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春秋时期,社会的变化
这件春秋时期的酒器青铜牺尊,整体为牛形,上面刻有精美纹饰。值得注意的是,牛鼻上穿有一环,说明当时人们已经开始用穿鼻的方法来驯服牛了。春秋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发生了哪些变化?
新课导入
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单元概述
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是夏朝,所开创的王位世袭制为以后历代王朝承袭。继夏朝而起的商朝,创造了以青铜器、甲骨文为显著标志的文明成就。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的成熟阶段,统治者实行分封制,通过各级贵族维系国家的统治。进入春秋战国后,各诸侯国之间的争斗日益激烈,周天子的统治权威衰落,整个社会处于剧烈动荡与变革中。诸侯争霸、大国兼并、经济发展、制度变革和思想学术繁荣,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单元时序
约公元前2070年
约公元前1600年
约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770年
公元前475年
夏朝建立
商汤灭夏,商朝建立
周武王灭商,西周开始
周平王东迁洛邑
进入容秋时期
战国时期开始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素养目标
1、阅读《春秋争霸形势图》,了解春秋争霸的过程,通过对齐桓公称霸原因的分析,认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2、通过史料探究,了解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知道周王室衰微的原因及表现;了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原因。
3、通过对霸主兴替的探究,认识综合国力和软实力对国家生存和大国崛起的重要意义
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唯物史观
家国情怀
王室衰微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国都从镐京东迁洛邑,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东周时期。东周前期被称为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
夏
商
西周
东周
约公元前2070年
约公元前1600年
约公元前1046年
约公元前770年
约公元前476年
约公元前221年
春秋
战国
奴隶社会瓦解
封建社会形成
孔子整理修订《春秋》,记录了前722年-前481年鲁国的历史,所以历代史学家便把《春秋》这个书名作为这个历史时期的名称。这一时期的社会处于动荡和变化的状态,西周的各种制度逐渐遭到破坏,后人称之为“礼崩乐坏”。
1、东周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是指什么?
东周王室实力与西周相比有什么变化?
按照周礼规定,诸侯最多只能使用七鼎六簋。郑国国君使用九鼎八篮,是僭(jiàn)越礼制的行为。
春秋时期郑国九鼎八簋
王室衰微
王室衰微
材料一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论语· 季氏篇》
材料二 (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
——《左传 桓公五年》
结合教材和材料,分析周王室衰微的原因、表现和结果
生产力的发展;分封制逐步瓦解。
周王室的统治势力大减;天子无力控制诸侯,诸侯不再听从王命;诸侯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
大国诸侯操纵政治,竞相角逐 诸侯崛起,竞相称霸。
2、王室衰微
(1)原因
(2)变现
(3)结果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史记·周本纪》
材料中的“方伯”指一方诸侯之长。想一想:从周平王迁都洛邑,历史进入春秋时期之后,整个政治格局开始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材料研读
材料 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摘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据材料指出春秋时期官员任用上发生的变化
诸侯各自为政,相互攻伐争霸的局面,国家处于分裂割据状态
由分封制下的官员为世袭的贵族变成郡县制下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并出现取代贵族的职业官僚
诸侯
庶民
天子
士
卿大夫
庶民
士
天子
卿大夫
诸侯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问鼎中原
上下有别
内外合同
礼崩乐坏
天下大乱
诸侯争霸
诸侯争霸
材料 春秋时期有众多的诸侯国,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开展激烈的争斗。他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部编版七年级上
结合教材和材料,分析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原因
①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②春秋时期诸侯国为了追逐自身利益,经常从事结盟和军事征伐等活动;③一些强大的诸侯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积极争夺霸主地位;
1、原因
诸侯争霸
齐桓公、秦穆公、晋文公、楚庄王等先后称霸,牵头召集诸侯大会,充当盟主,号令诸侯。
春秋末期,东南地区的吴国和越国迅速崛起,先后北上称霸。
读地图
①.了解考秋时期诸侯国的分布。
②.找到或为弱主的诸侯国所在位置。
③.结合地图,指出诸侯争霸的过程。
2、过程
管仲原先辅佐公子纠,帮助他与公子小白争夺齐国国君的宝座。在争斗中,管仲用箭射中小白。小白假装身亡,趁机抢先归国即位,史称“齐桓公”。齐桓公任命管仲为相,主持国政。管仲不负重托,治国有方,辅佐齐桓公成就大业。齐桓公这种不计前嫌、唯才是举的做法,受到后人的称颂。
相关史事
管仲改革,富国强兵;“尊王攘夷”,深得民心;自然条件优越,盛产鱼盐,经济富庶
齐
齐桓公能够首霸的原因是什么
2.管仲改革
1.自然条件优越
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认。
使齐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大为提高。
管仲
管仲改革内容:
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
标志——公元前651年葵丘会盟
齐
桓
公
首
霸
3.打着“尊王子,攘四夷”的旗号,号令诸侯。
影响:
诸侯争霸
材料一 春秋初,大小诸侯国有一百四十余,经过三百年的兼并和战争,到春秋末只剩下了秦、楚、齐、燕……等十几个大国、强国。
——《文物春秋战国史》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大国的争霸孕育着各民族历史发展的新趋势,随着各民族社会的经济、文化的发展,以黄河、长江流域为主的华夏族同姓诸侯国、各民族国家逐渐联为一体,互相依存。
——摘编自杜国林《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和民族关系》
结合教材和材料,分析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影响
消极:给社会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
积极:①春秋时期的大国争霸,导致许多中小诸侯国覆灭,少数强大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促进局部地区的统一);②促进了民族交融;③产生了华夏认同的观念;
影响
春秋初期形势图
春秋后期形势图
3、比较下面两张地图,你有何发现呢?诸侯争霸有什么影响?
史书记载,西周初年有800个诸侯国,春秋初年还剩170多个,战国初期只有10多个诸侯国了。
性质(实质):奴隶主贵族之间,大国兼并小国的掠夺战争,大国之间的争霸战争,具有非正义性。
消极
积极
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积极:①春秋时期的大国争霸,导致许多中小诸侯国覆灭,少数强大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促进局部地区的统一);②促进了民族交融;③产生了华夏认同的观念;
春秋时期,晋国常与周边或狄等族发生冲突。为了消除边惠,晋国大臣魏绛向国君提出"和戎"主张。他指出,与戎狄和好会有多方面的利益:可以购买戎狄的土地,发展贸易;边疆地区人民安居乐业,利于农业生产;能提升晋国在诸侯争中的威慑力;可以使军队得到休整,减少军备物资消耗。国君最终被说服,命魏绛与周边戎狄订立盟约,和睦相处。
相关史事
魏绛(?—前552年),姬姓,魏氏,名绛,谥庄,史称魏庄子,春秋时晋国卿。魏绛在执法上严毅方正,在政治上具有远见卓识,是一位善于领兵作战的将领。他最大的贡献是提出并实施“和戎”之策,开创了我国历史上汉族争取团结少数民族的先例。
弭兵大会
春秋时期诺侯之间的争霸战争长期延续,使得各诸侯国耗费巨大,难以为继,因此都有了暂时休战、恢复元气的愿望。公元前546年,宋国大夫向戌约集晋、楚、齐、秦、宋、鲁、郑、卫、曹、许、陈、蔡、郝、滕14国代表来到宋国都城商丘,召开规模盛大的弭兵大会。会议作出决定:以晋、楚为首,各国共同签订盟约,宣布停止战争。晋、楚两国互相妥协,分享霸权,成为诸侯列国的共同盟主,弭兵大会后,作为争霸中心的中原地区战争大大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比较和安宁的社会环境,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知识拓展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材料 美金 (青铜) 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铁) 以铸鉏夷斤斸,试诸壤土。 ——《国语·齐语》
注:“美金”是指青铜,用来制作兵器;“恶金”是指铁金属,用来制作锄头等农具
春秋后期出现了铁制农具和牛耕
使农业的深耕细作、山林的开发、耕地的扩大都具备了条件,粮食产量有了明显增长,人口也不断增多。
结合教材和材料,分析秋时期的农业发展的表现
1、农业
(1)表现
(2)影响
双沟汉墓出土牛耕图画像石
生产工具的演变
北京人、山顶洞人------
半坡人、河姆渡人------
夏、商、西周-----------
春秋时期---------------
打制石器
磨制石器
青铜器
铁器
石器时代
青铜时代
铁器时代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勾践剑(左)与夫差矛(右)
材料 干将作剑,采五山之铁精……使童女童男三百人鼓橐(tuó 皮制的风囊)装炭,金铁乃濡(rú 熔化铁液)。遂以成剑,阳曰干将,阴曰莫耶……
——《吴越春秋 · 阖闾内传》
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分工更加细致,铸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和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
图中的剑和矛分别镌刻有“勾践”“夫差”等字样,上面市满精美的菱形花纹,反映出高超的铸造工艺。
2、手工业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产品的增加使城市中的商业活动逐渐活跃起来,各诸侯国统治者对经济活动提供一定的鼓励和保护,金属货币在当时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使用
3、商业
课后活动
1.结合所学,梳理生产工具材质的变化,分析金属生产工具的优势是什么,并说说你的理由。
变化:可以从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等不同历史阶段的生产工具材质变化入手。分析不同材质(如石头、青铜、铁等)的特性,比如硬度、韧性、耐用性等。
优势:
硬度:金属工具通常比石器和木器更硬,能够更有效地切割和加工材料;耐用性:金属工具不易磨损,使用寿命更长;
可塑性:金属可以被铸造和锻造成各种形状,适应不同的使用需求;
可维护性:金属工具可以通过打磨等方式进行维护和修复;
多功能性:金属可以制造出更复杂的工具,实现多种功能。
课后活动
2.搜集资料,每人撰写一则春秋时期的小故事,然后在全班举办一次故事会。
活动提示:春秋历史故事会
活动设计:学生根据已有知识,或根据课前查阅的相关书籍和资料,以小组为单位,每组讲述一则跟春秋时期的历史相关的故事或成语,如:“退避三舍”、“一鼓作气"、“卧薪尝胆”等。
活动目标:加深对春秋时期历史的了解;培养学史兴趣和探究能力;训练讲述历史的口头表达能力。
课堂小结
经济发展
农业:铁犁牛耕
手工业
商业
王室衰微
原因: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表现
①分封制逐步瓦解
②周王室地位下降
③诸侯势力崛起,竞相称霸
诸侯争霸
主要霸主: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影响: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1.我国春秋时期,农业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主要原因不包括( )
A.铁农具的应用 B.牛耕的推广
C.水利工程的修建 D.金属货币的流通
2.据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的只有3次。同时鲁国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这说明( )
A.鲁国定期向周天子纳贡 B.鲁国国君很傲慢
C.诸侯之间来往十分密切 D.周王室地位衰落
D
D
课堂练习
3.下列哪一位诸侯国的国君打着“尊天子,攘四夷”旗号,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
A.晋文公 B.秦穆公
C.楚庄王 D.齐桓公
4.对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所造成的社会后果叙述正确的是( )
①战争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灾难 ②战后出现了一些较大的诸侯国 ③中原各族与周边少数民族出现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④周天子坐收渔利,权力渐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D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