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桥》第二课时表格式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3《桥》第二课时表格式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22 22:51: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单元 第4单元 课型 精读课文 课时 第2课时 主备人
课题 《桥》
目标 确定 依据 课标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教师切忌用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遵循这一理念,我充分利用本课内容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读懂重点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在第二课时中,《桥》这篇课文的教学将继续深入。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学生已经对课文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有了初步的了解。第二课时将更加注重对课文深层含义的挖掘和人物形象的深入分析。通过引导学生进一步品味课文中的语言文字,理解作者如何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人物的高尚品质,以及如何通过设置悬念和运用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同时,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思考课文所蕴含的深层含义,如共产党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观等,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
学情分析 经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对《桥》这篇课文已经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在第二课时中,学生将需要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人物形象。然而,由于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有限,他们可能难以完全理解课文中蕴含的深层含义和主题思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积极表达,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的内容和主题思想。同时,教师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鼓励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形成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学习目标 评价任务
1.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
2.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
3.理解课文内容,深刻感受老汉危急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自己扛起来的高尚人格与可贵精神。 ★★★★★
核心知识 核心能力
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深刻感受老汉危急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自己扛起来的高尚人格与可贵精神。
核心问题 理解课文内容,深刻感受老汉危急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自己扛起来的高尚人格与可贵精神。
微能力点 A5“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A2“数字教育资源获取与评价”
活动准备 布置学生课前预习,收集材料;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习任务 学生活动 教师组织 学习评价
一、导入 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同走进了《桥》的世界,感受了洪水来临时的危急场景,也见证了老支书在生死关头展现出的从容与坚定。老支书的形象就像那座窄窄的木桥一样,屹立不倒,成为了村民心中的希望与信仰。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深入这座桥的故事,探寻其中蕴含的更多情感与哲理。我们将一起剖析老支书的行为决策,理解他内心的挣扎与坚定,感受他在危机中展现出的无私与伟大。 这一教学环节的好处在于它能够在巩固学生上节课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学生对文本进行更深入的理解和探索。通过继续深入《桥》的故事,剖析老支书的行为决策和内心情感,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这位英雄人物的形象,感受到他在危机中展现出的无私与伟大。这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情感与哲理的把握,还能促进他们对人性、情感和道德等方面的思考,提升他们的阅读理解和人文素养。
二、研读文本 分层品读,深悟“桥”意 1.学生小组讨论探究。 生读课文。 生答:冷静、镇定。不说话就能镇住大家,体现了老汉的威信之大。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生读课文。 生答:被揪出的小伙子是老汉的儿子,老汉如此果断地让儿子站在最后,体现了老汉的铁面无私、不徇私情、无私无畏、舍己为人。 生展示读,相互评价。 生读课文。 女同学读老汉的话,男同学读小伙子的话,老师读旁白。 3.学生自由交流,感受作者设置悬念这种表达方法的奇妙之处。 生答:这样写能设置悬念,使文章前后照应。构思新颖,让人意外之余又觉得悲壮,达到震撼效果。 生答:假如我就是搀扶这位老太太的人,我会温柔而庄重地对她说:“老太太,请您节哀。我知道您此刻的心情无比沉痛,因为您失去了最亲爱的人——那位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舍己为人的老支书。他的英勇事迹将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 通读思辨,小结特点 1.生答:这是老汉用生命换来的桥,他高风亮节,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涵。 2.生答:危难时刻,心系群众,他就是一座镇定如山、通往希望的桥; 紧急时刻,不顾私情,他成了一座刚正无私、超越生命的桥; 悲痛时刻,精神永恒,他化为一座浩气长存、永生不朽的桥。 3.生答:人物描写与环境描写相结合。 生答:运用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生答:设置悬念,构思新颖。 分层品读,深悟“桥”意 1、在老支书身上,你都看到了哪些感人的画面?这让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支书?把你的感受写在课文旁边,并互相交流。 2、预设:画面一(7——13自然段。水没腿深,老汉如山。)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把老汉比作山给我们的感觉是—— 引导学生将危险的进一步逼近、人们的恐慌与老汉的表现对比起来读: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人们跌跌撞撞地向木桥拥去。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画面二(14——16自然段。水齐腰深,揪出加塞。)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让我们通过朗读让大家看到一个铁面无私、无私无畏的老汉。谁起来读一读这句话? 画面三(17——23自然段。水齐胸深,父子牺牲。) 文中与“揪”相反的动作,请同学们找找。 出示: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这一推又让我们感受到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儿子对父亲深深的爱,这一推推出了父子情深的感人场景。老汉先是揪,又是推,这一揪一推看似矛盾的举动,实际上包含了老汉为了大家舍小家,为了儿子舍自己的无私胸怀。这时,老汉的崇高精神进一步得到升华。 下面我们来角色朗读,再次感受一下这对父子之间深深的爱。 3、学习第24——27自然段,感受不朽灵魂,体会“永生之桥”。 ①五天以后,洪水退了,这时发生了什么事 学生接读最后一部分。这样结尾,有什么妙处 ②配乐朗读,升华情感。 ③情境说话,抒发情意:假如你就是搀扶这位老太太的人,你想对她说什么 引导学生表达内心的感受,激发学生对老支书的崇敬之情。 通读思辨,小结特点 1.课文主要写的是老汉,课文的题目却是桥,为什么? 2.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老汉与桥的联系再读课题《桥》,你认为其中蕴含了怎样深意? (师相机选择重点板书) 3.同学们,学完这篇课文后,你认为本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生自主发言,师点拨补充) 分层品读,深悟“桥”意 1.这一教学环节的好处在于它鼓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深入挖掘和分享在老支书身上感受到的感人画面,从而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这位角色的形象与品质。通过互相交流感受,学生们能够集思广益,从多角度、多层次地剖析老支书的行为和内心,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情感体验。这种教学方法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还促进了他们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 2.通过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和理解文本中的关键场景和人物行为,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老支书这一角色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通过对比洪水逼近时人们的恐慌与老支书的冷静、镇定,以及老支书在危机中果断地让儿子站在最后等细节,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老支书无私无畏、舍己为人的精神,还能体会到他对家人深深的爱和责任感。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文本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还激发了他们的情感共鸣,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通过角色朗读等互动形式,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到故事情境中,进一步增强教学效果。 3.这个教学环节的好处在于它通过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最后部分,不仅让学生深刻感受到老支书不朽的灵魂和崇高精神,还通过配乐朗读和情境说话等互动形式,进一步升华了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讨论结尾的妙处,学生理解了作者设置悬念的用意,感受到文章构思的新颖和情感的悲壮。情境说话环节则让学生有机会表达内心的感受,激发了对老支书的崇敬之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人文关怀精神。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增强了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还使学生在情感体验和语言表达上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通读思辨,小结特点 1.这个教学环节的好处在于它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标题“桥”的深层含义,从而更全面地理解文章主旨。通过将老汉的形象与“桥”的象征意义相结合,学生不仅能够认识到老汉在危机时刻展现出的无私与伟大,还能理解到这座“桥”实际上象征着党与群众之间的紧密联系和共产党员的崇高精神。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精髓,理解文章深层的主题思想,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情感共鸣。 2.引导学生通过深入思考和讨论,将老汉与桥的象征意义相联系,从而深化了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学生们通过讨论,不仅认识到老汉在危难时刻展现出的坚定和无私,还理解到这座“桥”实际上承载着更多的意义——它是通向希望的桥,是刚正无私、超越生命的桥,更是永生不朽的桥。这样的教学过程有助于学生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激发他们对于人性、责任和奉献精神的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人文关怀精神。同时,通过板书的形式,将讨论的重点内容记录下来,有助于学生在课后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 3.通过引导学生对课文表达特点的深入思考和讨论,提高了学生的文本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通过自主发言和教师的点拨补充,学生们能够清晰地认识到本文在表达上的三大特点:一是人物描写与环境描写相结合,通过描绘洪水肆虐的危急场景,更好地突出了老支书在生死关头展现出的从容与坚定;二是运用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加深了读者的感受和体验;三是设置悬念,构思新颖,通过出人意料的结尾,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和震撼力。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理解,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三、总结 生答:比如那些在抗疫前线坚守岗位的医护人员,他们舍小家为大家,不顾个人安危,奋力与病魔抗争,守护着我们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生答:比如那些日夜巡逻、保障社会治安的警察和消防员们,他们在危急时刻总是冲锋在前,保护着我们的家园和生命财产安全。 教师:同学们,我们身边还有许多像老汉这样的人,比如……(生自由发言,言之有理即可) 通过引导学生发现和讲述身边像老汉这样的人,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激发了学生对于社会正能量的关注和认同感。学生通过自主发言,能够积极思考和寻找身边的英雄人物,分享他们的故事和品质,这样的互动方式不仅增强了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也促进了学生对于社会价值观的深入理解和内化。同时,这样的教学环节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感恩心态和责任感,激励他们向这些英雄人物学习,努力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作业设计 1.完成练习册;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联想像老汉的人,再写成小练笔。
板书设计 桥 生命 希望 老书记 永生
教学反思 《桥》第二课时教后反思 在《桥》这篇课文的第二课时中,我引导学生们深入探讨了课文的主题和人物形象,同时也让他们思考了身边像老汉这样的人。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深感这一环节对学生们的成长和思维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首先,我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老汉在危急关头所展现出的从容与坚定,以及他作为党支部书记所承担的责任和担当,让学生们深刻感受到了这位英雄人物的高尚品质。同时,我也鼓励学生们通过自由发言的方式,分享他们身边像老汉这样无私奉献、勇于担当的人,这不仅锻炼了学生们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让他们更加关注社会正能量,激发了他们的感恩心态和责任感。 其次,在引导学生们理解课文表达特点的过程中,我注重培养他们的文本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通过让学生们思考课文在人物描写、环境描写以及修辞手法等方面的特点,他们不仅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也提高了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在引导学生们思考身边像老汉这样的人时,我应该更加注重启发和引导学生们从不同角度去发现和挖掘身边的英雄人物,让他们的思考更加深入和全面。此外,在教授课文表达特点时,我也应该更加注重与学生们的互动和讨论,让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总的来说,《桥》这篇课文的第二课时教学过程虽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我相信,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更好地促进学生们的成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