州部左卫首领努尔哈赤起兵。16、17世纪之交,逐渐统一女真各部。
(2)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
◎清太祖努尔哈赤
(1559—1626)
恨一,明朝无故杀害努尔哈赤祖父觉昌安和父亲塔克世。
恨二,明朝偏袒叶赫、哈达等部女真,欺压建州女真。
恨三,明朝违反双方划定的范围,强令努尔哈赤抵偿其所杀的越境人命。……
——努尔哈赤发布的“七大恨”
*1626年,努尔哈赤病逝于沈阳。
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2.明清易代
(3)1635年,皇太极将女真族名改为“满洲”。1636年称帝,改国号为大清。
◎清太宗皇太极
*1641年,清军占领了除宁远外的明朝关外全部城镇。
1643年,皇太极猝死于盛京后宫。
(4)1644年,农民军首领李自成推翻明朝统治。
(5)1644年,清朝摄政王多尔衮统军进入山海关,打败李自成,迁都北京(清军入关)。
(6)此后又经过20多年的战争,清朝确立在全国的统治。
◎清世祖福临
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吴伟业《圆圆曲》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1.明朝建国之初,太祖朱元璋认为:“今礼所言不得隔越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基于这一认识,明太祖朱元璋( )
A.废除宰相制度,设立内阁
B.废除宰相制度,加强皇权
C.重视人才选拔,维护皇权统治
D.抑制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B
2.明朝时期,朝延除对各地的监察御史进行考核外,还要求地方按察使司按时据实上报御史巡按地方时有无铺张浪费以劳州县等情况。这些规定旨在( )
A.保证监察规范有效 B.限制监察御史权力
C.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D.拓宽对地方的监察渠道
A
3.明成祖创立“内阁”,阁臣有权草拟诏敕,行代言之职,建言献纳,备顾问之需。但阁臣的品阶较低,常为五品以下,于是形成了职位之重与官位之卑的鲜明对比。由此可以推断
( )
A.阁臣位高权重,可比肩宰相
B.阁臣辅助朝政,且便于控制
C.内阁统筹政务,居六部之上
D.内阁深受信赖,可遇事裁决
B
4.明成祖永乐年间,北征鞑靼、瓦剌,南征交趾,派郑和下西洋;仁宗朱高炽即位后,果断停止北征,停罢营建工程及西洋宝船,施行“恤民之政”。这一政策变化的主要目的是( )
A.缓解财政压力 B.践行儒家仁政
C.实行闭关政策 D.推动民族交融
A
5.按明朝规定,中日间的贸易地点在浙江宁波,设市舶司进行管理。嘉靖二年,日本使宗设、宋素卿分道入贡,互争真伪。市舶中官赖恩纳素卿贿,右素卿,宗设遂大掠宁波。给事中夏言言倭患起于市舶,遂罢浙江市舶司,中日间正常贸易中断。据此可推知( )
A.闭关锁国政策开始实行 B.对外贸易受到严格限制
C.对外贸易受到基层质疑 D.市舶贸易导致倭患严重
B
松树在悬崖峭壁上巍然挺立,雄风不衰,是因为它具有勇于傲霜斗雪的内在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