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中考记叙文线索专题复习 课件+导学案+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语文中考记叙文线索专题复习 课件+导学案+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23 14:59:48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考复习专题—线索导学案
学习目标:明晰文章线索,把握线索作用。
一、回顾教材,寻找源点。
1.回归教材,参考书本课后“思考探究”或“阅读提示”梳理下表。
册数 篇目 考点探源
七下 《老山界》
八上 《背影》
《昆明的雨》
八下 《小石潭记》
《一滴水经过丽江》
九上 《智取生辰纲》
2.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梳理,你有什么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以文析法,归纳策略。
1.《故乡》:“背影”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要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石潭记》:理清游记的线索。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归纳要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山界》:文章按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展开叙述。试以此为线索,概括作者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要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昆明的雨》:文章信笔所至,无拘无束,看起来有些“散”,但其中贯串着一条情感线索——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想念。作者用这样一条线索将零散的素材聚拢起来,鲜活、立体地描绘出一个“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昆明雨季。
归纳要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智取生辰纲》:小说围绕着生辰纲的争夺,采取了明暗结合的双线结构。同学之间讨论: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明线:
安排的好处:
归纳要点:
三、以法析文,巩固策略。
1.自主阅读课文《紫藤萝瀑布》,思考:这篇散文是以什么为线索?
线索:
2.自主阅读《一滴水流过丽江》,文中以一滴水的游踪为线索,试概括“我”的丽江之行的经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主阅读《植树的牧羊人》,用短语的形式概括“我”和牧羊人之间发生的事。
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 最后一次与牧羊人相见
4.自主阅读《伟大的悲剧》,文章按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展开叙述,试以此为线索,完成表格。
时间 地点 人物及事件
1月16日 斯科特等发现自己晚到半月
1月18日 南极点
2月17日
贮藏点 四人感到可怕的绝望
3月21日 帐篷里
等待死神来临并写书信
10月29日 营地
11月12日 帐篷
5.自主阅读《阿长与<山海经>》,分析“我”对阿长情感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学生自主阅读《背影》,文章除了“父亲的背影”这条明线以外,还有一条暗线,便是情感的变化,你能说一说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以文测法,内化能力。
1. 阅读《最后的牵手》(2018年辽宁锦州中考),回答问题。
最后的牵手 雷抒雁
①这一次,是他的手握在她的手里。
②这是一双被岁月的牙齿啃得干瘦的手:灰黄的皮肤,像是陈年的黄纸,上边满是渍一般的斑点;不安分的筋,暴露着,略略使皮与指骨间,有了一点点空隙。那些曾经使这手显得健壮和有力的肌肉消失了。这是长年疾病的折磨所雕凿出来的作品。
③可是,母亲仍然紧紧地握着这手。很久都是相对无言。突然,她感到那手在自己手心动了一下,便放松了它。那手立即像渴望自由的鸟,轻轻地转动一下,反握住她的手。
④“要喝水吗?”她贴近他的脸低声地问。
⑤父亲不回答,只是无力地拉着母亲的手。母亲知道,他实在是没有力量了,从那手上她已感到,生命准备从这个肉体上撤离。不过依着对五十多年来共同生活的理解,她随着那手的意愿,追寻着那手细微的指向,轻轻地向他身边移动着。到了胸前,她感觉到父亲的手指还在动。又移到颈边,那手指似乎还在命令:前进!不要停下来。
⑥母亲明白了,全力握紧那干枯的手,连同自己的手,一齐放在他的唇上。那干枯的手指不动了,只有嘴唇在轻轻嚅动。有一滴浑浊的泪从他灰黄多皱的脸颊上滚落下来。
⑦许多记忆一下子涌上她的心头。从这两双手第一次牵在一起的时候,父亲就这样把母亲纤细的手握在自己手里。那时,父亲的手健壮、红润而有力量。母亲想挣脱他的手,但像关在笼子里的鸟,冲不破那手指的门,直到她心甘情愿地让自己的手停留在他的手里。
⑧这两双手相牵着,走过一年又一年,直到他们的子女一个个长大,飞离他们身边。贫困的时候,他们坐在床边,父亲拉过母亲的手放在自己的手里;苦难的时候,他拉起她的手放在自己的手里。手指好像是一些有灵性、会说话在的独立生命,只要握在一起,就如同魔术师神奇的吹了一口气,什么就都有了。信心、勇气、财富,一切都有了。
⑨难道就是这两双手一相牵,就能相守一生?或许这只是他们自己独特的方式。
⑩可是,他们彼此听得懂这手的语言:关切、思念、幽怨、歉意、鼓励、安慰……现在,生命就要首先从他的一双手中滑落。曾经有过的共同的幸福记忆,都将从这一双手首先远去了。母亲的手在父亲的唇上只停留了短暂一瞬,便感到那只干枯的手不再动了,失去了温度。屋子里突然一片静寂,原来那咕咕作响的氧气过滤瓶不再作声了。时间到了!
母亲没有落泪,站起身来。望着那一张曾经无比熟悉、突然变得陌生的脸,她慢慢抓起父亲的手,轻轻地贴在自己唇边。她觉得沿着手臂的桥,那个人的生命跑了过来,融汇在自己身上。
她相信自己不会孤单,明天,依然会是两个生命、两个灵魂面对这同一世界。
(选自《读者》2018年第8期,有删改)
文章线索有串联全文、贯通文脉的作用。选文有两条线索,请说说明线、暗线分别是什么。(4分)
明线:
暗线:
2.阅读《火车上的见闻》(2019年福建中考),回答问题。
火车上的见闻 许锋
①虽然是冬日,但广州不太冷,尤其是拖着行李箱,挤了一阵子地铁,在人丛中穿梭、摩擦,浑身竟有些燥热。今年车站将进站口“前置”,几十个口子“一”字排开,电子屏幕清晰地告示着车次,坐哪趟车,就从哪个口进。大学生志愿者精神饱满,耐心地为返乡心切的人们提供问答服务。如此疏导,秩序井然。
②我们往西去。很幸运,“抢”到了卧铺票。一家三口,一上,一中,一下。先安置妻女,有一个行李箱很重,很大,我往下铺的座位底下塞,塞不进去。我吃力举起箱子往行李架放,行李箱摇摇欲坠,我也摇摇欲坠。一个壮小伙儿眼尖手快,迅速托住,我顺势借力,箱子妥妥地归位。我说了声谢谢,壮小伙儿说不用。我一扭头,人不见了。
③一对愁容满面的小夫妻边走边打电话,说的是乡音,我听了个大概“他们仨,上来俩,还有一个,是他姐,还在赶地铁。这时离开车还不到二十分钟,估计赶不上了。我也替他着急。春运一票难求,亲人赶不上这趟车,就要改签,但改签恐怕连硬座都没有,退票也不行,退了更难买上,真是急煞人也!果然,直到列车徐徐启动,落下的人还没上来。幸好事情还是解决了,怎么解决的?退票,直奔机场。机票有,虽然贵点,但没有什么能阻挡游子回家过年的脚步。
④小夫妻在惠州的一个镇上开餐馆,以川菜为主。我以为男青年会炒的菜不是很多,不料,看到他手机里的菜谱,密密麻麻,好几张。我们吃过的川菜,他都会做,我们没吃过的,他也会做,还有很多菜名,我没听过。一个二十来岁的人,会做这么多菜,不简单。
⑤男青年的餐馆规模中等,食客都是附近工厂的工人。做餐饮,熬人。有时候,客人一聊就聊到晚上十一二点,只能等。我问他,你不是有营业时间么?他笑了笑,哪有赶客人的道理?要是赶客,人家下回就不来了。累是累点,但收入还不错。
⑥镇上房价不高,我以为他们的理想是就地安居乐业,可他们却不想买房。他们的想法是趁着年轻,多干几年,等攒够些钱后,回老家开餐馆。伴随车轮与钢轨的撞击声,我们有一句没一句地聊着,但有一句话,他说了好几遍,“千好万好,还是家乡好”。
⑦车快到长沙站时,已暮色四合,华灯初上。年轻的女列车员提前收拾好三大包垃圾,列车停稳,她提着两大包垃圾下车,放在站点的垃圾堆放点,当她返身准备提另一包垃圾时,我顺手提起垃圾袋递给了她。靠近车门的瞬间,寒风拂面,凉气袭人。女列车员的发丝在风中飘舞。
⑧女列车员是个勤快的人。上班时间,一遍又一遍拖地,清理卫生间,干着脏、累、苦的工作。面对我这个素不相识的乘客的意外称赞,她莞尔一笑,这不都是应该做的嘛!
⑨晚上八点,是列车员换岗的时间。老车长召集列车员开短会,叮嘱大家,晚上值班格外重要,要确保旅客人身和财物安全;遇到突发情况,要及时报告。老车长最后问大家,听明白没有?列车员齐齐回答,听明白了!随后,一个个矫健或倩丽的身影隐没于两侧车厢,开始守护一个个返乡人的梦。
⑩一站又一站,人潮退去又涌上,冬日的温暖,一路蔓延。
(有删改)
“我”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一颗小白杨》(2017年福建中考),回答问题。
一颗小白杨 朱金平
①“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
②一路听着这首耳熟能详的军旅歌曲,我们的越野吉普车向着西北边陲的小白杨哨所奔去。那个在歌声中被传唱了多年的北疆哨所,最标准的名称是:塔斯提边防连。
③远远望去,矗立在一座山岗上的小白杨哨所在逶迤高耸的雪山映衬下显得那么不起眼。
④身着迷彩服的哨所四班长王克怀,见面就给我们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⑤十八岁那年,新兵训练刚结束,他就和十八位新战友乘坐一辆卡车,唱着那首脍炙人口的《小白杨》,向边境线上的小白杨哨所驶去。哨所矗立在一座陡峭的山顶山,四周的积雪还没有融化,卡车喘着气怎么也上不去。大家下车使劲去推,车子还是爬不动,无奈中他们又返回了营部。三天后,他们再次出发,谁知融化的冰雪在山下通往哨所的小路上划出一道七八米宽的口子,冰块和着泥水汹涌奔流,载着他们的卡车又打道回府了。一周之后,他们才终于越过一路坎坷,登上了哨所。此时,连队在冬天里已被冻裂的水管还没来得及维修,他们上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十里外的河里挑水回来用。洗脸、洗衣服,都是冰凉的雪水,小伙子们的手很快就被冻肿了。大雪封山,连队官兵吃不上新鲜蔬菜。面对这样艰苦的环境,王克怀起初一颗火热的心似乎被冰水浇凉了。
⑥连队组织新兵来到那棵小白杨下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要求大家向哨所的前辈学习,以苦为荣、乐守边疆。王克怀看到那棵名闻天下、参天而立的小白杨,浑身上下又充满了力量。
⑦打枪,是每个军人的基本功。但边防连主要的职责是站岗、巡逻、执勤,对打枪的要求并没有步兵连那么高。可王克怀不这么想:既然来当兵,就要当一个精武的兵。2014年5月,边防团组织各连进行步枪射击考核,王克怀与战友一起进行一百米射击考核。随着一阵枪响,报靶员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举靶高喊:“王克怀,五十环!”小白杨哨所自1962年组建以来,在正式考核时还没有人打出过五十环。考核组组长、团政委带人现场反复验靶,确认王克怀这一成绩。领导当即给王克怀戴上了大红花,一片喜悦的红云飞过小伙子的脸颊。
⑧作为一个班长,王克怀认识到“一花独放不是春”。他把自己的射击经验耐心地教给班里的全体战士。他带领的四班在上级组织的一次次射击比赛考核中也一次次名列前茅。
⑨几年后,王克怀当爸爸了。为了能靠爱人更近一点,他的妻子放弃了收入不菲的工作,带着孩子搬到离哨所六十多公里远的县城,与人合租了一套民房住下。这样,母子俩几个月就能和王克怀见上一次面。
⑩三岁多的儿子,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父亲和军营的熏陶,对哨所有种天然的亲密感。一天早上,刚来哨所的儿子,听到起床的哨音,像爸爸一样,咚地一下跳下床,光着一双小脚就冲出门,要跟着爸爸出操,妈妈再拉也不行。于是,在连队出操的队伍后面,跟着一根“小尾巴”,嘴里还喊着“一二一”的口令……
王克怀的父亲是一个从不流泪的铁汉子,当看到儿子在那样艰苦的环境里驻守边防的一个个镜头,不禁老泪纵横:“没想到这娃子,在部队里变得那么能干、那么有出息……还是部队锻炼人、出息人啊!”
离开哨所前,我们去参观那棵小白杨。
1982年,连里一个战士探亲带回十棵小白杨,栽种在哨所旁,最终成活了这一棵。如今,这棵小白杨已经长成大白杨。其洁白的身躯挺立在天地间,一根根枝杈向上蓬勃地伸展着,显得那么伟岸、质朴、纯洁。
这棵高大的白杨树旁,还生长着一棵个头稍矮的白杨。指导员说这是那棵白杨树根上冒出来的子母树。
看着眼前普通而实在是不平凡的小白杨,《小白杨》优美的歌声仿佛在耳边再次响起,“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7年5月10日)
王克怀从一名新兵成长为一名优秀班长,其间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长在心上的眼睛》,回答问题。
长在心上的眼睛 梅贻涵
①小驴的爸爸妈妈扔下当时才三岁的小驴进城打工的第二年,奶奶的双眼突然就什么也看不见了,走路只能拄着棍子。可最近,小驴惊讶地发现,奶奶的眼睛似乎复明了。
②做饭切菜时,明晃晃的菜刀紧挨着奶奶的手刷刷地飞,吓得小驴直吸冷气,可奶奶手下的菜切得又细又匀,刀丝毫没伤到手。平时吃饭,奶奶总是将盛得满满的一碗给小驴,自己碗里的饭却浅浅的。小驴很是心疼奶奶,有时趁奶奶不注意,偷偷地将盛得多的那碗换给奶奶,可每次都会被奶奶发现。小驴以为奶奶的眼睛复明了,悄悄地将手指放在奶奶的眼睛前面晃了晃,可奶奶还是一点也感觉不到。小驴想,奶奶一定具有了特异功能。
③小驴的爸爸妈妈每到秋天都给小驴邮鞋。可这年秋天,鞋没有邮来。小驴脚上的旧鞋,鞋底都快磨透了。可他不想告诉奶奶,他知道奶奶没有钱买。冬天很快来了,小驴脚上的鞋急得张开了嘴,五个脚指头冻成了胡萝卜头。
④到了晚上,小驴脚痛,睡不着觉,他发现奶奶到了深夜也不睡,总是背对着他坐着。小驴问奶奶,奶奶说:“躺着累,坐一会儿。”许多天过去了,奶奶经常一坐就是大半夜。
⑤周日,小驴一大早就来到村外的山上。山上的雪很大,到处白茫茫的,盖上了厚厚的大被子。 挖出藏在雪下的一种草根根,宝贝似的装进一个红色塑料袋里。这种草根很少,小驴四处寻找着,不知什么时候,小驴露在外面的脚趾被树枝扎破了,雪地上留下鲜红的血迹。可小驴仍不停地找着,挖着,脚上的鞋也磨得没有了底。
⑥回来的路上,小驴遇到大胖。大胖不解地说:“你真傻啊,怎么大冬天穿个没底儿的鞋四处跑?”
⑦平时,小驴就怕别人说他傻。因为他听人说,因为他傻,爸爸妈妈才不要他了。可这次小驴没生气,他笑了笑,转身一瘸一拐地往家跑。回到家,小驴举着塑料袋冲奶奶喊:“奶奶,这是给你的药。”奶奶赶紧接过来用手摸了摸,“驴儿,你这是在哪儿弄的?”“我在山上挖的。王爷爷说,这草能治失眠。”
⑧奶奶眼眶红了,急忙弯腰下去抓小驴的脚,她用颤抖的手脱去小驴脚上那双破得实在不能再穿的鞋,将小驴那两只脚放在自己的衣服里暖着。
⑨过了一会儿,奶奶放下小驴的脚,从床头柜上拿起一双棉鞋:“穿上试试,看合脚不?”小驴突然明白了,原来奶奶夜里坐着不睡,是在黑暗中一针一线地给他做鞋。他流着泪说:“奶奶,你是不是有特异功能?”奶奶摇摇头。
⑩“那你怎么看到的?”
“用心。”
“心上也长着眼睛?”小驴惊奇地问。
“是的,每个人的心上都长着一双眼睛。”奶奶笑了笑说。
“鞋”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8张PPT)
中考复习专题—线索
一、回顾教材,考点探源
册数 篇目 考点探源
七下 《老山界》 文章按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展开叙述。试以此为线索,概括作者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八上 《背影》 “背影”在全文起了什么作用?
《昆明的雨》 文章信笔所至,无拘无束,看起来有些“散”,但其中贯串着一条情感线索——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想念。作者用这样一条线索将零散的素材聚拢起来,鲜活、立体地描绘出一个“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昆明雨季。
八下 《小石潭记》 认真读课文,理清游记的线索。
《一滴水经过丽江》 作者化身为一滴水,以水的踪迹为线索,全方位展现了丽江古城的自然风光、历史沿革和人文景观,构思新颖,视角独特。
九上 《智取生辰纲》 小说围绕着生辰纲的争夺,采取了明暗结合的双线结构。同学之间讨论: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教材设题多以明晰文章的线索为主。
直接表达为“本文以什么为线索”“明线、暗线分别是什么”。
明确指出其作为“线索”的结构作用。
我的发现
【案例1】请阅读散文《背影》,思考:“背影”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二、以文析法,归纳策略
从内容来看,作者以“背影”为父爱的象征点、父子之情的交会点、父子关系改善的触发点;从结构来看,“背影”是文章中“我”情感变化的转折点,也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
以实物为线索
【案例2】请阅读散文《小石潭记》,理清游记的线索。
发现小潭
潭中景物
小潭源流
潭上气氛
同游之人
以游踪(人物、地点)为线索
【案例3】请阅读《老山界》。文章按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展开叙述。试以此为线索,概括作者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第一天,下午动身,沿着山沟向上走;傍晚,到一户瑶民家攀谈;天黑了,到山脚,登山;之后走了半天(夜里),在山路上露宿;半夜里醒来,之后又睡着了;第二天黎明被人推醒,抢着吃了早饭;走了没多久,到了雷公岩;翻过雷公岩,继续爬山,“快要倒山顶”时,“落得很远了”;下午两点多,到了山顶;之后,一口气儿跑下山去。
以事件、时间、地点为线索
【案例4】请阅读散文《昆明的雨》。
文章信笔所至,无拘无束,看起来有些“散”,但其中贯串着一条情感线索——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想念。作者用这样一条线索将零散的素材聚拢起来,鲜活、立体地描绘出一个“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昆明雨季。
以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者情感变化为线索
【案例5】请阅读《智取生辰纲》,思考问题。小说围绕着生辰纲的争夺,采取了明暗结合的双线结构。同学之间讨论: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明线是杨志押送生辰纲,写杨志一行的矛盾冲突;
暗线是晁盖吴用一行智取生辰纲,写团结智取。
明、暗双线交织点在六月初四正午、黄泥冈松树林。两条线索交织展开故事情节,揭示了护送和智取双方的矛盾冲突,为人物性格塑造和发展服务,更好地表现了主题。
明线、暗线交织
归纳策略
以实物为线索
以人物为线索
以事件为线索
以时间为线索
以地点为线索
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索
明线和暗线交织
线索分类
如何判断文章的线索呢?
1.了解文章线索的特征。文章的线索有两个特点:一是贯穿全文,它连接所有的材料,使材料成为一个整体;二是线索往往有明显的文字标志,而且表示线索的文字会反复出现。
2.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可以采取这些做法来捕捉文章的线索。
(1)看本质。
(2)看文题。
(3)看反复。
(4)看抒情议论句。
(5)看段落间的内部线索。
模板一:判断文章线索是什么,以简短的语句或拟小标题的形式概括事件。
模板二:线索的作用:
①贯穿全文。
②把文中的人、(物、事、情)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③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④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点明文章中心。
答题模式
1.《紫藤萝瀑布》这篇散文是以什么为线索?
三、以法析文,巩固策略
用“紫藤萝花”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
内容可分为“观花”“忆花”“悟花”三个部分,依次描写紫藤萝花的花瀑、花穗、花朵,从色彩、形状、香味等多个方面具体展现紫藤萝的美,赞颂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花与人融为一体。
2.《一滴水流过丽江》以一滴水的游踪为线索,试概括“我”的丽江之行的经过。
文章中作者将“一滴水”拟人化,以第一人称的口吻,通过“我”的所见所闻,见证着丽江古城的古往今来。这滴水,自玉龙雪山流下,一路向南,流过美丽的丽江坝,看过初建的丽江城,见证了人世的沧桑巨变;最终在昏睡数百年后再次醒来,来到现代的四方街。“我”登上水车,远眺古城全貌;跨入小店,领略东巴文字的魅力;投身民居,体验百姓生活的恬淡;之后穿城而出,欣赏古城五彩斑斓的夜和旷野宁谧澄澈的美;最终得偿夙愿,跃入金沙江,完成圆满的丽江之行。
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 最后一次与牧羊人相见
初遇牧羊人
再见牧羊人
3.阅读《植树的牧羊人》,用短语的形式概括“我”和牧羊人之间发生的事。
4. 阅读《伟大的悲剧》,文章按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展开叙述,试以此为线索,完成表格。
时间 地点 人物及事件
1月16日 白色雪原 斯科特等发现自己晚到半月
1月18日 南极点 斯科特等到达极点,伤心并要作证
2月17日 屠宰场营地 埃文斯死去
3月2日 贮藏点 四人感到可怕的绝望
3月21日 帐篷里 无法离开帐篷
3月29日 帐篷里 等待死神来临并写书信
10月29日 营地 一探险队出发寻找他们
11月12日 帐篷 发现遗体并垒了石墓
“我”对于阿长的情感变化经历了极大的变化,从因为阿长切切察察又迷信守旧“我”“实在不大佩服她”“不耐烦”到她将长毛攻城的故事而“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认为阿长具有“伟大的神力”,又因为得知自己的隐鼠被阿长谋害,所以“敬意逐渐淡薄起来并完全消失”,最后又因为阿长特意告假为“我”买来《山海经》而最终又“发生新的敬意”。情感脉络分明,波澜起伏,使故事发展一波三折,生动有致。
5.分析“我”对阿长情感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
6.《背影》这篇文章除了“父亲的背影”这条明线以外,还有一条暗线,便是情感的变化,你能说一说吗?
暗线——儿子对父亲深切的爱,父亲的拳拳爱子之情。
1.阅读《最后的牵手》,回答问题:文章线索有串联全文、贯通文脉的作用。选文有两条线索,请说说明线、暗线分别是什么。(4分)
四、以文测法,内化能力
参考答案
本文的线索有两条,明线:(父母的)牵手;暗线:父母相伴一生的深情(父母之间的深厚感情)。一般来说,暗线往往是情感线索。
2.阅读《火车上的见闻》,回答问题:“我”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①“我”起线索作用,串联起一件件事;
②以第一人称叙事,能真实地展现社会风貌。
3.阅读《一颗小白杨》,回答问题:王克怀从一名新兵成长为一名优秀班长,其间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请简要概括。(3分)
参考答案
刚到哨所,面对艰苦环境,火热的心变凉了;在小白杨树下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后,感到充满力量;射击考核获得优异成绩,心怀喜悦。
4.阅读《长在心上的眼睛》,回答问题:“鞋”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
“鞋”是小说的线索,文章用它引出奶奶给小驴做鞋的情节(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表现出奶奶对小驴的爱(点明中心)。
归纳总结
线索,是贯穿文章始终的脉络。作者通过线索将表现中心的材料连珠缀玉般地组织起来,使文章的各个层次贯通弥合,形成一个严密的整体。线索的选定取决于主题表达的需要及其全局构思的配合。记叙的线索大致有物线、人线、事线、时线、地线和情线。线索有时不是单一的,是明、暗线相互交织,共同贯穿全文的。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考复习专题—线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明晰文章线索,把握线索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教材,考点探源
1.导入语
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将材料串联起来的一条主线,在文章的不同段落中都可见的词语、句子或是情况等等;并且在解读文章时可以依照用来解读文章含义,了解文章主旨。它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有机体。如果说丰富而生动的材料是一粒粒珍珠,那么线索就是将这些珍珠串联起来的彩线。因此,线索确定得恰当,会使文章内容多而不乱,全篇浑然一体。故此,记叙文中确立线索很重要。
2.考点探源
(1)回归教材,参考书本课后“思考探究”或“阅读提示”梳理下表。
册数 篇目 考点探源
七下 《老山界》 文章按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展开叙述。试以此为线索,概括作者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八上 《背影》 “背影”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昆明的雨》 文章信笔所至,无拘无束,看起来有些“散”,但其中贯串着一条情感线索——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想念。作者用这样一条线索将零散的素材聚拢起来,鲜活、立体地描绘出一个“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昆明雨季。
八下 《小石潭记》 认真读课文,理清游记的线索。
《一滴水经过丽江》 与一般游记作品以人的游踪为线索不同,作者化身为一滴水,以水的踪迹为线索,全方位展现了丽江古城的自然风光、历史沿革和人文景观,构思新颖,视角独特。
九上 《智取生辰纲》 小说围绕着生辰纲的争夺,采取了明暗结合的双线结构。同学之间讨论: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2)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梳理,我们发现:教材设题多以明晰文章的线索为主,直接表达为“本文以什么为线索”“明线、暗线分别是什么”;或是给出某事某物等,让同学明确指出其作为“线索”的结构作用。这两个问题其实本质相同,均须掌握判断记叙文线索的方法技巧。
二、以文析法,归纳策略
接下来就让我们回归教材,从课文中寻找解题的奥秘吧!
(一)以文析法
案例1.《背影》
【思考探究一】“背影”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从内容来看,作者以“背影”为父爱的象征点、父子之情的交会点、父子关系改善的触发点;从结构来看,“背影”是文章中“我”情感变化的转折点,也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
归纳要点:以实物为线索。文章标题即是线索,其作用是贯穿全文。
案例2. 《小石潭记》
【思考探究一】认真读课文,理清游记的线索。
参考答案: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上气氛——同游之人
归纳要点:以游踪(人物+地点)为线索,根据游览者的游览路线组织全文。
案例3.《老山界》
【思考探究一】文章按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展开叙述。试以此为线索,概括作者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参考答案:第一天,下午动身,沿着山沟向上走;傍晚,到一户瑶民家攀谈;天黑了,到山脚,登山;之后走了半天(夜里),在山路上露宿;半夜里醒来,之后又睡着了;第二天黎明被人推醒,抢着吃了早饭;走了没多久,到了雷公岩;翻过雷公岩,继续爬山,“快要倒山顶”时,“落得很远了”;下午两点多,到了山顶;之后,一口气儿跑下山去。
归纳要点:以事件、时间、地点为线索,在此基础上梳理作者的行程。题目或可变型为链式,根据时间的变化和地点的转移,以概括性语句(短语或短句)的形式考查。
案例4.《昆明的雨》
【阅读提示】文章信笔所至,无拘无束,看起来有些“散”,但其中贯串着一条情感线索——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想念。作者用这样一条线索将零散的素材聚拢起来,鲜活、立体地描绘出一个“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昆明雨季。
归纳要点:以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者情感变化为线索。
案例5.《智取生辰纲》
【思考探究三】小说围绕着生辰纲的争夺,采取了明暗结合的双线结构。同学之间讨论: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明线是杨志押送生辰纲,写杨志一行的矛盾冲突;暗线是晁盖吴用一行智取生辰纲,写团结智取。明、暗双线交织点在六月初四正午、黄泥冈松树林。两条线索交织展开故事情节,揭示了护送和智取双方的矛盾冲突,为人物性格塑造和发展服务,更好地表现了主题。
归纳要点:有些文章并非单一的线索,有时候是明线和暗线交织,主线和副线并行。小说中安排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可以更直观地呈现矛盾冲突,对于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点明文章中心,起到更有效的作用。
(二)归纳策略
1.线索分类
(1)以实物为线索。有些文章往往是以一个具体的或有某种象征意义的事物贯穿全文,将各种人或事都集中起来,以此展开故事情节。
(2)以人物为线索。有些记叙文,按人物动作行为的变化、思想性格的发展、人生历程的见闻来组织材料,把人物或人物的行踪作为文章的线索。
(3)以事件为线索。这里的事件往往指中心事件,包括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几个部分,有些文章事件本身便是线索。
(4)以时间为线索。即以时间的推移来组织材料的,就是把事情发展过程中比较明显的时间写出来,并叙述在此时间内发生的内容,大多是明线。
(5)以地点为线索。有的文章是以地点的变换来安排层次的,地点就是叙事的线索。这种方式是内容显得井然有序、层次分明。
(6)以作者的思想情感或情感变化为线索。常常是暗线。
(7)明线,从文章表面文字中能够看出来的贯穿全文始终的线索,将文章联系起来,是一个整体的脉络。暗线,从文章中分析得来的,主要是作者情感变化这一贯穿全文始终的线索。
2.那如何判断文章的线索呢?
首先,我们应该了解文章线索的特征。文章的线索有两个特点:一是贯穿全文,它连接所有的材料,像串糖葫芦一样,使材料成为一个整体;二是线索往往有明显的文字标志,而且表示线索的文字会反复出现。
其次,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可以采取这些做法来捕捉文章的线索。
(1)看本质。根据线索的概念,辨析出符合特征的“线索”。
(2)看文题。标题往往是文章内容的浓缩,它直接或间接反映文章的主旨,如《台阶》《紫藤萝瀑布》《一棵小桃树》等,标题本身就是文章的线索。当然,不是所有的文章标题都是文章线索,它可能只是文章的关键词语,所以还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看文题是否符合线索的两个特点。
(3)看反复。文章中反复出现的人、事、物以及表达人物情感和时空的重点词语或关键语句。如萧乾的《枣核》一文中的枣核,莫泊桑的《项链》一文中的项链,它们都是串联情节脉络的重要物品,在文中反复出现。
(4)看抒情议论句。往往是情感变化指向的线索,与文章主旨勾连。通过文中反复出现的抒情议论语句把握线索,如茅盾的《白杨礼赞》,“我赞美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等语句,反复出现多次。据此可知,作者由树及人,赞颂的情感就是由“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这一线索组织的。
(5)看段落间的内部线索。如朱自清的《春》,开篇点题,引出对“春”的渴盼,分别描绘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五个画面,结句以春天像娃娃、小姑娘、青年三个比喻表达对春的赞美之情。
提醒注意的是,有的记叙文不只有一条线索,而是灵活地、巧妙地运用多个线索。如明线和暗线相互交织,主线和副线相互交织。
(三)考查文章线索的答题模式
模板一:判断文章线索是什么,以简短的语句或拟小标题的形式概括事件。
模板二:线索的作用:①贯穿全文的脉络。②把文中的人、(物、事、情)有机地联系在一起。③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④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点明文章中心。
三、以法析文,巩固策略
1.阅读课文《紫藤萝瀑布》,思考:这篇散文是以什么为线索?
明确:用“紫藤萝花”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内容可分为“观花”“忆花”“悟花”三个部分,依次描写紫藤萝花的花瀑、花穗、花朵,从色彩、形状、香味等多个方面具体展现紫藤萝的美,赞颂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花与人融为一体。物我交融,托物言志。
2.阅读《一滴水流过丽江》,文中以一滴水的游踪为线索,试概括“我”的丽江之行的经过。
明确:作者化身为一滴水,以水的踪迹为线索,全方位展现了丽江古城的自然风光、历史沿革和人文景观,构思新颖,视角独特。
分析:文章中作者将“一滴水”拟人化,以第一人称的口吻,通过“我”的所见所闻,见证着丽江古城的古往今来。这滴水,自玉龙雪山流下,一路向南,流过美丽的丽江坝,看过初建的丽江城,见证了人世的沧桑巨变;最终在昏睡数百年后再次醒来,来到现代的四方街。“我”登上水车,远眺古城全貌;跨入小店,领略东巴文字的魅力;投身民居,体验百姓生活的恬淡;之后穿城而出,欣赏古城五彩斑斓的夜和旷野宁谧澄澈的美;最终得偿夙愿,跃入金沙江,完成圆满的丽江之行。
3.阅读《植树的牧羊人》,用短语的形式概括“我”和牧羊人之间发生的事。
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 最后一次与牧羊人相见
明确:“我”就是一个线索人物,文章按照时间顺序,重点叙述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通过初遇牧羊人、再见牧羊人、最后一次相见的顺序,展现“我”对牧羊人的认识和评价。
4.阅读《伟大的悲剧》,文章按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展开叙述,试以此为线索,完成表格。
时间 地点 人物及事件
1月16日 白色雪原 斯科特等发现自己晚到半月
1月18日 南极点 斯科特等到达极点,伤心并要作证
2月17日 屠宰场营地 埃文斯死去
3月2日 贮藏点 四人感到可怕的绝望
3月21日 帐篷里 无法离开帐篷
3月29日 帐篷里 等待死神来临并写书信
10月29日 营地 一探险队出发寻找他们
11月12日 帐篷 发现遗体并垒了石墓
5.阅读《阿长与<山海经>》,分析“我”对阿长情感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
明确:“我”对于阿长的情感变化经历了极大的变化,从因为阿长切切察察又迷信守旧“我”“实在不大佩服她”“不耐烦”到她将长毛攻城的故事而“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认为阿长具有“伟大的神力”,又因为得知自己的隐鼠被阿长谋害,所以“敬意逐渐淡薄起来并完全消失”,最后又因为阿长特意告假为“我”买来《山海经》而最终又“发生新的敬意”。情感脉络分明,波澜起伏,使故事发展一波三折,生动有致。
6.阅读《背影》,文章除了“父亲的背影”这条明线以外,还有一条暗线,便是情感的变化,你能说一说吗?
明确:暗线——儿子对父亲深切的爱,父亲的拳拳爱子之情。
四、以文测法,内化能力
1.阅读《最后的牵手》(2018年辽宁锦州中考),回答问题。
文章线索有串联全文、贯通文脉的作用。选文有两条线索,请说说明线、暗线分别是什么。(4分)
参考答案:本文的线索有两条,明线:(父母的)牵手;暗线:父母相伴一生的深情(父母之间的深厚感情)。一般来说,暗线往往是情感线索。
解析:此题考查文章的线索。线索是叙事性文艺作品中贯穿整个情节发展的脉络。它把作品中的各个事件联成一体,表现形式可以是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发展或某一贯穿始终的事物。一部叙事作品通常都有一条或一条以上的线索,但起主导作用的只有一条。从标题“最后的牵手”可以判断,牵手是文章的线索,其中动作的施行者是父亲和母亲,所以二者的情感就是文章隐藏的线索,即所谓的“暗线”。
2.阅读《火车上的见闻》(2019年福建中考),回答问题。
“我”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①“我”起线索作用,串联起一件件事;②以第一人称叙事,能真实地展现社会风貌。
解析:本题考查“我”在文章中的作用,指向梳理情节线索。小说中的“我”作为叙事的主体贯穿全篇。其他人物的态度和行动,都是从“我”的眼里看到的;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评述,对社会风貌的述说,也都是从“我”的角度表示的。“我”是这篇文章的线索,用第一人称更亲切,有利于叙述,更有真实感,便于让读者接受。
3.阅读《一颗小白杨》(2017年福建中考),回答问题。
王克怀从一名新兵成长为一名优秀班长,其间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请简要概括。(3分)
参考答案:刚到哨所,面对艰苦环境,火热的心变凉了;在小白杨树下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后,感到充满力量;射击考核获得优异成绩,心怀喜悦。
解析:本题考查梳理情节线索,包括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通读全文后,在第⑤段结尾处,“面对这样艰苦的环境,王克怀起初一颗火热的心,似乎被冰水浇凉了。”在第⑥段结尾“王克怀看到那棵名闻天下、参天而立的小白杨,浑身充满了力量。”在第⑦段“他带领的四班在比赛中名列前茅”。从以上三段相应的句子进行简要概括,就呈现出心理的变化过程。
4.阅读《长在心上的眼睛》,回答问题。
“鞋”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鞋”是小说的线索,文章用它引出奶奶给小驴做鞋的情节(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表现出奶奶对小驴的爱(点明中心)。
五、归纳总结
线索,是贯穿文章始终的脉络。作者通过线索将表现中心的材料连珠缀玉般地组织起来,使文章的各个层次贯通弥合,形成一个严密的整体。线索的选定取决于主题表达的需要及其全局构思的配合。记叙的线索大致有物线、人线、事线、时线、地线和情线。线索有时不是单一的,是明、暗线相互交织,共同贯穿全文的。
六、板书设计
以实物为线索
以人物为线索
以事件为线索
文章线索 以时间为线索
以地点为线索
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索
注意明线和暗线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