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写生命赞歌[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谱写生命赞歌[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7-09-30 11:0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语文第四模块复习学案
第一单元 谱写生命赞歌
1、 重点复习篇目:《屈原列传》《梅花岭记》
2、 金榜必看内容:P70 1—9 发现与关注
3、 金榜必做题目:去掉16
4、 写作素材积累
(1) 单元主题演绎:
在这个世界上,再没有什么比人的生命更宝贵的。拥有生命是一件值得自豪和快乐的事情。从古至今,每个生命都力图给自己画下五彩的一笔;可是,生命就像一只风中的蜡烛,随时都有被吹灭的可能,在厄运面前它是那样的脆弱,那样的不堪一击;在时间的长河中,它又是那样短暂,似乎瞬间就会消失。该怎样对待这属于我们的有限的生命?该怎样把握这转瞬即逝的人生?本单元的文章给了我们最好的说明。
(2) 写作素材:
1、生命产意义到何处寻找?生命的赞歌当怎样谱写?
对程婴而言,生命的意义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是以自己的平凡成就忠信仁义;对左光斗而言,生命的意义是不畏强权,壮怀激烈,是以一已之躯抗击奸恶谗邪。正是他们演绎了华夏儿女的理想篇章,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没有黄花岗英烈的碧血横飞,没有青春之歌的慷慨豪迈,又怎么会有今天的民主和自由。站在他们曾经流淌鲜血的土地上仰望苍穹,他们炯然的目光注视着我们,激励着我们:要做一个人而不是奴隶,要像人一样有尊严地活着。
“生活在低处,灵魂在高处”的梵高用温暖和动荡的激情,用狂嚣般的画面喊出内心底层最深的孤独;列夫托尔斯泰则用看似幼稚荒唐的做法实践着自己最朴素的理想。他们都是那个时代的精灵,是我们这个时代不可企及的偶像。
热爱生命,敬畏生命,才能谱写出最绚丽的生命赞歌。
2、哈姆雷特“生存,还是毁灭?”的惊世一问,王羲之“死生亦大矣”的千年一叹,引发了世人无尽的思考,你是否也一直在追问:人为何而生,又为何而死呢?屈原因着理想的失落怀石投江,文天祥为着正气丹心慷慨赴死;杰克伦敦发自人之本性的呼唤是对生命的热爱,史怀哲源于人道主义的友爱是对生命的敬畏。生一直面对着死,并一刻不停地走向死。
3、生未必只是过程,死也未必只是终点。
4、一个春天的早晨,童年的史怀哲被同学拉去打鸟,但给弹弓装上小石头并拉紧之后,却无法瞄准小鸟,有一个神秘的命令来自内心深处:“我面对的是一个活生生的小鸟,它是一条生命,绝不能伤害它。”于是,他扔下弹弓,惊走了鸟儿。举起“弹弓”,学会杀戮;放下“弹弓”,敬畏生命。
第二单元 探求美的真谛
1、 重点复习篇目:《滕王阁序》
2、 金榜必看内容:P76 3、4、5、6、8、9 P77 4、8
3、 金榜必做题目:去掉18、19
4、 写作素材积累
(1) 单元主题演绎: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然而,美在哪里?美到底是什么?我们又怎样才能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如何在日益紧张的异化世界里,保持住人间的诗意和对生命的憧憬,追问美的本质,探求美的终极意义,正是现代人所要关注的一个世界性问题。
(2) 写作素材:
1、美在哪里?清泉流淌、彩云飞翔是美;朝阳喷薄、波涛汹涌也是美。大山中的一片绿、一朵花、一滴露是美,人群里的一丝忧、一缕笑、一段曲也是美。春华秋月,碧海蓝天;疏影暗香,嫩柳娇莺;惊涛飞瀑,峭壁苍松;“骏马西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大千世界,林林总总的表现形式,无不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美在自然,美在艺术,美在造化,美在内心。美,无处不在;美,又那样难以琢磨。
2、何以为美?古人说:“羊大为美,鱼羊为鲜。”钟嵘说:“美在滋味。”如此,美应当是一种感受。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说:“美即和谐。”狄德罗说:“美是关系。”如此,美应当是一种意韵。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即生活。”当代美学家杨春时说:“美是生命。”如此,美就在我们内心深处。然而,美到底是什么?美学家们众说纷纭,我们却无从得解。
“音乐要用音乐的耳朵来听”(马克思),探求美的真谛,让我们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吧。
3、美是雨中顽童嬉戏撒下的一路欢笑,是少女窗前叮呤悦耳的风铃,是情人偎依呢喃的低诉,是慈母倚门期待的眼神,是白头老伴牵手海滩漫步,让暮日余辉刻下的剪影!美也是萧瑟寒冬瓦砾里倔强挣扎的一茎瘦草,是悬崖石缝间顶强盘扎的参天松柏,是枯叶翻飞下落的“化作春泥更护花”,原来,我们生命的本身便是一幅绝美的风景!
美是路人一个善意谅解的微笑,是胜利激动的泪珠,是生日蜡烛闪闪跳跃的火光,是母亲节一束淡黄素雅的康乃馨,是远方好友几句诚挚的祝福抑或真切的安慰。美,甚至就是什么也不说,默默地凝视就足以表达一切的默契!噢!美不正是心心相撞产生的温馨境界吗?
第三单元 洞察世事沧桑
1、 重点复习篇目:《祝福》《窦娥冤》
2、 金榜必看内容:p81――p83去掉文学常识、创新联想
3、 金榜必做题目: 去掉12――15、18
4、 写作素材积累
(1) 单元主题演绎
世事无常,沧桑变迁。“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无尽的岁月更替,诸多的人事变迁,纷杂的世道沧桑,化成了无数锦绣文章。面对命运的捉弄,面对不公平地社会现实,旧中国劳动妇女反抗挣扎,欲哭无泪;面对金钱,面对冷酷的人际关系,资本主义社会的人又如何获得幸福,享受亲情?放眼历史,让我们来认识社会百相,洞察世道沧桑。
打开历史画卷,认识祥林嫂、鲁侍萍、窦娥,分析她们不幸的遭遇;放眼世界文化,感喟高老头的悲惨结局;走近文学大师,感受他们洞察世道的犀利目光,领略他们入木三分的深邃思想;品读中外名篇,吸收营养丰富的文学汁液,补充思想钙质,提高文学修养。
(2) 写作素材
1、鲁迅在《灯下漫笔》中指出,中国人民在历史上从来只有两种命运:一是想做奴隶而不得,二是暂时坐稳了奴隶。
2、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红楼梦》
3、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作为万物灵长的人类,正因其生命组成形式的复杂性,使其生命存在的纷繁多样。承担着不同社会角色的人们,总是面临着诸多选择:是顺应天命,平庸一生,还是穷毕生之力,只求短暂光华;是坚持操守,一世清贫,还是为了生存,甘为下贱。浮沉在生活洪流中,当幸运者湿淋淋的爬上岸时,望着仍在其中挣扎搏击的人,是庆幸,还是怜悯?毕竟,活着不易,而生命终在延续。
4、有人只看地/撞倒在墙边/有人走路只看天/跌倒在泥潭/有人走路看地又看天/却在关键时转错了弯/有人朝新世纪走去/却穿着古代的鞋/有人走入远古/却是现代人的打扮/有人走了一辈子路/还在原地踏步不前/有人只朝前迈了一步/就走到了雷池的边沿。――卫克兴《走路》
5、2003年7月2日,高耀洁手里拿着一张艾滋病遗孤的照片,悲悯写在她的脸上。高耀洁教授是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退休妇科专家,今年已经77岁高龄。7年前,70岁的妇科专家高耀洁偶然接触到艾滋病人,病人的痛苦给她留下深刻印象。古稀之年的高医生决心向艾滋病“宣战”。上世纪90年代中期,高医生在街头散发预防艾滋病知识的小册子,写调查报告揭露江湖骗子医生,被许多人误解和恐吓。接着,她却做出更“出格”的举动,把艾滋病人留下的孤儿带到家里过年,为他们寻找收养家庭。当全社会都开始用科学、人性的眼光看待艾滋病人时,高耀洁无疑已经成为先行者。
第四单元 打开科技之窗
1、 重点复习篇目:《张衡传》
2、 金榜必看内容:P87 3、4、5、 P88 3、4 P89 8
3、 金榜必做题目:去掉 18、19题
4、 写作素材积累
(一)单元主题演绎: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一个民族要发展,就要保持科技领先,增强创新能力。走进本单元,让我们洞见了人类发展的力量,体味了创业者的艰辛,见证了优秀人物的伟大品格。同时,也对科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一些深沉的思考。
(二)写作素材:
1、上帝用七天的时间创造出了世界万物,人类用两千年的时间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文明。从石器时代到工业时代;从认识自然万物到认识宇宙万象,再到认识自我,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本身就是智慧之光的闪现。
2、大海之所以浩瀚,是因为他能容百川;草原之所以广袤,是因为他不舍草芥;星空之所以璀璨,是因为他群星荟萃;而人类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点滴的智慧之光,就可以成就燎原之势。
3、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却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帕斯卡尔)人类用上苍赋予他的智慧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这个世界。爱迪生带给我们光明,瓦特昭示我们速度,贝尔则教会我们沟通……无数的科学巨匠汇成最强大的科技力量,推动着我们这个星球高速前行。
3、 人格推动科学,科学呼唤人格。
历史上有许多和张衡一样有着干净品性又大有作为的人,他们留给后世的不仅仅是精神上的高贵。请大家回忆一下,你所了解的科学家中谁既具有卓越才能,又给了我们一片精神的沃土,请你把最能体现这一点的他们的事迹讲给大家听。
居里夫人:
1、艾芙·居里说自己的母亲:“她终生拒绝财富,对于荣誉,也漠然视之。她生性严于律己,而且不露锋芒,因此,她始终不可能采取任何一种沽名钓誉的态度,既不表示亲昵,也不假装和蔼,不肯故示端严,也不肯矫饰谦逊。她根本不懂得显声扬名。玛丽·居里与生俱来的品质是:坚定不移的性格,智力方面锲而不舍的努力;只知贡献一切而不知接受任何利益的自我牺牲精神;尤其是成功不骄傲,灾祸不能屈的非常纯洁的灵魂。她的这一切,比她的工作或丰富多彩的生活更为难能可贵。”
2、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评价说:“在我认识的所有著名人物里面,居里夫人是唯一不为盛名所颠倒的人。”
邓稼先
中国两弹元勋邓稼先干干净净地走完了自己一生的人,他因此受到人们的喜爱;
他又是一个将整个身心奉献于自己的事业的人,因此赢得人们的尊敬;他更是一个成就丰功伟绩的人,因此使人们由衷地钦佩和敬仰。
钱学森
1、钱学森“是一位具有高尚爱国主义精神,坚定不移地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战士……是我国爱国知识分子的典范,他的经历体现了当代中国知识分子追求进步的正确道路……”
2、“伟大的决定”
当一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钱学森便立即决定回国工作。他说:“我是中国人,我可以放弃这里的一切,但不能放弃祖国。我应该早日回到祖国去,为建设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美国海军的一位高级将领说:“钱学森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决不能让他离开美国!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