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课件(共27张PPT)--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课件(共27张PPT)--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22 22:59: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简述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商 丘 市 一 高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三、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和国家关系
【课程标准】了解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
我国的民族政策概括地讲,就是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核心,也是我国民族政策的支柱。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民族政策的实现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民族区域自治是党和国家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国家基本的政治制度之一。
★概念解析:民族政策
商 丘 市 一 高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背景
⑴ 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
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逐渐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
--历史渊源
各民族人口分布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的格局。
材料:......没有哪个民族是封闭的,在经济文化上一直互相交流依靠,历来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关系日益紧密......。中华民族自秦统一至今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也有分裂的时候,但分裂的时间是比较短的,而且分裂时各地方和民族政权也都努力争取统一。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也就是说,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多元一体是中国历史的主流。
——杨圣敏《多元一体——中国民族关系的历史传统》(2017)
商 丘 市 一 高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背景
⑵ 在旧中国,许多少数民族几乎完全被排除在国家政治生活之外,经济社会发展
水平个相对落后。
--现实情况
材料一:蒋介石的民族观,是彻头彻尾的大汉族主义。在名义上,他简直将蒙、回、藏、苗等称为边民,而不承认其为民族。在行动上,也实行民族的歧视和压迫。
——周恩来《周恩来选集》
◎解放前刀耕火种的独龙族群众与西藏农奴
材料二:旧西藏,所有农民都是终身负债的农奴,他们身上还有着苛捐杂税和沉重的徭役:“完全失去了一切人的自由,一年更比一年穷”。在西藏,所有农民都是终身负债的农奴,在他们中间很难找到一个已经还清了债务的人。……这样一来,所有农民就自然而然地要受到高利贷的盘剥。
——法国藏学家尼尔《古老的西藏面对新生的中国》
商 丘 市 一 高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背景
⑶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采取什么样的国家结构形式来处理国内民族问题,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各民族的前途命运。
--国家要求
对于一个多民族国家来说,采取什么样的国家结构形式来处理国内民族问题,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各民族的前途命运。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族问题,逐步明确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商 丘 市 一 高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背景
⑷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族问题,逐步明确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党的探索
土地革命时期
因尊重边疆人民的自主,促成蒙古、西藏、回疆三自治邦,再联合成为中华联邦共和国,才是真正民主主义的统一。
——中共二大宣言
民族自决及联邦制
抗战时期
允许蒙、回、藏、苗、瑶、夷、番各民族与汉族有平等的权利,在共同对日原则下,有自己管理自己事务之权,同时与汉族联合建立统一的国家。——毛泽东
民族区域自治
在对民族自决和民族区域自治两种政策的反复比较和权衡中,逐渐倾向于民族区域自治,并最终形成了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主张。在领导抗日战争的过程中,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深切感受到深受日本帝国主义压迫的中国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必须团结一致,并肩作战,从而形成了中国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员的认识;另一方面,所领导的革命力量在抗日战争中迅速壮大,从而使中国共产党有了问鼎全国政权的实力和气魄。另外,在个别地区进行的民族区域自治的试验取得的成效也强化了中国共产党人对民族区域自治的认识。
——周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在中国的形成和演进》
商 丘 市 一 高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背景
⑸ 近代以来,中国各民族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长期斗争中,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互相离不开的政治认同。
--政治认同
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内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共苦结成了战斗友谊,使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
--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回民支队
蒙古游击队
商 丘 市 一 高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背景
⑹ 马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理论基础
材料1: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民族问题上提出了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原则。指出“被压迫民族” 具有民族独立和民族自决的权力。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8卷
材料2:列宁强调“实行民族和平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实行彻底的民主主义。保证一切民族和语言的完全平等,取消任何民族特权,不得侵犯少数民族权利,实行广泛的区域自治和完全的地方自治。”
——《列宁选集》第22卷,第139页
材料3:我们党遵循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和政权建设的总原则以及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基本原则,充分考虑我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创造性地在单一制国家内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使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构想变成生动现实。
——人民日报《坚持好完善好落实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017.08.08)
商 丘 市 一 高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2.过程
⑴ 依据:
①1941年,《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
②1945年,中共中央提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区域自治。”
③1947年5月1日,经中共中央批准,在刚刚解放的内蒙古地区成立内蒙古自治区,
新中国成立后,它成为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自治区。
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毛泽东语)至于内蒙古,那是汉人和蒙人合居的地方,我们一定要把日本从那里赶出去,帮助内蒙古建立一个自治的政府。
——《红星照耀中国》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商 丘 市 一 高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2.过程
⑴ 依据:
①1941年,《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
②1945年,中共中央提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区域自治。”
③1947年5月1日,经中共中央批准,在刚刚解放的内蒙古地区成立内蒙古自治区,
新中国成立后,它成为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自治区。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草原春来早》是由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为了纪念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而联合出品的革命历史电视剧,由汪涛执导,王辉、修庆、陈楚翰、王伟、唐嫣等主演。
《草原春来早》主要以乌兰夫的革命生涯为主线,集中展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发生在内蒙古草原上的十多个重要历史事件的故事。该剧于2007年8月26日在CCTV-1播出。
商 丘 市 一 高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2.过程
⑴ 依据: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④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中华人
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
第五十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反对帝国主义和各民族内部的人民公敌,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各民族友爱合作的大家庭。反对大民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禁止民族间的歧视、压迫和分裂各民族团结的行为。
第五十一条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反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
◎首届政协会议
商 丘 市 一 高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2.过程
⑴ 依据: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
部分;各自治机关都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机关,依法行使规定的自治权。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资料: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1982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法》第四章
商 丘 市 一 高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2.过程
⑵ 建立: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1947年5月
内蒙古自治区
1958年3月
广西壮族自治区
1965年9月
西藏自治区
1955年10月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58年10月
宁夏回族自治区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划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各级自治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
商 丘 市 一 高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1.原因: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全面恢复和落实党的民族政策。
在急操冒进的浮燥情绪中,从少数民族地区实际出发的做法被当作 “边疆特殊论”、“少数民族落后论” 和 “条件论” 加以批判。在这样的情况下,民族区域自治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一批民族自治地方被撤并,一些民族自治机关被撤销,自治权被取消;自治机关的民族化被所谓的 “共产主义化” 取代了,少数民族干部受到了冲击,特别是将一些被安排在自治机关中的少数民族上层人士重新划定阶级,调离自治机关,重新安排工作。——周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中国的形成和演进》
必须明确认识,现在我国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各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必须坚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加强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建设,保障各少数民族地区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政策的自主权。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
商 丘 市 一 高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2.发展:
根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族自治地方进行了有关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制定工作。
1984
⑴步入法制轨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施,以基本法律的形式把民族区域自治固定下来,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此被纳入法制轨道。
商 丘 市 一 高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2.发展:
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推进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1984
⑴步入法制轨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施,以基本法律的形式把民族区域自治固定下来,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此被纳入法制轨道。
1990
⑵“三个离不开”
中共中央提出“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深刻阐释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
商 丘 市 一 高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2.发展:
1984
⑴步入法制轨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施,以基本法律的形式把民族区域自治固定下来,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此被纳入法制轨道。
1990
⑵“三个离不开”
中共中央提出“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深刻阐释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
1997
⑶确立为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中共十五大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商 丘 市 一 高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3.意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势)
⑴ 维护国家的集中统一;
材料: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新形势下做好民族工作必须牢牢把握的正确政治方向。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更好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
——2014年3月,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上,习近平同志讲话。
商 丘 市 一 高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3.意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势)
⑴ 维护国家的集中统一;
⑵ 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
⑶ 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⑷ 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⑸ 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材料: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新形势下做好民族工作必须牢牢把握的正确政治方向。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更好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
——2014年3月,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上,习近平同志讲话。
商 丘 市 一 高
三、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1.中共十八大以来(2012年)
两个共同、五个认同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
——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讲话
⑴“两个共同”:
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要求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
商 丘 市 一 高
三、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1.中共十八大以来(2012年)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两个共同、五个认同
⑴“两个认同”:
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要求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
⑵“五个认同”:
商 丘 市 一 高
三、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2.中共十九大以来(2017年)
⑴ 提出: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
共同繁荣发展。
⑵ 地位: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赋予民族
工作新的内涵和重大历史使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民族工作
领域的具体体现。
56个民族是石榴籽,中华民族是整体的石榴。我们是一个中华民族共同体,要同舟共济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习近平庆祝西藏和平解放七十周年考察讲话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商 丘 市 一 高
三、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2.中共十九大以来(2017年)
⑴ 提出: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
共同繁荣发展。
⑵ 地位: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赋予民族
工作新的内涵和重大历史使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民族工作
领域的具体体现。
⑶ 总结:党和国家努力创造各族人民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让各族人民在
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伟大
目标。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体现了民族平等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内容之一。
2.前提是国家统一领导。作为国家统一领导下的地方行政区域,必须服从中央统一领导,执行国家法律和大政方针,行使宪法规定的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
3.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享有一定的自治权,这是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国家保证宪法、法律赋予的管理本民族地区自治权的实施。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
本课时间轴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1947年
“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1954年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确立为基本政治制度
198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1990年
提出“三个离不开”
1997年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2012年
2017年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写入新修订的党章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恢复与发展
1941年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新中国成立前的民族政策探索
十八大以来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