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课件(共28张PPT)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课件(共28张PPT)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23 10:21: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明朝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2.通过了解明朝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你对明朝有何印象?明朝如何建立?
朱元璋头像
开局一个碗、结局一根绳!
明朝的建立
背景:元朝末年,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
时间:
国都:
标志:
疆域:
1368年朱元璋(明太祖)
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明成祖时迁都到北京)
北控蒙古、西有西域、东北征服了女真族、西南方管辖西藏,并在青藏地区设有羁縻卫所,明代极盛时国土面积约达一千万平方公里。
明军攻占大都
1644年,农民军首领李自成攻占北京,明思宗(朱由检)崇祯皇帝,自缢,明朝灭亡。

皇帝
地方
布政司
民政、财政
都指挥使司
军政
按察司
监察、司法







皇帝
中书省:宰相






地方:行中书省
(行省)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废丞相,设内阁;废行省,设三司
想一想,朱元璋为什么要废宰相制度?
思考1:对比图片,元朝至明朝中央机构最大的变化体现在哪儿?
材料1:胡惟庸(丞相)越发猖狂,他贪污受贿,排挤任何不服从他的人,甚至敢于挑战朱元璋的权力,私自截留下属的奏章,官员升降,处决犯人,都不经过朱元璋的批准。
一.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1.废丞相:
根本原因:
相权过大,严重威胁皇权
直接原因:
“胡惟庸”擅权乱政
材料2:“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
材料3:据统计,洪武十七年(1384年)9月14日至21日,朱元璋平均每天要处理奏章207件,411 事。
思考2: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有何影响?
影响:
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大大加强了皇权。
但皇帝政务繁多,力不从心。
材料3:明成祖在位时,选拔一些文官到皇宫内的文渊阁值班,充当秘书,从而形成“内阁”,其官员称为某殿或某阁大学士。
设内阁
废相·设内阁
皇 帝
吏 部
户 部
礼 部
兵 部
刑 部
工 部
内阁
性质:
常设的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
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思考:内阁首辅=宰相吗?
2.设内阁:
设内阁,
作为常设的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
内阁大学士拥有票拟权
深得皇帝信任,权利很大,
被比喻为宰相
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太祖
成祖
宣宗
神宗
(时期)
O
1
明内阁政治地位演变图
2
3
4
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称为“批红”。
(明代往往由宦官代行)
明朝中后期,有的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权力很大,被比喻为宰相。
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宰相制 内阁制
相似 不同 决策权
权利来源
皇权影响
拥有决策权
“票拟”是否被采纳求强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法律赋予
一定程度制约皇权
皇权强化的产物
宰相制VS内阁制
无决策权
内侍机构,大小取决于皇帝
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魏忠贤
一.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3.宦官专权:
明朝皇帝担心内阁变成事实上的宰相,威胁皇权,于是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万历皇帝二十四年不上朝,从宪宗到熹宗前后竟有一百六十余年没有召见大臣,这就使太监的权力越来越大。
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还负责提督东厂和控制锦衣卫。
实质:君主专制的强化
东厂腰牌
司礼监
内阁
二. 明朝的中外交往的新变化
“欲耀兵异城,示中国富强”。
时间早、次数多、规模大、范围广
1、郑和下西洋
为什么能?
制度、统治者、国力(经济、军事、技术)
……
成祖…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明史·郑和传》
(1)概况:七次出海,30多个国家
(2)地位: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
(3)目的:宣扬国威
(4)影响:
①积极: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②消极: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未能持续。
1、郑和下西洋
二. 明朝的中外交往的新变化
1、郑和下西洋 后来......
材料1:明朝奉行“厚往薄来”政策,对竭诚朝贡者“皆倍偿其价” …… (郑和下西洋)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计算)。”
——《明史》
材料2: 16世纪中叶,随着欧洲殖民主义“航海大发现”的扩展,葡萄牙人到达中国东南沿海一带。1553年,葡萄牙人以“借地晾晒水浸货物”为借口,通过向明朝官员行贿,获准在澳门半岛暂时居住。
1624年荷兰入侵台湾南部,先在安平建城设立军事据点,逐渐扩大侵略范围。1642年荷兰在与西班牙军队的战斗中获胜,迅速扩张侵略范围,势力扩张到台北的基隆和淡水一带……
中方:财政不济,未能持续,错失与世界接轨的机会。
VS
西方: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积累原始资本,发展资本主义。
【补充】朝贡贸易
所谓朝贡贸易,即入贡国家、少数民族表明臣属于中国,将自己的奇珍异物以贡品的名义进献给中国皇帝,中国再将丝绸、金银、瓷器等以“赏赐”的名义回赠给“入贡国”。——《中国对外贸易史教程》
特点:
厚往薄来,倍偿其价;
不以经济获利为目的
三. 明朝边防的新变化
2.沿海边防
倭寇骚扰
政府厉行海禁
倭患猖獗
戚继光抗倭
前期:
后期:
西方殖民者入侵
台州九战九捷
基本平定东南倭患
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西方殖民者入侵
荷兰人:占据台湾岛南部;
西班牙人:占据台湾岛北部,后被荷兰人逐出台湾。
1662年,郑成功率军将荷兰逐出台湾,收复台湾
葡萄牙人:获取在濠镜澳的居住权;
1887年,葡萄牙与清政府《中葡和好通商条约》占领澳门。
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驶主权。
欧洲殖民者
修长城、战争、册封 、互市
蒙古族
女真族
藏族
倭寇
设奴儿干都司、册封
册封、设立行都指挥使司
有何共同之处?
恩威并施 因俗而治 多元一体
有何具体方略?
三 明朝的内陆
边疆经略
影响:维护了边疆地区的稳定,促进民族交融,
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满洲崛起,明清易代
16~17世纪:
1616:
1635:
1636: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
皇太极改女真族为满洲
努尔哈赤称汗,国号金
1644:多尔衮入关,打败李自成,迁都北京。
皇太极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大清
与此同时: 1644年,农民军首领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随即攻占北京,明思宗自缢,明朝灭亡。
1664年(康熙年间)
清朝基本消灭明朝残余势力,确立了在全国的统治。
1664年(康熙年间)
清朝基本消灭明朝残余势力,确立了在全国的统治。
明朝边疆地区的治理
边疆地区的含义:王朝统治较为边远的,薄弱的地区或地带
边疆治理理论:因俗制夷,羁縻政策
羁縻政策
“羁”就是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
“縻”就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以抚慰。
基本保持少数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管理机构,任用少数民族地方首领为地方官吏,除在政治上隶属于中央王朝、经济上有朝贡的义务外,其余一切事务均由少数民族首领自己管理。
根据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点,采取不同的统治措施。
探究:对比明朝经略边防的措施,你有何发现?为什么统治者会如此经略边防?
原因:
传统观念影响;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海权意识淡薄;
不了解世界形势。
重视内陆边防,忽视沿海边防
清朝统一:
清朝摄政王多尔衮统军进入山海关,
镇守山海关的明军将领吴三桂降清,
引清军入关,联合打败李自成,进占并迁都北京。
此后又经过20多年的激烈战斗,清朝将农民军余部和南方的明朝残余势力逐一击败,确立了在全国的统治。
明朝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
②直接: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反抗斗争
③主观: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盲目自大。
④客观:西方殖民势力已经东来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中国
14C
15C
16C
17C
明朝建立
西方
郑和下西洋
新航路开辟
西方殖民者入侵
殖民扩张
满洲崛起
明清易代
英国革命
清朝建立
文艺复兴
全球视野下的明朝统治与明清易代
经略内陆边疆
强化皇权
专制主义强化VS民主政治发展
农耕文明鼎盛VS工业文明兴起
重视内防VS忽视海防
盛世VS危机
“我们要准确把握国际形势变化的规律,既认清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又看到前进道路上面临的风险挑战,未雨绸缪、妥善应对,切实做好工作。”
——摘自习近平在2018年6月22日至23日召开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以史为鉴,未雨绸缪
(一)时间:1368—1644
(二)内容
1.明朝的政治制度的变化
2.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3.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元灭明兴
废丞设阁
宦官专权
郑和下西洋
倭患
早期的外来侵略
边疆的治理
明灭清兴
明朝的内政
明朝的外交
明朝的内政
课堂总结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