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9.《诗三首:暮江吟》表格式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作业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9.《诗三首:暮江吟》表格式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作业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23 08:51: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诗三首:暮江吟》教学设计
主题 《暮江吟》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学习目标】 1.借助各种识字方法认识“暮、瑟”2个生字,会写“暮、吟”2个生字;通过自主诵读,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出韵味;借助注释、插图,初步了解诗歌大意。 2.会用“边读边想象画面”的阅读策略,调动多个感官,想象“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场景并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绘的景象;通过对比阅读,思考并交流“铺”的妙用,体会诗人准确生动的表达。 3.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探寻诗歌中“不同时间”的问题,感受诗人连续细致的观察。
【评价任务】 1.借助各种识字方法认识“暮、瑟”2个生字,会写“暮、吟”2个生字;有感情的读古诗;借助注释、插图,初步了解诗歌大意。(目标1) 2.能想象“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场景,并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绘的景象;能通过对比阅读,思考并交流“铺”的妙用,体会诗人准确生动的表达。(目标2) 3.能探寻到诗歌中“不同时间”的问题,感受诗人连续细致的观察。(目标3)
【学习内容】 《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七言绝句。深秋的傍晚,离开昏暗朝廷,去杭州赴任刺史的白居易,在行路的途中,偶然看见了江边余晖浸染的绚丽景象,心情倍感舒畅,便不自觉地吟诵了这首诗。“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描写了晚霞铺满江面的景象,“一道”写出了霞光如同一道光束,直射在江面上,“残阳”写出了日暮时分夕阳西沉,坠落在半山腰间,“铺”字凸显了柔和的晚霞在细波粼粼的江面上平缓地铺开,半明半暗,半青绿半橘红,诗人沉醉于暮江细波粼粼、光影瞬息万变的景色中,将自己的愉悦心情寄托在了自然景物之中。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描写了深秋月夜迷人的景象,“可怜”让诗人舒畅的心情跃然纸上,因为心情轻松愉悦,就连清冷凄寒的深秋(农历九月初三),在诗人眼中也变得尤其可爱,凝结在草木上的露珠像珍珠一样晶莹剔透,挂在树梢的新月,如同一张弯弓。 本单元的阅读训练要素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暮江吟》与该要素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仔细品读诗句会发现,诗中的“铺”用得很贴切,与“照”相比,“铺”字凸显了夕阳余晖的柔和,突出了霞光布满江面的轨迹,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比“铺”和“照”,发现“铺”的妙用,体会诗歌准确生动的表达。 “感受诗人连续细致的观察”这一学习目标则需要在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加以引导,发现这首诗中的时间节点——九月初三夜,“九月初三夜”自然而然地将时间串联在了一起,它上与“暮”相接,下与“月”相连,意味着诗人从黄昏开始,一直伫立在岸边,持续不断地观察着周围景物的细微变化。
【学情分析】 经过三年的语文学习,学生在学习语言方面,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识字的能力,有了一 定程度的语言文字的积累,在阅读方法也有了一定的积淀,会边读边想,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欣赏美、辨别美的能力。他们能够自主、合作、探究地进行语文学习,对语文的兴趣浓厚。但是作为十来岁的学生,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对真、假、美、丑的辨别十分有限的,加上他们个人表现欲望十分强烈。自我控制能力差等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揣摩、品味语言,从字里行间感受文章的魅力。
【学习过程】 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评价要点环节一:勾连已有经验,明确学习目标1.交流汇报课前学习任务 :运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说说本单元的学习重点。 2. 小组推选代表在班内展示关系图,结合关系图说说本单元的学习重点; 1、引导学生运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说说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做好课前学习任务的交流和汇报 2、教师总结引导,明确单元学习目标; (1) 引导学生关注学习任务中的关键名词(表达、观察); (2) 出示PPT(关于表达、关于观察),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的发现; (3) 教师引导总结,明确学习重点(准确表达、连续观察) 能知道本节课的目标活动意图说明:部编版教材从三年级开始,每个单元之前都有单元导语页,导语页的右下角明确了语文要素,“语文要素”是对于教师而言的,对学生来说,这就是单元学习任务,“教是为了不教”,要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会他们读懂单元学习任务至关重要,本单元的学习任务对于他们来说既陌生又熟悉,因为其中有些词语在之前的单元导语中出现过,可以引导他们前后关联,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比阅读,找出差异,明确学习重点。环节二:自主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指向目标1)学习过程中,思考《暮江吟》这首诗与本单元的学习重点之间有什么关系? (1)写好“暮”、“吟” (2) 自主诵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出韵律; 3. 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 自主诵读古诗,结合注释、插图、联系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大意; (2) 小组内交流分享自己的观点; (3) 小组推选代表在班内交流分享。1. 导入新课,诵读发现。 导语: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古诗《暮江吟》,学习过程中,请你想一想,这首诗与本单元的学习重点之间有什么关系? 2. 揭示课题,指导书写。 (1) 板书课题,重点指导“暮”、“吟”的书写; 3、巡视学生自主学习课堂,遇到问题及时指导、解决;听取学生汇报,重难点地方明确指导。 能认识“暮、瑟”2个生字,会写“暮、吟”2个生字;通过自主诵读,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出韵味;借助注释、插图,初步了解诗歌大意; 活动意图说明:诵读要贯穿古诗教学始终。诵读古诗是感受古诗音韵美最主要的方式;在借助注释了解大意基础上的诵读,是想象诗句画面内容的路径之一;在深入理解内容后再诵读古诗,是读懂诗人,读出自己感悟的关键。环节三:想象诗句画面,感受诗歌意境(指向目标2)1、(1) 想象“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景色,用自己的话说说。 ①思考“铺”换成“照”或“射”行不行?为什么? ②结合与“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意境相近的图片,加深理解。 (2) 想象“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的景色,用自己的话说说。 ②结合与“露似真珠”和“月似弓”意境相近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1. 品读诗句,想象画面。 导语:在学习第一单元课文时,我们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这个方法,领略了钱塘江大潮的宏伟壮观,感受了洱海畔月亮的明亮柔和,也和巴金一样,爱上了天空中的璀璨繁星,这个方法让我们感受到了自然之美,请你试着用这一方法,把自己想象成诗人,说说此时站在江畔的你的所见所闻所感吧。 ①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想象“一道残阳”是什么样子的?想一想“铺”换成“照”或“射”行不行?为什么? ②出示与“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意境相近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①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想象“露似真珠”和“月似弓”是什么样子的? ②出示与“露似真珠”和“月似弓”意境相近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会用“边读边想象画面”的阅读策略,调动多个感官,想象“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场景并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绘的景象;通过对比阅读,思考并交流“铺”的妙用,体会诗人准确生动的表达;活动意图说明: 真正走进诗句描写的美好意境,需要代入感,即把自己想象成诗人,想象自己与诗人一起伫立在江畔,从夕阳西沉一直到夜幕降临,用眼睛观察,用心感受和体验,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描述,走进景物画面,感受诗人创作的画面美、意境美、语言美。
环节四:探寻“不同时间”,感受连续细致的观察。(指向目标3)③联系下文,感受“可怜九月初三夜”诗句中蕴含的情感;探寻诗题和诗句中的“时间问题”,发现这首诗与单元学习重点之间的关系。 2. 诵读诗句,感受意境。 (1) 结合与“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意境相近的图片,练习诵读诗句,读出画面感; (2) 结合与“露似真珠”和“月似弓”意境相近的图片,练习诵读诗句,读出诗人的情感。 3. 摘抄古诗,书写画面。③联系下文,引导学生感受“可怜九月初三夜”诗句中蕴含的情感;探寻诗题和诗句中的“时间问题”,引导学生发现这首诗与单元学习重点之间的关系。 2. 诵读诗句,感受意境。 (1) 出示与“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意境相近的图片,引导练习诵读诗句,读出画面感; (2) 出示与“露似真珠”和“月似弓”意境相近的图片,指导练习诵读诗句,读出诗人的情感。 3. 摘抄古诗,书写画面。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探寻诗歌中“不同时间”的问题,感受诗人连续细致的观察。
【板书设计】 暮江吟 暮 吟 读韵味 知诗意 悟情感 边读边想象 对比阅读 时间变化
作业设计
一、课前作业:
自主阅读单元导语页的学习任务,想一想联想到了之前哪些学习内容?
1.一边读学习任务,一边圈出自己认为关键的词语;
2.结合关键词提示,浏览三年级两册教材中的单元导语,找出与本单元学习任务相关的内容;
3.运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说说本单元的学习重点。
二、课后作业:
1.看拼音,写词语。
mù sè yín shī tí mù
( ) ( ) ( )
3.看图,先根据图意写出两句诗,用上比喻句,说说这两句诗描写的景色。
古诗:
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