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课件(共24张PPT)——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课件(共24张PPT)——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23 08:40: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第18课 冷战与
国际格局的演变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材料:“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是美国和资本主义世界的最大敌人”,“对付这样的敌人在不排除武装进攻的前提下,应多从特殊的政治手段、外交手段、经济手段、文化手段进行渗透。……我为这种渗透取个新名词,叫做‘冷战’。”
——美国参议员伯纳德在国会发表演说 (1946年1月20日)
思考:冷战的主要对象、主要手段是什么?阅读课本110页,找出课本中对冷战的定义。
一、博弈与暗战——冷战与两级格局的形成
概念解析:
“冷战”是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
1.背景:
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
(1)雅尔塔体系奠定了美苏两极格局的基础(框架)
二战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首脑相继召开一系列会议,在缔结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后,建立了以美苏两大国为主导的“雅尔塔体系”。
一、博弈与暗战——冷战与两级格局的形成
(2)二战后,美苏失去战时同盟的基础。
材料2:法西斯的消亡导致战时同盟合作的基础瓦解,使得美苏合作的共同利益消失......
——沈志华《冷战五书》
材料1:战时,要保持团结并不太难,因为有一个打败共同敌人的共同目标,这一点谁都清楚。艰难的工作在战后,那时,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往往会使同盟国分裂。
——斯大林(1945年于雅尔塔)
盟友
对手
一、博弈与暗战——冷战与两级格局的形成
1.背景:
材料2: 苏维埃制度比非苏维埃制度更有生命力,更稳固。战争是现代垄断资本主义基础上发展的必然产物,只要资本主义存在,战争就不可避免。
谁解放领土,谁就把自己的社会制度推行到他们的军队所到之处。
—斯大林
材料1:我们必须强硬对付俄国人,他们不知行止,好似水牛闯进陶瓷店……我们必须教导他们如何知行而止……我们赢得的胜利把领导世界的持续重担放到了美国人民的肩头,全世界应采取美国制度,不管我们喜欢与否,未来的经济格局将取决于我们。 ——杜鲁门
一、博弈与暗战——冷战与两级格局的形成
1.背景:
(3)美苏两国的国家利益存在严重冲突,意识形态也尖锐对立。
(4)美国战后欲称霸世界,在全球进行扩张,将苏联视为最大障碍。苏联努力扩大在东欧的影响,与美国矛盾尖锐。
材料1:“美国今天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比它强大。这意味着,我们拥有这样的力量,就得挑起领导的担子并承担责任。”
材料2:波兰问题对于俄国人不仅仅是个荣誉问题,而且是个安全问题……因为苏维埃国家一些极为重要的战略问题都与波兰有关……波兰问题对苏维埃国家来说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
“称霸世界”战略
“保卫安全”战略
一、博弈与暗战——冷战与两级格局的形成
1.背景:
(5)“冷战”的序幕:丘吉尔“铁幕”演说,为“冷战”推波助澜。
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材料:“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线后面,座落着中欧和东欧古国的都城……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内……”。
——《和平砥柱》
一、博弈与暗战——冷战与两级格局的形成
1.背景:
2.两级格局的形成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政治
经济
军事

地缘政治
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开始
1947年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1947年美国提出
“马歇尔计划”
扶持和控制西欧
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东德)
第一次柏林危机
1949年成立“北约”
1955年成立“华约”,对抗“北约”,标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一、博弈与暗战——冷战与两级格局的形成
两极格局的形成
(1)形成:20世纪50年代中期,两极格局正式形成(1955“华约”)。
(2)认识:
①两极格局是不对称和不完全的,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始终强于苏联及其盟国。
②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阵营之外,如印度、印度尼西亚等。
1945年雅尔塔体系
奠定两极格局
的框架
1946年铁幕演说
拉开美苏冷战
的序幕
1947年杜鲁门主义
美苏冷战开始
的标志
1945北约与1955华约
两极格局
正式形成
美苏冷战的阶段表现
时间 事件
1958年
1962年
1979年
1985年
1987年
1991年
第二次柏林危机与“柏林墙”
古巴导弹危机
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大搞军备竞赛,提出“战略防御计划”
美苏首脑多次会晤,建立了多层次对话机制
美苏签署《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
美苏签署《美苏关于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
激烈
缓和
第一阶段 50年代末——60年代初 第二阶段 60年代中——70年代末 第三阶段
80年代——90年代初
既有缓和 又有紧张 苏攻美守 美攻苏守
二、时急时缓——冷战的发展
1962年,
古巴导弹危机
1958年,
第二次柏林危机
1950年,
朝鲜战争
1979年,
苏联入侵阿富汗
1955-1975年
越南战争
国际关系总体形势:全面冷战、局部热战,冷热交织
德国分裂(1949)
朝鲜分裂(1948)
二、时急时缓——冷战的发展
材料1:尽管我们的阶级对抗是不可调和的,肯尼迪和我在防止军事冲突的问题上,却找到了共同的立场和共同的语言。
——《赫鲁晓夫回忆录》
材料3:双方都是用走到战争边缘的威慑手段,通过谈判解决问题,从而避免了直接的军事冲突;通过政治谈判和平解决争端是处理危机的最终选择;这种处理危机的方式被认为是冷战的自我控制机制。
材料2:一旦领导人犯错,我们输掉的就不仅仅是我们自己,我们的未来、我们的希望和我们的国家,还有全世界的人,他们在这场核冲突中没有插手,没有发生,甚至一无所知而他们的生命之火却要被核战争扑灭……
——《肯尼迪回忆录》
根据材料及所学,探析冷战特点
特点:
1、大国之间的国家利益之争,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
2、明显的地缘政治特点,多发生在两大阵营的地理边缘地带。
3、美苏两国都竭力避免直接冲突(代理人战争)
4、两极格局实力并不对称,美国集团要比苏联阵营强大
二、时急时缓——冷战的发展
1.西方阵营逐渐分化
(1)西欧: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和发展
材料:如果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绝对是迫切需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
——德国总理阿登纳
欧洲煤钢共同体
欧洲经济共同体
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欧洲
共同体
(1952年)
(1958年)
(1958年)
(1967年)
欧洲联合的原因:
①欧洲联合思想由来已久。
②战后,欧洲各国实力削弱,国际地位下降,需要重振欧洲。
③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④法德和解。
⑤应对美、苏的威胁。
三、群雄崛起——多极化力量的成长
1.西方阵营逐渐分化
(2)日本经济的“起飞”并追求成为“政治大国”
20世纪50-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
材料:日本的经济恢复工作到40年代末已基本结束,……从5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经济进入战后持续高速増长时期,1960年国家经济实力上升到世界第五位,1968年以后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并在企业经营规模、劳动生产率和资本装备率方面日渐逼近美国的水平。日本从一个战败国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编)
1987年度日本的《经济白皮书》宣布:“日本已成为世界最大的资本供应国”,日本要起到“19世纪的英国和战后美国所起的作用”。1993年4月,日本发表外交蓝皮书,提出“日本应在国际上发挥与国力相称的领导作用”。
三、群雄崛起——多极化力量的成长
2.社会主义阵营瓦解
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的斗争,中苏关系的破裂,表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波兹南事件(1956)
匈牙利事件(1956)
苏联镇压“布拉格之春”(1968)
版画《苏联专家援建》
材料:1960年7月,苏联政府单方面决定,在一个月内撤回全部1390名援华专家,废除343个专家合同和257个科技合作项目。此举给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科技事业造成巨大损失,很多在建的重要工程被迫下马。1961年,苏联又趁中国经济困难之际,要中国连本带息归还朝鲜战争时期的军事贷款(本息共计达14.06亿卢布)。苏联对中国施加的压力严重损害了两国关系,为了顶住苏联的压力,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中国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编)
①苏共二十大后,中苏之间的政治分歧逐渐加大。
②1957年莫斯科会议以后,苏共领导人大力推行大国沙文主义路线。
③1958年4-7月间,苏联向中国政府先后提出在中国领土和领海上建立中苏共管的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的要求。
④1959年9月,中印边境冲突爆发,苏共发表偏袒印度的声明。
1956年波兰反苏联控制的波兹南事件
匈牙利事件中斯大林像被推倒
“布拉格之春”中被涂纳粹标志的苏军坦克
三、群雄崛起——多极化力量的成长
3.中国崛起——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1964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72
1967
1971
1970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尼克松访华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1972
中日建交
三、群雄崛起——多极化力量的成长
(1)万隆会议:1955年,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举行,由此诞生了体现和平共处原则的“万隆精神”。
(2)不结盟运动:是在万隆会议的基础上形成的,与万隆会议一起,是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重要标志。
铁托
不爱坐飞机的总统——铁托
南斯拉夫总统铁托是不结盟的主要创始人。为了取得新兴国家的理解和支持,他在10年间访问了30多个国家。由于他不喜欢乘坐飞机,因此他最初出访时是乘坐游艇。可后来要去的国家越来越远,他也不得不改坐飞机了。
4.第三世界的兴起——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不结盟运动的会标
三、群雄崛起——多极化力量的成长
5.影响:对美苏两极格局造成了有力冲击。
万隆会议的召开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④第三世界的兴起
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
中苏关系破裂
②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拥有“两弹一星”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③中国复兴
欧洲共同体的成立
日本经济“起飞”及其要成为“政治”大国的追求
①西方阵营逐渐分化
材料:美国不再是从经济角度来说的世界头号国家,超群的世界强国,也不再仅仅有两个超级大国,当我们展望今后五年、十年或许十五年的时候,我们会看五个强大的超经济力量,它们是:美国、西欧、苏联、大陆中国,当然还有日本。……这意味着,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不久所处的地位相比,美国遇到我们连做梦也没有想到的那种挑战。 ——尼克松,1971年
三、群雄崛起——多极化力量的成长
四、骤然崩塌——两极格局的瓦解
1989年
波兰、匈牙利发生政变
柏林墙被推翻
1989年11月9日
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等前社会主义国家都发生了剧变
8·19事件戈尔巴乔夫被宣布不能履行总统职务
1991年
1991年12月26日
苏联正式解体
南斯拉夫解体
1.东欧剧变
2.苏联解体(1991.12)
(1)原因
①根本: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弊端。
②直接: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
③外部:东欧剧变和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2)影响:标志着冷战结束,美苏两极格局崩溃。
1991年12月25日19时32分
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降落
四、骤然崩塌——两极格局的瓦解
【思考1】两极格局瓦解的原因
(1)多极化趋势冲击了两极格局
(2)美国战略防御计划企图拖垮苏联
(3)苏联的退让和妥协
(4)苏联解体(直接原因)
【思考2】冷战的影响
(1)消极
①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形成了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的局面。
②政治上,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分裂为两个敌对的阵营,国际关系严重恶化。
③经济上,严重阻碍了世界经济发展。
④军事上,美苏两国长期军备竞赛和地区竞争,导致世界局势长期动荡。
(2)积极
①美苏两国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②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共存中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③促使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不结盟运动兴起,第三世界由此崛起。
④美苏双方争夺在军事、科技等领域的优势,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四、骤然崩塌——两极格局的瓦解
当今世界格局
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目前是“一超多强”。
美苏争霸结束了,美俄关系依然紧张;冷战结束了,冷战思维依然存在。
材料:关于人类文明发展取向和制度选择的意识形态冲突已经随着苏联退出历史舞台而告终结,因为“自由民主已克服世袭君主制、法西斯与共产主义这类相对的意识形态”,于是自由民主成为“人类意识形态进步的终点”和“人类统治的最后形态。”
——据 费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
弗朗西斯·福山
【合作探究】世界格局的演变
雅尔塔体系是指美苏两国按照二战后期召开的一系列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的国际关系体系。
“冷战”则是指二战后美国为遏制苏联、对抗共产主义而采取的除战争以外的一切对抗形式。
两极格局是指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对抗。
01
维也纳体系
以欧洲为中心
1815年制裁拿破仑的维也纳会议后形成
02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战后建立
动摇了欧洲为中心的体系
03
雅尔塔体系
两极格局
1955年确立两极格局
04
多极化趋势加强
一超多强
本课小结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