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19世纪末,中国面临怎样的局势?
19
世
纪
末
期
中
国
面
临
的
局
势
日本崛起于岛夷,最后跨海而来。比之西洋诸国的历史,无疑要具体得多。因此,战争带来的屈辱越是沉重,对于日本自强成功的领会也就越为深刻。…… 甲午一战,日本以彻底的西学打败了中国不彻底的西学。这一事实非常雄辩地为西学致强的实效作了证明。
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日本打败了,而且失败的那样惨,条约又订的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它使全中国为之震动……我还记得甲午战败的消息传到我家乡的时候,我和我二哥曾痛哭不止。
——吴玉章
呼唤新的领导阶级,呼唤新的变革方式和斗争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01. 戊戌维新运动
——民族危亡背景下上层精英的变法努力
目
录
03. 八国联军侵华及《辛丑条约》
的签订
——民族危机的加深
02. 义和团运动
——民族危亡背景下农民的革命斗争
1、了解维新思想的宣传和运动的经过,认识维新变法的作用。
2、了解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和影响、局限性
3、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归纳《辛丑条约》的内容,分析其危害。
4、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做的努力及局限性。
学习目标
1、时空观念:通过构建列强侵略大事记 ,二十世纪初列强侵略的基本史实,总结列强侵略的特点。
2 、唯物史观: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了解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3、家国情怀:了解中国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救亡图存活动,认识中国社会各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的努力,增强爱国情感,树立为伟大祖国奋斗牺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重点
课程标准
1.戊戌变法的背景及历史意义;2.义和团运动的背景、特点及失败原因;3.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及《辛丑条约》的危害。
1.认识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产生的根源;2.不同社会阶层救国方式不同的原因;3.辩证分析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
难点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1.《少年中国说》写于1900年,背景是什么?
2.梁启超代表了什么阶级,对西方持有何种态度?
甲午战败,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一)背景
1.政治
根本原因
2.经济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3.思想
维新思想的发展和宣传;西学东渐不断深入。
康有为
梁启超
《变法通议》
一、资产阶级的图存——戊戌维新运动(1895-1898)
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简图
知识拓展
早期的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甲午之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早期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结合左图,认识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产生情况。
民族资本主义(资产阶级)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由洋务企业演变而来。
中国的工人阶级(无产阶级)产生早于民族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产生于鸦片战争后
早期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康梁等维新派代表民族资产阶级)
早期维新思想;西方民主启蒙思想传播
材料 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犹有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焉。
——王韬
王韬
郑观应
薛福成
在康梁之前,一批有识之士率先提出变革政体等的主张。早期维新思想为康梁等维新思想奠定了基础。
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
(西学东渐不断深入)
知识拓展
材料 鸦片战争后,开眼世界,西方民主启蒙思想逐渐传播,随着西学东渐,三权分立,君主立宪等思想不断影响先进中国人。
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梁启超《变法通议》
抨击封建专制制度
宣传变法图存思想
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中国西学第一人”。借助生物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倡导社会变革,为维新变法找到自然界的理论依据。
梁启超
严复
知识拓展
康梁等维新思想主要内容
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和纲常伦理,主张变法图存,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展工商业,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
目的: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理论来源:进化论、西方社会政治学说。
世界潮流:
(1)经济:欧美列强先后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
期,开始向电气时代过渡。
(2)政治:资本主义的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
①英国议会改革使更多民众获得选举权和参政权。
②19世纪中期开始,英、美等国建立文官制度
(3)思想: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发展,西学东渐。
大势所趋
变革旧的制度,发展资本主义。
知识拓展:世界潮流
历史纵横
《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这两部书是康有为1891至1895年在广州万木草堂讲学期间完成的著作。《新学伪经考》认为东汉以来独尊为儒学正宗的古文经,不过是刘歆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新学”,湮没了孔子学说的“微言大义”。《孔子改制考》遵奉孔子为托古改制的改革家。这两部书从根本上动摇了“恪守祖训”的观念,宣传了维新变法的合理性。
想一想: 康有为为什么要打着孔子的旗号来宣传维新变法?
原因:主观: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维新派自身实力弱;资产阶级软弱性妥协性;
客观:借助孔子来宣扬变法,目的是减少变法的阻力。
维新思想特点: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思想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
思想界之一大飓风
火山大喷发
(二)戊戌维新运动过程
1.序幕
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组织 “公车上书”,拉开维新运动序幕。
理论宣传
政治实践
公车上书失败后,1895到1897年资产阶级维新派建学会、创报刊,著书立说,进一步宣传维新思想。
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消息突然传至,在北京应试的举人群情激愤。台籍举人更是痛哭流涕。康有为写成一万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书” ,十八省举人响应,一千二百多人连署。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等主张。虽然上书被清政府拒绝,但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国是:国家大计,国家的指导方针、理论基础、方针政策。明定国是表明开展戊戌变法的决心。
2、高潮——百日维新 (1898.6.11——1898.9.21)
材料: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内阁奉上谕: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众喙哓哓,空言无补……朕惟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极其流弊,必至门户纷争,互相水火,徒蹈宋,明积习,于时政毫无裨益……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材料: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明定国是》诏书
(1)标志:光绪帝在维新派推动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2)内容:光绪帝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除旧布新的举措,史称“百日维新”。
局限性:仍未脱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藩篱
1)除旧:裁撤冗员;废除旗人寄生特权;废除八股改试策论;淘汰八旗绿营旧兵
2)布新:
广开言路;举荐人才;精简机构;改订律法。
提倡实业;开矿筑路;财政改革;创办银行。
广设学堂;派遣留学;准许办报;设译书局。
精练陆军;改习洋操;行征兵制;兴办工厂。
政治:在一定程度上冲击旧式官僚体制,有利于资产阶级参政;
经济: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思想:推动新思想的传播,起到思想解放的作用。
军事:提升军事实力
请同学们根据百日维新的内容及图片,谈谈戊戌维新运动作用或影响。
★百日维新的内容
★ 作用(影响)
谈一谈:
★特点:
①改革范围广,力度大,改革操之过急
②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制宪法等政治主张
★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3、戊戌维新运动结果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
京师大学堂
变法期间的改革措施,除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外,均被废止。
戊戌六君子
中南海瀛台
光绪帝被囚禁在瀛台长达十年。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暴崩,享年38岁。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狱中题壁》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临朝训政。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海外,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6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变法期间的改革措施,除京师大学堂外,其余都被废止。
早期:(慈禧)必曰:“汝但留祖宗神”主不烧,辫发不剪,我便不管……”
后期:“康有为之法,能胜于祖宗所、立之法 汝何昏愦,不肖乃尔!
昙花一现
慈禧太后嗜权如命,通过“事后报告制度”“事前请示制度“,仍牢牢掌握着实权,光绪帝只是维诺听命。变法开始第四天,慈禧迫使光绪帝下令:免去翁同龢的军机大臣等一切职务,驱逐回籍;宣布她对于二品以上的高级官员有任免权,任命亲信荣禄署直隶总督,慈禧完全控制了京津地区的军政大权。
——王先明《中国近代史》
维新志土们大多是青年士人,为国家民族之救亡图存大业挺身而出,以天下为己任,但却未能走入民间获得众的支持和力量,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援。它是一场准备很不充分的政治运动。 ——王先明《中国近代史》
在变法的100多天时间里,光绪帝和康有为、梁启超等其他幕后策划者办法了40多道改制诏令,几乎涉及到了各个方面:修建现代学校,改革考试制度,修订法律作为撤销领事裁判权之基础,促进农业、医学、开矿、商贸、发明、留学等事业的发展,促使陆军、海军、警备和邮政制度走向现代化。除了湖南,这些诏令几乎均未得到执行。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守旧势力强大
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也没有严密的组织
操之过急、策略失当
4、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
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力量弱小,有软弱性妥协性)
教训: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道路行不通。
《义和团廊坊大捷》,戴泽,1973年
《光绪帝接见义和团民众》,
法国某画报
在当时的西方报刊里,义和团民众是凶残嗜杀的“暴徒”、“拳匪”;在当代中国画家笔下,他们又是英勇抗争的英雄,为什么他们的形象如此矛盾?
下面学习了民族危亡背景下义和团农民革命斗争便知
1897年德国抢占胶州湾
1、兴起原因 ①根本原因:《马关条约》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②直接原因:洋教势力猖獗,在反洋教斗争中的。德国抢占胶州湾,进一步刺激了山东民众。
材料 义和团揭帖(节选)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劝奉教,乃霸天,不敬神佛忘祖先。
男无伦,女鲜节,鬼子不是人所生。
如不信,仔细看,鬼子眼睛都发蓝。
不下雨,地发干,全是教堂止住天。
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
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尽萧然。
一概鬼子全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
----张海鹏 《二十世纪的中国
结合图片、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
材料 甲午战争后,德国占领胶州湾,强划山东全省为其势力范围,外国教会亦在山东扩展势力,横行霸道,抢占农产。遇有民教涉讼事件,它们往往出面干预,胁迫地方官袒教抑民,作出不公正的判决,群众对教会积恨成仇,各地反教斗争接踵而起。
二、义和团运动
2.口号
材料一 “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材料二 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一概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
材料三 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
——山东义和团民谣
扶清灭洋
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兵,反映了民众的爱国热情;但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对它抱有幻想。
灭洋:体现出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也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
依据材料图片并结合教材p104内容,辩证评价义和团的口号。
说明: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3.过程
(1)开始:1898年10月,赵三多在山东冠县率众攻打当地教堂, 义和团运动正式兴起。后蔓延到山东、直隶多州县农村。
(2)发展:1900年6月,清政府招抚,义和团控制京津地区。
(3)失败:1900年8月中旬,北京失陷,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仓皇出逃。逃亡途中,慈禧太后发布铲除义和团的谕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义和团运动失败。
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
剿
抚
剿
失败的根本原因:农民阶级自身局限性。
进步性:
①爱国反帝倾向,
②展现牺牲精神,迫使列强改变侵略计划。粉碎了列强瓜分完中国的野心。
局限性:
①盲目排外行为,没有先进阶级领导。
②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
材料1: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实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瓦德西《拳乱笔记》
中国此后,仍须以华人治华,凡有意开通中国之人,应须小心谨慎,团匪之事即可取以为鉴。我英国亦不能以待印度之法待中国也 。
——英国外交官员布鲁克德立克在议会的演说
材料2:“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势萧然。”
——义和团揭帖
材料3:在庚子事变的枪炮沉寂以后,自胶州湾事件以来的瓜分狂潮也失去了其滔滔势头……但民族战争的失败又急速地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4.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
三、八国联军侵华
中国继续“沉沦”
义和团运动在直隶和京津地区的迅猛发展,团民则沿途烧教堂、拆电线、毁铁路,攻进天津租界。
各国公使要求清廷取缔义和团,但未获回应,各国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义和团民众的抗战使蓄谋已久的列强找到了侵华的借口,1900年,八国联军(英、法、美、俄、德、意、日、奥匈)悍然出兵中国。这一年,是中国旧历“庚子”年,故有学者称之为“庚子国难”。
①根本原因:为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维护在华利益;
②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
1900年6月10日,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后是瓦德西)率领第一批联军从天津乘火车向北京进发,在廊坊附近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的顽强阻击,被迫退回天津。
6月中旬,八国联军攻陷大沽炮台,向天津进犯,义和团和清军奋起投入天津保卫战。
6月21日,慈禧太后作出向各国“宣战”的决定。7月14日,天津陷落。8月中旬,北京失陷,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仓皇出逃,后到西安。
1、原因
2、经过
二、八国联军侵华
联军占领北京之后,曾特许军队在城内公开抢劫三日。……即当时在京的所有联军皆完完全全、彻彻底底地参与了抢劫。验收结果显示,宫内凡是能够搬移的贵重物品,无论大小,皆被掠走。
——瓦德西10月22日的报告,《瓦德西庚子回忆录》
◎《在北京劫掠的皇室印章》,载《伦敦新闻画报》
太后所用印章
“瀛海仙班”
3.八国联军的骇人罪行
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犯下骇人听闻的罪行;俄国乘机侵占中国东北。
皇城之内,杀戮更惨,逢人即发枪毙之,常有十数人一户者,拉出以连环枪杀之。以致横尸满地,弃物塞途,人皆踏尸而行;城里居民百家之中,所全不过十室,街巷尸首堆积如山。 ——《庚子大事记》(1900)
★日记类史料研读:考证清楚日记内容的历史情况及其来龙去脉。
天津,被炸死的中国人
天津,被美国军队捕获的义和团民
北京,八国联军紫禁城阅兵
北京,被屠杀中国人尸横城墙
大殿上的八国联军
坐龙椅
八国联军攻占北京
故宫阅兵——奇耻大辱
八国联军攻占北京
八国联军攻陷大沽炮台
被杀的义和团战士
★东南互保
1900年6月,刘坤一、张之洞授意盛宣怀等与各国签订《东南互保章程》,规定上海租界由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
两广总督李鸿章、山东巡抚袁世凯等也参加。
东南互保出现说明了什么问题?
①表明中央权威的式微与地方势力的扩张,
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为清朝灭亡埋下伏笔。
②削弱了全国抗击侵略的力量,不利于国家统治;使南方免遭战火。
声明: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
东南互保示意图
四、民族危机加深:《辛丑条约》
1901.9.7,清政府被迫与联军8国及西班牙、荷兰、比利时共11国签订《辛丑条约》
20世纪的第一年——农历辛丑年北京的初秋
——九七国耻
内 容 危 害
惩办“首祸诸臣”
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白银约9.82亿两
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
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等
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人民负担加重,阶级矛盾尖锐
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实际上成为“国中之国”
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
(允许列强在华北驻军)
精神和文化上征服中国;
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成为“洋人的朝廷”;以华治华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依据教材p106的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危害
《辛丑条约》
惩办祸首诸臣
赔款4.5亿两白银
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区,各国驻兵
拆除炮台,铁路沿线驻扎军队
暂停华北科举,禁止人民反帝
列强侵华方式:
(1)军事侵略:驻扎军队,控制京津的趋势;发动六次大规模侵华战争(后面日本全面侵华)(2)经济侵略:甲午战前商品输出为主,如倾销商品;甲午战后资本输出为主,如开厂。(3)政治侵略:如签订不平等条约、扶植代理人、建立伪政权。控制中国内政和外交(4)文化侵略:如传教、游历、奴化教育。
《南京条约》
割让香港岛
赔款2100万银元
开放五口通商
接受协定关税
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通商口岸传教权
《马关条约》
承认朝鲜独立,割让辽、台、澎
赔款2亿两白银
增开四个通商口岸
在通商口岸设厂制造
趋势
①割地面积越来越大;
②赔款数量越来越多;
③侵略势力由沿海到内地,再到统治中心。
④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
⑤侵华方式由直接侵华到“以华治华”。
总
结
提
升
1
战争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
时间 1840-1842 1856-1860 1894-1895 1900
目的 打开中国市场 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日本对外扩张,为其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 维护在华利益;瓜分中国
国家 英国 英国、法国 日本 英法美俄德意日奥
条约 《南京条约》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影响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总结提升: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历程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两个运动:
1900年
1895年
《马关条约》签订
“百日维新”失败
三个变化:
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1898年9月
1901年
《辛丑条约》签订
1898年6月
清政府中央权威下降,处于改革新政和民主革命的前夜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一个主题: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戊戌维新运动和义和团运动
公车上书
义 和 团 运 动
东南互保
戊戌维新运动
八国联军侵华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