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2024修订) 第一单元 4 古代诗歌四首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上册(2024修订) 第一单元 4 古代诗歌四首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22 19:39:19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4课时)
《观沧海》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理解与鉴赏:理解《观沧海》的意境与语言特色,体会曹操的雄心壮志和对自然的敬畏。
历史背景:了解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包括曹操的生平与时代特征。
语言技巧:分析诗歌的韵律、对仗、意象等语言技巧。
情感体验:通过朗读与分析,体验诗歌的情感与意境。
教学重点
分析《观沧海》的语言特色和意境。
探讨曹操的雄心壮志与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中深邃的意境与象征意义。
体会曹操复杂的情感与时代背景的联系。
教学过程
导入(5分钟)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走进三国时期,通过曹操的《观沧海》,感受他眼中的大海与心中的壮志。你们对曹操有什么了解吗?”
学生:“我知道曹操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朗读与初步感知(10分钟)
学生朗读《观沧海》,注意诗歌的韵律与情感。
详细解读(15分钟)
教师:“谁能分享一下,你从这首诗中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我感受到了大海的壮阔和曹操的豪迈。”
教师解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里曹操通过大海的壮丽景象,表达了自己对宇宙的无限想象与征服自然的雄心。”
历史背景与情感分析(10分钟)
教师:“曹操写这首诗的时代背景是什么?他的情感与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有何联系?”
分析曹操的生平与《观沧海》的创作背景。
语言技巧分析(10分钟)
教师:“《观沧海》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对仗、韵律如何运用?”
情感体验与表达(10分钟)
教师:“现在,请尝试用自己的话,表达你对大海或某一片自然景观的感受,注意运用诗歌的韵律和意象。”
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今天,我们不仅学习了《观沧海》,还深入了解了曹操的内心世界。希望大家能继续探索诗歌的魅力。”
作业布置
诗歌赏析:查阅资料,写一篇关于《观沧海》的赏析,包括作者介绍、诗歌意境、情感表达和语言技巧分析。
创意写作:写一首小诗,表达对自然景观的感悟,注意运用诗歌的韵律和对仗技巧。
板书设计:
诗歌内容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解析:诗人临海而立,壮志豪情,引出全诗。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解析:海面波澜壮阔,山岛巍峨,自然景观的描绘。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解析:生机勃勃的自然生态,展现大地的丰饶。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解析:季节变换,秋风与海浪的动态美。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解析:诗人对宇宙的想象,日月星辰与大海的关联,体现其博大胸襟。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解析:诗人情感的抒发,表达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与个人抱负。
语言特色
四言古体:古典雅致,韵律和谐。
意象丰富:海、山、树、草、风、波、日月星辰,构成壮丽画面。
情感饱满:豪迈、敬畏、赞美,情感层次分明。
历史背景
三国时期:曹操统一北方,诗中流露出的不仅是对自然的赞美,也是其雄心壮志的体现。
文化价值
自然与人文的和谐:《观沧海》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反映了古代文人对自然美的追求与感悟。
个人抱负与时代精神:曹操的豪情壮志,体现了时代精神与个人理想的融合。
《次北固山下》- 王湾(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理解与鉴赏:学生能够理解和鉴赏《次北固山下》的意境和语言特色,体味王湾的思乡之情和旅途的感悟。
情感体验:通过朗读和分析,学生能够体验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增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自然美景的欣赏。
语言技巧:学生能够识别和分析诗歌中的韵律、对仗、象征等语言技巧,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历史与文化背景:了解王湾的生平和《次北固山下》的创作背景,增强对唐代文化和社会的了解。
教学重点
分析《次北固山下》的意境和语言特色,特别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意象。
理解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尤其是王湾对家乡的深切思念。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所蕴含的哲理和情感。
掌握并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和象征,在创意写作中表达个人情感。
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教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过离家远行的经历?在异乡,你最思念的是什么?”
学生:“我思念家里的饭菜,还有家人的陪伴。”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诗歌《次北固山下》,就是唐代诗人王湾在他乡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感受他的情感。”
2. 初读感知(10分钟)
教师:“请同学们朗读《次北固山下》,注意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学生朗读诗歌。
教师:“谁能分享一下,你从这首诗中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我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还有旅途中的自然美景。”
3. 详细解读(15分钟)
教师:“现在,我们来详细分析诗歌中的几个关键句子。比如‘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里描绘了什么景象?”
学生:“这里描绘了宽阔的江面上,风平浪静,船只顺风而行的景象。”
教师:“非常好,这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也隐含了诗人对旅途顺利的期待。再比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句话又蕴含了什么哲理?”
学生讨论。
教师:“这句话表达了时间的流转,新旧更替的自然规律,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感慨。”
4. 语言技巧分析(10分钟)
教师:“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诗歌中的语言技巧。比如对仗和象征手法,你们能找出来吗?”
学生:“‘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对仗,而‘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则使用了象征。”
教师:“对,对仗让诗歌的结构更加工整,而象征则增加了诗歌的深度。”
5. 情感体验与表达(10分钟)
教师:“现在,请同学们试着用一段话或一首小诗,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或对自然美景的感受,注意运用对仗和象征的手法。”
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今天我们不仅学习了《次北固山下》,还通过分析和讨论,深刻理解了王湾的情感和诗歌的美。希望你们能将今天学到的技巧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作业布置
诗歌赏析:选择一首思乡的诗歌,进行赏析,包括诗歌意境、情感表达和语言技巧分析。
创意写作:写一首关于家乡或旅途的小诗,注意运用诗歌的韵律和对仗技巧。
板书设计
次北固山下:王湾的思乡之情与旅途感悟
意境分析:“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语言技巧:对仗、象征
情感体验与表达:个人感悟与创意写作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第3 课时
教学目标
理解与鉴赏: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语言特色,体会李白对王昌龄的深厚友情和对友人遭遇的同情。
情感体验:通过朗读和分析,体验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增强对友情和人生困境的理解。
历史与文化:了解李白的生平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创作背景,增强对唐代社会和文化的认识。
语言技巧:识别并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象征等,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分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理解李白对王昌龄遭遇的同情和深厚友情的表达。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所隐含的情感与象征意义。
掌握并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表达个人情感。
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教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过在朋友遇到困难时,想要给予支持和鼓励的经历?今天我们学习的诗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就是李白在得知好友王昌龄遭遇贬谪后,写下的深情之作。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感受李白的深情厚谊。”
2. 初读感知(10分钟)
教师:“请同学们朗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注意诗歌的韵律和李白的情感。”
学生朗读诗歌。
教师:“谁能分享一下,你从这首诗中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我感受到了李白对王昌龄的关心和同情。”
3. 详细解读(15分钟)
教师:“现在,我们来详细分析诗歌中的几个关键句子。比如‘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这里描绘了什么景象?”
学生:“这里描绘了杨花飘落、杜鹃啼叫的景象,暗示了王昌龄贬谪途中的艰辛。”
教师:“非常好,这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色,也隐含了王昌龄的遭遇。再比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句话又表达了什么情感?”
学生讨论。
教师:“这句话表达了李白对王昌龄的深厚友情,以及他希望自己的关心能像明月一样陪伴着王昌龄。”
4. 语言技巧分析(10分钟)
教师:“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诗歌中的语言技巧。比如对仗和象征手法,你们能找出来吗?”
学生:“‘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是对仗,而‘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则使用了象征手法。”
教师:“对,对仗让诗歌的结构更加工整,而象征则增加了诗歌的深度,表达了李白对王昌龄的深情。”
5. 情感体验与表达(10分钟)
教师:“现在,请同学们试着用一段话或一首小诗,表达自己对友情或对他人遭遇困境时的情感,注意运用对仗和象征的手法。”
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今天我们不仅学习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还通过分析和讨论,深刻理解了李白对王昌龄的情感和诗歌的美。希望你们能将今天学到的技巧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表达真挚的情感。”
作业布置
诗歌赏析:选择一首表达友情的诗歌,进行赏析,包括诗歌意境、情感表达和语言技巧分析。
创意写作:写一首关于友情或对某人情感的小诗,注意运用诗歌的韵律和对仗技巧。
板书设计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诗歌内容与解析
杨花落尽子规啼,
解析:杨花飘落,子规鸟啼叫,描绘出一幅暮春的凄凉景象,暗示了王昌龄被贬谪的悲凉。
闻道龙标过五溪。
解析:闻知王昌龄被贬至偏远的龙标,需经过五溪,表达了对友人遭遇的深切关怀。
我寄愁心与明月,
解析:将内心的忧愁寄托给明亮的月光,象征着对远方友人的牵挂与祝福。
随风直到夜郎西。
解析:希望明月能带着自己的思念,随风飘至夜郎西,到达友人身旁。
语言与情感
语言特色:对仗工整,用词精炼,情感深沉。
情感表达:深切的友情与同情,对王昌龄遭遇贬谪的悲悯。
主题与背景
主题:友情与同情,对友人遭遇的关怀与慰藉。
历史背景:李白与王昌龄的友情,以及唐代官员贬谪的社会现象。
文化与价值
文化价值:反映了唐代文人间深厚的情谊,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友情的珍视。
艺术价值:通过对自然景象和情感的巧妙融合,展现了李白诗歌的艺术魅力。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第4 课时)
教学目标
理解与鉴赏:学生能够理解《天净沙·秋思》的意境与情感,鉴赏诗歌的语言美。
情感体验:通过诗歌学习,学生能够体验并表达对家的思念和对孤独的感受。
历史与文化:了解元曲及其背景,增强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
写作技巧:学生能够模仿诗歌,运用象征和对比手法创作小诗。
教学重点
分析《天净沙·秋思》的意境与情感表达。
掌握象征与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诗歌中孤独与思念的复杂情感。
运用象征与对比手法进行诗歌创作。
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马致远吗?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他创作的元曲《天净沙·秋思》,感受诗人对家的思念和对孤独的感受。”
学生:“马致远是元代的诗人吗?这首诗讲了什么?”
教师:“是的,他是元代著名诗人。我们先来听一遍诗歌的朗读。”
2. 初读感知(10分钟)
教师:“请同学们朗读《天净沙·秋思》,注意感受诗歌中的画面和情感。”
学生朗读。
教师:“谁能分享一下,你从这首诗中感受到了什么画面?”
学生:“我感受到了秋天黄昏时分的景象,诗人好像很孤独。”
3. 详细解读(15分钟)
教师:“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枯藤老树昏鸦’描绘了什么景象?‘小桥流水人家’又是什么样的画面?”
学生:“枯藤老树昏鸦给人一种萧瑟、凄凉的感觉。”
教师:“非常好。那么,诗人为什么在描述这些景象后,会提到‘古道西风瘦马’和‘夕阳西下’呢?”
学生讨论。
教师:“这些景象共同构成了一个孤独、思乡的画面。诗人通过对比,强化了自己的孤独感。”
4. 语言技巧分析(10分钟)
教师:“我们来分析一下诗歌中的语言技巧。比如象征和对比手法,你们能找出来吗?”
学生:“‘枯藤’、‘老树’、‘昏鸦’象征了萧条和孤独,与‘小桥’、‘流水’、‘人家’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家的思念。”
教师:“很好,这些象征与对比增强了诗歌的情感表达。”
5. 情感体验与创作(10分钟)
教师:“现在,请同学们试着用一段话或一首小诗,表达自己对家的思念或对孤独的感受,注意运用象征和对比的手法。”
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今天我们不仅学习了《天净沙·秋思》,还通过分析和讨论,深刻理解了马致远的情感和诗歌的美。希望你们能将今天学到的技巧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表达真挚的情感。”
作业布置
诗歌赏析:选择一首表达孤独或思乡的诗歌,进行赏析,包括诗歌意境、情感表达和语言技巧分析。
创意写作:写一首关于孤独或思乡的小诗,注意运用象征和对比的手法。
板书设计
诗歌内容
枯藤老树昏鸦,
解析:描绘秋日黄昏的萧瑟景象,象征孤独与落寞。
小桥流水人家,
解析:展现温馨宁静的田园风光,形成鲜明对比。
古道西风瘦马。
解析:古道、西风、瘦马,勾勒出游子的艰难与孤寂。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解析:夕阳西下,游子思乡,表达深切的乡愁与孤独。
语言特点与意象
语言精炼:简洁而富有表现力,寥寥数语勾勒出深邃的意境。
意象对比:枯藤与流水、老树与人家的对比,凸显游子内心的孤独与对家的渴望。
象征手法:枯藤、老树象征岁月的流逝与人生的沧桑。
情感与主题
主题:游子的孤独与思乡之情。
情感:深沉的乡愁与对家的无限思念。
历史文化背景
元代社会:马致远生活的时代,社会动荡,人们常常离乡背井。
元曲特点:不同于传统诗词,具有更直接、更自由的情感表达。
文学价值与影响
文学价值:《天净沙·秋思》是马致远的代表作之一,以其深情的乡愁和精湛的艺术手法,成为元曲中的佳作。
影响:不仅反映了元代社会的现实,也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