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看到月亮大家会想到那些诗句呢?
这节课,就让我们睁大聪慧的双眼,展开想象的翅膀,走进当代文学家贾平凹的童年乐园,和他一起回到童年里的那个中秋节的晚上,去触摸他那颗纯洁的童心,去追寻月亮的足迹,欣赏月光下的美景吧!
24.月迹
贾平凹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走进作者
贾平凹:1952 年2 月21 日出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著有小说集 《下棋》《天狗》; 长篇小说 《浮躁》《废都》;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等。
初读课文
听课文朗读,注意画出生字对应的词语,不会读的字注上音。
我会读
款款 悄没声儿 屏住 满盈 踪迹 累累骨朵儿 清清晰晰 面面相觑 倏忽间
袅袅 嫦娥 羡慕 嫉妒 争执 粗糙
瓷花盆 锨刃 仰起头
多音字
悄没声儿
累累的花骨朵儿
多音字
我能读准
竹窗帘儿 悄没声音儿 竹帘格儿
白道儿 屏住气儿 尘影儿 繁星儿
骨朵儿 发梢儿 狂样儿 葡萄叶儿 瓷花盆儿 锨刃儿
阅读提示
默读课文,说说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哪里。把你觉得好玩有趣的地方找出来,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再有感情地读给同学听。
①
②
③
自由朗读课文,说说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哪?
第2自然段:竹帘格儿上、
第( )自然段:
第( )自然段:
第( )自然段:
穿衣镜上
院子里
葡萄叶儿上
3
20
瓷花盆儿上
锨刃儿上
21-23
小河里
眼睛里
中堂
院中
河边
根据月亮的足迹想一想: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
第一部分
(1-2)中堂寻月
第二部分
(3-20)院中寻月
第三部分
(21-24)河边寻月
默读读课文,把你觉得好玩有趣的地方找出来,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再有感情地读一读。
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
慢慢
将月亮拟人化,此时的月亮就像一个淘气的孩子悄没声地出现在了中堂,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亮由亏到盈的动态美。
我们都高兴起来,又都屏气儿不出,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了呢。月亮还在竹帘儿上爬,那满圆却慢慢又亏了,末了,便全没了踪迹,只留下一个空镜,一个失望。
写出了孩童独特的感受,体现了作者感受的细腻。
形象地写出了月迹的变化。
月亮消失了,这时候“我们”是什么心理?请你从这段话中找出一个词来形容。
失望
朗读指导:读第二段时,要读出月亮的活泼可爱。
满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院子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我们都走近去,不知道那个满圆儿去哪儿了。却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儿变的;
叠词的运用,符合儿童的口吻,读起来朗朗上口,亲切自然。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桂树“累累的骨朵儿”比喻成“繁星儿”,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桂花骨朵儿的细密白亮的特点,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
写出了月光的柔和、幽静,描绘出月光和院子中景色的静态美。
我们都面面相觑了,倏忽间,哪儿好像有了一种气息,就在我们身后袅袅,到了头发梢儿上,添了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似乎我们已在月里了,那月桂分明就是我们身后的这一棵了。
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写出孩子们的吃惊。
作者的感受,将看到的变成闻到的,接触到的,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哦,一个女子。我想:月亮里,地该是银铺的,墙该是玉砌的,那么好个地方,配住的一定是十分漂亮的女子了。
心理描写,作者对月亮上的景物和嫦娥的美好想象。表现了孩子们天真的想象及对美好事物的憧憬。
院门外,便是一条小河。河水细细的,却漫着一大片的净沙;全没白日那么的粗糙,灿灿地闪着银光,柔柔和和地像水面了。我们从沙滩上跑过去,弟弟刚站到河的上湾,就大呼小叫了:“月亮在这儿!”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河边的沙滩在月光的照耀下光洁、柔和的静态美。
我两处去看了,两处的水里都有月亮,沿着河沿跑,而且哪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了。我们都看起天上,我突然又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看见了小小的月亮。我想,我的眼睛里也一定是会有的。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意去发现,美无处不在,希望无处不在。“它就有哩”富含童真童趣。
我们坐在沙滩上,掬着沙,瞧那光辉……正像奶奶说的那样: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我们就又仰起头来看那天上的月亮,月亮白光光的,在天空上。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
月亮和天空象征着世间所有美好的事物,只要善于发现,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生活中的美好。
作者为什么要以“月迹”为标题?写孩子们对月迹的追寻有什么意义?
“月迹”可以理解为月亮在孩子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迹,也可以理解为月的变化轨迹,寻月的过程就是寻找美的过程,它有轨迹。
文章通过记叙一场饶有情趣的寻月活动,展现了美丽的月色,赞美了孩子美丽纯洁的心灵,表达了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纯真愿望。同时告诉人们:美属于每一个人,人人都应该拥有美。
课文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