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七律·长征》第一课时表格式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5《七律·长征》第一课时表格式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22 22:49: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单元 第2单元 课型 精读课文 课时 第1课时 主备人
课题 《七律·长征》
目标 确定 依据 课标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教师切忌用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遵循这一理念,我充分利用本课内容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读懂重点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在《七律·长征》的第一课时中,教材首先介绍了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长征的历史概况。通过讲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和重大意义,为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提供了必要的历史背景。接着,教材通过逐句解析诗歌,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语言美,并着重分析了诗中的关键意象,如“万水千山只等闲”、“大渡桥横铁索寒”等,使学生能够初步理解这些意象背后的深层含义,感受到红军长征途中的艰辛与英勇。此外,第一课时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通过提供标准的朗读示范和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节奏和语调,进一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
学情分析 在第一课时中,学生对于《七律·长征》的学习还处于初步了解阶段。由于长征这一历史事件距离现代学生较远,因此他们在理解上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针对这一学情,教师需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通过多媒体、图片等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直观、生动的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同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等方式,初步感受诗中所蕴含的情感和精神。
学习目标 评价任务
1.学会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背诵全诗。 ★★★
3.读懂诗的大意。 ★★★★★
核心知识 核心能力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背诵全诗。
难点:读懂诗的大意。
核心问题 读懂诗的大意。
微能力点 A5“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A2“数字教育资源获取与评价”
活动准备 布置学生课前预习,收集材料;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习任务 学生活动 教师组织 学习评价
一、导入 1.生答:毛泽东是我国第一代领导人核心,是我国著名的革命家、外交家、诗人。 生答:这是一首七律诗。 生答:七律。 生交流:难。 生读(深情):七律长征 (缓慢):七律 长征 1、知道毛泽东是谁吗? 今天我们就学习他写的一首诗《七律长征》。 读读课题,发现了什么?七律是诗体名,它有什么特点?打开课本,数数总共几行?每行几个字? 2、这样的诗叫做——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每一首诗是8行,每一行7个字,第2、 4 、6、 8句最后一个字需押韵。 3、关于长征,大家课前都做了预习,谁来说说。若让大家用一个字形容长征历程会用?长征途中红军历经了许多磨难,这是一条漫漫长征路。现在再来读一读课题,你会怎么读? 通过引导学生逐步了解《七律长征》的背景和诗体特点,有效促进了学生的深度学习和情感体验。首先,介绍毛泽东的身份和《七律长征》的背景,为学习打下坚实的历史基础;其次,通过让学生发现诗题中的“七律”并探讨其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再次,结合学生的预习成果,用“难”字概括长征历程,加深了学生对长征艰辛的理解;最后,通过不同语调的朗读,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情感基调,增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文学鉴赏能力。整个环节设计巧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学素养。
二、研读文本 朗读感知,了解内容 1.学生细读七言律诗。 2.生读七言律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学生齐读诗文,读出节奏。 自主探究,明确诗意 学生默读诗文,思考诗文的大意。 四人小组合作,交流。 生试着说说意思。 3.学生进行班内交流,说说自己的理解,再由教师进行指导点评。 朗读感知,了解内容 1、细读三遍诗: 学法渗透:有一句老话:“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累不累,看看革命老前辈。”请同学一定要好好地读读这首诗!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三遍。第一遍注意诗中的生字词,争取把它读得字正腔圆。后两遍争取读通顺,读出诗句内部的停顿。听明白要求了吗?请认真读。 2、指名读诗,正音:好,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你来。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当中的4个生字,看他有没有念错。 来,谁来给他一些建议。请你举个例子读给他听听,好吗? 你能再综合同学们的建议,更好地把这首诗再读一次吗? 3、齐读:让我们一起把这首诗读出来。(出示,生字显红)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自主探究,明确诗意 1、默读,静思大意。 读得好!书读到这儿,老师有个要求了:联系书上的插图以及查阅过的各种资料,再次默读《长征》,想一想,这首诗大概什么意思。思考完后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说说读懂的,提出疑惑的并一起尝试解决。(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2、你读懂了哪句诗? 哪些地方还不理解呢? 设置知识配对的课堂活动,将这些难理解的词语与词语意思搭配,帮助学生理解诗文意思。 3、明确诗意: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眼里只不过是翻腾着的小细浪,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看来也不过是脚下滚过的小泥丸。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滔滔江水拍击着高耸入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根根铁索,使人寒意阵阵。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更加令人喜悦的是翻过了千里积雪的岷山,个个笑逐颜开。 朗读感知,了解内容 1.通过多次细读诗歌,让学生在深入学习的同时逐渐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首先,学生在第一遍阅读中注意生字词,这有助于他们扫除阅读障碍,确保理解的基础。接下来,通过后两遍的阅读,学生不仅读得更通顺,还尝试读出诗句内部的停顿,这进一步提升了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这种逐步深入的学习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效率,还培养了他们的阅读技巧和自主学习能力,对于他们今后的语文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2.通过指名读诗的方式,有效促进了课堂互动和学生的积极参与。首先,通过指名读诗,老师能够即时了解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从而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其次,其他同学在听读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还能发现读诗者可能出现的错误,从而学会如何正确发音和朗读。最后,通过给予读诗者建议并示范正确读法,不仅帮助读诗者纠正了错误,还提升了全班同学的朗读能力,增强了课堂的互动性和学习效果。 3.通过齐读的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同时强化了对诗歌内容的记忆。在齐读的过程中,学生们共同体验了诗歌的节奏美、音韵美,增强了阅读的流畅性和感染力。此外,通过标注的停顿和生字显红,老师还巧妙地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断句和重点词汇,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含义。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还激发了他们对诗歌的热爱和兴趣,对于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具有积极意义。 自主探究,明确诗意 1.这个教学环节的好处在于通过默读和静思的方式,鼓励学生深入思考诗歌的大意,同时促进小组合作与交流。在默读的过程中,学生得以集中精神,专注于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形成个人的初步理解。随后的小组讨论环节,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分享和交流的平台,他们可以相互分享自己读懂的内容,提出疑惑并尝试共同解决,从而深化对诗歌的理解。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还提升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教师的巧妙引导,有效促进了学生对诗文意思的深入理解。学生首先尝试用自己的话解释诗句,这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还让他们对诗歌内容有了初步的理解和感知。随后,通过提出不理解的地方,学生表达了自己在理解上的困惑和难点,这有助于教师精准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针对性地进行指导。而知识配对的课堂活动则是一种生动有趣的学习方式,它通过直观的词语与意思的配对,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并记忆难懂的词语,从而更好地把握诗文的整体意思。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还加深了他们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对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有着积极的影响。 3.这个教学环节的好处在于它通过详细解释诗歌的每一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了诗歌的意境和内涵。通过具体的解读,学生不仅能够把握诗歌的整体意义,还能够体会到红军长征途中的艰辛与不易,以及他们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够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增强他们的历史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感,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具有积极意义。
三、总结 教师:经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共同领略了《七律·长征》的壮丽诗篇,感受了红军长征途中的艰辛与豪情。红军战士们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翻越千山万水,战胜重重困难,最终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希望同学们能够铭记这段历史,传承长征精神,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不断追求自己的梦想。让我们以更加饱满的热情,继续探索文学的奥秘,感受诗词的魅力。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深入这首诗的赏析,期待与大家在文学的海洋中再次相遇。 这个教学环节的好处在于它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七律·长征》这首诗的理解和感悟,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长征历史的尊重和认同,传承了长征精神。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引导,学生得以深入感受红军长征途中的艰辛与豪情,认识到红军战士们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教师还鼓励学生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不断追求自己的梦想,将红军长征的精神延伸到现实生活中,激励学生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努力奋斗。整个教学环节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还培养了学生的情感共鸣和社会责任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业设计 1.抄写《七律·长征》2遍;2.背诵诗文。
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 毛泽东 长征
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第一课时教后反思 经过《七律·长征》第一课时的教学,我深感这堂课既有收获也有不足,下面是我对此次教学的反思。 首先,我认为成功之处在于我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通过生动的讲解和适时的提问,使学生们对长征的艰辛和红军战士的英勇有了更直观的感受。我注重让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这不仅提升了他们的朗读能力,也增强了他们对诗歌情感的体验。 其次,我在课堂上注重了知识的延伸和拓展。通过解释诗中的生词和难句,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诗歌的意思,同时也引导他们思考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和意义。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也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 然而,我也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由于诗歌内容的复杂性,我在讲解过程中可能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我应该更多地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其次,我在课堂时间管理上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讲解的内容较多,我可能会在一些细节上花费过多时间,导致课堂节奏不够紧凑。今后我应该更加注重时间的分配和把握,确保每个教学环节都能得到充分的展开和深入。 此外,我还应该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在课堂上,我发现有些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和表达情感上存在一些困难。我应该及时关注他们的学习状况,提供针对性的帮助和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总之,《七律·长征》第一课时的教学让我收获了很多宝贵的经验。我将认真总结反思这次教学的不足之处,并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和完善。我相信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实践,我会逐渐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