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芣苢》《插秧歌》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6《芣苢》《插秧歌》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22 16:03: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劳动之姿,歌以咏之《芣苢》《插秧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划分朗读节拍,读出诗歌的韵律美、画面美和情感美。
2.描绘情景,还原诗歌中的劳动场面,解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并体会劳动者的情感。
3.理解诗歌传承下来的劳动之美,深入体会劳动的价值意义。
教学重难点
1.紧扣《芣苢》描绘动作变化的动词和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理解先民的劳动之乐。
2.分析《插秧歌》自然质朴的语言,理解先民勤劳进取的精神。
教学过程
导入:
袁隆平数十年如一日地躬耕于稻田,张秉贵在普通柜台前永葆“一团火”的服务热情,钟扬不断“探界”挑战人生新高度,本单元不管是人物通讯,还是新闻评论,都彰显着劳动的伟大意义,体现着劳动精神的传承和发展。今天让我们走近《芣苢》《插秧歌》的劳动场景,体会其中表现出的劳动之美。
活动一:诵读诗歌,描绘劳动画面
学生活动:
1.初读诗文,读准字音
2.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3.把握节奏,诵读展示
小结与过渡:大家读音准确,情感饱满,预习做的很好。读诗如赏画,接下来请一位同学为我们简单地描绘这两首诗歌的画面。
活动二:品析词句,感受劳动过程
听到同学们描绘的劳动场景,老师也是心向往之,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分组合作探究鉴赏这两首诗歌。
学生活动:分组合作鉴赏两首诗歌(结合具体诗句,精读诗歌)
《芣苢》:
1.这首诗是用哪些词来呈现劳动场景的?请简要赏析。
2.如果将诗歌改写成“采采芣苢,采之,有之,掇之,捋之,袺之,襭之”其表达效果会有怎样的不同呢?
教师小结:这一首诗仅仅通过六个字的变化,就生动地呈现了一个由少到多的完整的采摘过程,呈现了劳动的繁忙、欢快,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满载而归的丰收的喜悦。
3. 请几位同学来表演采芣苢的过程。
过渡语:如果说《芣苢》是劳动者的群像,远远地向我们展示了劳动的快乐,再让我们把镜头拉近鉴赏一下杨万里的《插秧歌》。
《插秧歌》:《插秧歌》里的劳动具有什么特点 怎样表现的?(学生自主讨论发言,教师引导补充。)
教师小结:我们关注了农民的动作,还原了一家人团结协作,齐心插秧的画面,还原了农夫与送饭人之间看似答非所问实则大有深意的对话;关注了所运用的手法,从中我们能感受到辛勤种植的背后,是农民们那种战天斗地、积极蓬勃的精神力量。
总结:今天我们学习的两首农事诗虽内容、情感、手法各有侧重,却都是讴歌、赞美劳动。
活动三:传承精神,弘扬中华美德
我们生活中有无数的劳动群众在各自的岗位各司其职,各尽其任,各自发光发热。有人说随着科技的进步,劳动已经没有存在的价值;也有人说无论什么时候,劳动都有存在的意义。对于这些观点、现象,结合这两首诗谈谈你的观点,写200字左右的文字,互相交流。
1.展示学生作品。
2.完善分享作品
3.教师示例
千年之前,《芣苢》《插秧歌》以生动的笔触描绘出劳动的场景,如今,劳动依旧是社会中深厚的底色,虽不浓艳,却承载了色彩缤纷的社会图景。
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因为劳动,我们有了都江堰,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因为劳动,我们有了大运河,中国南北交通频繁,统一巩固;因为劳动,我们有了繁华京城,世人闻之神往...时至今日,“神五飞天”“神六出仓”“嫦娥”取土,飞天梦想变成现实。
高尔基曾说过,世界所有美好的东西,都是劳动创造出来的。愿诸君以劳动为犁,深耕梦想,收获喜悦。
结束语:劳动辛苦繁忙,劳动者们却甘之乐之,他们在辛苦劳动中收获了快乐,也就产生了美。《芣苢》中的女子她们脸上有汗滴,但是歌声里洋溢的是她们的快乐。《插秧歌》中农夫被大雨湿透了衣裳,但他的眼里是秋天黄澄澄的收获。我们要传承劳动精神,凝聚奋进力量,弘扬传统美德。让劳动充实人生之乐,让劳动冲淡人生之苦,让劳动续写人生之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