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别了,不列颠尼亚
导入新课
香港
闻一多
我好比凤阙阶前守夜的黄豹,
母亲呀,我身份虽微,地位险要。
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
啖着我的骨肉,咽着我的脂膏;
母亲呀,我哭泣号啕,呼你不应。
母亲呀,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19世纪后半叶
割让的历史
英帝国主义用炮舰外交迫使清政府签订了
《南京条约》
(1842年)
割让香港岛
《北京条约>
(1860年)
割 让
“九龙司地方一区”
《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1898年)
租借“新界” 租期99年
周恩来提出“长期打算,充分利用”的 方针,将香港作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 窗口,尽量保持香港的繁荣稳定。
1970年代
香港问题列入中英议程
中英建交
1972年3月,中英正式建交。随后,
英国政界人士相继来华访问。香港问题 成为他们同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谈 话的重要内容。
● 英国“投石问路”
1979年初,港督麦理浩访华,以“新 界”契约到期为突破口,提出1997年 以后继续“英国管制”。邓小平明确回 答:香港是中国的一部分,这个问题本 身不能讨论。1997年收回香港后,香 港还可以搞资本主义。
邓小平:“英国政府想用主权来换治权 是行不通的。我们和英国朋友说,我不 解决这个问题,我就是李鸿章。谁不解 决这个问题,都是李鸿章。”
新中国成立
暂不收回、维持现状
建国前夕,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客观 地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作出了“暂不 收回、维持现状”的决定。
1982年初,国务院港澳办向中央上报了以“一国两 制”方针为核心的解决香港问题的十二条政策,后来 被称为“十二条”。
1982年,英国前首相希思访华,意图试探, 对于香港问题,中国表明了基本态度:
1 9 6 0 年 代
长期打算,充分利用
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 旋余地。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 以讨论的问题。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应 该明确肯定:1997年中国要收回的不仅 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中国是 在这个前提下来进行谈判,商讨解决香港 问题的方式。
时间不能再等了。两年里我们双方一定要 把这个问题共同解决了,不能再拖。如果 这期间香港发生了大的波动,或者我们双 方在一些原则问题上达不成协议的话,那 就要另外考虑收回香港的时间和方式。
结果 中英双方发表了一个公报,宣布双方同 意通过外交途径,继续就香港问题进行 谈判。
撒切尔夫人致函,表示英国不 反对中国以其对香港拥有主权 的立场进行谈判
中国复函同意举行正式谈判
初战 · 中英第一阶段谈判
(1982年9月-1983年6月)
态度 中国:主权不予讨论VS英国:主权不移交
邓小平会见时任英国首相 撒切尔夫人
香港的繁荣和稳定,只有英国继续统治才能
够得到保证;
坚持“三个条约有效”论;
如果中国宣布要收回香港,那就会带来灾难
性的后果。
拉锯 · 中英第二阶段谈判
(1983年7月-1984年9月谈判共22轮)
第1-6轮读判(1983.7-1983.11)
关于主权治权是否分离的同题
中国:主权治权不可分割VS 英国:主权和治权分离
谈判中方代表 谈判英方代表
时任
英国驻华大使
1983年7月-9月
没有任何进展
1983年9月
谈判不顺利,香港人心浮动,港元汇率及 股市急速下滑。港英当局倡机大打“经济 牌”,向中国施压。但最终因怕“搬起石 头砸自己的脚”,英方“经济牌”失败。
1983年3月
时任
外交都剧部长
1983年4月
1982年9月
第1-4轮谈判
邓小平
邓小平
撒切尔夫人
第13-22轮谈判(1984.5-1984.9)
讨论1997年前过濡期的安排和
政权交接事宜并商定最后文件内容
谈判过程中,这些问题的商谈曾经过数烈交锋
建议特区政府官员由当
地人组成,实行“港入
治港”,外籍人士可担 分歧一
任顾问。
驻军是主权的象征,
中央人民政府有权在
港注军。
遇力反对,认为联合机构
分歧三 常狂香港可能会影响英方 对西港的日常管理工作。
结果
中国立场望定,寸步不址,英国不合理的主 张先后遭到控败。
不再坚持“治权”,但要求保留
总督,英国在行政管理中望续发
挥作用。
严词拒绝
结果 英国让步,不再谋求任何形式中英共管, 谈判障碍排除。
第7-12轮被制(1983.12-1984.4)
讨论1997年以后的安排
以及过渡期的有关同题
第8轮谈判开贻,双方代表团团长同时换人
谈判中方代表 谈判英方代表
回 归
经过中英双方激烈较量,历时两年之久的香港 问题谈判终于达成了协议。
1984年12月19日 中英联合声明正式签署
中英联合声明向全世界宣告:中国政府 将于1997年7月1日对曹港俊复行权, 英国将在同日把曹港交还中国。
1984年-1997年
在漫长的13年过渡期内,中英双方为落实联 合声明、履行彼此的承诺,还在众多领域进 行了跟苦的外交谈判。最终,中英双方的谈 判取得了积极成果,保证了香港顺利回归。
1997年7月1 香港回归祖国怀抱
提出在过渡期设立中英 联合机构常驻香港,贯 湖实施中英协议的有关 条款。
1983年10月-11月
第5-6轮谈判
外籍入士可以担任公
务员系统中直到最高 级的官员。
分暖二 提出香退无需源往军队。
时任
外交部部长助理
时任
英国驻华大使
·英国登陆香港,将其卷入了全球纷争。19世纪初,英国对中国的茶叶 、生丝等商品需求日益旺盛。
·然而,晚清政府采取闭关锁国政策,几乎不进口英国商品。当时的中 国经济以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为主,对外进口需求极低。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生产力飞速提升,对原材料需求大增,同时东 方的精美商品价格低廉,促使英国进口中国商品的数量增加。
·在中英正常贸易中,中国保持了贸易顺差,而英国则处于贸易逆差。
·直到19世纪30年代初,中国的贸易出超额每年仍维持在200至300万两 白银以上。
·英国资产阶级与中国进行贸易,目的是为了盈利。这种贸易格局显然 是他们无法接受的,他们寻求改变这一局面。为了改善英国在中英贸 易中的不利地位,英国商人开始在中国进行鸦片贸易,以此赚取巨额 财富,并换取中国的白银、丝绸、茶叶及香料。
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同志与当时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进行了多次深入 交流,清晰传达了我国政府收回香港主权的坚定决心。这一立场,凸显 了国家主权的神圣与不可侵犯。终于,在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的 签署为这一目标铺平了道路,英国在1997年7月1日将香港的主权正式归 还给中国。
林则徐深感民众深受鸦片之害,于是向 清朝政府提出禁止鸦片进口的建议。与 此同时,英国商人企图在港口巩固地位 ,摆脱清朝的管控,这一系列举动最终 触发了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年) 。在这场战争中,英军的船只坚固、炮 火猛烈,导致中国军队败北。战败后,
中国不得不在《南京条约》中割让香港 岛。
1997年7月1日的凌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国旗与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区旗在香港上空 飘扬。历经百年风霜的香港,终于重归祖 国母亲的怀抱。那一刻,中国政府重新开 始在香港行使主权。这一事件,不仅标志 着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也在世界历史篇 章中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再见了,“不列颠尼亚”》作为一篇纪实的新闻报道杰作,生动地重现 了香港回归祖国的那个扣人心弦的历史瞬间。
本文摘自《1949—1999新华社优秀新
闻作品选集 ·对外新闻篇》。作者名为 周婷和杨兴,实际上这一署名是集合了 周树春、杨国强、徐兴堂、胥晓婷四位 作者名字的一部分而成。该新闻作品荣
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并在 1997年被评为新华社社级优秀稿件。
作者简介
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重新在香港 行使主权。全球各大新闻机构纷纷汇 聚香江,共同报道这一具有里程碑意 义的重大事件,其规模与参与人数在 新闻史上实属罕见。新华社的多位记 者担任历史的见证者,以真实、精确 的笔触,记录下这难忘的瞬间,创作 了《再见了,“不列颠尼亚”》这篇纪 实性新闻杰作。
背景探寻
新闻是关于新近发生、正在发生,或虽久远但新近被揭露的事实进行 的即时报道。新闻可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类:
广义新闻涵盖消息、通讯、特写等多种体裁。
狭义新闻特指消息,采用简洁明了的叙述手法,以精练的文字迅速、 准确地传达最新发生的事件,反映事物发展中的新状况、新变化、新趋 势,属于一种实用的文体。
文体常识
新闻
· 定义
· 结构
新闻的结构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通常由标题、导语、正文、背景和结语这五个核心 部分构成。
1.标题:对新闻内容进行形象且简洁的总结,一个吸引人的标题能激发读者的阅 读欲望。
2.导语:引导读者进入新闻的开篇语句,通常是一句话或一段话,为新闻的开端
3.正文:运用最精炼的文字,简洁、明确且生动地叙述新闻的核心、最新的事实
4.背景:主要涉及对新闻事件的历史背景、发生环境以及成因的阐述,用以衬托 新闻主题。
5.结语:新闻的收尾部分,可能是最后一段或一句话,旨在揭示新闻事实的深层含义 ,加深读者的理解与感悟,赋予更多启示。
· 特点
1.真实性:新闻报道必须以事实为依据,确 保内容真实可信。
2.简洁性:文章长度需紧凑精炼。
3.时效性:注重报道的及时性。
4.生动性:行文要充满活力,吸引读者兴趣
5.强烈性:内容需具备深刻的思考性和明确的 指导意义。
· 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即5个“W”和1个“H”——— Who(何人)、What(何事)、When(何时)、Where(何地)、Why(何因)、 How(如何)。
整体感知
本文是一篇特写报道,亦称为新闻速写或新闻素描。它采用类似电影中的 “特写镜头”技巧来呈现事实。文章的核心在于描绘1997年香港回归、英国 撤军时的数个关键场景。请迅速翻阅课文,从时间线着手,挖掘这些新闻 事实。
·场景一:下午四点半,末任港督彭定康步出港督府,港督旗帜缓缓降下。
(第3段)
·场景二:晚上六点十五分,添马舰军营东侧广场上,一场标志英国统治落 幕的告别仪式举行,英国国旗缓缓降下。(第5段)
·场景三:晚上七点四十五分,在子夜之际,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米字旗 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五面红旗依次升起。(第8段)
·场景四: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易帜)正式完成。(第9段)
·场景五:午夜零点四十分,查尔斯王子与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启 程离开香港。(第10段)
·导语: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的英国查尔斯王子与香港末任总督告别香港, 这一刻象征着英国超过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画上了句号。(第1段)
·主体:依照时间脉络,详述了英国殖民统治者离别的仪式过程。(第2-10 段 )
·结语:以极其简洁的语句概述了英国在香港管治的起始与落幕。(第11段 )
请各位同学共同出声阅读这篇课文,并依据新闻的 构成要素,提炼出文章的结构脉络。
香港的回归对中华民族而言,标志着一个划时代的重大事件。在1997年7 月1日举行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上,全球各大媒体纷纷聚焦。众多新闻稿 件中,《别了,不列颠尼亚》脱颖而出,荣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同学们,让我们共同探讨,分析它为何能独占鳌头
请完成《同步练习册》第12页的第1题和第3题,以及第13页的 第4题、第6题、第7题和第11题。
·探究字面与深层含义——“别了,不列颠尼亚”与“日落仪式” 的象征意义。
·分析插叙作用——港督离任的历史背景,以及英国占领香港 岛的史实。
·鉴赏对比作用——通过对比展示不同场景或情节。
(一)标题独出心裁
1.采用倒装句式,巧妙转化文题,别具一格。借鉴毛泽东同志文章标题“别了 ,司徒雷登”,将“别了”前置,既吸引眼球又具有强调效果。
2.语言柔和而幽默,暗含讽刺意味。“别了”一词隐射英国人尴尬退场,流露 出中国人的欢愉之情。
3.运用借代手法,以“不列颠尼亚”轮船代表英国人及其国家,形象生动且恰 到好处。
4.运用双关或虚实相生的技巧,巧妙而不留痕迹。表面上是英国查尔斯王子 与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轮船离港的现实场景,实则象征着英国殖 民统治在香港的结束,中华民族的耻辱得以洗净,表达了民族自豪感。
①视角独树一帜。
作者跳脱了传统新闻报道的常规框架,没有选择常见的交接仪式庄严描 写,也没有聚焦于庆祝回归人群的激动情绪,更避开了政治分析的老套 路。相反,作者巧妙地选取了英方撤离这一特别的角度,呈现出一种新 颖且别具一格的叙述。
②选材别具匠心。
尽管作者采用了英方撤离的独特视角,却没有简单地写成英军撤离的流水账 。而是在叙述英国人降旗、参与交接仪式、乘坐“不列颠尼亚”号返国的过程 中,巧妙地融入了对英国登陆香港、开始殖民统治的历史回顾。通过古今对 比,将现实事件置于历史背景之中,进一步凸显了事件的历史价值。
(二)选材独特新颖
(三)手法别具一格
①细腻描绘。
例如:在4点30分,彭定康神情严肃地凝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 角声中缓缓降下。这是对末任港督彭定康表情的细腻刻画,形象地描绘 出他离开港督府前那黯淡无光的模样。借助这一表情的描绘,我们得以 窥见彭定康当时错综复杂的情绪。然而,不论他如何“神情严肃”,历史 的进程永不停歇,香港终究会回归祖国的怀抱。
②环境渲染。
例如:在绵绵细雨中营造了一种氛围,隐喻着英国殖民者内心的忧伤。消失 在南海的夜幕里展现了英国统治者离港的情景,暗示着英国殖民统治的落幕
③运用对比技巧。
例如:停泊在港湾的豪华邮轮‘不列颠尼亚与附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大紫荆花 图案,共同描绘出‘日落仪式的壮观背景。通过对比的笔法,一张一弛,生 动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又如:然而这一次截然不同:港督的旗帜将不会再从这里升起。运用对比 手法,凸显了此次升旗的非同寻常,标志着英国在香港殖民统治的终结。 再比如:大英帝国昔日乘风破浪而来,今朝悄然退潮归去。短短十三个字 ,对比强烈,蕴含深远:昔日海上称霸的荣光,如今只能黯然退场。胜利 的骄傲与洗雪前耻的快感,无不流露字里行间。
本文通过描绘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 式的数个精彩瞬间,巧妙地捕捉了 象征英国殖民统治结束的“不列颠尼 亚”号离港的历史性一刻,生动展现 了香港回归祖国的重大历史意义, 体现了中华民族对捍卫国家主权、
民族尊严以及领土完整的执着追求
课堂小结
最后一分钟
李小雨
午夜。香港
让我拉住你的手
倾听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归程
听你越走越近的脚步
听所有中国人的心跳和叩问
拓展阅读
最后一分钟是旗帜的形状 是天地间缓缓上升的红
是旗杆,挺直的中国人的脊梁
是展开的,香港的土地和天空
是万众欢腾中刹那的寂静
是寂静中谁的微微颤抖的嘴唇 是谁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
轻轻呼喊着那个名字: 香港,香港,我们的心!
我看见虎门上空的最后一缕硝烟
在百年后的最后一分钟 才终于散尽
而被撕碎的历史教科书 第1997页上
那深入骨髓的伤痕
却已将血和刀光
铸进我们的灵魂
当一纸发黄的旧条约悄然落地
烟尘中浮现出来的
长城的脸上,黄皮肤的脸上 是什么在缓缓地流淌——
百年的痛苦和欢乐
都穿过这一滴泪珠
使大海沸腾!
此刻
是午夜,又是清晨
所有的眼睛都是崭新的日出
所有的礼炮都是世纪的钟声
香港,让我紧紧拉住你的手吧
倾听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归程
然后去奔跑,去拥抱
去迎接那新鲜的
含露的,芳香的
扎根在深深大地上的
第一条紫荆
何以慰相思一百年天高地迥夜夜芳魂萦故里
不堪嗟往事整世纪子远亲疏年年酣梦盼回归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