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授预习】七年级上册语文 7.散文诗二首 同步练习 (学生版+教师版 )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授预习】七年级上册语文 7.散文诗二首 同步练习 (学生版+教师版 )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77.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23 15:13:30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年级上册语文 7.散文诗二首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下面语段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从窗内往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儿小船般散漂在水面。梗上只留个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A.sǎn gěng hán dàn
B.sàn gěng hàn dàn
C.sǎn gong hàn xiàn
D.sàn gong hán xiàn
【答案】B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词注音。 对于课文中出现的一些重点词要准确辨别读音,并能结合语境使用恰当。此题关键是平时的积累,积累生字词的读音书写。
故答案为:B
【点评】汉字的音与形是密不可分的,大部分汉字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义不同,但汉字中又存在着很多的多音字、形近字和形声字,不易区分。因此,平时学习中对字音与字形辨析要到位,努力做到不误读,不误解,不误写。
2.下列句子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笑嬉嬉地在风中摇摆。
B.我要悄悄地开放花辦儿,看着你工作。
C.大家都欢喜,说是应了花瑞。
D.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顷侧了来。
【答案】C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A. 笑嬉嬉 ——笑嘻嘻
B. 花辦 ——花瓣
C.正确。
D. 顷侧 ——倾侧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形。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
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匿笑:偷偷地笑。 沐浴:洗澡。
B.慈怜:慈爱。 祷告:向神祈求保护。
C.繁杂:(事情)多而杂乱。 攲斜:倾斜,歪斜。
D.适意:舒服。 覆盖:遮盖,掩盖。
【答案】B
【知识点】词义理解
【解析】ACD.正确。
B.有误, “慈怜”,慈爱怜惜。怜,怜惜。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的意思既要从词语的本义出发,又要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同时结合具体的语境掌握分析。
4.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儿小船般散漂在水面。(比喻)
B.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比喻)
C.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比喻)
D.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反问)
【答案】B
【知识点】比喻;拟人
【解析】 ACD.正确。
B.有误,“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必须要掌握各种修辞的特点,根据具体的语境进行判断,难度不大。
二、填空题
5.填空
(1)《金色花》作者是   (国名)文学家   (姓名)。
(2)《荷叶母亲》的作者是我国现代诗人、女作家   ,原名   ,选自   。该诗人的代表作还有   、   等。
【答案】(1)印度;泰戈尔
(2)冰心;谢婉莹;《繁星》;《春水》;《寄小读者》
【知识点】作家作品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
故答案为:⑴ 印度 ; 泰戈尔 ⑵ 冰心 ; 谢婉莹 ; 《繁星》 ; 《春水》 ; 《寄小读者》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
6.填写拼音
并蒂    姊    妹 莲蓬    菡萏   
攲斜    荫蔽    白瓣儿    徘徊   
【答案】dì;zǐ;péng;hàn dàn;qī;bì;bàn;pái huái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并蒂:(bìng dì) 1.两朵花长在同一个花萼上。 2.比喻男女合欢或夫妇恩爱。  
姊妹 (zǐmèi):1、主流用法及现代用法是统称家庭同胞,有兄弟则是兄弟姐妹,没有兄弟才为姐妹,没有姐妹则是兄弟,
莲蓬:[lián peng] 莲莲花开过以后,花托渐大,呈倒圆锥形,称为“莲蓬”。
菡萏:[hàn dàn] 1.睡莲科莲属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 2.古称水芙蓉、芙蕖。
攲斜:【jī xié 】倾斜。
荫蔽:[yīn bì] (动)①树木遮蔽。②隐蔽。
白瓣( bàn)儿:白色的花瓣。
徘徊:pái huái,表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或比喻犹豫不决,
故答案为:dì;zǐ;péng;hàn dàn;qī;bì;bàn;pái huái
【点评】本题考查汉字读音。做这样的题,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汉语拼音的拼读规则,掌握常用汉字的读音,注意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音近字等。
三、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凡作传世之文者,必有传世之心。”在文学创作中,创作者①____要关注“小我”,展现个体命运,抒发个人感受;②____要关注“大我”,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能否从“小我”走向“大我”,③____。有了深刻的思想、高远的境界,才能以自己的见识和胆识为起点,向人类最先进的方向瞩目,创作出烛照现实、温润人心的作品。
7.依次填入第①②空格处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①因为 ②所以 B.①如果 ②就
C.①不是 ②而是 D.①不仅 ②更
8.在第③空格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文段语意完整连贯,逻辑严密。
【答案】7.D
8.示例一:关键在于创作者的思想境界;示例二:取决于创作者是否有深刻的思想、高远的境界
【知识点】递进关系;根据语境补写句子
【解析】(1)这道题考查运用关联词语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弄清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然后在此基础上选用恰当的关联词语。
(2)本题考查句子的衔接能力。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来看,孤立的单个的句子在语段中是不存在的,它必然会与文章整体、所在语段、前后句发生某种必然的联系。同时,从语言连贯的要求来看,它也要求前后句子保持某种关系。因此,我们就可以抓住这些联系来分析判断。
【点评】7.关联词语的选用。依据“要关注‘小我’”和“要关注‘大我’”可知,语句间是递进关系,因此①②处空格的关联词语应该选用表递进关系的“不仅……更……”。
故答案为:D
8.依据空后“只有有了深刻的思想、高远的境界”可知,本答题空填写的语句应该围绕着“人的思想境界”来拟写。如:关键在于创作者的思想境界。答案不唯一。
故答案为:示例一:关键在于创作者的思想境界。
示例二:取决于创作者是否有深刻的思想、高远的境界。
四、名著导读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甲】①这是一个高大深彩,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②他后来便到一个熟人的家里去寄食,也时时给我信,景况愈穷困,言辞也愈凄苦。不就,忽然从铜像那里得到一个消息,说他已经掉在水里,淹死了。
【乙】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
9.选文出自名著《   》,作者是   。
10.选段一中的“他”是   。起初鲁迅认为文中的“他”是个怎样的人?
11.选段二中的“他”是   。文中的“他”在鲁迅眼中是个怎样的人?   
【答案】9.朝花夕拾;鲁迅
10.范爱农
11.藤野先生;他是不讲究穿戴,重视知识、学术,为人正直,治学严谨,他真诚地关心着鲁迅,热情地帮助鲁迅,对待鲁迅没有丝毫的民族偏见。
【知识点】作家作品;作品的人物形象;《朝花夕拾》
【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对名著《朝花夕拾》的识记与理解掌握。阅读名著要记住作家、作品,如果是古代作品,还要记住朝代,是外国名著要记住国籍,要对作品情节烂熟于心,作品人物的性格特点要记住,不能张冠李戴。(2、3)两题都是考查对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的理解与把握。解答此类题关键是要联系前后文,抓住人物在事件中的言行表现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来分析,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
【点评】9.甲乙两段文字分别是《范爱农》和《藤野先生》节选,选的都是人物的外貌描写,两篇散文都是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里的。
故答案为:第1空、朝花夕拾;第2空、鲁迅。
10.《范爱农》主要描述了作者在故乡重逢日本留学时遇到的范爱农,笑谈各自经历,得知范爱农返乡后遭到轻蔑、排斥、迫害,几乎无地自容,以至躲在乡下,教着几个小学生糊口,但由于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最后摧残了正直爱国的知识分子。范爱农是一个孤傲、正直、倔强、追求革命的爱国者。文章表现了作者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范爱农的同情和思念。“我”同范爱农在东京初识便产生了误会,觉得他“很可恶”,甚至以为“要革命,首先就必须将范爱农除去”。到辛亥革命前一年,故乡重逢时,笑谈各自经历,便加深了彼此的理解。知道他回乡后,遭轻蔑、排斥、迫害,几乎无地自容,以至“躲在乡下,教着几个小学生糊口”。最后不幸掉在水里淹死了。故甲文中的“他”是范爱农。
故答案为:范爱农;起初在东京初识是鲁迅先生认为他很可恶。
11.《藤野先生》篇散文作者通过对留学日本生活时的回忆,以深切怀念之情,热烈赞颂藤野先生辛勤治学、诲人不倦的精神及其严谨踏实的作风,特别是他对中国人民的诚挚的友谊;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故答案为: 第1空、藤野先生 他是不讲究穿戴,重视知识、学术,为人正直,治学严谨,他真诚地关心着鲁迅,热情地帮助鲁迅,对待鲁迅没有丝毫的民族偏见。
五、语段阅读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仍是不适意!一排徊了一会子,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敧斜。在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
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了来,正fù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雨点不住地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敧斜(  ) fù盖(  ) 荫蔽(  )
(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是“   ”,这个词正确书写应为“    “。
(3)“敧斜”在文中的意思是   。
(4)文中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答案】(1)qī ;覆;yìn
(2)排徊;徘徊(
(3)倾斜、歪斜
(4)比喻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比喻
【解析】 (1)本题考查字音的掌握。
根据平时对字词的积累,以及语段的内容,可知“敧斜”读作“qī xié”,“覆盖”读作“fù gài”,“荫蔽”读作“yīn bì ”。
(2)本题考查字形的掌握。
徘徊:表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或比喻犹豫不决,也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波动、起伏。应该写为“徘徊”。
(3)本题考查词语的正确运用。
敧斜,qī xié,意思是歪斜不正。
(4)本题考查修辞的能力。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母亲“”我“是本体;”是“是比喻词;”“荷叶”“红莲”是喻体。
故答案为:(1)qī ;覆;yìn
(2)排徊徘徊
(3)倾斜、歪斜
(4) 比喻
【点评】 (1)-(3)本题考查字音、字形、词语的掌握。汉字的音与形是密不可分的,大部分汉字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义不同,但汉字中又存在着很多的多音字、形近字和形声字,不易区分。因此,平时的学习中对字音与字形的辨析要到位,努力做到不误读,不误解,不误写。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喻句的本体和喻体的能力。比喻就是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应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不能成立。
六、综合性学习
13.每年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母亲节,为了表达对母亲的敬意,七年级(2)班的同学开展了主题为“献给母亲的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也来参加,并按照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1)在母亲节到来之际,请你写出一句关于母爱的古诗词名句,并向班内同学提出一项活动倡议。
(2)请你根据李娜同学搜集到的如下材料所提供的情境,仿照示例把后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材料一:每天吃过晚饭,往往九点来钟,我们上床睡,母亲则坐在床角,将仅仅20瓦的灯泡吊在头顶,凑着昏暗的灯光为我们补缀衣裤。
(梁晓声《母亲》)
材料二: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三鲜馅有人给你包;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啊!这个人就是娘,这个人就是妈。
(刘和刚《母亲》)
母爱是儿女离家时亲切的叮咛,那份牵挂陪伴我们远行; 母爱是   ,   ; 母爱是   ,   。
【答案】(1)①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②举办一次以“感恩母亲”为主题的演讲或征文比赛活动;替母亲做一次家务劳动;为母亲送一束康乃馨。
(2)儿女酣眠时细密的针脚;那份辛苦陪伴我们入梦;儿女童年时风雨中的接送;那份呵护陪伴我们成长。
【知识点】应用性默写;活动设计;衔接仿写
【解析】古代写母爱的诗句很多,如: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诗经·小雅·蓼莪》);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游子吟》);儿行千里路,亲心千里逐。(《劝孝歌》);暗中时滴思亲泪,只恐思儿泪更多。(《忆母》)等等;提出的活动倡议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要利于开展,不要只图新颖而无法行动。
故答案为:①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②举办一次以“感恩母亲”为主题的演讲或征文比赛活动;替母亲做一次家务劳动;为母亲送一束康乃馨。
(2)材料一主要写母亲为我们缝补衣服,我们睡觉,母爱体现在密密的针脚里,材料二成长中时母亲为我们遮风挡雨,内容清楚了,还要注意句式跟已知句式一致。
故答案为:儿女酣眠时细密的针脚;那份辛苦陪伴我们入梦;儿女童年时风雨中的接送 ;那份呵护陪伴我们成长。
【点评】(1)本题考查对古诗词的分类积累和活动倡议。我们平时在积累背诵古诗词时要明白意思,还要分类整理;提出的活动倡议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要利于开展,不要只图新颖而无法行动。
(2)本题考查根据情景补全对话。我们首先要阅读,把握文段脉络,定位句子关系,特别注意关联词语,明确补写的句子是总领还是总结,还是承上启下,第二,要根据语境合理推导,要注意话题、陈述对象的统一,表述句式的一致,最后检查补写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是否连贯、简洁。
七、文言文阅读
【甲】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①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②。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颜氏家训》)
【乙】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 杜季良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父丧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③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讫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将下车④辄切齿⑤,州郡以为言⑥,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马援《诫兄子书》)
【解释】①凌忽:轻慢。②鸱枭:猫头鹰。常比喻贪恶之人。③谨敕:谨慎。④下车: 指官员初到任。⑤切齿:表示痛恨。⑥以为言:把这作为话柄。
14.用文言文解词方法将下面表格填写完整。
15.用“/ ”给下列句子断句(断三处)。
父 丧 致 客 数 郡 毕 至 吾 爱 之 重 之 不 愿 汝 曹 效 也。
16.乙文结尾加点的“也”字,能否改成“矣”或“耳” 简述理由。
讫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将下车辄切齿,州郡以为言,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17.选文与《诫子书》,都是告诫晚辈的文章,但目的不同。请联系选文简要概括。
【答案】14.罢了;以......为忧;模仿,效法
15.父丧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
16.不可以改。这句话是极其坚定的强调作者不希望自己的侄子像杜季良学习的态度,用“也”强调作者的态度更坚定。而且这句话不是叙述的内容不可以用“矣”。而“耳”语气较轻,不符合作者态度。所以不可以改。
17.【乙】马援在交趾前线军中听说兄子(侄儿)马严、马敦二人好评人短长,论说是非,于是写了这封信进行劝诫。在信中,他教导严、敦二人不要妄议别人的过失短长。“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建议侄子们像龙伯高学习,改正自己的缺点。
《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淡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淡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教育儿子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诫子书;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断句;常用文言实词;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文言实词要注意积累,另外实词要注意特殊用法,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要结合语境正确答题。
(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断句先读懂句意,再结合技巧断句。断句技巧:①遇到名词、代词要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②虚词。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③疑问词要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④对话标志的词语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⑤如倒装句、宾语前置、判断句等。⑥修辞方法注意断句。
(3)本题考查词语转换。注意阅读问能不能换肯定不能。掌握“也”“矣”“耳”的含义,分析换前的“也”给人的感受,换后“矣”“耳”给人的感受,换后句子不能突显文章主题,不能突出作者情感态度,所以不能调换。
(4)本题考查文言文主题。掌握常见文言词汇,读懂文言文大意,注意抓住描写对象特征、情感句、作者评价等分析作者写作目的。
【译文】
【甲】学习是为了求得长进。我却看见有的人读了几十卷书,就自高自大起来,冒犯长者,轻慢同辈。大家仇视他像对仇敌一般,厌恶他像对恶鸟那样。像这样用学习来损害自己,还不如不要学习。
【乙】龙伯高这个人敦厚诚实,说的话没有什么可以让人指责的。谦约节俭,又不失威严。我爱护他,敬重他,希望你们向他学习。杜季良这个人是个豪侠,很有正义感,把别人的忧愁作为自己的忧愁,把别人的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无论好的人坏的人都结交。他的父亲去世时,来了很多人。我爱护他,敬重他,但不希望你们向他学习。(因为)学习龙伯高不成功,还可以成为谨慎谦虚的人。正所谓雕刻鸿鹄不成可以像一只鹜鸭。一旦你们学习杜季良不成功,那就成了纨绔子弟。正所谓“画虎不像反像狗了”。到现今杜季良还不知晓,郡里的将领们到任就咬牙切齿地恨他,州郡内的百姓对他的意见很大。我时常替他寒心,这就是我不希望子孙向他学习的原因啊。”
【点评】14.天,积气耳,亡处亡气。翻译为:天啊,是聚集在一起的气体,气往哪里崩溃呢。耳:罢了
夫学者,所以求益耳。翻译为:学习是为了求得长进。耳:罢了
杞人之忧,乐人之乐。翻译为:把别人的忧愁作为自己的忧愁,把别人的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忧:以......为忧
愿汝曹效之。翻译为:希望你们向他学习。效:模仿,效法
故答案为:罢了;以......为忧;模仿,效法
15.例句翻译为:他的父亲去世时,来了很多人。我爱护他,敬重他,但不希望你们向他学习。断句注意结合翻译,完整句子结构前后可断句,在“客、至”后面断句,在“不”前面断句。
故答案为: 父丧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
16.“也”多用于陈述句尾,表示作者的肯定和期望,态度坚绝。
“矣”多用于感叹句尾,相当于“了”。 说明事情在某种条件下就变了状况,或表示目前已经成为某种状况,是叙述的范围用“矣”。
“耳”,用于带感叹性质的陈述句或感叹句尾,但他的特殊意义是“而已”,也就是“(仅仅如何如何)啊!” 语气较轻。
例句翻译为:到现今杜季良还不知晓,郡里的将领们到任就咬牙切齿地恨他,州郡内的百姓对他的意见很大。我时常替他寒心,这就是我不希望子孙向他学习的原因啊。这里是极其坚定的强调作者不希望自己的侄子像杜季良学习的态度,用“也”态度更坚定。“矣”,这句话不是叙述的内容不可以用“矣”。“耳”语气较轻,不符合作者态度。
故答案为:不可以改。这句话是极其坚定的强调作者不希望自己的侄子像杜季良学习的态度,用“也”强调作者的态度更坚定。而且这句话不是叙述的内容不可以用“矣”。而“耳”语气较轻,不符合作者态度。所以不可以改。
17.【乙】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翻译为:龙伯高这个人敦厚诚实,说的话没有什么可以让人指责的。谦约节俭,又不失威严。我爱护他,敬重他,希望你们向他学习。
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翻译为:一旦你们学习杜季良不成功,那就成了纨绔子弟。正所谓“画虎不像反像狗了”。马援在交趾前线军中听说兄子(侄儿)马严、马敦二人好评人短长,论说是非,于是写了这封信进行劝诫。在信中,他教导严、敦二人不要妄议别人的过失短长。
《诫子书》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教育儿子要“淡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淡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教育儿子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故答案为:【乙】马援在交趾前线军中听说兄子(侄儿)马严、马敦二人好评人短长,论说是非,于是写了这封信进行劝诫。在信中,他教导严、敦二人不要妄议别人的过失短长。“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建议侄子们像龙伯高学习,改正自己的缺点。
《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淡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淡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教育儿子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八、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各题。
[甲]岁暮①到家
[清]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②。寒衣③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回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注]①岁暮:年终。②及辰:及时,指在年底前赶到家。③寒衣:御寒之衣。此句用唐代诗人孟郊《游子吟》诗意。
[乙]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①迟迟归。谁言寸草②心,报得三春晖③。
[注]①意恐:心里很担心。②寸草:小草,这里比喻儿女。③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
18.两首诗质朴无华,没有一点矫饰,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回味,都体现了母子深情。[甲]诗是写   时候真挚而复杂的感情,[乙]诗是写   时候深沉的母爱。
19.[甲]诗中的“低回”是指思绪回旋环绕,写出了诗人   的心理。[乙]诗中用“   ”与“   ”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亲情。
【答案】18.游子归来;游子远行
19.出外谋生,没能照顾母亲的愧疚(自责);线;衣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1)此题考查把握诗词内容的能力。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
(2)本题考查学生解释诗歌中重点词语意思的能力。这题不难,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读懂诗歌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结合题目要求和课文注释就能很好答题。
【点评】18.此题考查把握诗词内容的能力。
《岁暮到家》是清代诗人蒋士铨所写的一首诗。该诗是一首表现骨肉亲情的诗作。诗中通过描述久别回家的游子与母亲相见时的情景,颂扬了母爱的深厚和伟大。 《游子吟》是唐代诗人孟郊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全诗共六句三十字,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平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之情。
故答案为: 游子归来游子远行
19.本题考查学生解释诗歌中重点词语意思的能力。
[甲]诗最后两句写儿子心中惭愧自己没有尽到孝敬母亲的责任,不敢向母亲诉说那一路的风尘,这里通过直抒诗人的惭愧心情表达出母子之间的深情。在慈爱的母亲面前,诗人心中百感交集:一方面充满了对母亲的感激和敬爱,另一方面也感到十分内疚,由于自己出门在外未能在母亲膝下承欢尽孝,深感未尽到人子的责任,从而辜负了母亲的拳拳之心。因此,不敢诉说自己旅途的艰辛。
[乙]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实际上是两个词组,而不是两个句子,这样写就从人到物,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最普通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
故答案为: 出外谋生,没能照顾母亲的愧疚(自责);线 ;衣
九、现代文阅读
有亲情为家,有幸福感为庭,请你参加“家之情”活动,完成下面的现代文阅读。
合欢,合欢
李晓东
①很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是合欢。
②我九岁那年七月,母亲去小城开会,带上了我,这是我第一次出远门。我们住在一个一眼看不到头的大院子里,当母亲推开浅绿色的木窗,我来到窗前,一棵大树正对着窗口。那是一种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树,开着我从来没有见过的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树冠在十几米高处平平地铺开,将七月骄阳隔在树外,树下形成天然绿荫。
③我雀跃而出,跑到屋后,见十来棵一般模样的大树肩并肩默立,树叶间缀满了粉红色棉絮一样的绒花,远远望去,如雾一般。从那红雾里,飘出丝丝缕缕清甜的香气。我站在树下,看见那香气正倾泻而下,从我的头顶、发梢,直到我的肩膀、我的手、我的脚下,然后那香气蓬勃而起,又从我的脚下蒸腾,沿着我的手、我的肩膀、我的发梢,直到我的头顶,翻翻覆覆,重重叠叠。我在那香气里静悄悄,不敢发出一点声音。但母亲唤着我走过来了,她刚刚洗过的头发还没有干透,她的脸颊,不知道是因为洗过澡的缘故,还是被那笼罩在头顶的粉色映照的缘故,像抹了胭脂一样。她从那香气里走过来了,她唤我的声音也是香的、软的呢。
④又五年,我读到了史铁生的《合欢树》①,这个名字让我喜欢,但是文章始终没有描摹过合欢的样子。“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可是,史铁生终究没有走近那棵树。“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待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史铁生的悲伤我那时并不理解,让我失望的,合欢在哪里呢?
⑤我真正认识合欢,是在羊城,那时我十九岁。还是七月,我走得大汗淋漓,而在头顶,却是一棵大树,那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树干上挂着小牌子:“合欢,又名……”合欢,合欢,原来,史铁生笔下那棵始终未曾露面的合欢,我早在九岁的时候就已经遇到了。
⑥那是一次仓促的旅行,仓促到不知道为什么旅行,仓促到不知道下一站在哪里。我站在羊城街头,看衣着光鲜的人流开开合合,我知道,这里不是我的世界。在这里邂逅的合欢,与十年前小城的合欢相比,是傲慢的。虽然树是一样的树,花是一样的花,但是,那香气里已然有了本土的居高临下、不屑一顾。我感到十分茫然。
⑦又是七月,我已是母亲当年的年纪,依然在小城,依然有合欢,然而母亲再也站不起来了。她整日躺在病床上,医院的颜色,除了白,还是白。但窗外是有颜色的,是有花树的,那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我站在窗前,窗外是合欢,床上是母亲。母亲唤着我走过来了,她刚刚洗过的头发还没有干透,她的脸颊,不知道是因为洗过澡的缘故,还是被那笼罩在头顶的粉色映照的缘故,像抹了胭脂一样。她从那香气里走过来了,她唤我的声音也是香的、软的呢。惊回首,病床上的母亲静悄悄的,一点声音也没有。
⑧我知道了,史铁生为什么终究没有走近合欢。
【注释】①史铁生的《合欢树》是其怀念母亲的一篇散文,讲述了作者成长过程中母亲对他的照顾、鼓励,直到三十岁成名以后,母亲却已离世七年,从而引出母亲生前种合欢树、细致照顾合欢树的故事,表达了对母亲的缅怀。
20.我们的课文中有许多关于亲情的作品,请选出其中有错误的一项。(  )
A.《金色花》的作者泰戈尔,印度作家、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等。
B.《荷叶·母亲》的作者是冰心,原名谢婉莹,作家、诗人。著有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樱花赞》等。
C.《咏雪》和《陈太丘与友期行》选自《世说新语》,这是一部由宋朝文学家刘义庆编撰的文言志人散文集。
D.《朝花夕拾》作为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
21.阅读全文,按照提示梳理思路,补全下面的表格。
时间 事件 情感
九岁     欢喜
又五年 在家读到史铁生的《合欢树》    
    在羊城遇见合欢花 茫然
“我”已是母亲当年的年纪        
22.按要求完成下面的朗读卡片
朗读卡1 ①树叶间缀满了粉红色棉絮一样的绒花,远远望去,如雾一般。从那红雾里,飘出丝丝缕缕清甜的香气。 朗读设计:读这句话的语速要慢,“雾一般”重读,“丝丝缕缕”、“清甜”可稍做停顿,突出合欢淡雅悠长的芬芳,读出作者欣喜陶醉的语气,表达了其对合欢的喜爱之情。 朗读卡2 ②惊回首,病床上的母亲静悄悄的,一点声音也没有。 (从语速、语气、停连和重音中任选两个角度进行设计) 朗读设计:   
23.小文中第③段和第⑦段的划线处用了相同的笔墨写母亲的头发与脸颊,能否删去一处?请从文章内容、结构与作者情感的角度加以分析。
24.小鹏推荐本文为七上第二单元的展阅读材,你赞同吗?请结合文章内容,参考单元导语与课文,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单元导语亲情,是人世间最普遍,最美好的情感之一。本单元课文,从不同角度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阅读这些课文,可以加深我们对亲情的感受和理解,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 单元目录秋天的怀念/史铁生 散步/莫怀戚 金色花/泰戈尔 荷叶·母亲/冰心 ……
【答案】20.C
21.随母亲去小城开会,初识合欢花;失望;十九岁;医院窗前看到合欢花;悲伤(痛苦)
22.用低沉的语气朗读,语速缓慢,“静悄悄”轻读,要读出“我”对母亲的心疼以及内心的悲伤之情。
23.不能删去。第③段写母亲的头发与脸颊是实写,写出了童年时对母爱的独特感受,充满无限欢喜和美好;第⑦段是虚写(想象、幻觉),写母亲老病在床,表现了中年时对母爱的回忆、不舍与眷恋。
24.赞同。本文记叙了我多次探寻合欢,从儿时在合欢树下感受合欢花的美丽诗意与母亲美丽温婉的容颜,到多年后母亲病逝。作者将花和人紧密联系,曲折地表达了对母亲的依恋不舍与母亲离世的遗憾悲伤,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可以加深我们对亲情的感受和理解,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这与第二单元的单元导语及单元选文是吻合的。(意思对即可)
【知识点】语速与语调;其他常识;材料探究;记叙性散文;陈太丘与友期(《世说新语》);荷叶母亲;咏雪(《世说新语》);金色花;文章过渡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中心思想;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朝花夕拾》
【解析】(1) 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注意积累,结合具体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注意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故事、成语典故、科举礼仪、年龄称谓、名号、历法、节气、官职、音律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课文上的知识点一定要掌握,这是根本,平时做题遇到的常识,是额外发展要记住。
(2)本题考查概括能力。根据题目要求,通读全文,抓住文章的主要信息,提取关键语句,在文中找到对应句,整合语言,简要概括大意即可。
(3)本题考查朗读设计。注意朗读语气语速要和句子情感相一致。如果是悲伤的情感,语气要低沉,语速缓慢。如果是积极乐观的句子,语气要昂扬,语速要快。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阅读问能不能删能不能换肯定不能。分析删掉、换掉之前的感受和删掉、换掉的感受,正常是删掉、换掉后不能突显文章主题,所以不能删、换。另外注意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是否存在由浅入深等逻辑关系,以及删掉之前本身在内容上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所以不能删、换。
(5)本题考查阅读探究能力。读懂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主旨。分析本文的主旨情感是否与七上第二单元的单元导语和课文相吻合即可。
【点评】20.C:宋朝、散文集,错误。是南朝宋、小说集。
故答案为:C
21.在文中找到对应句,分析归纳即可。
②我九岁那年七月,母亲去小城开会,带上了我,这是我第一次出远门。我们住在一个一眼看不到头的大院子里,当母亲推开浅绿色的木窗,我来到窗前,一棵大树正对着窗口。那是一种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树,开着我从来没有见过的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树冠在十几米高处平平地铺开,将七月骄阳隔在树外,树下形成天然绿荫。
④又五年,我读到了史铁生的《合欢树》,这个名字让我喜欢,但是文章始终没有描摹过合欢的样子。让我失望的,合欢在哪里呢?
⑤我真正认识合欢,是在羊城,那时我十九岁。
⑦我站在窗前,窗外是合欢,床上是母亲。母亲唤着我走过来了,她刚刚洗过的头发还没有干透,她的脸颊,不知道是因为洗过澡的缘故,还是被那笼罩在头顶的粉色映照的缘故,像抹了胭脂一样。她从那香气里走过来了,她唤我的声音也是香的、软的呢。惊回首,病床上的母亲静悄悄的,一点声音也没有。母亲生病去世很悲伤。
故答案为:随母亲去小城开会,初识合欢花;失望;十九岁;医院窗前看到合欢花;悲伤(痛苦)
22.这句话是暗示母亲生病去世了,作者很悲伤,朗读时要语气低沉缓慢,可以轻读:静悄悄的,表达我对母亲的心疼及伤感。
故答案为:用低沉的语气朗读,语速缓慢,“静悄悄”轻读,要读出“我”对母亲的心疼以及内心的悲伤之情。
23.第三段是写童年时期母亲的真实样子,小孩子对母亲特有的爱和感受。第七段是虚写,虚写母亲好似以前一样健康的模样,其实是交代了母亲生病了,表达对母亲的思念、怀念和对母亲去世的伤感、不舍。不可以删去。
故答案为: 不能删去。第③段写母亲的头发与脸颊是实写,写出了童年时对母爱的独特感受,充满无限欢喜和美好;第⑦段是虚写(想象、幻觉),写母亲老病在床,表现了中年时对母爱的回忆、不舍与眷恋。
24.七上第二单元的主要是讲亲情。本文也是通过合欢花的描写, 九岁、又五年、十九岁、“我”已是母亲当年的年纪,对合欢花的描述,抒发对母亲的思念和母亲去世的不舍、悲伤,加深我们对亲情的感受和理解,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这与第二单元的单元导语及单元选文是符合的。
故答案为: 赞同。本文记叙了我多次探寻合欢,从儿时在合欢树下感受合欢花的美丽诗意与母亲美丽温婉的容颜,到多年后母亲病逝。作者将花和人紧密联系,曲折地表达了对母亲的依恋不舍与母亲离世的遗憾悲伤,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可以加深我们对亲情的感受和理解,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这与第二单元的单元导语及单元选文是吻合的。
十、写作题
25.按要求作文
人生就像一条漫漫长路,凡走过必留下痕迹。我们生活的世界就是由一个个脚印拼凑出来的,万事万物都在以不同的方式行走。
请以“成长的足迹”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主题明确,内容充实,条理清楚,语言通顺,结构完整;②文中不得出现自己真实的校名和姓名。
【答案】【参考例文】
成长的足迹
学习时忙中偷乐,打开了小学的相册,一页一页仔细地回味。看看那时的自己,不知不觉中人生的海滩上已留下一串花一样的足迹。
一年级时,我很向往学校,认为那里到处都是欢乐。所以当离开妈妈进入校园时我没哭。
二年级时,我仍然是个幼稚的孩童,但我对学校有了一种新的憧憬。这里是个日不落的地方,每天我都沉浸在与小朋友们玩耍的欢乐中。
三年级时,校园中传递着一股“陀螺风”。我更是沉迷其中,收集上百个不同的陀螺,在课间与大家激战着。当每一次胜利的喜悦涌上心头,每一次失败的感伤击沉喜悦,我脑海中总是回荡着一个问题,如果我永远是胜利者该多好啊!
四年级时,我渐渐爱上了读书,当我发现身边的同学早已开始读一些名著时,我也迫不及待地让妈妈给我买了一些好书来读。沙坑旁少了我弹玻璃球的身影,树丛中少了我嬉戏的身影,我更多是在教室中捧着自己心爱的书读,就这样静静的,享受着书中的故事。在那时真有一丝文人的感觉。某天被妈妈表扬,我发现玩已经退居二线了。
五年级时,最让我难忘的事情莫过于来到北京上学。已是五年级大孩子的我刚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陌生的学校,陌生的班级,也还有些害羞。渐渐地我和同学们已打成一片,老师也发现了我的潜能,让我当数学课代表。这是我第一个职务,所以我分外珍惜,尽自己的力为老师同学们服务。那时,我真的爱上了这种感觉。也是从那时起,我对职务有了好感。
六年级时,面对着相处近两年的同学老师们,我真的不想与他们说再见。那个学期大家都努力学习——为了自己理想的中学。眼看着还有不到三个月大家就都要分开了,我那时格外珍惜每一天,因为我知道这种机会不会再有第二次。其中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学期末的篮球赛,那是我与同学们最后一次的合作。不过最大的遗憾不是我们没有取得好的名次,而是那次我和一位同学因战术不同而争吵。现在想起来谁不是为了班级的荣誉呢?
闭上眼睛,一个个清晰的画面呈现在我眼前。转眼间仿佛做了一个梦一样。我不能说每一个足迹写下的都是甜蜜与欢乐,但我可以确定我无愧于每一个足迹,每一个足迹都踩在它应该在的地方,顺时而长,所以那么快乐!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
【解析】第一,审题。本题是成长类作文,要求展示成长期间的经历与收获。“足迹”指脚走路留下的痕迹,“成长的足迹”即成长过程中留下的痕迹。足迹要有多个,要连贯,才指向一定的方向,所以“成长的足迹”最好写连续性的一连串事情,通过这些相关的延续的事,表现作者的成长。走路能留下足迹,表明行程的吃力与行走的努力,相应的,要写成长中留下印迹的事情,要付出一定努力的事情。第二,构思。成长过程中留下的痕迹是多样的,可以是对某种精神品质的认识,如“我”对数字计算有一种天然的惧怕,看到略大的数字就会头脑发晕一片空白,从小学低年级到高年级到初中,我用了很多办法:题海战术、音乐伴奏、自我催眠等,在亲友们的支持鼓励下,我终于摆脱了对数字的惧怕,留下一串迎难而上不服输的足迹;可以是对某种生活本质的认识,如“我”本善良,但在各种媒体的负面报道及父母家人的耳提面命下,“我”渐渐不再有同情心,可是“我”看到弱小无助仍然会想伸出援助之手,终于,我想通了:生活中有算计有恩将仇报,但生活的本质仍是美的,因为害怕就关闭互相同情的通道,只能引导社会走向毁灭。第三,立意。所写经历可以是各种的,主题指向的是成长感悟,思想的成长,而成长,是独立,是理智,是慈悲,是宽容,是担当,是勇敢,等等。要围绕着这些思想品质的健全来组织材料。成长很少一蹴而就,要有细节的堆积,量变引发质变,在量变的过程中进行思考、抒情与议论。
【点评】本题考查写作全命题作文的能力。命题作文首先要审好题,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题目,都要咬文嚼字,仔细琢磨,找出题目的关键字眼在哪儿,找准题眼,根据它弄清题目的要求,重点和范围,确定文章的中心。确定好文章的中心之后,就需要围绕中心选取最能表达中心的材料。写作毕竟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在作文备考的过程中,文字功夫固然要讲究,但形成文字前的思维训练更为重要。要学会换一个角度看问题,追求新的发现;积极突破思维定势,学会将直觉思维、反向思维、发散思维、批判思维、联想想象思维等灵活地运用于作文中,使思路活跃,文如泉涌。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年级上册语文 7.散文诗二首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下面语段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从窗内往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儿小船般散漂在水面。梗上只留个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A.sǎn gěng hán dàn
B.sàn gěng hàn dàn
C.sǎn gong hàn xiàn
D.sàn gong hán xiàn
2.下列句子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笑嬉嬉地在风中摇摆。
B.我要悄悄地开放花辦儿,看着你工作。
C.大家都欢喜,说是应了花瑞。
D.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顷侧了来。
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匿笑:偷偷地笑。 沐浴:洗澡。
B.慈怜:慈爱。 祷告:向神祈求保护。
C.繁杂:(事情)多而杂乱。 攲斜:倾斜,歪斜。
D.适意:舒服。 覆盖:遮盖,掩盖。
4.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儿小船般散漂在水面。(比喻)
B.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比喻)
C.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比喻)
D.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反问)
二、填空题
5.填空
(1)《金色花》作者是   (国名)文学家   (姓名)。
(2)《荷叶母亲》的作者是我国现代诗人、女作家   ,原名   ,选自   。该诗人的代表作还有   、   等。
6.填写拼音
并蒂    姊    妹 莲蓬    菡萏   
攲斜    荫蔽    白瓣儿    徘徊   
三、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凡作传世之文者,必有传世之心。”在文学创作中,创作者①____要关注“小我”,展现个体命运,抒发个人感受;②____要关注“大我”,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能否从“小我”走向“大我”,③____。有了深刻的思想、高远的境界,才能以自己的见识和胆识为起点,向人类最先进的方向瞩目,创作出烛照现实、温润人心的作品。
7.依次填入第①②空格处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①因为 ②所以 B.①如果 ②就
C.①不是 ②而是 D.①不仅 ②更
8.在第③空格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文段语意完整连贯,逻辑严密。
四、名著导读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甲】①这是一个高大深彩,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②他后来便到一个熟人的家里去寄食,也时时给我信,景况愈穷困,言辞也愈凄苦。不就,忽然从铜像那里得到一个消息,说他已经掉在水里,淹死了。
【乙】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
9.选文出自名著《   》,作者是   。
10.选段一中的“他”是   。起初鲁迅认为文中的“他”是个怎样的人?
11.选段二中的“他”是   。文中的“他”在鲁迅眼中是个怎样的人?   
五、语段阅读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仍是不适意!一排徊了一会子,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敧斜。在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
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了来,正fù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雨点不住地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敧斜(  ) fù盖(  ) 荫蔽(  )
(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是“   ”,这个词正确书写应为“    “。
(3)“敧斜”在文中的意思是   。
(4)文中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六、综合性学习
13.每年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母亲节,为了表达对母亲的敬意,七年级(2)班的同学开展了主题为“献给母亲的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也来参加,并按照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1)在母亲节到来之际,请你写出一句关于母爱的古诗词名句,并向班内同学提出一项活动倡议。
(2)请你根据李娜同学搜集到的如下材料所提供的情境,仿照示例把后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材料一:每天吃过晚饭,往往九点来钟,我们上床睡,母亲则坐在床角,将仅仅20瓦的灯泡吊在头顶,凑着昏暗的灯光为我们补缀衣裤。
(梁晓声《母亲》)
材料二: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三鲜馅有人给你包;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啊!这个人就是娘,这个人就是妈。
(刘和刚《母亲》)
母爱是儿女离家时亲切的叮咛,那份牵挂陪伴我们远行; 母爱是   ,   ; 母爱是   ,   。
七、文言文阅读
【甲】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①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②。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颜氏家训》)
【乙】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 杜季良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父丧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③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讫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将下车④辄切齿⑤,州郡以为言⑥,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马援《诫兄子书》)
【解释】①凌忽:轻慢。②鸱枭:猫头鹰。常比喻贪恶之人。③谨敕:谨慎。④下车: 指官员初到任。⑤切齿:表示痛恨。⑥以为言:把这作为话柄。
14.用文言文解词方法将下面表格填写完整。
15.用“/ ”给下列句子断句(断三处)。
父 丧 致 客 数 郡 毕 至 吾 爱 之 重 之 不 愿 汝 曹 效 也。
16.乙文结尾加点的“也”字,能否改成“矣”或“耳” 简述理由。
讫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将下车辄切齿,州郡以为言,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17.选文与《诫子书》,都是告诫晚辈的文章,但目的不同。请联系选文简要概括。
八、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各题。
[甲]岁暮①到家
[清]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②。寒衣③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回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注]①岁暮:年终。②及辰:及时,指在年底前赶到家。③寒衣:御寒之衣。此句用唐代诗人孟郊《游子吟》诗意。
[乙]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①迟迟归。谁言寸草②心,报得三春晖③。
[注]①意恐:心里很担心。②寸草:小草,这里比喻儿女。③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
18.两首诗质朴无华,没有一点矫饰,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回味,都体现了母子深情。[甲]诗是写   时候真挚而复杂的感情,[乙]诗是写   时候深沉的母爱。
19.[甲]诗中的“低回”是指思绪回旋环绕,写出了诗人   的心理。[乙]诗中用“   ”与“   ”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亲情。
九、现代文阅读
有亲情为家,有幸福感为庭,请你参加“家之情”活动,完成下面的现代文阅读。
合欢,合欢
李晓东
①很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是合欢。
②我九岁那年七月,母亲去小城开会,带上了我,这是我第一次出远门。我们住在一个一眼看不到头的大院子里,当母亲推开浅绿色的木窗,我来到窗前,一棵大树正对着窗口。那是一种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树,开着我从来没有见过的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树冠在十几米高处平平地铺开,将七月骄阳隔在树外,树下形成天然绿荫。
③我雀跃而出,跑到屋后,见十来棵一般模样的大树肩并肩默立,树叶间缀满了粉红色棉絮一样的绒花,远远望去,如雾一般。从那红雾里,飘出丝丝缕缕清甜的香气。我站在树下,看见那香气正倾泻而下,从我的头顶、发梢,直到我的肩膀、我的手、我的脚下,然后那香气蓬勃而起,又从我的脚下蒸腾,沿着我的手、我的肩膀、我的发梢,直到我的头顶,翻翻覆覆,重重叠叠。我在那香气里静悄悄,不敢发出一点声音。但母亲唤着我走过来了,她刚刚洗过的头发还没有干透,她的脸颊,不知道是因为洗过澡的缘故,还是被那笼罩在头顶的粉色映照的缘故,像抹了胭脂一样。她从那香气里走过来了,她唤我的声音也是香的、软的呢。
④又五年,我读到了史铁生的《合欢树》①,这个名字让我喜欢,但是文章始终没有描摹过合欢的样子。“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可是,史铁生终究没有走近那棵树。“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待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史铁生的悲伤我那时并不理解,让我失望的,合欢在哪里呢?
⑤我真正认识合欢,是在羊城,那时我十九岁。还是七月,我走得大汗淋漓,而在头顶,却是一棵大树,那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树干上挂着小牌子:“合欢,又名……”合欢,合欢,原来,史铁生笔下那棵始终未曾露面的合欢,我早在九岁的时候就已经遇到了。
⑥那是一次仓促的旅行,仓促到不知道为什么旅行,仓促到不知道下一站在哪里。我站在羊城街头,看衣着光鲜的人流开开合合,我知道,这里不是我的世界。在这里邂逅的合欢,与十年前小城的合欢相比,是傲慢的。虽然树是一样的树,花是一样的花,但是,那香气里已然有了本土的居高临下、不屑一顾。我感到十分茫然。
⑦又是七月,我已是母亲当年的年纪,依然在小城,依然有合欢,然而母亲再也站不起来了。她整日躺在病床上,医院的颜色,除了白,还是白。但窗外是有颜色的,是有花树的,那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我站在窗前,窗外是合欢,床上是母亲。母亲唤着我走过来了,她刚刚洗过的头发还没有干透,她的脸颊,不知道是因为洗过澡的缘故,还是被那笼罩在头顶的粉色映照的缘故,像抹了胭脂一样。她从那香气里走过来了,她唤我的声音也是香的、软的呢。惊回首,病床上的母亲静悄悄的,一点声音也没有。
⑧我知道了,史铁生为什么终究没有走近合欢。
【注释】①史铁生的《合欢树》是其怀念母亲的一篇散文,讲述了作者成长过程中母亲对他的照顾、鼓励,直到三十岁成名以后,母亲却已离世七年,从而引出母亲生前种合欢树、细致照顾合欢树的故事,表达了对母亲的缅怀。
20.我们的课文中有许多关于亲情的作品,请选出其中有错误的一项。(  )
A.《金色花》的作者泰戈尔,印度作家、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等。
B.《荷叶·母亲》的作者是冰心,原名谢婉莹,作家、诗人。著有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樱花赞》等。
C.《咏雪》和《陈太丘与友期行》选自《世说新语》,这是一部由宋朝文学家刘义庆编撰的文言志人散文集。
D.《朝花夕拾》作为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
21.阅读全文,按照提示梳理思路,补全下面的表格。
时间 事件 情感
九岁     欢喜
又五年 在家读到史铁生的《合欢树》    
    在羊城遇见合欢花 茫然
“我”已是母亲当年的年纪        
22.按要求完成下面的朗读卡片
朗读卡1 ①树叶间缀满了粉红色棉絮一样的绒花,远远望去,如雾一般。从那红雾里,飘出丝丝缕缕清甜的香气。 朗读设计:读这句话的语速要慢,“雾一般”重读,“丝丝缕缕”、“清甜”可稍做停顿,突出合欢淡雅悠长的芬芳,读出作者欣喜陶醉的语气,表达了其对合欢的喜爱之情。 朗读卡2 ②惊回首,病床上的母亲静悄悄的,一点声音也没有。 (从语速、语气、停连和重音中任选两个角度进行设计) 朗读设计:   
23.小文中第③段和第⑦段的划线处用了相同的笔墨写母亲的头发与脸颊,能否删去一处?请从文章内容、结构与作者情感的角度加以分析。
24.小鹏推荐本文为七上第二单元的展阅读材,你赞同吗?请结合文章内容,参考单元导语与课文,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单元导语亲情,是人世间最普遍,最美好的情感之一。本单元课文,从不同角度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阅读这些课文,可以加深我们对亲情的感受和理解,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 单元目录秋天的怀念/史铁生 散步/莫怀戚 金色花/泰戈尔 荷叶·母亲/冰心 ……
十、写作题
25.按要求作文
人生就像一条漫漫长路,凡走过必留下痕迹。我们生活的世界就是由一个个脚印拼凑出来的,万事万物都在以不同的方式行走。
请以“成长的足迹”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主题明确,内容充实,条理清楚,语言通顺,结构完整;②文中不得出现自己真实的校名和姓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