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 第2单元 课型 精读课文 课时 第2课时 主备人
课题 《七律·长征》
目标 确定 依据 课标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教师切忌用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遵循这一理念,我充分利用本课内容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读懂重点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进入《七律·长征》的第二课时,教材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首先,通过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如比喻、拟人等,让学生体会到这些手法在诗歌中的独特魅力和艺术效果,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些手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其次,教材对诗歌进行了整体赏析,探讨了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和艺术风格。此外,第二课时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设计思考题和讨论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诗歌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最后,教材提供了与长征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如长征途中的故事、红军战士的回忆录等,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和红军战士的英勇事迹,进一步加深对《七律·长征》的理解和感悟。
学情分析 在第二课时中,学生对于《七律·长征》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他们对长征的历史背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精神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因此,在这一课时中,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对诗句进行深入解读,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诗人的创作意图和艺术风格。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这首诗与其他相关诗篇进行对比阅读,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深度。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或小组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受,进一步巩固学习成果。
学习目标 评价任务
1.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
2.弄懂诗中所有词语的意思,从中领会全诗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慨。 ★★★
3.读出全诗的节奏和韵脚,增加对诗这种体裁特点的感性认识。 ★★★★★
核心知识 核心能力
重点:弄懂诗中所有词语的意思,从中领会全诗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慨。
难点:读出全诗的节奏和韵脚,增加对诗这种体裁特点的感性认识。
核心问题 读出全诗的节奏和韵脚,增加对诗这种体裁特点的感性认识。
微能力点 A5“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A2“数字教育资源获取与评价”
活动准备 布置学生课前预习,收集材料;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习任务 学生活动 教师组织 学习评价
一、导入 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感受了《七律·长征》中红军战士们的豪情壮志。今天,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这首诗,更深入地理解红军长征的艰辛与伟大。让我们一起重温那段历史,感受红军的勇气和坚持吧! 这个教学环节的好处在于它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从初步感知到深入理解《七律·长征》这首诗的精髓。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不仅能够在情感上再次体验红军长征的艰辛与伟大,更能在知识层面上对长征的历史背景、红军战士的勇气和坚持有更深刻的认识。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历史意识,增强他们的爱国情怀,并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使其更加珍视和传承长征精神。
二、研读文本 深入探究,感悟体会 1.学生跟读:11个省 ,12座大山,24条长河,二万五千里。 2.生答:“五岭逶迤”“乌蒙磅礴”“金沙水拍”“大渡桥横铁索寒”“岷山千里雪”等。 生答:没有。 生读:坚定地说——不怕 铿锵有力地说——不怕 3.生答:无所畏惧、豪迈、乐观…… 生读诗文。 生答:不是。 生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的不怕与只等闲。 生答:那磅礴的乌蒙山也只不过是一个滚动的小泥丸;那逶迤的五岭只不过是大海里的一个细浪而已。 探究重难点 学生自由交流。 生答:暖与寒。 学生自由读巧渡金沙江的故事,再齐读古诗。 生答:指的是飞夺泸定桥时的胆战心惊和寒冷彻骨的悲痛。 男女生分读。 6.学生齐读全诗。 7.尝试背诵。 8.学生认真聆听教师总结。 深入探究,感悟体会 1、体会“远征”。 这里有段资料,让咱们特别留意一下这段话中的这几个数据。(引读)在短短一年时间里,红军穿过了——11个省 翻过了——12座大山 跨过了——24条长河 行程——二万五千里(点击课件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这就是红军走过的行程二万五千里的长征,如果把这条线路拉直,那就跨过了半个地球呀。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说就是——远征。 2、透过资料我们明白“远征难”,那毛泽东是如何透过这56个字告诉我们远征难呢?你从哪里知道 (播放长征途中的课件)1934年10月,毛泽东率领8.6万红军,踏上了漫漫的长征路。这一路走来,除了偶尔巧渡金沙江的喜悦外,更多的是面队飞夺泸定桥的那种惊心动魄。在红军过草地的时候,他们几乎已经弹尽粮绝,他们吃的是草根和树皮,脚下是吞噬他们生命的沼泽地。在红军走过这漫长的征途的时候,八万六千人只剩下八千人……这一切都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这段征途的“难”。 面对这样重重的困难,红军有没有被吓倒? 用诗中的一个词来说——不怕(师板书:不怕) 指导读:坚定地说——不怕 铿锵有力地说——不怕 3、教师:是的,不怕,因为他们坚信胜利就在前方,坚信一切困难都将被踩在脚下。这一切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4、现在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 5、看着这些图片,读着毛泽东的诗,我们感受了 “远征难”。但是,作为红军的领路人,作为人民的领袖,毛泽东仅仅是在向我们介绍“远征难”吗?他还想表达什么情感?从哪知道? 预设:从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体会出毛泽东还想表达红军不怕长征的艰难与危险。 师:什么对他们来说只等闲?在红军的眼里,那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只不过是什么? 从这儿咱们感受到,诗人毛泽东还想告诉我们不怕,带着这样的感受来一起读一读这句诗。 B从“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中体会到他们到达之后的喜悦心情,你能感受到他们为什么而喜悦? 让我们带着这份喜悦的心情齐读这两句。 探究重难点 1、自由读全诗,想想还有哪里不太明白? 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行诗中,诗人用了一对反义词,能不能找出来?(板书:暖寒)为什么过金沙江的时候毛泽东觉得是暖的,过大渡河的时候觉得寒呢?咱们先来了解当时的两个故事? 3、课件出示巧渡金沙江的故事,生自由读。 如果你是其中一员,回想我军巧计渡江,你会怎样?这个“暖”字,正是军民一家亲的暖,是不费一兵一卒取得胜利的喜悦。就让咱们把笑容挂在脸上,一起再体会体会。齐读。 4、可是为什么过大渡河的时候,诗人要用一个“寒”字呢? (1)来看一看这段录象。(师播放课件) (2)写话: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如果说暖是喜悦的心情,那这个寒指的是什么? 是啊,每当毛泽东回忆起飞夺泸定桥的场面时,感到的是胆战心惊,是寒彻骨的悲痛。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 5、男女生分读,体会诗人不费一兵一卒就取得胜利的喜悦和感受诗人的痛心。 6、师(引读):1935年10月,毛泽东同志亲笔写下了这首诗,并且亲自在八千战士面前朗诵了这首诗。七律长征—— 齐读全诗。 7、尝试背诵。 8、小结:如今“长征”已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频频使用的一个词语, 那就是要不停步,要前进,前进,更前进。恰如我们学习的长征,万里长征只迈开了第一步,同学们任重而道远。 深入探究,感悟体会 1.这个教学环节的好处在于它通过具体的数据和红军长征路线图的展示,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远征”一词所蕴含的意义。通过引读和视觉上的直观呈现,学生不仅了解了红军长征的艰难与伟大,还能更加真切地感受到红军战士们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牺牲。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加深学生对长征历史的认识,激发他们对红军战士的敬意,并培养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这也为学生理解《七律·长征》这首诗中的意境和情感提供了有力的背景支撑,有助于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感悟诗歌的内涵。 2.教师巧妙地利用了资料和多媒体资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远征难”的具体含义,并通过情感渲染和情境再现,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红军长征途中的艰辛与伟大。通过提及“五岭逶迤”、“乌蒙磅礴”等诗句中的意象,以及播放长征途中的课件,学生能够在视觉和情感上直观体验红军长征的艰难和红军战士的英勇。特别是通过讲述红军在长征中面临的种种困难和牺牲,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红军战士们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精神。最后,通过引导学生用坚定、铿锵有力的语气说出“不怕”,不仅加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也激发了他们的爱国情感和对于红军长征精神的认同和尊重。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学鉴赏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3.通过引导学生体会红军战士们“不怕”的精神,成功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让他们深刻感受到红军战士们的无所畏惧、豪迈与乐观的精神风貌。这种情感体验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历史认知,更培养了他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所需要的积极心态和坚定信念。同时,这种教学方式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激励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以更加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挑战,勇往直前。 4.通过再次朗读《七律·长征》,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体会和理解诗歌所表达的红军长征的艰辛与红军战士的英勇精神。朗读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和体验的再现,通过再次朗读,学生可以在语音、语调、节奏中再次感受诗歌所传递的情感和意境,进一步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同时,这也能够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水平。 5.这个教学环节的好处在于它通过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诗歌,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红军长征的“远征难”,更让他们体会到了毛泽东作为红军领路人和人民领袖所表达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通过讨论和分析诗中的“不怕”、“只等闲”、“更喜”等词语,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红军战士们面对困难时的无畏和乐观,以及他们战胜困难后的喜悦和自豪。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情感共鸣和文学鉴赏能力,同时激发了他们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探究重难点 1.这个教学环节的好处在于它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提问,通过自由读全诗并交流不理解的地方,有助于激发学生对诗歌深入探究的兴趣。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通过交流不理解的地方,学生可以相互解答疑惑,促进知识的共享和深入理解,从而加深对诗歌整体意境和主题的理解。这种互动式的学习方式有助于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果。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反义词,并了解背后的历史故事,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长征过程中的艰辛和红军战士的英勇精神。通过对比过金沙江和大渡河时的不同感受,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长征路上的种种挑战以及红军战士们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状态。同时,这种教学方式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历史素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3.这个教学环节的好处在于它通过展示巧渡金沙江的历史故事,使学生能够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理解和体验“暖”字所蕴含的丰富内涵。通过将学生置身于故事中的角色,鼓励他们进行想象和代入,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情感参与度。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暖”字所代表的军民一家亲情感和胜利喜悦的理解,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历史意识和共情能力,使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更深刻、更全面的情感体验和认知提升。同时,通过齐读的方式,还能够进一步巩固学生的记忆和理解,提升教学效果。 4.通过播放相关历史录像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感受,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并体验过大渡河时的艰险与悲壮。通过让学生观察、倾听并表达他们所看到的、听到的和感受到的,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还促使他们深入思考“寒”字所蕴含的深层含义。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知和理解,还能培养他们的共情能力和历史责任感。同时,通过引导学生带着感受去朗读诗句,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体会,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通过男女生分读的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和感受诗歌中不同情感的对比和冲击。男生读出的可能是诗人不费一兵一卒取得胜利的喜悦和豪情,而女生则可能更细腻地感受到诗人在回忆飞夺泸定桥时的痛心与沉重。这种分读的方式不仅增加了课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还让学生在朗读中更深刻地理解诗歌的情感内涵,提升了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情感共鸣能力。同时,这种对比和冲击也让学生更加珍惜和感恩来之不易的胜利,增强了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 6.这个教学环节的好处在于通过教师的引读和全体学生的齐读,营造了一种庄重而激昂的氛围,使学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七律·长征》这首诗所蕴含的磅礴气势和深刻内涵。通过全体学生的齐读,不仅增强了课堂的凝聚力和学生的参与感,还让学生在朗读中进一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提高了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这种教学方式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到这首诗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增强了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 7.背诵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还能锻炼他们的记忆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反复背诵,学生能够在脑海中形成对诗歌的深刻印象,进一步感受到诗中的韵律美和意境美。这种教学方式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让他们在背诵中体验到诗歌的魅力和力量,从而激发对文学的热爱和兴趣。 8.这个教学环节的小结强调了“长征”一词的现代意义,即不懈追求、持续前进的精神。这种小结的好处在于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使学生深刻理解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它不仅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还激发了他们追求更高目标、不断超越自我的动力。这种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将长征精神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为未来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提供精神动力,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三、总结 布置作业,延伸继续 学生完成小练笔。 布置作业,延伸继续 1、课外阅读 《沁园春·雪》(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清平乐·六盘山》《忆秦娥·娄山关》 2、写一写对长征的认识和感受。 布置作业,延伸继续 这个教学环节布置作业的好处在于它有效地延伸了课堂教学的内容,为学生的深入学习和理解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首先,通过阅读毛泽东的其他作品,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毛泽东的文学风格和思想内涵,从而加深对《七律·长征》这首诗的理解。其次,要求学生写一写对长征的认识和感受,不仅能够让学生将自己的所思所感记录下来,还能锻炼他们的文字表达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这样的作业不仅具有知识性,还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作业设计 1.完成小练笔;2.完成练习册。
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 不怕 远征难 万水千山 乐观、无所畏惧 只等闲
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第二课时教后反思 经过第二课时的教学,我对于《七律·长征》这首诗的教学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认识。以下是我对本课时教学的反思: 首先,我意识到诗歌的教学不仅仅是字词句的解析,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感受诗歌背后的情感和意境。在第二课时中,我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反义词“暖”与“寒”,以及通过多媒体展示长征途中的艰难和红军战士的英勇,成功地让学生感受到了长征的艰辛和红军战士的坚韧不拔。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了升华,对长征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其次,我认识到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对于教学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第二课时中,我通过男女生分读、学生自由读、讨论交流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使他们在参与中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引导学生理解“暖”与“寒”的深层含义时,我应该更加深入地讲解背后的历史背景和人物故事,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此外,在作业布置方面,我可以更加多样化,例如布置一些与长征相关的实践性作业,如组织学生参观长征纪念馆、撰写长征故事等,以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长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第二课时的教学让我更加深入地认识到诗歌教学的复杂性和挑战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主动参与,同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