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8张PPT)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与战后世界秩序
目 录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课 标 要 求:
通过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
重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的背景以及一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
国际秩序指的是国际社会中主要角色围绕某种目标和依据一定规则相互作用形成的运行机制,它表现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位置和顺序,具有相对稳定性。包括国际经济秩序和国际政治秩序。
帝国主义与世
界大战的酝酿
(一战背景)
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加大对外扩张,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到一战爆发前,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非洲被完全瓜分沦为殖民地;亚洲除日本外都沦为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1870年 1913年
英美德法四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比重的变化
(1870) (1913)
列强经济发展不平衡,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1913年—1914年,主要帝国主义列强之
间的经济实力及其占有殖民地的对比情况
占世界工业总 产量(%) 殖民地面积 (万平方千米) 殖民地人口
(万人)
英国 14 3350 39350
沙俄 2.6 1740 3320
法国 6 1060 5550
德国 16 290 1230
日本 1 30 1920
美国 38 30 970
列强经济实力和所占殖民地出现严重的倒挂
“德国人向自己的一个邻国让出陆地,向另一个邻国让出海洋,而给自己只留下一钱不值的天空,这样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们也要给自己争取一块光明之地、争取一块阳光下的地盘。”
——德国外长皮洛夫
新兴资本主义国家德国向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发起挑战,企图重新瓜分殖民地和争夺世界霸权。
欧洲三大矛盾对立 两大军事集团形成
法
英
俄
意
德
奥
争夺突尼斯
争夺巴尔干
普法战争
争夺巴尔干
争夺世界霸权
1904
1907
1892
1879
1882
三国同盟
三国协约
贸易摩擦
欧洲三大矛盾对立 两大军事集团形成
法
英
俄
意
德
奥
争夺突尼斯
争夺巴尔干
普法战争
争夺巴尔干
争夺世界霸权
1907
1882
三国同盟
三国协约
贸易摩擦
进入20世纪,军国主义思潮、极端民族主义思潮在欧洲严重泛滥!
军国主义,是指整个国家机体投入到军事扩张中,即使文人政府会直接或间接受军人控制,军事主义思想会扩散于政府及社会上,不论内政外交都以军事扩张为主。进行战争被认为是国家的正当权利,相信战争是最后解决争端问题的办法。各国纷纷扩军备战,展开军备竞赛。
极端民族主义,是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鼓吹“民族优越论”,宣称对外扩张是民族利益所在,国民要对国家绝对效忠;声称本民族利益受到外国威胁,煽动民众的仇恨情绪,鼓噪用武力“自卫”,动员民众支持战争。(德“泛日耳曼主义”俄“泛斯拉夫主义”)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科技成果被广泛地运用于军事领域,发明了一系列新式武器,如潜艇、飞机、坦克、重型火炮、 毒气等,战争突破以往以陆地为主的限制,扩展到海底和空中。新的交通手段以及通讯手段使得战争能够在更大范围内进行。
一战中投入使用的德国飞机
一战中德军的重炮(240毫米口径)
德国潜艇
一战中英军发明的坦克
一战导火线 —— 萨拉热窝事件(1914.6)
欧洲的火药桶—巴尔干半岛
奥匈帝国的皇
储斐迪南大公
塞尔维亚的民族
主义者普林西普
萨拉热窝
奥匈帝国皇储在萨拉热窝被刺杀,点燃了一战的战火……
被刺杀前斐迪南夫妇在街头巡游
普林西普刺杀斐迪南大公后被捕
普林西普向斐迪南大公夫妇开枪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学67)
列强为夺取更多的殖民地,大肆对外扩张,掀起最后瓜分世界的狂潮
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彼此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实力对比与所占殖民地数量出现倒挂在争斗中矛盾重重
欧洲列强结成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
展开疯狂的军备竞赛
军国主义、极端民族主义思潮在欧洲严重泛滥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根本
原因
主要
原因
科技成果应用于军事领域
萨拉热窝事件
导火线
思考:
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1.客观条件:20世纪初,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世界基本上形成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2.现实因素: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在全球范围内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整个世界。
3.可能条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1.在谈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时,罗素认为,“许多人确实有一种倾向于战争的本能”“许多原因导致战争,但是,随着所有市民欢迎战争爆发,‘受挫的情绪’是战争狂热的主要原因”。罗素的观点( )A.代表了当时欧洲各国的普遍认识B.不符合唯物史观对战争的认识C.反映了当时英国统治阶级的立场D.揭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源
2.英国首相在1898年说:大国的斗争已经不再像1830年或者甚至1860年那样只限于欧洲问题,而是遍布全球问题。这表明当时大国斗争的核心问题是( )A.争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B.争夺世界市场和殖民地C.争夺非洲市场和殖民地 D.争夺亚洲市场和殖民地
课前复习:
B
B
3.下图是一幅反映近代国际形势的政治漫画,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普法战争时两方的针锋相对B.瓜分殖民地时各国的利害冲突
C.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军事结盟集团的对立
D.两大集团形成后,内部完全没有了利害冲突,并结成了稳固的集团利益
C
第一次
世界大战
二
萨拉热窝事件发生后,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发出最
后通牒。 1914年7月28日,在德国支持下,奥匈帝国对
塞尔维亚宣战。此后,德、俄、法、英等相继参战。第
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事件发生后,德皇威廉二世表示,德国全力支持“奥匈对塞尔维亚采取军事行动。”如果俄国干涉,德国将以对“同盟的忠诚”与奥匈共同对俄作战。他叫嚷“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俄、法也在积极行动。 7月20日,法国总统普恩加莱访问俄国,保证履行同盟义务。英国采取了狡猾态度,给德国造成一种错觉,似乎他不愿意立即卷入战争。德国认为,只要英国能暂时保持中立,德军便可以用闪击战打败俄、法。
奥匈帝国对正式塞尔维亚宣战
性质:帝国主义战争。
战争双方的目的均是非正义的。即都是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战的。塞尔维亚属于民族解放的性质,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整个战争的非正义性。
一战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战争?为什么?(/83思考点/学案67)
(1)标志、
(2)性质
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西 线
英、法 PK 德
东 线
俄 PK 德、奥
南 线
奥匈 PK 俄、塞尔维亚
决定性
战场
(1)战线及交战双方
西线战场的三大战役
索姆河战役
马恩河战役
凡尔登战役
(2)第一次世界大战三个阶段战局的演变
阶段 战役或重大事件 影响
第一阶段 (1914年)
第二阶段 1915年 —— 1916年
第三阶段 1917年 —— 1918年
①马恩河战役(首次大战役)
德军速决战计划破产被迫两线作战
②凡尔登战役(最惨烈“绞肉机”)
③索姆河战役(规模最大)
④日德兰海战(德国丧失制海权)
世界大战的战略的主动权转移到了协约国一方
①美、中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
②俄国发生十月革命,退出大战
③德国宣布投降(1918年11月11日)
一战以同盟国一方的失败宣告结束
②日本对德宣战,出兵占领中国
山东青岛,提出“二十一条”
①意大利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形势图
日德兰海战
(1916)
索姆河战役
(1916)
马恩河战役
(1914)
凡尔登战役
(1916)
德军攻势
(1915)
俄军夏季攻势
(1916)
奥匈帝国攻势
(1916)
奥匈帝国攻势
(1914、1916)
索姆河战役
马恩河战役
凡尔登战役
西线战场
三大战役
日本占领胶州湾
凡尔登战役一场战斗后德军尸体遍地
◎索姆河战役中英军使用新式武器坦克
◎日德兰大海战中的英国皇家海军
材料一:欧洲战争刚开始时,美国仍然采取
超脱的态度,奥匈皇储被刺事件在美国几乎没有
引起太大的反应。美国庆幸自己在地理上的超然
位置。一家芝加哥报纸说:“真要感谢哥伦布发
现了美洲大陆。”美国总统威尔逊则呼吁美国人
民“从思想到行动都应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
材料二:到1917年4月美国正式参战前,由
华尔街的银行给予协约国方面的贷款已达到了20
亿美元,而对德国的贷款则只有2700万美元。
(1)材料一反映出美国对欧洲战争采取了怎样的
政策?采取这种政策的优势条件是什么?
(2)材料二与材料一有什么矛盾之处?这种矛盾
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
“中立政策” ; 美洲远离欧洲战场
矛盾:材料一采取超然的态度,宣称不偏不倚;材料二则反映出利用“中立”地位同交战双方做军火生意,并表现出了倾向和支持协约国的态度。
实质:说明美国不甘心置身事外,通过经济手段捞取战争好处,暴露了美国帝国主义国家的本质。
材料三:当时交战双方都已筋疲力尽,此时参战正是好时机。于是,美国便利用德国无限制潜艇战攻击了美国商船为理由,在维护公海航行自由的旗帜下,于4月6日对德宣战。威尔逊在宣战演说中说:“我们乐于为世界的最后和平,为世界各民族的解放,为大小各国的利益作战。我们没有任何自私自利的目的,我们不想征服别人、不为自己索取赔款、不为自愿的牺牲寻求物质上的补偿”。
捞取战利品,夺取战后的世界霸权。
(3)美国后期参战的原因是什么?
其他因素:
(1)传统的历史文化联系
(2)与协约国巨大的贸易贷款联系
(3)俄国二月革命后的战争形势变化有利于同盟国
(4)德国“无限制潜艇战”提供参战契机
美国1917年参战后迅速组建了200万军队投入欧洲战场,大大加强了协约国集团的实力,加速了一战中协约国的胜利。
一战中在前线挖战壕的华工
1917年,中国北洋政府参加一战,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
青岛,中国劳工营准备前往法国,他们将在法国战线的后方从事工作
中国的参战意向和潜在的人力资源还是鼓舞了深陷战争泥潭、死伤惨重的协约国各方。法国福熙元帅甚至说,”华工是世界一流的劳动者,可以成为出色的士兵,在现代武器的炮火之下仍然能保持良好队形。”
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十月革命后,苏俄颁布了《和平法令》,宣布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1918年,苏德双方签署《布列斯特和约》,正式退出战争。有力地表达了人民要求和平和反战的立场,鼓舞了欧洲各交战国人民的反战运动。
十月革命对一战结
束起到了推动作用
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
●1918年9月,协约国发动总攻。同盟国保加利亚、奥斯曼帝国、奥匈帝国相继宣布投降。
●1918年11月初,德国基尔港水兵起义,引发“十一月革命”,德皇威廉二世逃往国外,德意志帝国崩溃。
●1918年11月11日,新成立的德国政府代表在法国贡比涅森林的福煦元帅车厢同协约国代表签署了《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德国正式投降,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集团的失败而告终。
战争的结束:
法军元帅福煦
①同盟国集团在政治经济实力上远弱于英法美等协约国集团。
②德奥两国,尤其是德国长期在东西两线作战,战略上处于不利地位。
③奥匈帝国和德国在战争末期国内矛盾激化,爆发革命和民族独立运动。
一战中德奥同盟国集团战败的原因
探究:
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67)
①一次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促进
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②美国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胜利,标志着两国崛
起,动摇了欧洲在的世界优势地位,开始改变
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③一战给人类带来了沉重的灾难,改变了人们的
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高涨。
影响
战争历时 4年零3个月(1914、7-1918、11)
参战国家 33个
卷入人口 15亿,占当时世界人口的3/4
伤亡人员 1000万人阵亡,2000万人伤残,
经济损失 2700亿美元
战争清单
一战造成了哪四大帝国的分崩离析?诞生了哪些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
四大帝国:俄罗斯帝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独立国家: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匈牙利、南斯拉夫等一系列新兴民族独立国家。
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史上最残忍
的战事之一。在索姆河一役,仅仅在战斗打响的
第一天,英国人就损失了36000多名士兵,创下
了英军单天伤亡的最高记录。
材料二:1918~1919年世界流行性感冒共导
致2200万人失去了生命。在欧洲各国,食物的配
给量极低,人们的抵抗力极弱,因而死亡的人数
也最多。俄国死去40万人,德国有30万人死亡。
材料三:战后,德国物价急剧上涨,面包的
价格竟然上涨了2倍多。对此德国人民上街游行,
抗议物价上涨。有30多万人参加了这次游行,并
进而发展为暴动,上万人被捕入狱。
请用一句话概括战争的影响。
战争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
材料四:战前,欧洲的海外投资额每年高达3.5亿英镑,1913年世界制成品出口的60%来自欧洲的英法德三国。伦敦是世界金融中心。战后,国际金融中心从伦敦向纽约转移, 1914-1918年英国海外投资下降50%,而欧洲制造业下降23%。
材料五:国首相劳合·乔治在1919年3月的一份秘密备忘录中写道:“在工人中间,不仅仅有一种对社会不满的情绪,而是存在着忿怒和反抗的强烈意识,所有现存的政治、社会和经济方面的秩序都受到了欧洲各地广大人民的怀疑。”
材料六:第一次世界大战标志着曾在19世纪十分完全、十分反常地支配全球的欧洲的结束。到大战末时,欧洲的控制已明显削弱,而且正在世界各地受到挑战。
材料七:全社会人心都陷入了怀疑、沉闷、畏惧之中,好像失去了罗盘针的海船迎着风遇着雾,不知道前途怎生是好。
结合上述材料从经济、政治、国际关系、精神等角度概括一战的影响。
(1)经济上,战争使欧洲各国经济遭到重创。
(2)政治上,各国社会动荡,阶级矛盾激化。
(3)国际关系上,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下降。(4)精神上,失去乐观主义,陷入怀疑迷茫。
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独立运动高涨
材料八:一个拯救福音正从东方传来。数百万人死伤和冒着烟雾的废墟使广大民众易于接受进行革命和实现社会新秩序的号召。人们模仿布尔什维克,柏林和布达佩斯都建立了苏维埃。
材料九:战争使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沙皇俄国、奥斯曼帝国内部业已存在的民族矛盾日益加剧,四大帝国相继分崩离析,诞生了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欧洲版图发生巨变。
材料十: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于1926年写道“这场用鲜血覆盖整个欧洲的战争……在距我们遥远的国度里唤起了一种独立的意识。……在过去几年中,人们的观念和亚洲本身都在改变。”
结合以上材料归纳,概括一战的影响。
一战后的
国际秩序
三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战结束后,战胜的协约国在1919年和1921—1922年分别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缔结了以《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条约,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战后帝国主义的国际关系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巴黎和会签署《凡尔赛条约》
(1)形成
①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
②波兰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独立。
③限制美国、英国、日本等国海军军备。
④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但日本在山东保留诸多特权;
⑤各国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
凡尔体系赛
华盛体系顿
在宰割中国、抑制英日的基础上,确立的美国主导的列强在亚太地区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一战后,列强在欧洲、非洲和西亚等地区的形成的国际关系的新秩序。
实质
实质
(2)主要内容
巴黎和会与《凡尔赛条约》
法:
英:美:
日:
意:
建立国联,插手国际事务
推行“欧洲均势”,反对过分削弱德国
彻底削弱德国,称霸欧洲
单独控制中国,称霸亚太地区
得到战前协约国许诺的领土
1919年1月—6月,为谋求世界和平,重建战后秩序,战胜的协约国在巴黎召开国际会议。
战胜国宰割战败国,重新瓜分
世界的分赃会议
与会大国目的
英国首相劳合乔治
法国总理克里孟梭
美国总统威尔逊
《凡尔赛条约》条约内容:
①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向战胜国赔款;重新划分德国版图;裁减德国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
②承认波兰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
③将德国攫取的中国山东的权益转给日本。
巴黎和会与《凡尔赛条约》
一战后德国版图的变化
莱 茵 河
波兹南省全部;东普
鲁士、西普鲁士和西
里西亚省的各一部分
(归波兰、捷克、立陶宛)
石勒疏益格
(归丹麦)
阿尔萨斯、洛林(归法国)
协约国占
领15年
德军不得设防
萨尔区由国联
代管15年;法
国可采煤15年
但泽自由市
由国联代管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德意志帝国版图
划归波兰
莱 茵 河
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
1871—1918年
德意志帝国版图
日本委任统治地
设立国际联盟委任统治地,瓜分德国的海外殖民地
日本委任统治地
英国委任统治地
日本委任统治地
法国委任统治地
华盛顿会议与《九国公约》
1921年—1922年,为缓和战胜国在亚太地区的矛盾,重建亚太地区新秩序,美英日法意中等九个战胜国在美国华盛顿召开国际会议,缔结了《九国公约》等系列国际公约。
《九国公约》等条约内容:
①限制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海军军备;
②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但日本在山东仍保留了诸
多的特权;
③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
略中国的共同原则。
恢复中国对山东的主权,日本将胶州湾德国租借地青岛交还中国,日军撤出山东。
中国将山东全部开为商埠,并尊重日本在山东的既得利益。
胶济铁路由中国赎回,前属德国人的煤矿由中日合办。
——《解决山东悬案的条约》
缔约各国尊重中国的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的完整;
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工商业机会均等的原则;
各国不得在中国谋取特殊权利而损害友邦人民的权利。
——《九国公约》
《五国条约》是现代史上大国之间签订的第一个裁军协议,缓解了大国之间海军军备竞赛,既使美国取得了与英国对等的制海权,又达到了抑制日本实力的目的。
1.一战后,英国的对外贸易联系破坏了,使它不能像过去那样执世界之牛耳,法国在战争中工农业损失严重;德国战败,陷入经济困境。美国在战后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资本输出国,日本经济也获得了极大发展。材料反映了一战
A.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B.动摇了欧洲的经济优势地位
C.使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
D.彻底瓦解帝国主义殖民体系
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这两次会议的共同之处是( )
A.都是为制裁德国 B.消除了欧美列强的矛盾
C.由少数大国操纵 D.都维护中国的国家主权
3.美国企图尝试一件过去从未成功的事,在
《九国公约》的第三条中,所有在中国占有租界的各国政府,承诺不再寻求或准许其国民寻求“任何可能有助于在中国境内任何指定区域依其本身利益建立关于贸易或经济发展之一般性优惠权利的安排”。美国的主要意图是
A.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B.帮助中国减少主权损失
C.实现亚太地区的和平
D.推动国际贸易自由发展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调整了一战后帝国主义各大国之间的关系,缓和了彼此间的矛盾和冲突,使欧洲和亚太地区保持了暂时的和平稳定,军备竞赛得到一定的控制,有利于各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建立在战胜国宰割战败国和被压迫民族、重新瓜分世界的基础上的,是帝国主义强权政治的产物,其内部存在着诸多的矛盾,必然不能维持长久。
战胜国之间、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苏联之间、帝国主义列强与被压迫民族国家之间
2.国际联盟
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性质
(2)由来
美国总统威尔逊
实际上在大战期间,英国爵士布莱斯就提出在战后成立国际组织,进而阻止战争发生。这个理论在美国非常流行,威尔逊总统也深受影响。于是在巴黎和会上,他委托他的欧洲事务顾问爱德华豪斯草拟了一份计划书,以威尔逊式的和平主义精神提出了建立国际联盟的组织方案。这份计划书被称作威尔逊十四点和平原则。
——《人类首次命运共同体的失败》
“为使大小国家都能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必须成立一个具有特定盟约的普遍性的国际联盟。”
——美国总统威尔逊
实质是英法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1919年4月,巴黎和会通过了国际联盟盟约。1920年,国际联盟在瑞士日内瓦正式成立。
国联总部——日内瓦万国宫
国联成立大会会场
国际联盟徽标
(3)成立及宗旨
●国联宗旨:促进国家合作和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
《国际联盟盟约》明确规定:除本盟约或本盟约另有明文规定到外,凡大会或理事会开会时之决议,应得到出席会议之联盟会员国全体之同意。
国际联盟具有两大任务,一是维护世界和平,制止侵略行为,二是关心和处理国际范围的卫生、经济、社会等方面的问题。它在完成后一个任务方面,取得较大成绩,显示了存在价值。
从1920年到1939年,国联理事会受理了66件国际争端,其中有些小国争端得到了迅速而顺利的处理。但对30年代涉及大国的侵略行为,如日本占领中国东北、意大利吞并埃塞俄比亚等,国际联盟却束手无策。
◎讽刺漫画:美国的缺席
这道国际联盟桥是由美国总
统设计的
拱顶石
美国
①国联的“全体一致”原则使其失去了对侵
略行为采取任何有效行动的可能性,无法
制止战争的发生。
②国联是英法维护自己在凡尔赛体系中的既
得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缺乏普遍
性和权威性,不能真正维护和平。
国际联盟是第一个以维护世界和平为宗旨的国际政治组织,顺应了世界整体发展的趋势,在成立初期,对缓解地区冲突、推动国际合作,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为后来联合国提供了经验教训。
评价
进步性
局限性
国联存在众多弊端,使其在制裁侵略、保卫世界和平方面没能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小结:
一、一战原因
(根本、主要、思想、物质、导火线)
二、一战进程
(战线、性质、主要战役、结果及原因、影响)
三、战后国际秩序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内容、评价;国际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