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二战结束前后,社会主义从一国扩展到多国
苏联
东欧8国:
波兰、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
罗马尼亚、南斯拉夫、
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
亚洲4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蒙古、朝鲜、越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阵营示意图
苏联方案
东欧方案
中国方案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
1917 1918 1921 1928 1936 1953 1991
苏俄
建立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苏联模式形成
苏联经济改革
苏联解体
经济建设之路
经济改革之路
(一)阅读课本第122页至124页第一目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二战后苏联发展的成就与问题
2、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和评价?
3、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和评价?
4、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主要内容和结果?
5、苏联解体的原因、过程和启示?
1、二战后苏联发展的成就与问题
成就:①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②相继爆炸原子弹和氢弹
③人民教育和生活水平提高
问题:①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没有变化
②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观
③个人崇拜严重
1953
1964
1985
1991
1982
赫鲁晓夫改革
主要推行农业领域的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主要推行工业领域的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从经济改革到政治改革
共同目的:解决苏联模式的弊端,促进发展
苏联的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内容 成效 不足
经济: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改革注入了某些市场经济成分,取得一定成效。推动了农业发展,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有所增加。 改革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然失调。
政治: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苏共二十大上作秘密报告。 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科学的分析,造成严重的后遗症。
2、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和评价?
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61年4月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宇宙飞船,完成了世界上首次载人宇宙飞行
组1:大规模种植玉米的农民
1955年,玉米的种植面积已达约1800万公顷。但赫鲁晓夫忽略了玉米生长的自然环境——苏联的气候差异较大,北部高纬度的寒冷地区并不适合种植玉米。
后来,不少地方农民播种的玉米一无所获。1963年,62%的玉米地颗粒无收,连人的口粮都无以保证。
组2:垦荒的农民
垦荒运动在初期见效,1954~1960年间,开垦的土地约占苏联全部耕地面积的1/5,全国粮食产量增长50%以上,其中的1/3就由这些新土地提供。
但好景不长,由于缺乏周密计划和科学方法,垦荒导致新垦区发生严重的风蚀和沙暴,土壤肥力耗尽,生态环境破坏。60年代初,垦荒区提供的粮食越来越少,到了1964年,苏联不得不从国外进口粮食。
内容:
①在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②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
③后期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严重
3、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和评价?
相关史料
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评价
勃列日涅夫改革实际上是在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架内,有限地利用市场机制,以行政手段为主,经济手段为辅来管理经济。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在当时曾一度取得了明显效果,促进了苏联经济的发展,使苏联的国家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在其执政时期都达到鼎盛。
积极:前期取得一些成效,军事实
力达到与美国相抗衡水平
消极:
①改革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
效果有限
②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
更加畸形发展
③后期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断
作风日趋严重
④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
生,发展缓慢
①经济: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
②政治: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
③思想:在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多元化”。
放弃社会主义制度
改革成效甚微
思想混乱,民族主义兴起
戈尔巴乔夫
经济改革成效甚微,政治改革造成思想混乱,民族分离主义随之兴起。
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主要内容:
结果:
4、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主要内容和结果?
原因:
④导火线:
①根本原因:
苏联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
②现实原因: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③外部原因: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八一九事件
苏联解体是20世纪发生的最大的地缘政治灾难,对俄罗斯人民来说这是一个灾难。 ——普京
◎戈尔巴乔夫
5、苏联解体的原因、过程和启示?
苏联解体
1990.03
立陶宛率先独立
1990.06
俄罗斯发布主权宣言,其他加盟共和国纷纷效仿
1991.12.23
苏联解体
1991.08.19
几位苏联领导人发动政变,试图阻止苏联分裂,失败(八一九事件)
过程:
八一九事件(又称苏联政变,1991年8月19日-1991年8月21日)是发生在前苏联的一次政变事件。由于戈尔巴乔夫一系列政治上的举措引起了苏共强硬派的不满,亚纳耶夫软禁戈尔巴乔夫并发动政变,取得对苏联的控制。在叶利钦和俄罗斯联邦其他领导人的号召下,戈尔巴乔夫恢复苏联总统权力,政变仅持续三天便宣告失败。
①社会主义建设应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中心。
②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促进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
③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注重执政党的建设。
④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处理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
⑤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保持生机和活力的有效途径。
⑥要警惕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
⑦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课堂探究】思考:苏联解体的启示
启示:
比较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比较项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不同点 时间 1953-1964 1964-1982 1985-1991
侧重 农业 工业 前期经济,后期政治
结果 取得一定成就,最后失败 失败
败因 未改变原有体制,对苏联模式进行修修补补 进行根本性改革,但背离社会主义方向
相同点 ①目的:都为了解决苏联模式的弊端; ②内容:都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 ③结果:都是失败的改革。
(二)阅读课本第124页至125页第二目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6、东欧改革的背景、概况
7、东欧剧变的概况、实质、原因?
6、东欧改革的背景、概况
背景:
①政治:二战胜利前后,东欧各国人民经过艰苦斗争,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
②经济:东欧各国经济恢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③弊端:东欧各国大多采取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东欧的改革概况
国家 措施 结果 局限
南斯拉夫
捷克斯洛伐克
波兰
匈牙利
民主德国
建立社会主义自治制度,通过权力下放,调动地方、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
促进了经济发展;但导致地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尖锐,为国家分裂埋下隐患
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改革党的领导体制;建设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独立制定对外政策。出现“布拉格之春”
苏联出兵,扼杀改革
实施国民经济“五年计划”
经济迅速发展
实施“新经济体制”,优先发展农业和轻工业
国民收入递增,人民消费水平提高,人民群众比较满意
扩大地方和企业经营自主权,国家只下达利润指标
经济稳步增长,经济水平据东欧国家之首
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
概况(1989-1992)
国家 方式
波兰、阿尔巴尼亚 匈牙利、保加利亚
罗马尼亚
民主德国
捷克斯洛伐克
南斯拉夫
相对平稳
流血冲突
合并统一
国家分裂
国家解体
柏林墙倒塌
两德统一
捷克斯洛伐克分裂
南斯拉夫解体
实质: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急剧变化
(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
7、东欧剧变的概况、实质、原因?
东欧的剧变
重点探讨
为何会变?
相关史料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各国的剧烈变化是多种因素促成的。其中,长期以来困扰东欧国家的苏联模式体制的弊端和要求冲破旧体制的改革潮流所构成的矛盾、苏联用强制手段对东欧实行霸权统治和东欧要求民族独立自主所构成的矛盾是酿成东欧变局的历史根源和深层原因,而苏联的戈尔巴乔夫改革是把上述两对矛盾所蕴含的能量释放出来的催化剂,同时,西方国家在这个过程中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①根本原因:东欧各国长期受制于苏联,照搬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②现实原因:东欧的改革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矛盾激化
③外部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西方的“和平演变”
原因
重点探讨
学思之窗:你怎样理解这段话
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几百年间,发生过多少次王朝复辟 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
(1)明确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2)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曲折,是历史发展规律的一部分;
(3)辩证看待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挫折,从中吸取教训促使社会主义更加健康的发展。
(三)阅读课本第126页第三目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8、中国在改革开放前发展的表现?
9、改革开放的开端标志、成就、意义?
8、中国在改革开放前取得了哪些成就?
过渡时期(1949-1956)
①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年中国历史新纪元。
②1953年,一五计划开始实施,。
③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④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政治、经济制度。
《开国大典》油画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三大改造完成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和文革时期(1966-1976)
①成就:取得了包括“两弹一星”和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在内的各个方面的巨大成就。
②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
194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0
抗美援朝战争打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953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首次提出
抗美援朝胜利
一五计划开始实施
1954
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通过《宪法》
参加日内瓦会议
1955
参加万隆会议
1956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1958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
1964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四个现代化伟大目标的提出
1966
1970
1971
1972
1976
1978
文化大革命开始
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中日正式建交
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文化大革命结束,粉碎四人帮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文化大革命”时期
1967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奠基:1949-1978
9、改革开放的开端标志、成就、意义?
开端的标志: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成就
①经济体制改革:以农村改革为突破口,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国际影响力:到2018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位,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接近30%,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
③国内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快速突进;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
意义: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激发着人们的活力和创造力。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人类文明形态,是对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的重大贡献,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1949
第一届全国人大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4
1956
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基本政治经济制度建立
1964
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
1970
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现了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1978
1978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改革开放步伐
1978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4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1992
中共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21
中共十九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17
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强民富
1978
1978
1984
1992
2021
2017
5G毫米波芯片研发成功,打破缺芯少魂。
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
建设中的雄安新区,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
港珠澳大桥通车,粤港澳三地紧密连接在一起。
大兴机场综合交通枢纽集成度、便捷性达世界领先水平。
首艘国产航母“山东舰”入列服役,是国力强盛的标志之一
中国的卫星导航来了,开启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球组网的新时代。
C919成功首飞,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能够制造大飞机的少数国家之一。
中
国
与
苏
联
不同点
苏俄
苏联
新经济政策
五年计划
农业集体化
苏联模式
突破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失败
苏联解体
中国
俄国道路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
文化大革命
一五计划
三大改造
进行社会主义探索
忽视规律
结合国情
改革开放
辉煌成就
经济建设要符合国情,要结合实际,要尊重客观规律
学习
苏联
中国道路
对比:三大社会发展模式
西方模式 斯大林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生产资料所有制 私有制 单一公有制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工业化道路 先轻后重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轻、重协调发展
经济制度 市场经济 体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
农业制度 资本主义大农场 集体化大农庄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课堂小结】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苏 联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东 欧
南斯拉夫最早改革
波兰
匈牙利
民主德国
中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未突破斯大林模式
——背离社会主义道路
苏联解体
国外干涉
国内迷失
东欧剧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