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年级上册语文 14.和回忆我的母亲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佃农(diàn) 妯娌(yóu) 辍学(chuò) 祖籍(jí)
B.衙门(yá) 溺死(nì) 血溅(jiàn) 哭泣(qì)
C.豪绅(shēn) 慰勉(wèi) 蛮横(héng) 庚子(gēng)
D.私塾(shú) 调料(diào) 仁慈(cí) 聊叙(liáo)
【答案】B
【详解】A.妯娌(yóu)——zhóu;
C.蛮横(héng)——hèng;
D.调料(diào)——tiáo:
故选B。
2.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虽到老年,仍然热爱生产。去年另一封外甥的家信中说:“外祖母大人因年老关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A.“仍然、劳作、应该”分别是连词、名词、介词。
B.“军事生活、脱离劳动”分别是主谓短语和动宾短语。
C.“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这句话的宾语是“劳动”。
D.“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这句话的主干是“母亲煮饭”。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语法知识。
A.“仍然”是副词,“劳作”是动词,“应该”是动词;
B.“军事生活”是偏正短语;
C.“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是这个句子的宾语;
故选D。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母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布,染了颜色,我们叫它“家织布”。
B.他独自走着,低着头,分不清天上下的是雨,是雪,还是雪珠儿?
C.庚子年(1900)前后,四川连年旱灾,很多的农民饥饿、破产,不得不成群结队地去“吃大户”。
D.去年收到侄儿的来信说:“祖母今年已有八十五岁,精神不如昨年之健康,饮食起居亦不如前,甚望见你一面,聊叙别后情景。”
【答案】B
【详解】考查标点运用。
B.没有疑问语气,不是疑问句。应将句末的问号改为句号;
故选B。
4.下列语句排序最合理的一项是( )
①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
②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
③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
④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
⑤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A.①⑤④③② B.⑤②③①④ C.③①②④⑤ D.③①④②⑤
【答案】D
【详解】考查句子排序能力。
这是一个记叙文语段,全文都围绕劳动展开,主要写“我”跟随母亲学习劳动,而③句“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写的是母亲的劳动,和整个语段表达内容联系不是那么紧密,显然是承接上文的表达,因此应放在段首;接下来的语段按照时间顺序在写,①句里的“四五岁”早于其他句子的时间,因此在③后面;④句写放学后参加劳动,②句则突出部分季节逐渐扩大劳动时间,时间范围逐渐扩大,因此④在前,②在后;⑤句的“这个时期”即是总结上文,所以应该放在段尾。正确的排序为③①④②⑤;
故选A。
二、填空题
5.理解课文内容填空。
《回忆我的母亲》是一篇写真人真事的 ,作者 ,字 。伟大的无产阶级 、 、 。文章真实而细致入微地回忆了母亲 的一生,追述了母亲对他的深刻影响,表达了他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本文叙事的线索是 。
【答案】 回忆录 朱德 玉阶 革命家 政治家 军事家 勤劳 思念、敬爱与感激母亲“勤劳一生”
【详解】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理解及文学常识。
《回忆我的母亲》是朱德同志深切悼念自己母亲的回忆性散文,文中的母亲是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劳动妇女,是美的典型,所以这是一篇真人真事的回忆录。
朱德:字玉阶,原名朱代珍,曾用名朱建德,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
《回忆我的母亲》以时间为序,写到母亲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开始劳作。这种习惯并非一时兴起,而是贯穿她的一生,母亲不仅煮饭、种田、喂猪、养蚕、纺棉花,还因为身体高大结实,能够挑水挑粪。彰显了母亲勤劳的一生,母亲通过自己的勤劳,不仅支撑起了家庭,也影响和教育了孩子们。歌颂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的优秀品质,叙述了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抒发了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感情。所以文章的叙事线索是:思念、敬爱与感激母亲“勤劳一生”。据此作答即可。
6.根据拼音写汉字。
(1)母亲这样地整日láo lù ( )着。
(2)虽然自己不富裕,还zhōu jì( )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
(3)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rén cí( )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4)我家是diàn nóng ( )。祖籍广东韶关,客籍人。
(5)记得那时我从sī shú( )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
(6)母亲那种kuān hòu ( )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7)外祖母大人因年老关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bù chuò( )劳作,尤喜纺棉。
(8)母亲在家庭里极能rèn láo rèn yuàn ( )。
(9)母亲没有灰心,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wéi fù bù rén( )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
(10)在悲惨的情况下,我们一家人哭泣着lián yè( )分散。
(11)我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wèi miǎn( )。
【答案】 劳碌 周济 仁慈 佃农 私塾 宽厚 不辍 任劳任怨 为富不仁 连夜 慰勉
【详解】本题考查字形。
①láo lù——劳碌:事情多而辛苦;
②zhōu jì——周济:在物质上给以帮助,接济;
③rén cí——仁慈:仁爱慈善;
④diàn nóng——佃农:以租种土地为生的农民;
⑤sī shú——私塾:旧时私人设立的教学处处所,一般只有一个教师,实行个别教学,没有一定的教材和学习年限;
⑥kuān hòu——宽厚:宽容厚道;
⑦bù chuò——不辍:事物永不休止的一种发展状态;
⑧rèn láo rèn yuàn——任劳任怨:工作不辞劳苦,不怕受埋怨;
⑨wéi fù bù rén——为富不仁:剥削者为了发财致富,心狠手毒,没有一点儿仁慈的心肠;
⑩lián yè——连夜,当天夜里(就做)。
wèi miǎn——慰勉:抚慰勉励。
三、语言表达
7.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去年母亲节,许多年轻人在微信朋友圈晒文字,秀照片,倾诉对母亲的爱,表达对母亲的感恩和祝福。而在现实生活中,年轻人往往不太习惯向母亲当面表达感情。他们或忙于学习,或忙于工作,或因为其他种种原因,很少陪母亲。在这个属于母亲的节日里,他们通过微信尽情抒发自己的感情。
一方认为,这是年轻人有孝心的表现,值得点赞;另一方认为,这是作秀,给别人看的。网友调侃:“什么地方儿女最孝顺?微信朋友圈。”
(1)在第二段横线上填写一句话,使两段文字衔接自然。
(2)请你就年轻人表达爱的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语言简洁。
(3)母亲节快到了,请给你的母亲发一条短信,至少用上一种修辞手法。(50字左右)
【答案】(1)示例:年轻人表达爱的方式引起了争议。
(2)示例一:这是年轻人有孝心的表现。有些年轻人不习惯当面表达感情,且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时间陪伴母亲,微信晒爱不失为一种可取的形式。
示例二:这是年轻人在作秀。且不说母亲能否看到微信,即使能看到,这种通过网络表达的情感也比较虚幻,不如实实在在地多陪伴母亲。
(3)示例:母爱是雨,沐浴着我长大;母爱是灯塔,指引我前行;母爱是阳光,温暖我心灵。在母亲节到来之际,我祝您身体健康,笑口常开。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衔接需要承上启下,可以结合第一段内容“母爱的表达方式”与第二段内容“两方观点”总结即可。
(2)这道题属于开放型试题。但作答时注意要紧扣所给的语段,先表明观点再陈述你的理由。
(3)此题考查了短信的撰写。这种题要求学生读题要细,在表述上要明确,表达准确,得体并富有层次感。例如:母爱是磅沱大雨中的一把伞,母爱是寒冷中的一碗热汤面,母爱是粗糙的大手,母爱是甜甜的笑脸。妈妈,我想对您说:您辛苦了,我爱您!
四、名著导读
8.(1)阅读《西游记》后,有同学对师徒四人给出了这样的评价:“悟空可颂,悟净可敬,悟能可气,唐僧可憎。”针对这一评价,请你在四人中任选一人,结合原著内容,以“我同意……”或“我不同意……”为开头,谈谈你对其中一人的看法。
(2)有位读者阅读《西游记》时,有感而发,写了下面一段对话:“大圣,此去欲何?” “踏南天,碎灵霄。”“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
①从理解孙悟空形象的角度来看,这位读者写此对话的意图是什么?
②有同学计划拍摄一部关于孙悟空的电影,想借用这段对话,为此向你征求意见。本着尊重原著内容的原则,你会建议他把这段对话安排在( )
A.孙悟空去龙宫借宝、冥府销名之后
B.孙悟空得知弼马温官职的真相之后
C.孙悟空坏了王母娘娘的蟠桃会之后
D.孙悟空逃出太上老君的八卦炉之后
【答案】(1)示例一:我不同意“唐僧可憎”的观点。唐僧为了从西天取回真经,不畏千难万险,不为财色迷惑,他那坚韧不拔的意志、执着追求的精神、普度众生的崇高信念无不令人肃然起敬。他对徒弟要求严格,自己也从不懈怠,处处以“慈悲为怀”,一路播撒着善良的种子。示例二:我同意“悟能可气”的观点。猪八戒自私自利、好吃懒做,每当遇到困难,总爱嚷嚷着散伙。他还特别好进谗言,搬弄是非。在“三打白骨精”这一故事中,他挑唆不明真相的唐僧念紧箍咒,赶走了孙悟空。这种损人不利己的行为,真是可气可恨。
(2)①突出孙悟空大闹天宫时,准备决一死战的大无畏精神;②D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经典情节;对作品的体验感受;《西游记》
【解析】⑴ 本题考查对名著人物的性格辩证分析。结合相关情节表达观点。
⑵ ①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名著内容的基础.上来分析。结合内容可知,这段对话主要了突出孙悟空准备决一死战的大无畏精神。据此回答即可。
②本题考查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辨析能力。
结合掌握的知识可知,孙悟空去东海龙宫抢了金箍棒,又去地府强销生死簿。龙王、阎君去天庭告状,玉帝把孙悟空召入天庭,授他作弼马温。孙悟空嫌官小,打回花果山,自称“齐天大圣“。玉帝派天兵天将捉拿孙悟空,却没有成功,便让孙悟空管理蟠桃园。孙悟空偷吃蟠桃,毁了王母的蟠桃宴,又偷吃了太上老君的金丹后逃离天宫。放在这里比较合适。
【点评】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五、语段阅读
9.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母亲这样地整日__________(劳碌/忙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甲)能挑能背,(乙)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垫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__________(生活/生产)知识。
(1)从文段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横线处。
(2)文段中甲乙两处应填入的关联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只有……才…… B.如果……就……
C.不但……还…… D.因为……所以……
(3)文段画线句子中的加点词语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1)劳碌 生产
(2)C
(3)“悄悄”表明“我”对母亲的心疼和“我”的懂事,同时表现出母亲的言传身教也让我从小养成了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详解】(1)本题考查词义辨析。
劳碌:辛苦地忙着做各种事情。忙碌:忙着做各种事情。劳碌比忙碌更多一层艰辛的意思。
根据材料中“整日”可知,母亲为着全家人的生活整日操劳,故选“劳碌”;
生活:体现人类所有的日常活动和经历的总和。 广义上指人的各种活动,包括日常生活行动、学习、工作、休闲、社交、娱乐等职业生活,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以及玩味生活。生产:指人类从事创造社会财富的活动和过程,包括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和人自身的生育,亦称社会生产。狭义生产仅指创造物质财富的活动和过程。
根据材料中“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可知,这里偏重劳动,故选“生产”。
(2)本题考查关联词语的选用。
结合“到八九岁时就(甲)能挑能背,(乙)会种地了”分析,上下句是递进关系,应填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语,如“不但……而且……”“不仅……还……”等;
故选C。
(3)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悄悄”指声音低微,不声不响。多形容声音很轻,有寂静安静之意。这里用“悄悄”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我”放学回家帮忙挑水、放牛动作的声响小、不为人知晓,表现出“我”对母亲操劳家务的心疼和懂事,同时也从侧面表现出母亲的言传身教在“我”身上起到的影响,让我从小养成了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六、综合性学习
10.学校开展“弘扬民族精神,致敬时代英雄”的主题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活动一:读革命英雄
开国元勋朱德,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是人民心中的英雄。请结合名著《红星照耀中国》、课文《回忆我的母亲》,谈谈朱德成为人们心中的英雄的原因。
(2)活动二:赞时代英雄
新华社北京11月16日电 伟大时代需要伟大精神。然而不同于英雄辈出的革命战争年代,和平年代的伟大精神往往蕴藏在千千万万的普通劳动者身上,他们默默无闻、艰苦付出、不求回报,构成了新时代的英雄群像。
为挽救烧伤父亲的生命,不顾自己尚处于哺乳期,毅然选择“割皮教父”的康静;1999年至今,帮助上万山区孩子学习知识、打开眼界,“青春接力二十载”的复旦大学支教团;身残志坚,寒来暑往靠辛勤劳动,自力更生的“90后独腿独臂外卖骑手”董洪喜;面对火灾险情,冒着生命危险“四进四出”火海,将滚烫液化气钢瓶抱出来的消防员张晓明;新冠疫情中救治的医护人员、戒严的警察士兵、检疫的社区人员,还有义务接送的出租司机、主动供餐的小餐馆主、无偿捐献的菜农……他们来自各行各业,用自己平凡的力量书写出不平凡的人生,用“隐形的翅膀”飞越艰难与困苦,用纯朴的心灵创造出温暖社会的光和热。
请根据以上新闻内容,为新闻拟一个标题。
(3)活动三:扬英雄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如果你是这次活动的主持人,请写下你的结束语,激励同学弘扬民族精神,争做时代英雄。
【答案】(1)主观:朱德为了实现革命理想,长期坚持,不断学习,艰苦奋斗,不畏牺牲,勇于战胜一切困难。
客观:受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影响;母亲钟太夫人对他的教育和影响。
(2)向平凡人的英雄事迹致敬
(3)示例:英雄是民族的希望,先锋引领祖国的前途。同学们,咱们的“弘扬民族精神,致敬时代英雄”主题活动到此就要结束了,但弘扬民族精神永不止步,希望同学们要争做时代英雄,以弘扬民族精神为己任。
【详解】(1)本题考查作品人物的分析。
结合《红星照耀中国》可知,朱德是一个沉默谦虚,说话轻声有点饱经沧桑的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朱德同志先后担任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八路军总司令、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并在党内担任重要领导职务。他身经百战,历尽艰险,始终坚持自己的革命理想,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作出了杰出贡献。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朱德同志怀着“与日寇决一死战,复我河山,保我民族”的决心,率领抗日将士挥师东渡黄河,开赴华北抗日前线。他坚决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团结抗战,力挽狂澜,为挺进敌后、开辟华北抗日根据地作出了重大贡献。艰苦奋斗,无惧牺牲,勇于战胜一切困难,正是对朱德同志一生的最好评价。
再结合课文《回忆我的母亲》可知,朱德回忆了自己母亲勤劳的一生,也叙述了母亲对自己的种种影响,如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生产的知识、勤劳的习惯、革命的意志,这些都是母亲留给他的最宝贵的财富。还有就是中国革命继续向前发展,朱德同志的思想也继续向前发展,积极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新思想。当他发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时,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的人民解放事业奋斗终身。
据此概括原因即可。
(2)本题考查新闻标题的拟写。
先仔细读懂材料,采用“人物(或对象)+事件+原因或结果”的方法,结合新闻材料的导语和主体进行概括作答。本题结合“不同于英雄辈出的革命战争年代,和平年代的伟大精神往往蕴藏在千千万万的普通劳动者身上,他们默默无闻、艰苦付出、不求回报,构成了新时代的英雄群像”可知,新闻的主要对象是:千千万万的普通劳动者;主要事件是:默默无闻、艰苦付出、不求回报。
示例一:新时代的平凡英雄;
示例二:平凡却伟大的千千万万劳动者。
(3)本题考查活动结束语的拟写。写活动结束语要结合活动的主题来进行,注意题干的要求是“激励同学弘扬民族精神,争做时代英雄”。可以此融入活动结束的话语中,先为本次活动主题进行总结,再呼吁同学们弘扬民族精神,争做时代英雄。
示例:同学们,咱们“弘扬民族精神,致敬时代英雄”的主题活动就要结束了。民族精神需要弘扬,时代英雄需要铭记,英雄们的精神更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感悟、去学习。让我们大家积极学习时代英雄们的感人故事,积极弘扬民族平凡而伟大的精神。
七、文言文阅读
【甲】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
(《学而》)
子曰: “贤哉, 回也! 一箪食, 一瓢饮, 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贤哉, 回也! ”
(《雍也》)
子曰: “饭疏食, 饮水, 曲肱而枕之, 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述而》)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回年二十九, 发尽白, 蚤①死。孔子哭之恸②, 曰: “自吾有回, 门人益亲。”鲁哀公问: “弟子孰为好学? ”孔子对曰: “有颜回者好学, 不迁怒, 不贰③过。不幸短命死矣, 今也则亡。”
(节选自《史记》)
注: ①蚤: 同“早”。②恸: 极悲伤, 大哭。③贰: 重复。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传不习乎 传:
饭疏食 饭:
于我如浮云 于:
弟子孰为好学 孰: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 为人谋而不忠乎?
②自吾有回, 门人益亲。
13.【甲】文所选三则语录, 谈论的都是 方面的内容。(用四字词语填空)
14. 结合【甲】【乙】两文内容, 说说颜回具有怎样的品质。
【答案】11.传授, 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吃;介词, 对, 对于;谁
12.①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
②自从我有了颜回这样好学的弟子, 学生更加亲近我了。
13.个人修养
14.颜回“一箪食, 一瓢饮, 在陋巷”, 仍“不改其乐”, 体现了他安贫乐道的品质。孔子说“有颜回者好学”, 表明了颜回具有好学的品质。“不迁怒, 不贰过”说明颜回能够自律自省。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文言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八、诗歌鉴赏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5.阅读颔联,观察下面两幅图画,简要说明哪一幅能够表现这一联诗句所描绘的景象。
16.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的。
【答案】15.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观察图片中船的位置和状态,可以看出,图一中的船在烟波浩渺的大江中行驶,图二中的小船在靠近岸边的地方停泊着。据此分析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图1。图1描绘了水面辽阔,风势正顺,孤舟悬帆于江面之上的景象,正体现诗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绘景象。图2中的水浅、船停的景象与诗句句意不符。因此选择图1。
16.可从抒情方式的角度分析作答。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江南景象,但时近春节,头顶大雁,发出了“乡书何处达”的感叹。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故答案为:“客路”即驿道,暗含旅途奔波之意。颈联写时序交替时的景物,暗示时光流逝,表达不得回乡的愁思。“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意思是身在旅途,家信何传?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让大雁捎家书可见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九、现代文阅读
看 海
刘群华
①父亲是看故乡的山长大的。
②在故乡,只要打开一扇门,群山便迎着晨曦,耸峰立岭,鱼脊般威武地逶迤而来。我小的时候,常听父亲问在海南当兵的人:“山的那头连着海吗?海比门前的河大多少呢?”
③当兵的人没有回答,只呵呵地笑。或许在他的心里,海无法用语言诠释。
④那之后,父亲总翻阅我课本中和图画中的大海,看大海的气势和刚毅,看大海的惊涛骇浪和宽广辽阔,他把有大海的图画和文字都从头到尾看了一遍。
⑤有一回,他病倒了,躺在医院的病榻上看电视,画面上是南海的椰树、沙滩、海贝以及天空一样辽阔的海面。他顿时高兴了,从病榻上坐了起来,神情激动,仿佛看到了真正的海。
⑥父亲年轻时也萌生过几次看海的念头。可那时生活拮据,哪有空闲和能力去看海?结果只是念头一闪罢了,像一盏灯刚点燃,又摁灭了。
⑦早些年,我考上山东的大学。父亲收拾着简陋的铺盖,喃喃道:“帮我看看海,看它是个啥样子?”
⑧我点头。
⑨可是,父亲的计划和寄托又落空了。我的学校离海很远,读书生活不易,我哪还敢迈出脚去听海的涛声?
⑩我托住在海边的同学给我带一张海的照片和几个小小的海螺,然后,我把这些寄了回去。父亲收到大海的照片,看着一望无际的大海里浪花翻滚,席卷着娇小的海鸥,在几个小小的海螺里,嗅一嗅,依稀还残留着大海的咸风,父亲觉得满足了。
他反复端详照片,照片被他的手指捏脏了,捏旧了,最后他怔怔地问我:“海水是咸的吗?在阳光下海滩上真的都是一层白霜似的盐粉吗?”
我没有去过,只能嗯嗯回应。他的眼睛盯着我,终于看出了什么,坚定地说:“一定要去看看海!”
我抿着嘴唇使劲地点头。
大海已经在父亲的心里生了根,发了芽。在我的心里,也潜移默化地茁壮成长了。
今年我去了海南。临行前,我问父亲:“你去不?”
他摇了摇头。
“那海很好看的。”
“去不了。早十年,我就去了。”他伸了伸那双已经走不了路的腿。尽管此时贫穷已被我们远远地甩在了身后。
我乘飞机来到三亚。宾馆三面临海,绿树掩映。只要我打开靠海湾的窗子,大海的气息便汹涌而来。这片海湾还没有开发,有着自然的美丽。破晓时分,晨曦铺过翠绿的海面,像一树春的桃花在风浪的皱褶里闪烁、跳跃。海湾的近处有礁,有屿,有岛。海湾的远处也有礁,有屿,有岛。我立于天地之间,风从我的身边吹过,像渔船一样匆匆忙忙。也有小船在近海撒网,收获的恐怕不是海鲜,而是一份水珠飞溅的明媚心情。
我用手机拨打视频电话,父亲躺在轮椅上接听了。我说:“听到了吗?这是海的声音!”这声音像故乡的潺潺水流,从河滩直泻而下,又像暴风骤雨,打在门前单薄的树叶上!
父亲在那边静静地听着,认真地听着,连连说道:“我听到了!我听到了!”
我把镜头对准一个小岛,葱茏的岛上树木黛青,如故乡田垄里一颗安静的青螺。
我说:“看到了吗?那就是海岛!”
父亲兴奋地说:“看到了,看到了!”
细腻清澈的海水像孩子的小手一样润滑,抚摸着我的脚踝。我伸手蘸了海水舔了舔,说:“感觉到了吗?海水真的是咸的!还有鱼的腥气!”
这时父亲试图从轮椅上站起来,可几次努力都是徒劳。几十年的梦想,几十年的寄托,在这一刻经由我,终于实现了,就像大海仰望的陆地,像船儿牵挂的彼岸一样,终于合拢到了一块,幸福在了一起。
我说:“这就是你想了无数遍的海。”父亲沉默了,许久才说:“你一定要给我舀一口海水回来!”
一朵浪花溅在我的嘴唇上,混着我的泪水流了下来。或许,海已经融进了我的心里,溢在了我的眼里。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7.文中有哪些内容能够体现父亲对大海的渴望?请简要概括。
18.文章从“我”的角度来讲述父亲的故事,这样安排有何好处?请结合全文分析。
19. 联系上下文,分析第②自然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20.按要求赏析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
①他的眼睛盯着我,终于看出了什么,坚定地说:“一定要去看看海!”(从加点词的角度赏析)
②我把镜头对准一个小岛,葱茏的岛上树木黛青,如故乡田垄里一颗安静的青螺。(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21.本文以《看海》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答案】17.①父亲经常向在海南当兵的人打听大海。②父亲看到电视里海边的画面顿时高兴地从病床上坐了起来。③父亲嗅着海螺,手指把有海的照片都捏脏了,捏旧了。④父亲通过“我”从三亚打回来的视频看到了海,兴奋地想从轮椅上站起来。
18.①“我”是父亲看海梦的见证者,从“我”的角度来写,使文章更加真实感人。②“我”是父亲看海梦的寄托者,也是两代人梦想的实践者,从“我”的角度来写,深化了文章主旨。③直接写“我”的见闻和感受,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也使父亲的人物形象更为丰满。
19.第②段运用环境描写和语言描写,写出了家乡的自然环境特点及父亲对海的好奇,为后文做铺垫。
20.①“一定”表现了父亲看海的决心之坚定,他想看海,也想让“我”看海,写出了父亲对大海的强烈向往。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小岛比作青螺,由眼前的小岛联想到故乡的青螺,形象地写出了小岛的美丽以及“我”终于得偿所愿的愉悦心情。
21.①“看海”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承载着两代人的梦想。②“看海”是父亲和“我”父子情深的美好见证。③“看海”是支持“我”走出大山,改变命运的不竭动力。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梳理、概括文章情节;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文章过渡及其作用;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记叙人称;比喻
【解析】17.本题考查概括文本主要事件的能力。概括文章内容,主要的方法是“压缩”情节,找到主要人物及其主要的事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内容。依据题中提到的线索,梳理人物的行为表现,抓住文章中的主要信息,从“人物”“事件”两个信息点上概括。
18.本题考查分析第一人称作用的能力。文章使用第一人称一般具有如下作用:容易拉近与读者距离,使读者进入'我'这个角色;便于抒发情感,进行详细心理描写;使文章更具真实性,故事性(曲折性或波折性),更生动形象,使读者能更具体得体会作者心情;通过对我的详细描写,来唤醒读者内心的感受和思考;使故事情节叙述杂而不乱,情感更加动人。答题时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人物思想感情的基础上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9.本题考查理解分析中间段作用的能力。文章中间段落的作用是:①承上启下;②照应开头 ;③做铺垫; ④埋伏笔; ⑤对比等。注意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分析。
20.①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能力。对于词语的理解,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采用答题格式是: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注意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②本题考查从修辞角度赏析语言的能力。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对偶、对比等,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掌握常见修辞的定义及其标志,做题时注意仔细区分。答题的一般形式是:修辞判断+如何使用该修辞+表达的感情。
2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标题作用的能力。文章标题的作用有: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②作文章线索;③作者感情的出发点;④具有象征意义;⑤语带双关;⑥全文的文眼(提示文章);⑦吸引读者兴趣。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点评】17.根据第②段“我小的时候,常听父亲问在海南当兵的人:“山的那头连着海吗?海比门前的河大多少呢?””可得出:父亲经常向在海南当兵的人打听大海。
根据④段“那之后,父亲总翻阅我课本中和图画中的大海,看大海的气势和刚毅”概括为:父亲总翻阅我课本中和图画中的大海;
根据⑤段“有一回,他病倒了,躺在医院的病榻上看电视,画面上是南海的椰树、沙滩、海贝,以及天空一样深邃的海面。他顿时高兴了,从病榻上坐了起来”概括为:父亲看到电视里海边的画面顿时高兴地从病床上坐了起来;
根据⑩ 段“我托住在海边的同学给我带一张海的照片和几个小小的海螺。然后,我把这些寄了回去。父亲收到照片后……父亲觉得满足了”概括为:父亲嗅着海螺,手指把有海的照片都捏脏了,捏旧了;
根据 段“我乘飞机来到三亚”, 段“我用手机拨打视频电话,父亲躺在轮椅上接听了”概括为:我乘飞机到三亚的海边,通过视频电话让父亲看海。
故答案为:①父亲经常向在海南当兵的人打听大海。②父亲看到电视里海边的画面顿时高兴地从病床上坐了起来。③父亲嗅着海螺,手指把有海的照片都捏脏了,捏旧了。④父亲通过“我”从三亚打回来的视频看到了海,兴奋地想从轮椅上站起来。
18.①父亲喜欢海,渴望看到大海,文中所写的父亲对大海渴望的事情(父亲经常向在海南当兵的人打听大海。父亲看到电视里海边的画面顿时高兴地从病床上坐了起来。父亲嗅着海螺,手指把有海的照片都捏脏了,捏旧了。父亲通过“我”从三亚打回来的视频看到了海,兴奋地想从轮椅上站起来)都是我的亲眼所见、亲耳所听。据此分析可得出第①点答案:“我”是父亲看海梦的见证者,从“我”的角度来写,使文章更加真实感人。
②我考上山东的大学,父亲祝福我帮他看海;多年后,我们有了看海的经济条件,但父亲的身体已经不行了,我去海南,让父亲通过视频看到了大海,听到了大海的声音,我还替父亲尝了海水的味道,据此分析可得出第②点答案:“我”是父亲看海梦的寄托者,也是两代人梦想的实践者,从“我”的角度来写,深化了文章主旨。
③文章通过我亲身经历的几件事(父亲经常向在海南当兵的人打听大海‘’父亲看到电视里海边的画面顿时高兴地从病床上坐了起来。父亲嗅着海螺,手指把有海的照片都捏脏了,捏旧了;父亲通过“我”从三亚打回来的视频看到了海,兴奋地想从轮椅上站起来)表现父亲对大海的渴望和执着,而且以第一人称来写,直接写“我”的见闻和感受(一朵浪花溅在我的嘴唇上,混着我的泪水流了下来。或许,海已经融进了我的心里,溢在了我的眼里 等)。据此分析可得出第③点答案:直接写“我”的见闻和感受,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也使父亲的人物形象更为丰满。
故答案为:①“我”是父亲看海梦的见证者,从“我”的角度来写,使文章更加真实感人。②“我”是父亲看海梦的寄托者,也是两代人梦想的实践者,从“我”的角度来写,深化了文章主旨。③直接写“我”的见闻和感受,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也使父亲的人物形象更为丰满。
19.“在故乡,只要打开一扇门,群山便迎着晨曦,耸峰立岭,鱼脊般威武地逶迤而来”属于环境描写,从环境描写中,可以看出父亲生活在大山里。“山的那头连着海吗?海比门前的河大多少呢?”是对父亲的语言描写,从此可看出父亲对海的好奇。结合上下文内容分析, 父亲是看故乡的山长大的,所以才对大海非常憧憬和向往,因此才有下面有关父亲对大海渴望的几件事。据此分析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 第②段运用环境描写和语言描写,写出了家乡的自然环境特点及父亲对海的好奇,为后文做铺垫。
20.①本题要求从加点词的角度赏析,“一定” ,表示坚决或确定;必定。 结合句意分析,可看出这里写父亲下定决心,坚决要去看海。结合语境分析,父亲渴望看海,照片不能满足他看海的愿望,照片上的海是没有味道的,必须要亲自去,对着我说,是让我也要去。据此分析答题即可。
②“我把镜头对准一个小岛,葱茏的岛上树木黛青,如故乡田垄里一颗安静的青螺”将眼前三亚的小岛比作故乡田垄上的青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由眼前的小岛联想到故乡的青螺。据此分析再结合文中父亲看海的愿望可以得出答案:形象地写出了小岛的美丽以及“我”终于得偿所愿的愉悦心情。
故答案为:①“一定”表现了父亲看海的决心之坚定,他想看海,也想让“我”看海,写出了父亲对大海的强烈向往。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小岛比作青螺,由眼前的小岛联想到故乡的青螺,形象地写出了小岛的美丽以及“我”终于得偿所愿的愉悦心情。
21.①文中记叙了有关父亲渴望看海的几件事,因此看海是文章的线索,也承载着两代人的梦想。②我考上山东的大学,父亲祝福我帮他看海,父亲的愿望没有实现,为了满足父亲看海的愿望,我托住在海边的同学给我带一张海的照片和几个小小的海螺;们有了看海的经济条件,但父亲的身体已经不行了,我去海南,让父亲通过视频看到了大海,听到了大海的声音,我还替父亲尝了海水的味道,因此,“看海”是父亲和“我”父子情深的美好见证。③父亲是看故乡的山长大的,但他渴望看海,渴望看到外面的世界,这个愿望促使也在无形中影响着儿子,促使儿子走出大山。据此分析可得出:“看海”是支持“我”走出大山,改变命运的不竭动力。
故答案为:①“看海”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承载着两代人的梦想。②“看海”是父亲和“我”父子情深的美好见证。③“看海”是支持“我”走出大山,改变命运的不竭动力。
十、写作题
22.阅读下面的文字, 按要求作文。
绽放的不仅是花儿, 一抹微笑, 一次成功, 一份情谊…… 生活中每一次蓄势待发的酝酿总会迎来绽放; 深藏的往往是珍宝, 一个建功立业的宏愿, 一份未表达的谢意, 一个独属于你的小秘密……生命中最珍贵的东西总是藏在心灵的最深处。有些东西, 注定要绽放; 有些东西, 藏着就好。
请以《藏在心底的 》为题, 写一篇作文。
要求: 从“理想”“感恩”“友爱”“挫折”四个词语中任选一个, 把题目补充完整;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不得抄袭、套作;不少于600 字。
【答案】【参考例文】
藏在心底的感恩
绿叶感恩树枝的扶持, 树枝感恩树根提供养分, 树根感恩大地孕育。而我感恩妈妈的包容, 使我这棵小树茁壮成长。
小的时候, 妈妈因为工作原因常常不在我的身边, 一直是奶奶照顾我。而年幼的我不懂事, 常常让她们担心。我曾因为贪玩, 把花生米塞到鼻孔里后取不出来, 奶奶心急地给妈妈打了电话, 妈妈便立即请假回家, 在带我去医院的路上, 一直温柔地安抚着被吓坏的我。现在回想起来, 我还能感受到妈妈满满的爱。
慢慢地, 我长大了, 妈妈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多, 她不只是希望多看看我, 还有对以前不能经常陪我的愧疚。我一时适应不了这种“母爱”, 多少有些叛逆。直到有一次, 我学习到半夜, 因为太困就直接趴在桌子上睡了过去。迷迷糊糊中感觉妈妈走了进来, 她用尽力气把我抱起来, 将我轻轻地放在床上, 温柔地为我盖上被子, 关了灯便悄悄地出去了。那一刻, 我特别后悔白天顶撞她, 在心中暗暗发誓再也不任性了。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每当我读到这两句诗时, 都会有新的感悟。母爱就像池塘, 包容又清澈; 母爱又像流水, 细腻而温柔。我爱妈妈, 就如树木爱脚下的每一寸土地, 飞鸟爱眼前的每一寸天空。
感恩妈妈, 我渴望得到一滴水, 您便给了我整个海洋; 我想要一朵鲜花, 您便给了我一片花海; 我想要一株绿草, 您便给了我一片草原! 妈妈就是一棵大树, 为我遮风挡雨; 妈妈就是一双翅膀, 带我自由翱翔; 妈妈就是一座高山, 永远是我最坚实的依靠!
我把这份感恩深埋心底, 今后, 我要用行动让妈妈明白我的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年级上册语文 14.和回忆我的母亲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佃农(diàn) 妯娌(yóu) 辍学(chuò) 祖籍(jí)
B.衙门(yá) 溺死(nì) 血溅(jiàn) 哭泣(qì)
C.豪绅(shēn) 慰勉(wèi) 蛮横(héng) 庚子(gēng)
D.私塾(shú) 调料(diào) 仁慈(cí) 聊叙(liáo)
2.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虽到老年,仍然热爱生产。去年另一封外甥的家信中说:“外祖母大人因年老关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A.“仍然、劳作、应该”分别是连词、名词、介词。
B.“军事生活、脱离劳动”分别是主谓短语和动宾短语。
C.“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这句话的宾语是“劳动”。
D.“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这句话的主干是“母亲煮饭”。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母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布,染了颜色,我们叫它“家织布”。
B.他独自走着,低着头,分不清天上下的是雨,是雪,还是雪珠儿?
C.庚子年(1900)前后,四川连年旱灾,很多的农民饥饿、破产,不得不成群结队地去“吃大户”。
D.去年收到侄儿的来信说:“祖母今年已有八十五岁,精神不如昨年之健康,饮食起居亦不如前,甚望见你一面,聊叙别后情景。”
4.下列语句排序最合理的一项是( )
①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
②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
③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
④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
⑤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A.①⑤④③② B.⑤②③①④ C.③①②④⑤ D.③①④②⑤
二、填空题
5.理解课文内容填空。
《回忆我的母亲》是一篇写真人真事的 ,作者 ,字 。伟大的无产阶级 、 、 。文章真实而细致入微地回忆了母亲 的一生,追述了母亲对他的深刻影响,表达了他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本文叙事的线索是 。
6.根据拼音写汉字。
(1)母亲这样地整日láo lù ( )着。
(2)虽然自己不富裕,还zhōu jì( )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
(3)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rén cí( )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4)我家是diàn nóng ( )。祖籍广东韶关,客籍人。
(5)记得那时我从sī shú( )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
(6)母亲那种kuān hòu ( )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7)外祖母大人因年老关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bù chuò( )劳作,尤喜纺棉。
(8)母亲在家庭里极能rèn láo rèn yuàn ( )。
(9)母亲没有灰心,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wéi fù bù rén( )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
(10)在悲惨的情况下,我们一家人哭泣着lián yè( )分散。
(11)我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wèi miǎn( )。
三、语言表达
7.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去年母亲节,许多年轻人在微信朋友圈晒文字,秀照片,倾诉对母亲的爱,表达对母亲的感恩和祝福。而在现实生活中,年轻人往往不太习惯向母亲当面表达感情。他们或忙于学习,或忙于工作,或因为其他种种原因,很少陪母亲。在这个属于母亲的节日里,他们通过微信尽情抒发自己的感情。
一方认为,这是年轻人有孝心的表现,值得点赞;另一方认为,这是作秀,给别人看的。网友调侃:“什么地方儿女最孝顺?微信朋友圈。”
(1)在第二段横线上填写一句话,使两段文字衔接自然。
(2)请你就年轻人表达爱的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语言简洁。
(3)母亲节快到了,请给你的母亲发一条短信,至少用上一种修辞手法。(50字左右)
四、名著导读
8.(1)阅读《西游记》后,有同学对师徒四人给出了这样的评价:“悟空可颂,悟净可敬,悟能可气,唐僧可憎。”针对这一评价,请你在四人中任选一人,结合原著内容,以“我同意……”或“我不同意……”为开头,谈谈你对其中一人的看法。
(2)有位读者阅读《西游记》时,有感而发,写了下面一段对话:“大圣,此去欲何?” “踏南天,碎灵霄。”“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
①从理解孙悟空形象的角度来看,这位读者写此对话的意图是什么?
②有同学计划拍摄一部关于孙悟空的电影,想借用这段对话,为此向你征求意见。本着尊重原著内容的原则,你会建议他把这段对话安排在( )
A.孙悟空去龙宫借宝、冥府销名之后
B.孙悟空得知弼马温官职的真相之后
C.孙悟空坏了王母娘娘的蟠桃会之后
D.孙悟空逃出太上老君的八卦炉之后
五、语段阅读
9.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母亲这样地整日__________(劳碌/忙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甲)能挑能背,(乙)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垫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__________(生活/生产)知识。
(1)从文段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横线处。
(2)文段中甲乙两处应填入的关联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只有……才…… B.如果……就……
C.不但……还…… D.因为……所以……
(3)文段画线句子中的加点词语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六、综合性学习
10.学校开展“弘扬民族精神,致敬时代英雄”的主题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活动一:读革命英雄
开国元勋朱德,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是人民心中的英雄。请结合名著《红星照耀中国》、课文《回忆我的母亲》,谈谈朱德成为人们心中的英雄的原因。
(2)活动二:赞时代英雄
新华社北京11月16日电 伟大时代需要伟大精神。然而不同于英雄辈出的革命战争年代,和平年代的伟大精神往往蕴藏在千千万万的普通劳动者身上,他们默默无闻、艰苦付出、不求回报,构成了新时代的英雄群像。
为挽救烧伤父亲的生命,不顾自己尚处于哺乳期,毅然选择“割皮教父”的康静;1999年至今,帮助上万山区孩子学习知识、打开眼界,“青春接力二十载”的复旦大学支教团;身残志坚,寒来暑往靠辛勤劳动,自力更生的“90后独腿独臂外卖骑手”董洪喜;面对火灾险情,冒着生命危险“四进四出”火海,将滚烫液化气钢瓶抱出来的消防员张晓明;新冠疫情中救治的医护人员、戒严的警察士兵、检疫的社区人员,还有义务接送的出租司机、主动供餐的小餐馆主、无偿捐献的菜农……他们来自各行各业,用自己平凡的力量书写出不平凡的人生,用“隐形的翅膀”飞越艰难与困苦,用纯朴的心灵创造出温暖社会的光和热。
请根据以上新闻内容,为新闻拟一个标题。
(3)活动三:扬英雄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如果你是这次活动的主持人,请写下你的结束语,激励同学弘扬民族精神,争做时代英雄。
七、文言文阅读
【甲】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
(《学而》)
子曰: “贤哉, 回也! 一箪食, 一瓢饮, 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贤哉, 回也! ”
(《雍也》)
子曰: “饭疏食, 饮水, 曲肱而枕之, 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述而》)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回年二十九, 发尽白, 蚤①死。孔子哭之恸②, 曰: “自吾有回, 门人益亲。”鲁哀公问: “弟子孰为好学? ”孔子对曰: “有颜回者好学, 不迁怒, 不贰③过。不幸短命死矣, 今也则亡。”
(节选自《史记》)
注: ①蚤: 同“早”。②恸: 极悲伤, 大哭。③贰: 重复。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传不习乎 传:
饭疏食 饭:
于我如浮云 于:
弟子孰为好学 孰: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 为人谋而不忠乎?
②自吾有回, 门人益亲。
13.【甲】文所选三则语录, 谈论的都是 方面的内容。(用四字词语填空)
14. 结合【甲】【乙】两文内容, 说说颜回具有怎样的品质。
八、诗歌鉴赏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5.阅读颔联,观察下面两幅图画,简要说明哪一幅能够表现这一联诗句所描绘的景象。
16.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的。
九、现代文阅读
看 海
刘群华
①父亲是看故乡的山长大的。
②在故乡,只要打开一扇门,群山便迎着晨曦,耸峰立岭,鱼脊般威武地逶迤而来。我小的时候,常听父亲问在海南当兵的人:“山的那头连着海吗?海比门前的河大多少呢?”
③当兵的人没有回答,只呵呵地笑。或许在他的心里,海无法用语言诠释。
④那之后,父亲总翻阅我课本中和图画中的大海,看大海的气势和刚毅,看大海的惊涛骇浪和宽广辽阔,他把有大海的图画和文字都从头到尾看了一遍。
⑤有一回,他病倒了,躺在医院的病榻上看电视,画面上是南海的椰树、沙滩、海贝以及天空一样辽阔的海面。他顿时高兴了,从病榻上坐了起来,神情激动,仿佛看到了真正的海。
⑥父亲年轻时也萌生过几次看海的念头。可那时生活拮据,哪有空闲和能力去看海?结果只是念头一闪罢了,像一盏灯刚点燃,又摁灭了。
⑦早些年,我考上山东的大学。父亲收拾着简陋的铺盖,喃喃道:“帮我看看海,看它是个啥样子?”
⑧我点头。
⑨可是,父亲的计划和寄托又落空了。我的学校离海很远,读书生活不易,我哪还敢迈出脚去听海的涛声?
⑩我托住在海边的同学给我带一张海的照片和几个小小的海螺,然后,我把这些寄了回去。父亲收到大海的照片,看着一望无际的大海里浪花翻滚,席卷着娇小的海鸥,在几个小小的海螺里,嗅一嗅,依稀还残留着大海的咸风,父亲觉得满足了。
他反复端详照片,照片被他的手指捏脏了,捏旧了,最后他怔怔地问我:“海水是咸的吗?在阳光下海滩上真的都是一层白霜似的盐粉吗?”
我没有去过,只能嗯嗯回应。他的眼睛盯着我,终于看出了什么,坚定地说:“一定要去看看海!”
我抿着嘴唇使劲地点头。
大海已经在父亲的心里生了根,发了芽。在我的心里,也潜移默化地茁壮成长了。
今年我去了海南。临行前,我问父亲:“你去不?”
他摇了摇头。
“那海很好看的。”
“去不了。早十年,我就去了。”他伸了伸那双已经走不了路的腿。尽管此时贫穷已被我们远远地甩在了身后。
我乘飞机来到三亚。宾馆三面临海,绿树掩映。只要我打开靠海湾的窗子,大海的气息便汹涌而来。这片海湾还没有开发,有着自然的美丽。破晓时分,晨曦铺过翠绿的海面,像一树春的桃花在风浪的皱褶里闪烁、跳跃。海湾的近处有礁,有屿,有岛。海湾的远处也有礁,有屿,有岛。我立于天地之间,风从我的身边吹过,像渔船一样匆匆忙忙。也有小船在近海撒网,收获的恐怕不是海鲜,而是一份水珠飞溅的明媚心情。
我用手机拨打视频电话,父亲躺在轮椅上接听了。我说:“听到了吗?这是海的声音!”这声音像故乡的潺潺水流,从河滩直泻而下,又像暴风骤雨,打在门前单薄的树叶上!
父亲在那边静静地听着,认真地听着,连连说道:“我听到了!我听到了!”
我把镜头对准一个小岛,葱茏的岛上树木黛青,如故乡田垄里一颗安静的青螺。
我说:“看到了吗?那就是海岛!”
父亲兴奋地说:“看到了,看到了!”
细腻清澈的海水像孩子的小手一样润滑,抚摸着我的脚踝。我伸手蘸了海水舔了舔,说:“感觉到了吗?海水真的是咸的!还有鱼的腥气!”
这时父亲试图从轮椅上站起来,可几次努力都是徒劳。几十年的梦想,几十年的寄托,在这一刻经由我,终于实现了,就像大海仰望的陆地,像船儿牵挂的彼岸一样,终于合拢到了一块,幸福在了一起。
我说:“这就是你想了无数遍的海。”父亲沉默了,许久才说:“你一定要给我舀一口海水回来!”
一朵浪花溅在我的嘴唇上,混着我的泪水流了下来。或许,海已经融进了我的心里,溢在了我的眼里。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7.文中有哪些内容能够体现父亲对大海的渴望?请简要概括。
18.文章从“我”的角度来讲述父亲的故事,这样安排有何好处?请结合全文分析。
19. 联系上下文,分析第②自然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20.按要求赏析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
①他的眼睛盯着我,终于看出了什么,坚定地说:“一定要去看看海!”(从加点词的角度赏析)
②我把镜头对准一个小岛,葱茏的岛上树木黛青,如故乡田垄里一颗安静的青螺。(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21.本文以《看海》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十、写作题
22.阅读下面的文字, 按要求作文。
绽放的不仅是花儿, 一抹微笑, 一次成功, 一份情谊…… 生活中每一次蓄势待发的酝酿总会迎来绽放; 深藏的往往是珍宝, 一个建功立业的宏愿, 一份未表达的谢意, 一个独属于你的小秘密……生命中最珍贵的东西总是藏在心灵的最深处。有些东西, 注定要绽放; 有些东西, 藏着就好。
请以《藏在心底的 》为题, 写一篇作文。
要求: 从“理想”“感恩”“友爱”“挫折”四个词语中任选一个, 把题目补充完整;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不得抄袭、套作;不少于600 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