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授预习】七年级上册语文 10.往事依依 同步练习 (学生版+教师版 )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授预习】七年级上册语文 10.往事依依 同步练习 (学生版+教师版 )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03.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23 15:15:02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年级上册语文 10.往事依依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选项中注音全部正确的是( )。
A.水浒 ( hú) 镌刻 (juān ) 雕镂 (lòu ) 婵娟 (chán)
B.浩淼 (miǎo ) 徜徉 (cháng yáng ) 凝视 (níng) 谆谆 (zūn)
C.沉浸(jìn) 享受(xiáng) 慷慨(kāngkǎi) 铭刻(míng)
D.模糊(hu) 险峻(jùn) 水港(gǎng) 绚丽(xuàn)
【答案】D
【解析】A项应为水浒(hǔ)
B项应为谆谆 (zhūn)
C项应为享受(xiǎng)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是( )。
A.眼花嘹乱  美不胜收  记忆尤新  鸦鹊无声
B.厉厉在目 油然而生 谆谆教导 津津有味
C.狼狈逃窜 风云变幻 心旷神怡 五彩纷呈
D.滚瓜烂熟 走头无路 搜索枯肠 百看不厌
【答案】C
【解析】A项: 嘹--缭 尤--犹 鹊--雀
B项:厉--历
D项:头—投
3.下列各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课文中的《千家诗》指《重订千家诗》,是唐宋律诗、绝句的一部合集,较为浅近,过去常用作儿童读本。
B.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语出李商隐《霜月》,形容秋夜霜月争辉的美景。青女,传说中主霜雪的女神。
C. 《琐记》中衍太太因为看见小孩吃冰就大声说会肚子疼的,所以孩子们给她取绰号叫“肚子疼”。
D. 长妈妈是鲁迅笔下经典的女性形象之一。《朝花夕拾》中,在《狗·猫·鼠》《五猖会》等篇目中都有提到她。
【答案】C
【解析】孩子们起绰号叫“肚子疼”的不是衍太太,是沈四太太。
4.将备选词语填入下列文中语句的空格处,最恰当的是( )
(1)打开书往下念,四季风光就活生生地( )在眼前。
(2)脑海里常常( )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郁。
(3)教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里( )下深刻的印象,并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
(4)这几句诗( )在我心,虽几十年再未接触,但至今还能信口背出。
A.浮现 展现 镌刻 雕镂
B.展现 浮现 雕镂 镌刻
C.浮现 展现 雕镂 镌刻
D.展现 雕镂 镌刻 浮现
【答案】 B
【解析】四季风光以文字的形式显露出来,所以选择展现;脑海里的美好世界是想象出来的,所以选择浮现;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解带给“我”艺术的美感,所以选择雕镂;对诗句记忆深刻,所以选择镌刻。
二、填空题
5.于漪(yī),人民教育家。1929年出生于江苏镇江。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1978年被评为 。曾任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长期躬耕于中学语文教学事业,坚持教文育人,推动“ ”写入全国《语文课程标准》。
6.标题表明本文是对往事的回忆。“依依”指“十分留恋”,表明作者对往事充满着 之情,奠定了全文的 。
7.作者依次都回忆了哪几件往事? 、 、 、 、 、 。
【答案】5.全国首批特级教师 人文性
6.深深的留恋 感情基调
7.①小时我看山水画 ②小时我看《评注图像水浒传》 ③童年我读《千家诗》
④初中听国文老师朗诵《南乡子》 ⑤初中听代课老师朗诵《南归》中的诗 ⑥聆听老师的教诲
三、语言表达
8.我们在《往事依依》中认识了国文老师,在《朝花夕拾》中认识了藤野先生。其实广义上“老师”一词也可以指在生活、学习中给我们以引领和帮助,成为我们的榜样的人。让我们也来写写自己的老师吧。选择你的一位老师或一位你视为老师的人,来表达你的敬仰之情(不少于200字)。
要求:①突出这位老师的特点,抓住他(她)区别于他人的独特之处来写;②选择能够表现人物特征的事来写;③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解析】在表达时可供选择的角度至少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原义的“老师”,即专指给自己带课的教师;二是比喻义或者引申义的“老师”,泛指在某方面值得学习的人或者能教给我们知识、启迪我们感悟、引导我们成长的人。写作文时,可以加适当的创新形式,比如加一个与主题相关的题记,例如:师者,传道授业解感也。注意联系“老师”这一主题,并且文字优美。也可以使用几个小标题,写几个老师,每个老师的事例都用一个小标题引领,也很好。在表现老师的性格特点时,可以使用语言、外貌、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使文章有血有肉,十分生动。
四、名著导读
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回答问题。

其实人禽之辨,本不必这样严。在动物界,虽然并不如古人所幻想的那样舒适自由,可是噜苏做作的 事总比人间少。它们适性任情,对就对,错就错,不说一句分辩话。虫蛆也许是不干净的,但它们并没有 自鸣清高;鸷禽猛兽以较弱的动物为饵,不妨说是凶残的罢,但它们从来就没有竖过“公理”“正义”的旗子,使牺牲者直到被吃的时候为止,还是一味佩服赞叹它们。人呢,能直立了, 自然是一大进步;能说话了, 自然又是一大进步;能写字作文了, 自然又是一大进步。然而也就堕落,因为那时也开始了说空话。 说空话尚无不可,甚至于连自己也不知道说着违心之论,则对于只能嗥叫的动物,实在免不得“颜厚有忸 怩”。假使真有一位一视同仁的造物主, 高高在上, 那么, 对于人类的这些小聪明, 也许倒以为多事, 正如 我们在万生园里,看见猴子翻筋斗,母象请安,虽然往往破颜一笑,但同时也觉得不舒服,甚至于感到悲 哀,以为这些多余的聪明,倒不如没有的好罢。

我称心如意地安排了自己的日常生活。按照它们的习俗,主人在离它家六码远的地方安排了一间房子 给我。 ……我沉浸在健康的体魄和平和的心境中,没有朋友背叛我,也没有被隐秘的或公开的敌人所伤害, 而我同样也用不着向任何大人物行贿、献媚或诲淫,以此来取得他们的宠信甚至沦为他们的奴才。对于欺 诈和压迫,我也不必提防,因为这儿没有医生来损害我的身体,没有律师使我破产,也没有告密者监视我 的言行,更没有人受雇来诬告我。这儿没有冷嘲热讽者、责难者、诽谤者、扒手、盗匪、窃贼、律师、鸨 母、小丑、赌徒、政客、智者、坏脾气的人、空谈者、善辩者、强取豪夺者、杀人犯、古董贩子;没有党 派领导和他们的扈从;没有用坏的手段和榜样来诱人堕落的人;没有地牢、斧子、绞刑架、笞刑台以及颈 手枷;没有骗人的店家和工匠;没有骄傲、空虚、虚荣;没有花花公子、欺凌弱小者、酒鬼、游荡的妓女 或者梅毒患者;没有出言不逊者、淫荡而奢侈的妇人;没有妄自尊大却愚昧至极的学究;没有胡搅蛮缠的、 傲慢的、好斗的、聒噪的、喧闹的、空虚的、自以为是的、惯于赌咒的伙伴;没有因其恶行而平步青云的 无赖、没有因其德行而一落千丈的贵人;没有地主老爷、小提琴家、法官和舞蹈大师。
9. 甲文段选自《朝花夕拾》中的《   》。乙文段中画横线的“它们”是   
10.乙文段列举了种种丑恶的人和事, 《朝花夕拾》中也有类似的人和事,试举一例说明。
11.甲、乙两文段所在的作品,在讽刺手法的运用上各有不同,请举例分析。
【答案】9.狗 ·猫 · 鼠;慧骃
10.示例一:乙文段中提到“对于欺诈和压迫,我也不必提防,因为这儿没有医生来损害我的身体”,《朝 花夕拾》中《父亲的病》就讲述了庸医谋财夺命却无须负责、逍遥法外的故事。示例二:乙文段中说“没有用坏的手段和榜样来诱人堕落的人”,《朝花夕拾》中出现的“衍太太”就是一 个面善心黑、诱人堕落之人。
11.《狗 ·猫 · 鼠》是在对比与写实中讽刺“正人君子”;《格列佛游记》则是通过想象与虚构来映射英国 社会各阶层的劣根性。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经典情节;作品的艺术特色
【解析】9.此题考查名著的文学常识。文学常识的识记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作品主题及风格等,要随学随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10.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知识的掌握。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的人物故事及主旨,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11.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写作手法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学生熟读名著,把握名著的基本内容,品味作者的鲜明的写作手法,分析时要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理解。
【点评】9.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内容的识记。文学常识的识记可以按人物、国籍、时代、作品、称谓等来记就可以,也就是所说的“名、时、地、评、作"几个方面来识记。外国作家要注意国别。依据文本内容,(甲)文段选自《朝花夕拾》中的《狗·猫·鼠》;(乙)文段选自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其中文本中的"它们"指的是"慧骃"。
10.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了解。《朝花夕拾》共有10篇文章构成。其中也描绘了众多的丑恶的人和事。本题作答从具体的篇目中,选择符合题意的人或事。概括其内容,并与文段对照、略作分析即可。如:“衍太太"是鲁迅所著的回忆散文《朝花夕拾》中的人物。在《琐记》和《父亲的病》两篇文章中出现。她在鲁迅的父亲临死时,一直怂恿他喊父亲的名字,鼓励小孩子吃冰,怂恿鲁迅看黄色书籍,唆使鲁迅去愉母亲的首饰并散布谣言,总盼着邻家小孩干坏事。总体来说,衍太太是一个心术不正的、令人憎恶的、自私自利的、爱推卸责任的典型的市侩形象。答案是多元的。
11.本题考查对作品写作手法的理解。
《狗·猫·鼠》——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清算猫的罪行:第一,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第二,它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第三,它老在配合时嗥叫,令人心烦;第四,它吃了我小时候心爱的一只小隐鼠,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我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这篇文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作者将狗、猫、鼠进行对比从中讽刺现实中的人和事。
《格列佛游记》以里梅尔·格列佛船长的口气叙述周游利立浦特(小人国)、布罗卜丁奈格(大人国)、飞岛国、慧骃国四国的经历。反映了18世纪前半期英国统治阶级的腐败和罪恶。还以较为完美的艺术形式表达了作者的思想观念,作者用了丰富的讽刺手法和虚构的幻想写出了荒诞而离奇的情节,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英国议会中毫无意义的党派斗争,统治集团的昏庸腐朽和唯利是图,对殖民战争的残酷暴戾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同时它在一定程度上瞅颂了殖民地人民反抗统治者的英勇斗争。据此可概括作答。
五、语段阅读
12.阅读课文中的相关段落,回答问题。
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lòu ① 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国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 ② ,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 A (感慨万端 / 百感交集)。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 B (游刃有余 / 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
(1)给选文中①处根据拼音填汉字,给②处加点字注音。
①雕lòu ( ) ②慷慨 ( )
(2)解释文中成语“油然而生”的意思: 。
(3)选文“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句中“培养”属于 词性。
(4)给选文中A、B两处选择恰当的词语写在下面。
A. , B. 。
【答案】(1)镂 kǎi
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
(3)动词
(4)A.感慨万端 B.滚瓜烂熟
六、综合性学习
13.请你参加“多彩课堂·伴我成长”综合性学习活动,完成下面的任务。
【活动一·精彩课堂我分享】
(1)学习中,一节节精彩的课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材里,同学们也发现了许多精彩的课堂。下面是小阳同学找到的两则材料,请从下面的两节课中选择你喜欢的一节,在组内发言时分享给同学们,说明喜欢的原因。
第一节课
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 过去,拗过去。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第二节课
国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
(于漪《往事依依》)
【活动二·智慧课堂我报道】
(2)科技服务于课堂,让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开放。小薇同学就读的学校携手异地某校共建“智慧课堂”,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下面是校报记者为校刊写的一则消息。请你为这则消息拟一个标题。(15字以内)

6月3日,我校借助远程互动系统,开展“智慧课堂”教学活动。活动中,我校与异地某校实现了师生在线课堂互动,两校学生就像坐在同一间教室里,共同学习,共享教学资源,让“天涯若比邻”成为现实。我校七(2)班的小薇同学在这节课上分享了写作经验。课后,她说:“这节课上,我们能与千里外的老师和同学们面对面地交流,像没有距离一样,让我体验了不一样的课堂。”“智慧课堂”丰富了课堂形式,让我们的课堂变得更精彩。
【答案】(1)示例一:同学们,我喜欢第一节课。因为这段文字运用了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先生读书时的入神、陶醉,刻画了一位热爱读书、陶醉于读书的先生形象(或者是刻画了先生质朴、可爱的形象)。
示例二:同学们,我喜欢第二节课。因为老师大声朗诵诗词,给学生做示范,教给学生学习诗词的方法:老师诵读时极为投入,富有感染力,深深打动了学生。
(2)示例一:“智慧课堂”入校园;示例二:我校开展“智慧课堂”教学活动
七、文言文阅读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日中。过中不至, 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 门外戏。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 已去。”友人便怒曰: “非人哉! 与人期行, 相委而去。”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 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 则是无礼。”友人惭, 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李德裕, 幼神俊, 父吉甫每以敏辩夸于同列。武相元衡召之, 谓曰: “吾子在家, 所嗜何书? ”意欲探其志也。德裕不应。翌日, 元衡具告吉甫, 吉甫归以责之, 德裕曰: “武公身为帝弼, 不问理国, 而问所嗜书, 书者成均礼部之职也。其言不当, 所以不应。”吉甫复告, 元衡大惭。 (选自《北梦琐言》, 有删改)
1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尊君在不   
相委而去    
意欲探其志也    
其言不当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待君久不至, 已去。
② 吾子在家, 所嗜何书?
16.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停顿。(限划两处)
父 吉 甫 每 以 敏 辩 夸 于 同 列
17.【甲】文中的友人和【乙】文中的武元衡惭愧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答案】14.同“否”;舍弃;试探;合适
15.①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 已经离开了。
② 你在家喜欢读什么书?
16.父吉甫/ 每以敏辩/ 夸于同列
17.友人是因为自己的无信无礼被小小年纪的元方指出而惭愧。武元衡是因为被小小年纪的李德裕指出自己应该关心国家大事而惭愧。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八、诗歌鉴赏
晚 望
郑 珍
向晚古原上,悠然太古春。
碧云收去鸟,翠稻出行人。
水色秋前静,山容雨后新。
独怜溪左右,十室九家贫。
18.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描绘出一幅清新明丽的春景图,请简要赏析其运用的写景手法。
19.这首诗是怎样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请结合全诗加以概括分析。
【答案】18.(示例一)拟人的修辞手法。傍晚时分,众鸟回巢,农人归家,而诗人以“收”“出”将其归于“碧云”“翠稻”,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日黄昏诗人所望之景。(示例二)动静结合。颔联写所见回巢之鸟、归家之人是动景,颈联写所望之平静无波的水色、雨后清新之山容是静景,动静结合,写出了春日黄昏所望之美丽景色。(示例三)视觉描写。云为“碧”色,稻乃“翠”颜,通过对色彩的描摹,写出了春日傍晚景色之清新明丽。(示例四)远近结合。“碧云收去鸟”“山容雨后新”是远景,“翠稻出行人”“水色秋前静”是近景,远近景色描写相结合,写出了春日傍晚的明丽景色。
19.前三联描绘春色之美和恬静闲适之感,尾联点出农村的穷苦和内心的沉重。作者运用“以乐写哀”(或“以乐景衬悲情”“对比”“衬托”“对照”)的手法,表现美好的自然界与贫困的现实生活的不协调,抒发了对民生疾苦的同情与关切之情。
【知识点】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18.本题考查探究文章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掌握文章常用的表现手法及其特征。答题时,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再仔细分析文章内容与表现文章主旨的关系即可知道文章使用的表现手法。
19.此题考查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鉴赏诗歌,首先要掌握一定的鉴赏知识、专业术语,如表达技巧:象征、烘托、寓情于事、托物言志、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等,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句做具体的分析,这样才能准确地鉴赏。
【点评】18. 结合具体内容从其中一个角度分析即可,颔联,诗人运用“碧”“翠”两字,在读者眼前勾画出一幅色彩明丽,对比鲜明的春景图。随着他的目光望去,飞鸟,行人,一派和谐景象。古人作诗,讲究的正是这种画面感。诗人将景色描绘得如此美好,春光,行人,青山碧水。这不正是我们心中为之向往的家园吗?这样的描写,也暗含了一个文人儒生心中的价值取向,他陶醉在这样的美景中,亦能从这样的景致中看到自己关注的东西。既富有美感,又有现实的积极意义。两者完美的结合,这正是郑珍的高妙之处。
其次,动静结合的写法,让画面充满灵动之感。这首《晚望》,在第二联中描写的是动景,飞鸟,行人都充满着生气。而在接下来的颈联中,诗人笔锋一转,又向我们展示出一幅静态的图画。“水色秋前静,山容雨后新。”这是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雨后的空气含着泥土的芬芳。满山的苍翠,沉默的山映着清澈的水,仿佛山含情,水含笑。一动一静之间,尽显田园雅趣。让全诗一下子灵动起来。其实,我们在读诗的时候,所需要的不仅仅是画面的美。很多时候,更能够打动人的是那些富有生气的句子。将生活中最美却又最常见的物或人以最精准的表达写下来,写出人人心中所想却又不曾付诸笔端的东西,这样才能触动心里最柔软的地方,这样才是动人。如果郑珍只写那些青山绿水,只写那些暮野流光,我们必定不会认为他有多好。可是他并不是这样的。他写青山也写飞鸟,写出大自然对这片山水的眷顾与厚爱。他写翠稻也写行人,写出山水美景中人的生活。也将这样一首小诗写活了。
故答案为:(示例一)拟人的修辞手法。傍晚时分,众鸟回巢,农人归家,而诗人以“收”“出”将其归于“碧云”“翠稻”,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日黄昏诗人所望之景。(示例二)动静结合。颔联写所见回巢之鸟、归家之人是动景,颈联写所望之平静无波的水色、雨后清新之山容是静景,动静结合,写出了春日黄昏所望之美丽景色。(示例三)视觉描写。云为“碧”色,稻乃“翠”颜,通过对色彩的描摹,写出了春日傍晚景色之清新明丽。(示例四)远近结合。“碧云收去鸟”“山容雨后新”是远景,“翠稻出行人”“水色秋前静”是近景,远近景色描写相结合,写出了春日傍晚的明丽景色。
19.前三联诗人用美好的词句写尽田园春色,“悠然”二字传达出的是一种闲适,清雅的感觉。如果不读尾联,一定会觉得这是一首单纯写景的诗。可是读到尾联,才看出作者的良苦用心,才更将其中深意体会深刻。“独怜溪左右,十室九家贫”,空有好山好水,而无与之相适的惬意生活。美景何用?不过是成了悲剧的背景罢了。不过是让诗人更感伤的理由罢了。原来他是想说,在这样的好山好水中,人们的生活是那么的不如意。人们为生活耗尽心力,再好的山水美景也没用人来欣赏。诗人并没有用过多的文字来描写人民生活的艰辛,乍看之下,反而显得语气平淡,有如一句简单的陈述。可是,在前三联的景物描写的铺垫下,作者深沉的情感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只有在那样的美景的衬托下,才更能突显最后一联的悲凉气氛。诗人饱含深情,感受着春色美景与清贫农家给他心灵造成的强烈的对比碰撞,以乐景衬哀情,诗人的智慧和他对百姓贫苦生活的怜悯,对民生疾苦的感叹跃然纸上。
故答案为:前三联描绘春色之美和恬静闲适之感,尾联点出农村的穷苦和内心的沉重。作者运用“以乐写哀”(或“以乐景衬悲情”“对比”“衬托”“对照”)的手法,表现美好的自然界与贫困的现实生活的不协调,抒发了对民生疾苦的同情与关切之情。
九、现代文阅读
我的小学
薛晋文
a 印象中, 我没有上过真正的幼儿园, 20 世纪70 年代末的村里没有幼儿园可上, 升入一年级前需要在小学的识字班打基础, 大概就是现在的学前班。在识字班同样能学到不少东西, 许多有趣的启蒙知识令人难忘, 一些基本的拼音字母常常被老师编成顺口溜, 现在我还能随口背诵两句, 比如, “ɑ 像个小姑娘, 辫子朝后扬”“jqx 三兄弟, 见了ü 眼就挖去”。为了让学生快速记住阿拉伯数字, 老师领着我们摇头晃脑地反复朗读“木棍1, 鸭子2, 耳朵3……”, 充满童真童趣。
b 我的小学曾是一座小庙, 屋檐下是麻雀和其他一些小鸟的家。上课时它们经常扑腾起来, 进进出出自由自在地玩耍, 按捺不住的同学会跳起来去抓麻雀, 教室里顿时乱作一团, 有时动静太大, 墙壁上的尘土都被震落下来, 于是我们将书本抖一抖, 呼吸着泥土味和书香味混杂的空气继续上课。
c 那时, 教室里没有像模像样的桌椅板凳, 村口的老树砍倒后, 木匠们用大锯锯开, 取中间最平整的板材, 老师搬来红砖垒成小砖垛, 将板材横在上面, 于是大通铺式的课桌就安装好了。桌子有了, 但是小板凳需要自己从家里带。下课时, 顽皮的同学将小板凳翻过来当马骑, 一路横冲直撞, 好不热闹。为了防止小板凳丢失, 常常是早晨带来, 晚上带走, 有的家长不放心, 怕半路上丢了, 索性就拿绳子将小板凳拴在孩子腰间, 走起路来就像拨浪鼓一样左右晃荡, 成为蜿蜒山路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d 冬天里, 同学们要轮流值日, 看好用来取暖的炭炉子, 有时候隔夜起来炉火灭了, 要自带玉米芯和柴火再次点上。遇到柴火难着的时候, 老师和我们轮流用嘴冲着炉口猛吹, 浓烈刺鼻的烟扑面而来, 眼泪和清鼻涕会扑簌簌地流下来。烟火的气息在教室上空缭绕着, 弥漫着, 许久才随风散去。
e 那时候家里实在是穷, 买不起书包, 娘就用粗布和针线给我缝一个, 不大不小挎在身上正合适。每当有了新书包, 我就想四处炫耀一番, 神气十足地走在乡间小路上, 觉得自己是个文化人。
f 六一儿童节到来时是最快乐的, 鲜艳的红领巾早早地戴在了胸前, 乡村小学热闹得就像过年一样, 老师借来了秧歌队的锣鼓, 一边教我们, 一边给村民表演, 滚铁环、踢毽子、猜谜语、丢手绢等趣味活动能让我们开心好几天。当然, 少不了简单而隆重的表彰会。作为“三好”学生得到的铅笔、橡皮和文具盒, 我一直舍不得用。崭新的奖状领回来总要高兴好几天, 就像过年贴画一样, 总要贴在窑洞里最醒目的位置。
g 村里小学有一片自留地, 老师常带着我们下地劳动。春天, 我们一起将地里的玉米或高粱茬子整理干净, 将农家肥均匀撒开, 学着大人的样子将种子埋入土中, 似乎满眼都是收获的景象。夏天, 校门口的庄稼长势喜人, 走过路过总要回头看几眼, 就像惦记自己的亲人一样, 人和土地的感情就这样在我们心里扎了根。秋天, 和老师们一起掰玉米、刨土豆。点燃一堆柴火烤土豆, 新鲜的土豆冒着热气, 混合着泥土的芬芳, 让人百吃不腻。
h 小学快毕业时, 村里建了一座石拱桥, 语文老师给我们布置了命题作文。课堂上, 老师夸我作文写得不错, 拿着作文本给大家又是读又是看, 激动得像个孩子。在老师眼里, 学生的进步比自家粮食丰收了还要高兴。当时我理解不了老师的心情, 斗转星移, 没想到长大后我就成了她。参加工作走上讲台, 看到学生的进步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激动, 慢慢明白了老师对学生的那份深情。现在我勉强能写点东西, 和老师当年的鼓励和付出是分不开的。
i 再后来, 语文老师突然说要走, 临别前, 她把我们一个一个地抱在怀里舍不得离开, 眼里噙着泪水说不出话来, 那一天我们都哭了, 闻讯赶来的爹娘们也哭了。听说老师嫁到了邻近的县里, 之后就断了联系, 再也没有见过她。
j 四十多年过去了, 我从未忘记那所小学, 从未忘记那些老师。
(有改动)
2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形象地写出了孩子们走在山路上腰间小板凳左右晃荡的情形, 令人难忘。
B.第⑧段画线句不足以表现老师的鼓励和付出对“我”写作的帮助之大。
C.从选材上来看, 文章主要回忆了“我”小学难忘的事, 充满童真童趣, 令人回味无穷。
D.从主题上来看, 文章表达了“我”对小学生活的怀念和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21.文章围绕“师生之间”回忆了哪些事?
22.按要求赏析下面的句子。
秋天, 和老师们一起掰玉米、刨土豆。点燃一堆柴火烤土豆, 新鲜的土豆冒着热气, 混合着泥土的芬芳, 让人百吃不腻。(从描写方法的角度)
23.文中的语文老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请结合文章第⑧ ~ ⑩ 段简要分析。
24.某日报设有“工匠精神”“青春风采”“金色童年”等栏目。你会向哪个栏目推荐本文? 请分别从选材和主题的角度说明理由。
【答案】20.B
21.①老师编顺口溜教“我们”读拼音字母和阿拉伯数字; ②老师和“我们”轮流用嘴冲着炉口猛吹, 点燃取暖的炭炉子; ③六一儿童节, 老师借秧歌队的锣鼓教“我们” 表演; ④老师常带着“我们”下地劳动; ⑤语文老师拿着“我”的作文本给大家又是读又是看; ⑥临别前, 语文老师把“我们”一个一个地抱在怀里舍不得离开。
22.运用了动作描写, 准确地写出了老师和学生团结协作、一起动手分享劳动果实的劳作场景, 表达了“我们”收获劳动果实的快乐以及师生关系的亲密无间。
23.①善于鼓励学生。老师夸“我”作文写得不错, 拿着作文本给大家又是读又是看, 激动得像个孩子。②疼爱学生。临别前, 她把“我们”一个一个地抱在怀里舍不得离开, 眼里噙着泪水说不出话来。
24.我会向“金色童年”栏目推荐本文。从选材上来 看, 文章主要回忆了“我”小学时难忘的有趣的事, 符合“金色童年”的时间段, 令人回味无穷; 从主题上来看, 文章主要表达了“我”对小学生活深深的怀念, 对老师的怀念与感激, 符合“金色童年”的主题。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挖掘、感悟文章主题;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十、写作题
25.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禾下乘凉梦”与“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院士的两个梦想。历经半个世纪水稻研究,袁隆平院士将梦的种子撒向了更远的地方。一位老者,一辈子,无私奉献是他不变的坚守,赤子之心是他不变的坚守,童真的梦是他不变的坚守,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是他不变的坚守,他是稻田的守望者!作为新时代的你们,是否也有自己不变的坚守呢?请以“ 是我不变的坚守”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将题目填充完整,立意自定。
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和本人的真实姓名。
③文体为记叙文,不少于600字,力争做到700字。
【答案】【参考例文】
初心是我不变的坚守
所谓初心,就是一个人做事最初的目的,也是一个人最初想要实现的愿望。成长路上,初心像一盏盏路灯,照亮着我前进的路,指引着我继续努力,继续加油,继续前进。
小学时的我,曾经幻想着自己长大后肯定能出类拔萃。随着各种新奇玩具、游戏的出现,它们诱惑着我的心神,使我的成绩逐渐下降,紧接着就是老师的怒斥,父母的叹息,同学的冷眼,而最初的幻想、誓言逐渐离我远去。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懂了,出类拔萃不是幻想,誓言也没这么简单,自己的命运只有自己掌握和改变,不要等别人来帮你,从此我开始努力改变自己。俗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努力,我以优异的成绩升入初中,而这并没有让我轻松多少。
初一的我被“七座大山”压着,每晚作业都会做到很晚。有时妈妈看到我埋头做作业,会关心地问一问,快做完了吗,我总是不耐烦地回一句,真烦人,还没做完呢!有时想一想,妈妈对我无微不至的关心,换来的是我的不耐烦,妈妈眼里那个优秀、懂事的女儿呢?想到这里我会默默地流泪,觉得对不起妈妈。就在那一刻,我立志要学会坚强,学会自己解压,让自己尽快调整好心态,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在追梦的路上,少不了挫折与磨难,当面对它们时,如果你颓败,在重压之下,亦会萎靡。保持良好的心态,在必要的时候,它会帮你杀出一条前进的光明大道,离成功就更近一步,会更好地守住初心。
拥有初心的那个自己,才是记忆中最真实的自己。在这条没有尽头的路上,也许会劳累,也许会疲惫,但永远不要忘记每一段曾经为之奋斗的征程。前行的道路是坎坷不平、是崎岖难行的,只要坚守那颗纯真而美好的初心,人生的道路或许会寂寞但一定永远精彩!
【知识点】半命题作文
【解析】这是一个半命题作文,首先要理解“坚守”的意思。“坚守”意即坚定的守卫。可在“坚守的内涵”上作文章:必胜的信念、高洁的志趣、人生的准责、精神的家园、道德的底线、内心的宁静、思想的清纯、人间的真情、做人的气节(良知)、人生的梦想、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美德(诚实守信、吃苦耐劳、勤俭节约)。也可着眼于“坚守的意义”,坚守内心的宁静,精神世界就会变得充盈而富足;坚守思想的清纯,心灵的天空必定变得清澈而透明。坚守诚实做人的原则,坚守认真做事的态度,必定收获友谊,收获真情。唯有坚守,不随波逐流,才能保持真正的自我,才能闪耀个性的光芒。总之,要大处着手,高点定位。选择自己熟悉的有价值有意义的写作内容,赋予“坚守”以客观的现实内容,做到文章内容充实具体。但纵观以上各例,“坚守”的内容有一定的限制性。应该特指就人的生命历程和精神领域中不应该丢弃和流失的东西。
【点评】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的能力。半命题作文写作时,首先要审题准确。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确定写作的内容和范围,不能错误的理解理解题意;其次要立意深刻。为文章确定一个明确,深刻的主题,表达积极向上的思想,传播正能量;再者,要围绕中心选择材料。选材要精确,明了,运用自己熟悉的材料作文,这样才能突出真情实感,表述才能明了,精当。写作时,一定要根据题目的特点和要求,突出表现题目的关键词语。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年级上册语文 10.往事依依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选项中注音全部正确的是( )。
A.水浒 ( hú) 镌刻 (juān ) 雕镂 (lòu ) 婵娟 (chán)
B.浩淼 (miǎo ) 徜徉 (cháng yáng ) 凝视 (níng) 谆谆 (zūn)
C.沉浸(jìn) 享受(xiáng) 慷慨(kāngkǎi) 铭刻(míng)
D.模糊(hu) 险峻(jùn) 水港(gǎng) 绚丽(xuàn)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是( )。
A.眼花嘹乱  美不胜收  记忆尤新  鸦鹊无声
B.厉厉在目 油然而生 谆谆教导 津津有味
C.狼狈逃窜 风云变幻 心旷神怡 五彩纷呈
D.滚瓜烂熟 走头无路 搜索枯肠 百看不厌
3.下列各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课文中的《千家诗》指《重订千家诗》,是唐宋律诗、绝句的一部合集,较为浅近,过去常用作儿童读本。
B.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语出李商隐《霜月》,形容秋夜霜月争辉的美景。青女,传说中主霜雪的女神。
C. 《琐记》中衍太太因为看见小孩吃冰就大声说会肚子疼的,所以孩子们给她取绰号叫“肚子疼”。
D. 长妈妈是鲁迅笔下经典的女性形象之一。《朝花夕拾》中,在《狗·猫·鼠》《五猖会》等篇目中都有提到她。
4.将备选词语填入下列文中语句的空格处,最恰当的是( )
(1)打开书往下念,四季风光就活生生地( )在眼前。
(2)脑海里常常( )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郁。
(3)教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里( )下深刻的印象,并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
(4)这几句诗( )在我心,虽几十年再未接触,但至今还能信口背出。
A.浮现 展现 镌刻 雕镂
B.展现 浮现 雕镂 镌刻
C.浮现 展现 雕镂 镌刻
D.展现 雕镂 镌刻 浮现
二、填空题
5.于漪(yī),人民教育家。1929年出生于江苏镇江。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1978年被评为 。曾任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长期躬耕于中学语文教学事业,坚持教文育人,推动“ ”写入全国《语文课程标准》。
6.标题表明本文是对往事的回忆。“依依”指“十分留恋”,表明作者对往事充满着 之情,奠定了全文的 。
7.作者依次都回忆了哪几件往事? 、 、 、 、 、 。
三、语言表达
8.我们在《往事依依》中认识了国文老师,在《朝花夕拾》中认识了藤野先生。其实广义上“老师”一词也可以指在生活、学习中给我们以引领和帮助,成为我们的榜样的人。让我们也来写写自己的老师吧。选择你的一位老师或一位你视为老师的人,来表达你的敬仰之情(不少于200字)。
要求:①突出这位老师的特点,抓住他(她)区别于他人的独特之处来写;②选择能够表现人物特征的事来写;③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四、名著导读
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回答问题。

其实人禽之辨,本不必这样严。在动物界,虽然并不如古人所幻想的那样舒适自由,可是噜苏做作的 事总比人间少。它们适性任情,对就对,错就错,不说一句分辩话。虫蛆也许是不干净的,但它们并没有 自鸣清高;鸷禽猛兽以较弱的动物为饵,不妨说是凶残的罢,但它们从来就没有竖过“公理”“正义”的旗子,使牺牲者直到被吃的时候为止,还是一味佩服赞叹它们。人呢,能直立了, 自然是一大进步;能说话了, 自然又是一大进步;能写字作文了, 自然又是一大进步。然而也就堕落,因为那时也开始了说空话。 说空话尚无不可,甚至于连自己也不知道说着违心之论,则对于只能嗥叫的动物,实在免不得“颜厚有忸 怩”。假使真有一位一视同仁的造物主, 高高在上, 那么, 对于人类的这些小聪明, 也许倒以为多事, 正如 我们在万生园里,看见猴子翻筋斗,母象请安,虽然往往破颜一笑,但同时也觉得不舒服,甚至于感到悲 哀,以为这些多余的聪明,倒不如没有的好罢。

我称心如意地安排了自己的日常生活。按照它们的习俗,主人在离它家六码远的地方安排了一间房子 给我。 ……我沉浸在健康的体魄和平和的心境中,没有朋友背叛我,也没有被隐秘的或公开的敌人所伤害, 而我同样也用不着向任何大人物行贿、献媚或诲淫,以此来取得他们的宠信甚至沦为他们的奴才。对于欺 诈和压迫,我也不必提防,因为这儿没有医生来损害我的身体,没有律师使我破产,也没有告密者监视我 的言行,更没有人受雇来诬告我。这儿没有冷嘲热讽者、责难者、诽谤者、扒手、盗匪、窃贼、律师、鸨 母、小丑、赌徒、政客、智者、坏脾气的人、空谈者、善辩者、强取豪夺者、杀人犯、古董贩子;没有党 派领导和他们的扈从;没有用坏的手段和榜样来诱人堕落的人;没有地牢、斧子、绞刑架、笞刑台以及颈 手枷;没有骗人的店家和工匠;没有骄傲、空虚、虚荣;没有花花公子、欺凌弱小者、酒鬼、游荡的妓女 或者梅毒患者;没有出言不逊者、淫荡而奢侈的妇人;没有妄自尊大却愚昧至极的学究;没有胡搅蛮缠的、 傲慢的、好斗的、聒噪的、喧闹的、空虚的、自以为是的、惯于赌咒的伙伴;没有因其恶行而平步青云的 无赖、没有因其德行而一落千丈的贵人;没有地主老爷、小提琴家、法官和舞蹈大师。
9. 甲文段选自《朝花夕拾》中的《   》。乙文段中画横线的“它们”是   
10.乙文段列举了种种丑恶的人和事, 《朝花夕拾》中也有类似的人和事,试举一例说明。
11.甲、乙两文段所在的作品,在讽刺手法的运用上各有不同,请举例分析。
五、语段阅读
12.阅读课文中的相关段落,回答问题。
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lòu ① 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国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 ② ,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 A (感慨万端 / 百感交集)。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 B (游刃有余 / 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
(1)给选文中①处根据拼音填汉字,给②处加点字注音。
①雕lòu ( ) ②慷慨 ( )
(2)解释文中成语“油然而生”的意思: 。
(3)选文“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句中“培养”属于 词性。
(4)给选文中A、B两处选择恰当的词语写在下面。
A. , B. 。
六、综合性学习
13.请你参加“多彩课堂·伴我成长”综合性学习活动,完成下面的任务。
【活动一·精彩课堂我分享】
(1)学习中,一节节精彩的课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材里,同学们也发现了许多精彩的课堂。下面是小阳同学找到的两则材料,请从下面的两节课中选择你喜欢的一节,在组内发言时分享给同学们,说明喜欢的原因。
第一节课
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 过去,拗过去。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第二节课
国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
(于漪《往事依依》)
【活动二·智慧课堂我报道】
(2)科技服务于课堂,让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开放。小薇同学就读的学校携手异地某校共建“智慧课堂”,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下面是校报记者为校刊写的一则消息。请你为这则消息拟一个标题。(15字以内)

6月3日,我校借助远程互动系统,开展“智慧课堂”教学活动。活动中,我校与异地某校实现了师生在线课堂互动,两校学生就像坐在同一间教室里,共同学习,共享教学资源,让“天涯若比邻”成为现实。我校七(2)班的小薇同学在这节课上分享了写作经验。课后,她说:“这节课上,我们能与千里外的老师和同学们面对面地交流,像没有距离一样,让我体验了不一样的课堂。”“智慧课堂”丰富了课堂形式,让我们的课堂变得更精彩。
七、文言文阅读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日中。过中不至, 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 门外戏。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 已去。”友人便怒曰: “非人哉! 与人期行, 相委而去。”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 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 则是无礼。”友人惭, 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李德裕, 幼神俊, 父吉甫每以敏辩夸于同列。武相元衡召之, 谓曰: “吾子在家, 所嗜何书? ”意欲探其志也。德裕不应。翌日, 元衡具告吉甫, 吉甫归以责之, 德裕曰: “武公身为帝弼, 不问理国, 而问所嗜书, 书者成均礼部之职也。其言不当, 所以不应。”吉甫复告, 元衡大惭。 (选自《北梦琐言》, 有删改)
1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尊君在不   
相委而去    
意欲探其志也    
其言不当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待君久不至, 已去。
② 吾子在家, 所嗜何书?
16.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停顿。(限划两处)
父 吉 甫 每 以 敏 辩 夸 于 同 列
17.【甲】文中的友人和【乙】文中的武元衡惭愧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八、诗歌鉴赏
晚 望
郑 珍
向晚古原上,悠然太古春。
碧云收去鸟,翠稻出行人。
水色秋前静,山容雨后新。
独怜溪左右,十室九家贫。
18.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描绘出一幅清新明丽的春景图,请简要赏析其运用的写景手法。
19.这首诗是怎样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请结合全诗加以概括分析。
九、现代文阅读
我的小学
薛晋文
a 印象中, 我没有上过真正的幼儿园, 20 世纪70 年代末的村里没有幼儿园可上, 升入一年级前需要在小学的识字班打基础, 大概就是现在的学前班。在识字班同样能学到不少东西, 许多有趣的启蒙知识令人难忘, 一些基本的拼音字母常常被老师编成顺口溜, 现在我还能随口背诵两句, 比如, “ɑ 像个小姑娘, 辫子朝后扬”“jqx 三兄弟, 见了ü 眼就挖去”。为了让学生快速记住阿拉伯数字, 老师领着我们摇头晃脑地反复朗读“木棍1, 鸭子2, 耳朵3……”, 充满童真童趣。
b 我的小学曾是一座小庙, 屋檐下是麻雀和其他一些小鸟的家。上课时它们经常扑腾起来, 进进出出自由自在地玩耍, 按捺不住的同学会跳起来去抓麻雀, 教室里顿时乱作一团, 有时动静太大, 墙壁上的尘土都被震落下来, 于是我们将书本抖一抖, 呼吸着泥土味和书香味混杂的空气继续上课。
c 那时, 教室里没有像模像样的桌椅板凳, 村口的老树砍倒后, 木匠们用大锯锯开, 取中间最平整的板材, 老师搬来红砖垒成小砖垛, 将板材横在上面, 于是大通铺式的课桌就安装好了。桌子有了, 但是小板凳需要自己从家里带。下课时, 顽皮的同学将小板凳翻过来当马骑, 一路横冲直撞, 好不热闹。为了防止小板凳丢失, 常常是早晨带来, 晚上带走, 有的家长不放心, 怕半路上丢了, 索性就拿绳子将小板凳拴在孩子腰间, 走起路来就像拨浪鼓一样左右晃荡, 成为蜿蜒山路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d 冬天里, 同学们要轮流值日, 看好用来取暖的炭炉子, 有时候隔夜起来炉火灭了, 要自带玉米芯和柴火再次点上。遇到柴火难着的时候, 老师和我们轮流用嘴冲着炉口猛吹, 浓烈刺鼻的烟扑面而来, 眼泪和清鼻涕会扑簌簌地流下来。烟火的气息在教室上空缭绕着, 弥漫着, 许久才随风散去。
e 那时候家里实在是穷, 买不起书包, 娘就用粗布和针线给我缝一个, 不大不小挎在身上正合适。每当有了新书包, 我就想四处炫耀一番, 神气十足地走在乡间小路上, 觉得自己是个文化人。
f 六一儿童节到来时是最快乐的, 鲜艳的红领巾早早地戴在了胸前, 乡村小学热闹得就像过年一样, 老师借来了秧歌队的锣鼓, 一边教我们, 一边给村民表演, 滚铁环、踢毽子、猜谜语、丢手绢等趣味活动能让我们开心好几天。当然, 少不了简单而隆重的表彰会。作为“三好”学生得到的铅笔、橡皮和文具盒, 我一直舍不得用。崭新的奖状领回来总要高兴好几天, 就像过年贴画一样, 总要贴在窑洞里最醒目的位置。
g 村里小学有一片自留地, 老师常带着我们下地劳动。春天, 我们一起将地里的玉米或高粱茬子整理干净, 将农家肥均匀撒开, 学着大人的样子将种子埋入土中, 似乎满眼都是收获的景象。夏天, 校门口的庄稼长势喜人, 走过路过总要回头看几眼, 就像惦记自己的亲人一样, 人和土地的感情就这样在我们心里扎了根。秋天, 和老师们一起掰玉米、刨土豆。点燃一堆柴火烤土豆, 新鲜的土豆冒着热气, 混合着泥土的芬芳, 让人百吃不腻。
h 小学快毕业时, 村里建了一座石拱桥, 语文老师给我们布置了命题作文。课堂上, 老师夸我作文写得不错, 拿着作文本给大家又是读又是看, 激动得像个孩子。在老师眼里, 学生的进步比自家粮食丰收了还要高兴。当时我理解不了老师的心情, 斗转星移, 没想到长大后我就成了她。参加工作走上讲台, 看到学生的进步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激动, 慢慢明白了老师对学生的那份深情。现在我勉强能写点东西, 和老师当年的鼓励和付出是分不开的。
i 再后来, 语文老师突然说要走, 临别前, 她把我们一个一个地抱在怀里舍不得离开, 眼里噙着泪水说不出话来, 那一天我们都哭了, 闻讯赶来的爹娘们也哭了。听说老师嫁到了邻近的县里, 之后就断了联系, 再也没有见过她。
j 四十多年过去了, 我从未忘记那所小学, 从未忘记那些老师。
(有改动)
2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形象地写出了孩子们走在山路上腰间小板凳左右晃荡的情形, 令人难忘。
B.第⑧段画线句不足以表现老师的鼓励和付出对“我”写作的帮助之大。
C.从选材上来看, 文章主要回忆了“我”小学难忘的事, 充满童真童趣, 令人回味无穷。
D.从主题上来看, 文章表达了“我”对小学生活的怀念和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21.文章围绕“师生之间”回忆了哪些事?
22.按要求赏析下面的句子。
秋天, 和老师们一起掰玉米、刨土豆。点燃一堆柴火烤土豆, 新鲜的土豆冒着热气, 混合着泥土的芬芳, 让人百吃不腻。(从描写方法的角度)
23.文中的语文老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请结合文章第⑧ ~ ⑩ 段简要分析。
24.某日报设有“工匠精神”“青春风采”“金色童年”等栏目。你会向哪个栏目推荐本文? 请分别从选材和主题的角度说明理由。
十、写作题
25.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禾下乘凉梦”与“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院士的两个梦想。历经半个世纪水稻研究,袁隆平院士将梦的种子撒向了更远的地方。一位老者,一辈子,无私奉献是他不变的坚守,赤子之心是他不变的坚守,童真的梦是他不变的坚守,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是他不变的坚守,他是稻田的守望者!作为新时代的你们,是否也有自己不变的坚守呢?请以“ 是我不变的坚守”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将题目填充完整,立意自定。
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和本人的真实姓名。
③文体为记叙文,不少于600字,力争做到700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