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一)能够对本单元所学习的蒙古族音乐感兴趣,并乐于主动学习,认识、了解蒙古族的音乐文化及其独特的艺术特点。
(二)学习演唱《牧歌》,能以自然舒展的声音,深情赞美的情感背唱歌曲;,并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初步掌握倚音、滑音的演唱方法及知识结合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感受、体验四声部合唱中人声音色特点及蒙古长调歌曲的艺术魅力。初步了解作曲家瞿希贤及主要代表作品。
(三)欣赏并用模唱的方法学唱《嘎达梅林》,感受、体验蒙古族短调歌曲的艺术特点。
(四)聆听《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边》,感受蒙古族歌手的音色特点,认识波音记号。
2学情分析
在此课之前的一节课已经学唱了《牧歌》,可以很好为本课欣赏合唱版《牧歌》做铺垫。
3重点难点
学习演唱《牧歌》,能以自然舒展的声音,深情赞美的情感背唱歌曲;,并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初步掌握倚音、滑音的演唱方法及知识结合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感受、体验四声部合唱中人声音色特点及蒙古长调歌曲的艺术魅力。初步了解作曲家瞿希贤及主要代表作品。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回顾与衔接
谈学唱《牧歌》《嘎达梅林》后的个人体会。学习用旋律线分析唱过的旋律的特点。
1)示范:《牧歌》旋律线
7 --- -
6 - -------- -- -
5 ----------- ------------ - --------------------
4
3 -- ---
2)学画《嘎达梅林》旋律线
活动2【讲授】讲授长调与短调
根据两幅旋律线图谱以及歌词内容总结蒙古族民歌中长调、短调特点:
1)长调:长调民歌是反映蒙古族游牧生活的牧歌式体裁,有较长大的篇幅,节奏舒缓、自由,气息宽广,字少腔长,旋律舒展、辽阔,情感深沉,并有独特而细腻的颤音装饰。主要流行于内蒙古牧区。长调民歌在一些长音的演唱上,可以根据演唱者的情绪自由延长,从旋律风格及唱腔上具有辽阔、豪爽、粗犷的草原民歌特色。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为“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活动3【活动】拓展欣赏
2)拓展欣赏:胡松华独唱版《牧歌》,深入体会将小节线取消后的牧歌演唱,呈现出长调所具有的字少腔多、高亢悠远、舒缓自由,多大跳音程、尾音拖长的特点。蒙古族风格的演唱体现蒙古族民歌特有的风格韵味。
3)短调:与长调民歌明显不同的是,短调民歌曲调短小、简洁,具有明确节奏节拍,节奏整齐、鲜明,装饰音较少,音域相对窄一些。其特点在音韵上广泛运用叠字。短调民歌主要流行于蒙汉杂居的半农半牧区,多为叙事性歌曲。
4)民歌: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和劳动实践中,自己创作、自己演唱的歌曲,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逐渐形式和发展起来的,和人民生活紧密地联系着的歌曲艺术,悠久深厚的历史传统,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博大的文化背景,众多的民族和人口是造就民族音乐的最大原因。例如:《嘎达梅林》是蒙古族叙事民歌一张具有代表性的“名片”, 嘎达梅林,蒙古族英雄,哲里木盟科左中旗人。他反对王爷勾结军阀开垦土地,破坏牧场,于1929年聚众起义。1930年在西辽河畔与反动军队激战中不幸牺牲。这首歌曲曲调庄重肃穆、壮丽豪放,节奏舒展从容、铿锵有力,语言通俗生动、深情感人,是中国民歌中的精品。
活动4【活动】(二)无伴奏合唱《牧歌》欣赏
1. 这首无伴奏合唱,用非常高明和学院化的写作技巧,利用复调自由卡农手法写成一首此起彼伏和非常感动人心的合唱曲。
写于1953年,它像一碗醇厚的马奶酒,使所有听过它的人,都醉卧草场,乐不思蜀。不少外国来华团体都要演唱这首歌。他们用了两个字概括对它的印象,那就是——天籁。
只不过曲作者瞿希贤并没到过内蒙古草原,直到如今都没去过。她怎么会想起创作这样一首歌呢?1954年的一天,作曲家安波来到瞿希贤家,瞿希贤拿出《东蒙民歌选》,想挑几首唱来听。没想到他们竟从头唱到了尾,完全被歌中的草原风情迷住了,最后每人圈出三首认为是最动人的,有一首歌被划上了两个圈,这就是《牧歌》。
这是根据流传于内蒙昭乌达盟的长调民歌改编的无伴奏混声合唱曲,作品在应用人声写景抒情方面,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中国民歌中的“牧歌”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产生音乐体裁“牧歌”完全不同,前者自古就有,是蒙古人民放牧时唱的,具有山歌的性质;后者是一种世俗歌曲,到16世纪时演变成了无伴奏合唱曲。
聆听无伴奏合唱《牧歌》,对比之前听到的独唱版《牧歌》有何差别。讲解:什么是无伴奏合唱?
无伴奏合唱(或音译为“阿卡贝拉”)是合唱音乐艺术中一门独特的表现形式,它与其他各种类型的合唱的区别,首先在于它不与任何乐器组合,只单用人声作为表现的工具。在西欧通常都称无伴奏合唱为“A Cappella”。这个字(意大利文)的原意是:按照教堂风格。原来西欧的教堂音乐在十六世纪以前,主要都是用无伴奏的人声演唱。有时即使使用乐器,那些乐器声部也不过重复人声的声部。那时按照教学风格所写的无伴奏合唱便被称为A Cappella。今天的A Cappella,已不单单指某一类型的歌曲,而是泛指一种演唱形式、一种以人声为乐器的编奏法;它的变化也越来越多,从单纯三四声部的合唱,演变到多人重唱,再演变到模拟乐器或大自然等声音,仅仅人声,已经可以创造出类似管弦乐或流行乐曲的丰富效果。
关于合唱中的各声部音色(分别聆听女高音、男高音、女低音、男低音范唱音响):
音色(tone-colour)是指乐器或嗓音的音质。
在生活中我们常说,某某人的嗓子音色很美,或音色沙哑、独具个性。我们还会评价小提琴家或钢琴家“音色丰富多变”,甜美或如洪钟般辉煌……等等。这些,都不包括在我们要讲的音色概念中,我们这里要说的音色,在中国的辞典里称作“音品”或“音质”,即某种人声(如男高音、女高音)或某种乐器特有的声音种类。以人声来说,女高音嘹亮柔美,男高音挺拔高亢,女中音比较暗一些,浑厚而温暖,男中、男低音则是庄重厚实,给人一种坚定的感觉。乐器的音色种类就更丰富了,小提琴的纤柔灵巧,大提琴的深沉醇厚,双簧管的优雅甘美,小号的英雄气概等等……。作曲家对于音色的运用非常讲究,这些各种各样的声音特质对他们来说,就象是画家手中的色彩一样,会令他们的旋律、和声、节奏、力度产生鲜明的效果。每一种音色都有着特殊的意味。假设你要写一首描写男子汉英雄形象的进行曲,你不大可能选择小提琴、长笛、双簧管这一类音色纤柔的的乐器,而是会考虑响亮有力的铜管,如小号、长号。再假如,要写一首表达缠绵爱情的乐曲,定音鼓、大镲肯定是不行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音色有着特别的表现力。
5. 图谱说明及分段再听全曲,注意辨别不同声部音色:
为了更为便于更直观的理解,课本编写者采用了图谱的形式呈现。其一,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声部——红色代表女高音、紫色代表女低音、绿色代表男高音、蓝色代表男低音;其二,图谱清晰地呈现了力度对比及各声部的交错进入与退出;其三,呈现了音乐的织体及曲式结构,用“(一)(二)(三)”呈现出全曲的三个部分;其四,采用4、8、……66标明小节,用简易直观的方式呈现出合唱谱的全貌。
无伴奏合唱《牧歌》曲式结构图:
(二) (三)
A2 尾声
(41-58小节) (57-66小节)
A1
(24-40小节)
引子 A
(1-8小节)(9-24小节)
1)引子:1-8小节,歌曲引子部分采用哼鸣形式演唱,在女低音用“m”哼唱出4小节后,男低音在其下方五度模仿、呼应,展示出草原辽阔、旷远、沉静的景象,给人以无尽的遐想。
A:9-24小节。女高音唱出主旋律,女低音、男高音则作为平稳的和声北京,与引子中的男低音深沉的音色形成对比。之后,男低音进入并稳重地拖住所有的声部,使歌曲意境深厚宽广、安详舒展。
2)在主旋律基础上变化发展而成的A1.
3)在主旋律基础上变化发展而成A2和尾声。
6. 瞿希贤:
瞿希贤(1919~2008)女作曲家。上海人。中国音协第四届副主席、中国电影音乐学会顾问、中国音协儿童音乐学会名誉会长。自幼爱好音乐。1944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英文系,1948年毕业于上海国立音专作曲系,毕业后曾任北平艺专音乐理论系讲师。曾从师于弗兰克尔(德籍教授)、谭小麟教授等。解放后,长期在中央音乐学院音工团和中央乐团创作组工作。勤奋多产,题材宽文,风格多样,音乐语言清新生动,刚柔兼备,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艺术独创性。
代表作:《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合唱《乌苏里船歌》《飞来的花瓣》,无伴奏合唱《牧歌》等等。
活动5【测试】(三)听辨练习
1. 根据你所掌握的课本知识,听辨下列音乐片段是否属于长调或短调:
1)腾格尔-《森吉德玛》(短调)
2)德德玛-《辽阔的草原》(长调)P31
3)雷佳-《杵歌》(台湾高山族民歌)P44
4)童丽-《浏阳河》(湖南民歌)
2. 根据你所掌握的课本知识,听辨下列音乐片段并归类演唱者的音色:
)德德玛-《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女中音)P26)叶佩英-《我爱你,中国》(女高音))廖昌永-《共和国之恋》(男中音))戴玉强-《我的太阳》(男高音)P38
活动6【讲授】(四)本课知识回顾:
长调 短调 无伴奏合唱 音色 合唱中各声部音色特点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