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 第2单元 课型 精读课文 课时 第2课时 主备人
课题 《开国大典》
目标 确定 依据 课标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教师切忌用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遵循这一理念,我充分利用本课内容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读懂重点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教材将进一步深入对开国大典的描写。特别是阅兵式和群众游行的部分,是文章的重点和亮点。这些场面不仅展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雄壮和新政权的威严,也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新中国的热爱和期望。因此,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些场面的描写,感受其中的情感和气氛。 教师可以通过对比、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文章中描写不同兵种、不同方阵的句子,让他们感受作者的细致观察和生动描写。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尝试运用这种描写方法,去描写自己熟悉的场面或活动,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学情分析 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对开国大典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感受。然而,对于如何深入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部分,他们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指导和帮助。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和存在的困惑。然后,针对学生的困惑和难点,教师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引导。例如,对于如何理解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通过举例、示范等方式进行详细的讲解和说明。 此外,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课文中的场面描写,或者让他们提出自己对开国大典的理解和看法。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学习目标 评价任务
1.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从而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
2.学生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
3.透过一个个场面,体会人民群众激动、自豪的心情。 ★★★★★
核心知识 核心能力
重点:学生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难点:透过一个个场面,体会人民群众激动、自豪的心情。
核心问题 透过一个个场面,体会人民群众激动、自豪的心情。
微能力点 A5“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A2“数字教育资源获取与评价”
活动准备 布置学生课前预习,收集材料;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习任务 学生活动 教师组织 学习评价
一、导入 教师:同学们,上一课时我们一起走进了那个历史性的时刻——开国大典。它不仅仅是一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盛典,更是亿万中国人民心中永远的记忆和骄傲。 今天,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开国大典》这篇课文。我们将进一步感受那份激动人心的氛围,品味那些铿锵有力的语言,更加深入地理解开国大典所蕴含的重大意义。 让我们穿越时空,再次回到1949年10月1日的天安门广场。在那里,我们将会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听到毛泽东主席那庄严而坚定的宣告。那个瞬间,不仅标志着旧中国的结束,也宣告了新中国的诞生。 这一教学环节的好处在于它能够将学生深深地引入历史事件的情境之中,通过回顾和再现开国大典的盛况,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历史责任感。通过再次回到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理解那一刻对于中国人民乃至全世界的重要性。这种情境化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还能够加深他们对历史的理解和记忆,培养他们的历史意识和爱国情怀。
二、研读文本 品读课文 (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生读课文,标记关键词。 2.生答:开国大典于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举行,参加典礼的成员有工人队伍,有农民队伍,有学校师生,有机关工作人员,有城防部队,估计总数达三十万人。会场在天安门广场。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 3.生答:课文原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不仅写出人多的气势,而且表达出人们喜悦、激动的心情。 (二)学习课文第二、三部分。 1.生答:宣布典礼开始→奏国歌→宣布新中国成立→升国旗→宣读政府公告→阅兵式→群众游行。 2.生答:烘托毛主席的伟人形象。 3.学生试着用词语概括阅兵式的特点。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内容。 学生交流:不好。表现不出游行队伍声势之大,场面之壮观。 品读课文 (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分段读课文,思考: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参加人员。你有什么感受?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记这些关键词。 2.课堂练习: 开国大典于_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在首都举行,参加典礼的成员有____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___,估计人数__________。会场在__________。主席台设在__________。以此掌握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参加典礼的成员和人数,了解会场主席台的布置情况。 3.比较句子,说说哪一句好,为什么。 (1)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2)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挤得满满的,到处是举着红旗的人。 (二)学习课文第二、三部分。 1.学生自读第二、三部分,理清典礼的过程。 2.在整个典礼的过程中,作者着重写了毛主席的言行,这样的描写叫做正面描写。还写了群众的反应,这样的描写叫做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有什么好处呢?同桌交流一下,再向老师汇报。 3.感悟阅兵式的情况。 学习要求:用一两个词概括阅兵式的特点。找出描写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心情的句子。 教师总结:威武雄壮、军容整齐。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内容。 “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如果说成“两支游行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走去”好不好? 学生交流。 品读课文 (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这个教学环节的好处在于它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让学生分段读课文,思考开国大典的基本信息,学生不仅能够明确掌握文章的时间、地点、参加人员等要素,还能够通过自主阅读,体会到开国大典的盛大和人民的激动之情。同时,课堂练习环节的设计有助于学生系统整理和记忆文章中的关键信息,加强他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此外,通过对比句子,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比喻修辞手法的妙用,感受到语言表达的魅力,提高语言鉴赏能力。整个教学过程既注重知识的传递,又强调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二)学习课文第二、三部分。 这个教学环节通过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的第二、三部分,不仅帮助学生清晰地梳理了开国大典的典礼流程,还深入探讨了作者在描写中的手法。特别是通过正面描写毛主席的言行和侧面描写群众的反应相结合的方式,不仅突出了毛主席的伟人形象,更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和真实性。这种手法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庄严而激动人心的时刻,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开国大典的庄重与威严,以及人民群众对新中国成立的喜悦与自豪。同时,通过感悟阅兵式的情况,学生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阅兵式的特点,进一步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内容。 这个教学环节的好处在于,它巧妙地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对比和深入分析,通过讨论“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与“两支游行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走去”这两种表述的优劣,引导学生领悟到语言的选择和运用对于表达效果的重要性。通过这种对比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中“红流”这一比喻所营造的游行队伍声势浩大、场面壮观的生动画面,还能够培养起对于语言细微差别的敏感性和审美能力,进而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三、总结 总结全文,指导朗读 1.师生共同总结读后感受。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总结全文,指导朗读 1.师生共同总结读后感受。 教师结语:《七律·长征》让我们领略了毛泽东作为诗人的风采,《开国大典》让我们领略了毛泽东作为领袖的风采。那么,作为普通人时,毛泽东的情感世界又是怎样的呢?以后我们再一起走进《青山处处埋忠骨》,走进《毛主席在花山》,走进毛泽东作为普通人时的情感世界。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总结全文,指导朗读 这个教学环节的好处在于它不仅总结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强化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而且通过引导学生对毛泽东不同身份的领略,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对进一步学习毛泽东相关作品的兴趣。同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能够在朗读中进一步体会文本的情感和韵味,提升了他们的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这样的教学环节不仅促进了学生的知识积累,也促进了他们的情感发展和审美提升。
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完成练习册。
板书设计 开国大典 盛况空前 热烈庄严
教学反思 《开国大典》第二课时教后反思 在教授《开国大典》这篇课文的第二课时后,我进行了深入的教学反思。首先,我很高兴看到学生们对这篇课文的兴趣和投入。通过对典礼过程的梳理和对毛主席言行及群众反应的深入分析,学生们对开国大典的历史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虽然我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了文本对比和讨论,但对于部分理解能力稍弱的学生来说,这种深度分析可能稍显吃力。因此,在后续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其次,在朗读指导方面,我虽然鼓励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在具体指导上可能还不够细致。我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朗读技巧的培养,比如语速、语调、停顿等方面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更好地把握文本的情感和韵味。 此外,我还应该更加注重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感知和理解。开国大典作为一段重要的历史事件,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在后续的教学中,我可以通过引入相关的历史资料、图片、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事件的全貌和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 最后,我认为在教学中还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应该更多地倾听学生的声音,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和学习需求。同时,我也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让他们在参与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和价值。 总之,通过这次教学反思,我收获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让他们在更加愉悦和有效的学习环境中成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