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第17 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第一目 戊戌维新运动
第二目 义和团运动
第三目 八国联军侵华
第四目 民族危机的加深
课文结构
(社会上层改良)
(社会下层革命)
1900年8月,65岁的慈禧太后布衣椎鬓携光绪仓皇出京,在接见怀来县知县吴永时竟放声大哭:“予与皇帝连日行数百里,竟不见一百姓,官吏更绝迹无睹。”哭罢,又告诉吴永路上苦状:途中口渴,命太监取水,有井无打水之器具,或井中浮有人头。昨夜无处安睡,只找到一条板凳,与皇帝贴背达旦。
一、戊戌维新运动
1.背景:
甲午一战,日本以彻底的西学打败了中国不彻底的西学。这一事实非常雄辩地为西学致强的实效做了证明。在这一特定背景下,日本的榜样被有志于维新改良的人们放大了,洋务运动几十年间陆续出现的变法终于一步一步转化为一场社会变革运动。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马关条约》签订
瓜分狂潮
公车上书
《马关条约》签订,民族危机加深; 2.序幕:
公车上书
康梁在北京组织强学会,
创办《中外纪闻》
梁启超在上海创办《时务报》-----当时影响最大的维新报刊
——
康有为在广州创办万木草堂
严复译著《天演论》
创办《国闻报》
开堂讲学,聚集改革力量
著书立说办报,寻找变法依据
北京
天津
广州
上海
一、戊戌维新运动 1.背景 2.序幕 3.发展
宣扬西学 变法图存
在孔子儒学的旧瓶子中
装入民主平等的新酒
(思想界的大地震)
康有为:
《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
—奠定了变法的理论基础
反映了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保守性
一、戊戌维新运动 1.背景 2.序幕 3.发展 4.高潮:百日维新 5.失败:戊戌政变 6.评价
颁布新法
政治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裁撤闲散衙门和冗员
经济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
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文教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军事 裁汰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百日维新: 1898年6月11日,光绪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开始。
戊戌政变:慈禧囚禁光绪皇帝,康梁出逃海外;
戊戌六君子被杀, 措施仅保留京师大学堂。
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人参政,
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增强军事实力
有利于西学的传播
在一定程度上冲击旧官僚体制,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和传播新思想。
一、戊戌维新运动 1.背景 2.序幕 3.发展 4.高潮 5.失败 6.评价 7.失败原因
“若从历史来看,康有为能成就这一番大事业也属偶然。康的团体,即康党(注:维新派),是一个很小的团体,支持者也不多,力量应当说是很小的。......
戊戌变法的失败,当然是由于慈禧太后的政变,但我仍然能够感到,根据康有为派的政治力量,按照康有为的政改方案,若慈禧太后未在八月初六发动政变,他们似乎也不可能走得很远.....”
—— 茅海建《从甲午到戊戌:康有为<我史>鉴注》
败局早已确定
没有严密组织
二、义和团运动 1.原因 2.口号:“扶清灭洋”
《马关条约》签订以后,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原因:
如何评价“扶清灭洋”
与清政府协同作战,争取部分爱国官兵
强烈的
反帝爱国
对清政府的阶级本质缺乏认识,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
( 毓贤、袁世凯 对义和团 先抚后剿)
明显的
盲目排外
反映农民阶级的落后性
二、义和团运动 1.原因 2.口号 3.评价
材料一:八国联军的统帅瓦德西如此评价义和团:
“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材料二:周恩来在1954年更明确指出:“义和团运动正是人民顽强地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表现”。
材料三:“挑铁道,把线砍,旋即毁坏大轮船。
……一概鬼子全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
——义和团揭贴
1.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迫使列强改变侵华方式。
(扶植傀儡政权,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2.具有反帝爱国倾向,展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
积极性:
存在盲目排外行为,没有先进阶级领导,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
局限性:
义和团的失败原因:
1.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
2.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根本原因)
清政府的策略:
先抚后剿
招抚
铲除
列强的态度:
要求清政府取缔
联合镇压
三、八国联军侵华 (庚子国变) 1.原因: 2.过程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为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维护在华利益。
镇压义和团运动。
北京
天津
大沽
廊坊
(3)1900.06.21慈禧向各国“宣战”;
(4)1900.08中旬北京失陷,
慈禧携光绪出逃西安。
(1)1900.06. 10西摩尔率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发, 在廊坊附近遭到义和团和清军阻击;
(廊坊、杨村阻击战)
(2)1900 06中旬八国联军攻陷大沽炮台,义和团和清军投入天津保卫战;
西摩尔
(八国联军统帅之一)
三、八国联军侵华 (庚子国变) 1.原因 2.过程 3.影响
皇城之内,杀戮更惨,逢人即发枪毙之,常有十数人一户者,拉出以连环枪杀之。以致横尸满地,弃物塞途,人皆踏尸而行。皇城以外地区的情况亦皆如此。
——《庚子大事记》七月二十一日记
三、八国联军侵华 (庚子国变) 1.原因 2.过程 3.影响:
1)东南
互保
2)俄国
乘机
侵占
东北
中央权威式微,地方势力扩张
严重动摇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内 容 影响
赔款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 约9.82亿两
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
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
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惩办“首祸诸臣”,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反帝组织等。
四、民族危机加深 1、签订《辛丑条约》
1901年,清政府与11国签订《辛丑条约》(李鸿章、奕劻)
经济掠夺
外交控制;
国中之国
军事控制
战略威慑
“洋人的朝廷”
李鸿章
(肃毅伯)
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民族危机全面加深
直接侵华→以华制华
四、民族危机加深 1、签订《辛丑条约》
清政府就像列强手中提线木偶一样
逐步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挽救危亡之“国难”
近代重大事件 清政府的表现
鸦片战争 丧权辱国
太平天国运动 剿灭
洋务运动 支持、利用
甲午中日战争 丧权辱国
戊戌变法 阻碍、推翻
义和团运动 先利用后剿灭
八国联军侵华 洋人的朝廷: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启示
革命党者,以扑灭现政府为目的者也。而现政府者,制造革命党之一大工场也。(梁启超《现政府与革命党》)
反清成为时代潮流
一、挽救危亡之“维新” ◆民族资产阶级的探索 政治改制、思想启蒙
二、挽救危亡之“灭洋”
◆农民阶级的自发抵抗
扶清灭洋、启示教训
三、挽救危亡之“国难”
◆国难当头的时代呼唤
八国联军侵华、反清时代潮流
本课小结
课堂小结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戊戌维新运动(1898.6-9)
义和团运动兴起(1898-1900)
公车上书(1895)
序幕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
借口
《辛丑条约》(1901)
东南互保
完全沦为半殖半封社会
资产阶级维新派
农民阶级
背景:甲午战败
瓜分狂潮
过程:上层改良
下层革命
结果:庚子国变
半殖半封
拓展练习一
中国如何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列强侵略
签订 国家
赔款
土地
其它
影响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中英
中日
中与英俄德法美日意奥等11国
2100万银元
2亿两白银
4.5亿两白银
割香港岛
割台、澎、辽
划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区
五口通商
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四口通商
沙市、重庆、
苏州、杭州
允许通商口岸设厂
严禁反帝活动;拆毁军事防线,允许列强派兵进驻沿线要地禁止华北科考5年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五大不平等条约对比简表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中与俄、美、英、法
中与英、法、俄
赔偿英法600万两白银
赔款1600万两
英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
增开十口通商,内河航运权
鸦片贸易合法化
俄国通过《瑷珲条约》抢占东北100余万平发千米土地
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拓展练习二
“中国数年以前,仁人志土之所奔走所呼号,则日改革而已。比年外患日益剧,内腐日益甚,民智程度亦渐增进,浸润于达哲之理想,逼迫于世界之大势,于是咸知非变革不足以救中国。其所谓变革云者,即英语 Revolution之义也。” —— 梁启超《释革》
同盟会政治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革命成为历史趋势
救亡之路在哪里?
小结
西方的冲击
中国的反应
鸦片战争,丧权辱国
开始沦落为半殖民地
英法联军攻入北京,丧权辱国
甲午战争惨败,丧权辱国
半殖民地化加深
瓜分狂潮,八国联军侵华
半殖民地基本形成
清廷无意改革;农民创建太平天国
洋务地主师夷长技,捍卫清政府
维新派变法改制,君主立宪
反清成为时代潮流
半殖民地完全形成
清政府腐朽充分暴露
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