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课件(共35张PPT)--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课件(共35张PPT)--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23 10:20: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
与文化
《清明上河图》 北宋·张择端
【课程标准】
认识辽宋夏金元时期在经济与社会方面的新变化。
一、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
1.粮食产量提高:宋朝时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有些地方还可以一年三熟;
2.农业经济结构变动:出现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
3.棉花的种植和推广:始于宋朝,元朝得到大力推广,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4.在辽夏金元统治之下,边疆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
【课堂笔记】
《讲谈社中国史》第7卷 p239
“木棉,本出闽广,宋时始传种,种于松江之乌泥泾。” ---万历《嘉善县志》
(二)手工业:
1.制瓷业:
①宋:出现“五大名窑”;
②元:青花瓷和釉里红;
③宋元时,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为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2.矿冶业:
①(北宋)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
②燃料的改进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3.印刷业:宋朝新兴的手工业,推动了文化的普及,进一步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
【课堂笔记】
汝窑

官窑
贯耳瓶
定窑
划花萱草葵瓣口碗
哥窑
葵口盘
钧窑
玫瑰紫大花盆
“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者。”
——(宋)庄绰《鸡肋篇》
元釉里红转把杯
“彭城旧无石炭。元丰元年十二月,始遣人访获于州之西南白土镇之北。以冶铁作兵,犀利胜常云。”
——苏轼《石炭》
泥活字版
北宋毕昇
宋人雕印发行的图书“牌记”选。
宋人的知识产权意识:
宋代的出版商在刊印书籍时,通常要印上版权页——“宋人刻书,于书之首尾或序后、目录后,往往刻一墨图记及牌记”这个“牌记”,载有出版人、刻书人、出版日期、版权声明等信息,类似于今日书籍的版权页。
——引自(清)叶德辉《书林清话》
《清明上河图》仇英摹本上的书坊
(三)、商品经济的发展
商业:
1.商品市场:(宋朝)为大众服务成为商业的主流,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2.边境贸易:宋与辽夏金政权之间,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贸易,民间贸易也相当活跃;
3.货币:商品流通规模扩大,货币需求量剧增,宋朝开始出现纸币——交子;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
海外贸易: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主要外贸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等。
【课堂笔记】
◎南宋、金、西夏榷场分布示意图
草市:乡村地区自为聚落,私相贸易的定期集市,兴起于南北朝,发展于隋唐,入宋后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今朝半醉归草市,
指点青帘上酒楼。"
——(南宋)陆游《杂赋》
南宋李嵩《货郎图》
史料:(东京)朱雀门外除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又北山子茶坊……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史料:而宋之南渡,其利尤溥,自和好后,与金国博易,三处榷场,其岁入百余万缗。
——(明)沉德符《野获编》
《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清明上河图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交子产生于四川,流通地区也主要是四川。四川当时使用铁钱。分量重、价值低。不便于流通和随身携带,特别是给大宗贸易造成巨大困难。据记载一匹罗卖铁钱两万,铁钱两万重一百多斤。于是,纸币交子应运而生。
元代中统元宝交钞
元代鈔法更具現代紙幣特徵:不立期限,不限年月,永久通用;不限地域,通行全國。在元朝最強盛的時候,北盡蒙古高原,西貫中亞,紙幣均通行無阻。元朝制訂了世界上最早、最完備的紙幣制度,紙幣用途廣泛,並有政府各種規定作為保障;紙幣發行權專屬於中央政府,由中央統一規定發行和管理制度。
交子出现是商业发展的表现。它的使用便利了商业活动,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北宋·交子
南宋·会子
◎海上丝绸之路向外运送瓷器时失事的南宋古船——南海Ⅰ号
◎宋代对外贸易路线图
南海一号
广东省阳江海域的宋代商船, 30米长10米宽,是目前发现的最大的宋代船只。小规模试掘后打捞出文物4000余件,而根据探测情况估计整船文物可能达到6万至8万件。
城市的繁荣:
1.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
2.元朝杭州,被称为“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
3.元大都是当时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课堂笔记】
清明上河图流动勾栏
城市的娱乐生活:勾栏瓦舍
元朝大都
宋元时期的商品经济繁荣的原因。
思维拓展
1.农业、手工业的发达,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国家相对统一,交通便利;
3.经济重心南移促进了南北商品交流;
4.政府商业政策的放松。
宋太宗下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税”。 宋仁宗景祐年间,对屡禁不止的“侵街”现象让步,允许沿街开设商店。
宋以后城市面貌的变化:
思维拓展
一、城市类型和职能:以政治、军事为主到商业、经济职能逐渐加强;
二、城市空间分布:城市分布重心由北向南转移,城市内部坊市界限打破;
三、城市人口结构和数量:城市人口数量大幅度增长,市民阶层兴起;
四、城市人口文化结构:商品经济的活跃,开放的社会文化氛围,酝酿出全新的市民文化;
五、人口流动趋势: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向工商业人口流动;
六、城市网络体系:商品经济发达地区各级城市、市镇市场网络体系逐渐形成。
经济重心南移
(一)原因:
1.北民南迁,为南方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2.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蕴含发展经济的巨大潜力;
3.北方战乱频繁,社会动荡;
4.南方社会相对稳定,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
(二)概况:
1.魏晋南北朝:南方得到初步开发;
2.唐中叶后:南方经济渐渐超过北方;
3.北宋: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已定型;
4.南宋: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5.元朝: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
【课堂笔记】
“苏湖熟,天下足”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宋史》
国家的财政收入依靠南方
(三)规律:
1.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2.由内地向沿海逐渐转移。
(四)影响:
1.推动了南方沿海城市和海外贸易的发展;
2.吸引北方人口进一步南迁,南方人口迅速膨胀;
3.带动了文化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
4.促进了民族融合。
局限:导致南方某些地区的过度开发,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历史趣闻】两宋时期的全国Ⅰ、Ⅱ、Ⅲ卷
北宋后期,科举考试采取南北分卷的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分别考试,单独录取,以维持南北地区间取士人数之大体均衡。明宣德年间,科举考试正式实行南北分卷录取制度:应天及苏、松诸府,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广东归入南卷;顺天、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归入北卷;一些文化较落后、士子登第困难的地区归入中卷。每录取百人,南卷取55人,北卷取35人,中卷取10人。
思考:如何认识北宋科举考试中南北分卷的做法?
1.体现了经济发展对文化教育水平的带动作用
2.从南方考生来看南北分卷不是完全公平,但是站在统一国家全局的角度看,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
【课堂笔记】
宋元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
思维拓展
总体特点:宋元时期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主要表现:
1. 农业、手工业大发展。宋朝的农业及手工业中的印刷业、造纸业、丝织业、制瓷业均有较大发展
2.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南方经济发展并超过北方,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3.民族之间贸易加强。宋与辽、金、西夏的"榷场"贸易;元统一后各民族之间的贸易。
4. 海外贸易发达。政府鼓励海外贸易,海上丝绸之路发达。
5. 商业繁荣。纸币的出现和推广,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商业活动;坊市制度被打破带来的沿街开店,营业时间的不受限制。
二、社会的变化
1.宋朝:
(1)门第观念淡化;
①科举制更加强调公平竞争,平民士人易于从政;
②婚姻择偶以政治、经济地位为重。
(2)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贱民阶层显著减少,租佃制盛行,人身关系逐渐契约化。
(3)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①不干预土地买卖;(“不抑兼并”)
②放松对社会流动和日常生活的限制。
2.金元时期,上述变化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逆转,但从长时段来看,发展趋势没有大的改变。
【课堂笔记】
“释其耒耜而游于四方,择其所乐而居之。”——(宋)苏轼:《策别安万民》
“自今人家佣赁,当明设要契”——(宋)马端临编撰:《文献通考·户口考》
“取士不问家世,
婚姻不问阀阅”
百姓可自由迁移
契约观念增强
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社会流动性加强
宋朝土地买卖契约残片
由贵族社会向平民社会转变
平民化
平等化
自由化
三、儒学的复兴

(一)背景:
1.内部问题:儒家学说日益僵化;
2.外部挑战:受佛教、道教冲击。
3.北宋中期起,一批学者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
内容:
挖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内涵,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希望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
张载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北宋·张载
(二)兴起:程朱理学:
1.代表人物:①北宋:程颢、程颐;②南宋:朱熹。
2.主要观点:
①宇宙观:“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也称“天理”;
②人生目标:“存天理,灭人欲”,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
③认识论:“格物致知”。
3.特点:
①注重抽象思维;
②带有客观唯心主义倾向。
程颢
程颐
朱熹
理学的集大成者
朱熹注解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从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宋]朱熹《朱文公文集》
“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体现在人类社会就是儒家的伦理道德——三纲五常。
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朱文公文集》
问:“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为人欲?曰:“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朱子语类》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朱熹:《大学·第六章》
人生观:“存天理,灭人欲”。
认识论:“格物致知”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清·戴震
“人或有居孀贫穷无者,可再嫁否 ”曰:“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此说。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二程遗书》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
4.历史影响:
①适应了统治阶级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
②注重个人修养和内心反省,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局限:维护尊卑等级观念,形成重男轻女、重礼轻法的观念等,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了人们的自然欲求。
【课堂笔记】
翻开历史一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鲁迅
四、文学艺术和科技
(一)宋词:
1.兴起:唐朝后期出现,宋朝进入鼎盛时期。
2.特点:句子长短不等,可配乐歌唱,根据乐谱分为不同的词牌,各有固定格式。
3.代表:
①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②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
【课堂笔记】
豪放派:风格豪放激愤,气势宏伟,内容以记事、说理为主,表达内心感慨。
婉约派:风格委婉含蓄,细腻感人,内容以叹咏个人身世、写景抒情为主。
(二)元曲:
1.形成:宋朝出现,元朝繁荣。散曲与元杂剧合称为元曲。
2.散曲:比词更灵活、更通俗,更加适合市井演唱的需要。
3.杂剧:标志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
“元曲四大家”:
①关汉卿:《窦娥冤》;②郑光祖:《倩女离魂》;
③马致远:《汉宫秋》;④白朴:《梧桐雨》。
【课堂笔记】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清明上河图》中的勾栏
(三)话本:
宋元时期,城市中说书演出非常盛行。说书底本称为话本,实际上就是早期的白话小说。
(四)宋元书法、绘画
1.书法:
(1)特点:追求个性,不拘法度;
(2)代表:
①宋代书法四大家: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
②元朝:赵孟頫。
【课堂笔记】
宋代说书人
《黄州寒食诗贴》苏轼“天下第三行书”
◎(元)赵孟頫《汉汲黯传》
2.绘画:以山水画最为突出,不强调写实,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
【课堂笔记】
(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局部)
南宋马远《寒江独钓图》
八大山人《孤禽图》
马远《踏歌图》
北宋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风俗画
(五)宋朝文化高度繁荣的原因
1.政治:①政治局面和社会环境相对安定。②统治者实行重文轻武政策,重视教育。
2.经济:经济高度发展。
3.文化:私人讲学书院兴起,宋朝科举取士条件放宽,取士人数增加。
4.社会: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对文化的需求增加。
5.科技:印刷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6.民族关系:各民族之间相互交融、相互学习。
【课堂笔记】
科技
(一)三大发明在宋朝基本成熟
1.印刷术:雕版印刷术已相当普及,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2.火药: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由燃烧型火器逐步发展为爆炸型火器和管型射击火器;
3.指南针:用人工磁化的方法造出的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
【课堂笔记】
铜火铳
指南鱼
4.影响: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其它成就:
1.北宋沈括所著《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
2.元朝郭守敬设计和监制多种天文观测仪器,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编定新的历法《授时历》;
3.元朝农学家王祯编撰的《农书》,集北方和南方的农业技术于一体,其中关于农业工具的记载尤为丰富。
【课堂笔记】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这三种东西曾经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的面貌和状态。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五、少数民族文字
(一)辽朝:先后创制契丹大字、小字。
【课堂笔记】
契丹小字《大金皇弟都统经略郎君行纪》是现今发现的唯一汉字与契丹小字对译的文字。
契丹大字“泰皇万国”大钱
(二)金朝:创制了女真文字。
金朝:在科举中开设女真进士科,用女真文字答题。女真文创制于12世纪金国建立后不久,与汉字同为官方文字。13世纪金亡于蒙古人之手后仍在部分女真诸部中使用至15世纪中期,后为满文所取代。
【课堂笔记】
(三)西夏:西夏文通过出土文献大量保存下来。
西夏文
西夏文刻的《孙子兵法》
【课堂笔记】
(四)蒙古:
1.畏兀体蒙古文;
2.八思巴字,是汉语拼音化的最早尝试。
《元朝秘史》书影
八思巴字《百家姓》
【课堂笔记】
1345年西夏文石刻“陀罗尼”拓片局部
西夏
畏兀体蒙古文书法作品
蒙古
1314年附注汉文的八思巴字“教士墓碑”局部
元朝
1224年女真文“进士题名碑”拓片局部

1114年契丹大字“耶律习涅墓志”拓片局部

1101年契丹小字“辽道宗哀册”拓片局部

感 谢 观 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