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共18张PPT)--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共18张PPT)--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23 10:04: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穿到唐朝当大官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李黑本是一名21世纪的高中生,他酷爱历史,沉迷穿越小说,尤其向往唐朝,时刻梦想着自己能够穿越到唐朝。或许想法实在太过强烈,终于有一天,李黑睡着后,灵魂来到了一位唐朝名唤李黑的人身上......
李黑一觉醒来,发现周边已经不再是自己熟悉的21世纪,而是如同书中和电视剧中描绘的古代,“难道我真的穿越到了唐朝!”李黑非常激动。
李黑来到唐朝已经有一段时间,他发现这具身体的原主虽与自己同岁,却是一位天赋异禀的读书人,熟读经史,小小年纪已经是一名举人了,原主家庭耕读传家,虽小有薄产,但还从未出过做官的人,但家中地产也足够供养他读书。
李黑决定,他要在唐朝考科举,做大官,光宗耀祖,也不算白白穿越一次!
十年后,李黑终于考中了进士,与他一同考中的,还有那位年近五十的诗人孟郊。李黑想到,还好自己是到了唐朝,要是再早些,自己这样的家世出身,哪还有入朝做官的机会呢......
选官制度的变化: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
九品中正制
创立:曹魏时期,按中正官评定等级授官
背景:1、汉末社会动荡,人口迁移频繁,察举制失去社会基础;2、地方士族操控选官制度,干扰人才选拔。
选拔方式:品评官(中正官)评定、推荐
选拔标准:家世、品德、才能并重
制度影响:积极:初期选拔了大量的人才;将选举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消极:考核标准主观随意,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高门(上品)
寒门(下品)
家世(西晋)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选官制度的变化: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
科举制
背景:1、士族衰落,庶族兴起,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2、统治者需要打破士族门阀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
2、演进:始于隋,唐宋继承完善、元初曾废止、明清僵化、1905年结束。
3、特点:种类繁多;最重进士和明经;管理形式不严;录取人数较少;与社会地位有关
时期 隋文帝 隋炀帝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举措 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 形成 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地位
形成
完善
选官制度的变化: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
意义:
1、扩大人才来源,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阶层流动;
2、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利于社会重学风气;
3、将选人权和官员任命权收归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4、在体现一定程度的公正;
5、标志着选官制度的成熟,被后世沿用,影响深远。
选官制度 九品中正制(曹魏创立) 科举制 (隋朝—1905年) 创新
选官权力 中正官 中央政府 集权
选拔方式 评定授官 分科考试 公开
选拔标准 家世、道德、才能 → 家世 才学 公平
选才范围 较窄(士族为主) 扩大(不限于士族) 开放
科举制与九品中正制对比:
选官制度的变化: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
选官范围:由贵族扩大到平民;
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演变为学识才能;
选拔方式:地方评论推荐变为考试选拔;
选拔形式: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公平、公正、客观的原则;
选拔权力:由地方转向中央,中央集权加强。
又过了十年年,三十多岁的李黑终于做到了户部侍郎,这可是一个掌管天下户籍和财经的机构,而他的顶头上司户部尚书已经快到了告老还乡的时候了,李黑当然要好好珍惜这次机会,没准等老尚书告老还乡后,户部尚书的职位就轮到自己了......
中央官制的变化:三省六部制
1.渊源:
西汉时期,设立中外朝制度
魏晋南北朝,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
2.确立:隋文帝创立三省六部制。
3.完善:
唐太宗时常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
设立政事堂,提高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
政事堂
(中书门下)
皇帝
中央官制的变化:三省六部制
1、相权三分:中书省制定法令,门下省审核法令,尚书省执行法令。这样互相制衡,从而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2、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由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三省分工合作,提高了行政效率。
3、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节制君权,弥补君主才干之不足。
1、分割相权,三省相互牵制,相权被分割,有利于加强皇权。
2、三省之间互为补充,集思广益,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
3、三省六部作为一种常设制度,标志着官僚政治的成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
三省六部制特点(创新):
制度影响:
中央官制的变化:三省六部制
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演变及趋势:
时期 政权组织 权力分配 趋势
西汉 武帝前 三公九卿制 丞相集决策、行政、用人、审议和司法于一身。 ①皇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衰弱;
②分工明确,行政效率提高,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益完备。
武帝后 中外朝制 中朝决策,外朝执行。
东汉 三公和尚书台 三公荣誉,尚书台掌决策和行政。
魏晋南北朝 尚书、中书、门下形成三省 三省共同辅助决策。
隋唐 三省六部制 中书起草诏令、门下封驳审议、尚书执行。
年迈的户部尚书即将致士,尚书之位必将在李黑与另一位户部侍郎之间选出,眼下就有一件棘手的事情,谁如果能出色完成,那户部尚书的位置就是谁的了,这件颇为棘手的事情就是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由中书门下新颁布的赋税制度:两税法。
李黑深感前路艰难,但还是决心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完成任务......
赋税制度的变化:从租调制到两税法
税指封建国家依据其颁布的法律向臣民征收的部分实物或货币
地税:以土地为依据的田租
丁税: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
税=地税+丁税+杂税
役指臣民为国家提供的义务劳动,包括傜役和兵役
魏晋时期 唐初 780唐德宗
租调制
租庸调制
两税法
赋税制度的变化:从租调制到两税法
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成年男子承担一定徭役。
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
——《旧唐书·食货志》
内容:租:一夫一妇每年纳粟;庸:纳绢或布代替傜役;调:每户每年纳帛或布
影响: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和政府的赋税收入,缓和社会矛盾。
租调制(北魏孝文帝):
租调制与租庸调制都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础上
租庸调制(唐初):
赋税制度的变化:从租调制到两税法
两税法
背景: 唐朝中期,土地兼并导致均田制崩溃,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下降。
内容:
1、征税标准: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
2、征税对象:人口以居住地编入户籍,将客户纳入征税对象;
3、征税原则:量出以制入,即中央政府确定总的税额,分配到各地征收;
4、征税时间:一年分夏秋两次征税。
评价:
1、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财政收入;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2、征税由人口税到财产税,赋税负担相对公平;量出为入;3、重复征税,土地兼并。
赋税制度的变化:从租调制到两税法
赋税制度 征税原则 征税标准 征税对象 征税项目 征税次数
租庸调制 量入为出 人丁为主 受田农民 租庸调及杂税杂役 旬输月送
两税法 量出制入 财产为主 不分主客 户税(货币)、地税 夏秋两季
创新 保证财政 放松控制 扩大对象 简化名目,改变方式 固定时间
时间 赋税制度 标准 趋势
魏晋 租调制 按户征粮纳绢 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步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转变(以两税法为标志),反映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驰。
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两税法)。
税种:由繁杂逐渐演变为简化。
征税形式:由实物到货币。
唐初 租庸调制 以庸代役
唐中期 两税法 按土地和财产收税
明代 一条鞭法 按亩征收银两
清初 摊丁入亩 取消人头税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及趋势:
两税法的创新之处:
在中书门下的指导下,户部官员积极落实,两税法最终推行全国,其中李黑更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件事之后,李黑如愿成为了户部尚书,在李黑看来,只要自己再努努力就是宰相了,李黑幻想着自己站在政事堂与同僚议事的场景,心驰神往......
“起床起床~再不起床,就要凉凉~”,随着闹钟一声响,李黑缓缓睁开眼,原来只是一个梦啊,大梦一场,还得去上学,人生啊......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一个最大的转捩中枢。”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中央政府之组织:结束了上半段历史上的三公九卿制。开创了下半段的尚书六部制
选贤与能:结束了上半段的乡里选举制,开创了下半段的科举考试制
租税制度:结束了上半段的田租、力役、土贡分项征收制,开创了下半段的自由兵役制。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