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年级上册语文 24.寓言四则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爱慕(mù) 溉汲(jí) 躇步跐蹈(chú)
B.庇护(bì) 喇叭(lǎ) 舍然大喜(shě)
C.中伤(zhòng) 强大(qiáng) 身亡所寄(wú)
D.较量(jiào) 崩坠(zhuì) 闻而传之(chuán)
【答案】B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ACD.正确。
B. 舍然大喜(shě) ——(shì)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字音的辨析。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音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读读写写”与“课下注释”,特别是多音字、同音字和形近字,拼读时应结合其在不同语境中的词性或意义加以区分和掌握。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 得一人之使
B.非得一人于井中 闻之于宋君
C.不若无闻也 若屈伸呼吸
D.求闻之若此 闻之于宋君
【答案】A
【知识点】一词多义
【解析】 A项,都是“助词,的”的意思;
B项,介词,在/介词,被;
C项,动词,如/代词,你;
D项,名词,传闻/使听到。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3.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无井/而出溉汲。 B.有/闻而传之者。
C.奈何忧/崩坠乎? D.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答案】C
【知识点】文言文断句
【解析】C项的朗读节奏应为“奈何/忧崩坠乎”。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4.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都选自《伊索寓言》。伊索为古希腊作家。
B.《穿井得一人》节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先秦杂家的代表著作。
C.《杞人忧天》节选自《列子·天瑞》。列御寇,相传是战国时的儒家人物。
D.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寓言家伊索、18世纪德国寓言家莱辛、17世纪法国寓言家拉·封丹、19世纪俄国寓言家克雷洛夫并称“世界四大寓言家”。
【答案】C
【知识点】作家作品
【解析】 ABD. 正确。
C.错误,列御寇相传是战国时的道家人物。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
二、填空题
5.文学常识填空。
(1)《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与<《蚊子和狮子》都选自古希腊著名寓言故事集《 》。
(2)《穿井得一人》选自《 》,此书是先秦杂家的代表著作,由战国末 (填人名)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
(3)成语“杞人忧天”出自《 》,意思是 。
【答案】(1)伊索寓言
(2)吕氏春秋;吕不韦.
(3)列子;为不必要忧虑的事情而担忧
【知识点】先秦诸子百家;赫尔墨斯和雕像者(寓言);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作家作品
【解析】(1)《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与 《蚊子和狮子》是选自《伊索寓言》的一个故事,作者是伊索。传说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
故答案为: 伊索寓言。
(2)《穿井得一人》节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战国的古代著作,作者是吕不韦及其门客。
故答案为:吕氏春秋、吕不韦;
(3)“杞人忧天” 出自《列子·天瑞》,杞人忧天比喻缺乏根据和不必要的忧虑。
故答案为: 列子、为不必要忧虑的事情而担忧。
【点评】(1)(2)(3)本题考查文学作品基本信息的识记。本题重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学生应在平时注意反复背诵,加深记忆。其次,还要注意字形,尤其是作者的名字不能写错。
重点实词
6.因往晓之
晓:
7.若屈伸呼吸
若:
8.终日在天中行止
行止:
9.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只使:
中伤:
10.其人舍然大喜
舍然:
【答案】6.告知,开导
7.你
8.行动,活动
9.纵使,即使;伤害
10.消除疑虑的样子
【知识点】杞人忧天;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1)(2)(3)(4)(5)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文言实词要注意积累,另外实词要注意特殊用法,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要结合语境正确答题。
【点评】6.例句翻译为: 就去开导他。晓:开导。
故答案为: 告知,开导
7.例句翻译为: 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若:你。
故答案为: 你
8.例句翻译为: 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 行止,行动和停留。
故答案为: 行动,活动
9.例句翻译为: 即使掉下来,也不会对人有所伤害。只使:即使。中伤:打中击伤,伤害。
故答案为:纵使,即使;伤害
10.例句翻译为:那个杞国人放下思想包袱,非常高兴。 舍然:释然,舍弃心事的样子。
故答案为: 消除疑虑的样子
三、语言表达
11.《伊索寓言》具有高超的语言技巧,在短小精悍的故事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按提示完成下列任务。
(1)《赫耳墨斯和雕像者》采用对话描写展示故事情节。请把对话中赫耳墨斯的心理活动补充完整,体会人物的性格,并尝试读出人物的心理变化。
他看,见宙斯的雕像,(① )问道:“值多少钱?”
雕像者说:“一个银元。
赫耳墨斯又笑着(② )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
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儿。”
后来,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于是问道:“这个值多少钱?”
雕像者回答说:“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添头,白送。”
(③
赫耳墨斯是一个④ 的人。
(2)《蚊子和狮子》两次写到蚊子“吹喇叭”,将蚊子“嗡嗡”叫的形象拟人化,结合加点词,体会蚊子两次“吹喇叭”不同的心理。
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
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起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
【答案】(1)[示例]①人们对我有多尊重呢?我还是先问问宙斯的价格。;宙斯看来也不过如此,我在人间得到的尊重一定高于他,再问问赫拉的雕像。;什么?!添头!我是商人的庇护神啊,为什么会这样?真是自讨没趣啊!;爱慕虚荣、自命不凡、不务正业
(2)[示例]第一次吹喇叭,蚊子吹响了进军的号角,充满自信,面对强敌,勇敢无畏,并且善用智谋,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取得了胜利。第二次吹喇叭,蚊子在战胜强敌后高唱凯歌,自我膨胀,落入了蛛网
【知识点】赫尔墨斯和雕像者(寓言);蚊子和狮子;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分析人物行为思想变化原因;寓言
【解析】(1)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的主要寓意是通过天神赫耳墨斯自命不凡、主观臆断而在事实面前碰壁的故事,以神喻人,讽刺和批评了那些爱慕虚荣、妄自尊大的人。所以赫耳墨斯的心理活动应该是骄傲自大,目空一切的。
故答案为: ①人们对我有多尊重呢?我还是先问问宙斯的价格。②宙斯看来也不过如此,我在人间得到的尊重一定高于他,再问问赫拉的雕像。③什么?!添头!我是商人的庇护神啊,为什么会这样?真是自讨没趣啊!④爱慕虚荣、自命不凡、不务正业 。
(2)《狮子与蚊子》寓言故事告诉人们的道理是做人不要盲目自大,也不能骄傲 自满。 文字第一次吹喇叭是充满了自信,勇敢无畏的。第二次是胜利后的骄傲的反应。
故答案为:第一次吹喇叭,蚊子吹响了进军的号角,充满自信,面对强敌,勇敢无畏,并且善用智谋,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取得了胜利。第二次吹喇叭,蚊子在战胜强敌后高唱凯歌,自我膨胀,落入了蛛网。
【点评】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侧重于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应对此类题目,首先就是要熟悉掌握文章的内容,只有掌握了内容,才能进一步地去分析。同样,老师在教学中应重点关注此类重要的句子,从句意和作用两方面向学生阐述,加深记忆和理解。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侧重于考查心理活动,应对此类题目,首先就是要熟悉掌握文章的内容,只有掌握了内容,才能进一步地去分析。同样,老师在教学中应重点关注此类重要的句子,从句意和作用两方面向学生阐述,加深记忆和理解。
四、名著导读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问题。
正行之际,忽闻得有人言语。八戒仔细看时,原来是行者在山凹旦里,聚集群妖......那呆子有些怕他, 又不敢明着的见他;却往草崖边,溜阿溜的,溜在那一千二三百猴子当中挤着,也跟那些猴子磕头。
不知孙大圣坐得高,眼又乖滑,看得他明白。便问:"那班部中乱拜的是个夷人。是那里来的?拿上来!"说不了, 那些小猴, 一窝蜂,把个八戒推将上来, 按倒在地。行者道:"你是那里来的夷人?"八戒低着 头道:"不敢,承问了;不是夷人,是熟人,熟人。"行者道:"我这大圣部下的群猴,都是一般模样。 你这嘴脸生得各样,相貌有些雷堆,定是别处来的妖魔。既是别处来的,为若要投我部下,先来递个脚色 手本,报了名字,我好留你在这随班点扎。若不留你,你敢在这里乱拜!"八戒低着头,拱着嘴道:"不 羞!就拿出这副嘴脸来了!
我和你兄弟也做了几年, 又推认不得, 说是甚么夷人!"行者笑道:"抬走头来我看。"那呆子把嘴往上一伸 道:"你看么!你认不得我,好道认得嘴耶!"行者忍不住笑道:"猪八戒。"他听见一声叫,就一毂辘 跳将起来道:"正是,正是!我是猪八戒!"他又思量道,"认得就好说话了。"
行者道: "你不跟唐僧取经去,却来这里怎的?想是你冲撞了师父,师父也贬你回来了?有甚贬书,拿来 我看。"八戒道:"不曾冲撞他。他也没甚么贬书,也不曾赶我。"行者道:"既无贬书,又不曾赶你, 你来我这里怎的?"八戒道:"师父想你,着我来请你的。"(节选自《西游记》)
12. 第 3 段中的"这里"是指 ;猪八戒来到此地是为了请孙悟空去降服 。
13.《西游记》的语言风格诙谐幽默,请从选文中举出一例,并进行简要分析。
14.《西游记》中有很多人物保持动物性,既有神的本领,还兼有人的特点,请从孙悟空和猪八戒中任选 其一,结合原著简要分析。
【答案】12.花果山;黄袍怪
13.示例一:如"溜阿溜的,溜在那一千二三"澳"和"坟"等动作滑百猴子当中挤着"中,"溜"和" 挤"等动作滑稽可笑,把八戒不敢见悟空的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示例二:如"你看么!你认不得我,好道认得嘴耶"中的"好道认得嘴"通过俏皮的语言,突出猪八戒的 外貌特征,表现了其憨厚可爱,让人忍俊不禁。
14.示例一:孙悟空: 动物性:长得一副猴相,雷公嘴、毛脸,具有猴子机敏、乖巧、好动的习性; 神的本领(神性):神通广大,有七十二般变化的神奇本领; 人的特点(人性):心高气傲,容易冲动,爱 捉弄人,信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等。示例二:猪八戒: 动物性:猪八戒嘴脸和猪相似,有猪的贪吃、贪睡、懒惰等特点; 神的本领(神性): 天蓬元帅出身,会变身术,能腾云驾雾; 人的特点(人性):爱耍小聪明,爱在师父面前说孙悟空的谗言, 动不动就喊"散伙"。
【知识点】分析文章语言特点;作品的人物形象;《西游记》
【解析】(1) 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名著作者的文学常识,包括作者字号、时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朝代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还有作品的故事梗概,重要章节的主要内容、故事情节、作品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作品的大致主旨等。
(2)本题考查语言特点。包括:语言特色、语体色彩、词语词性、修辞手法。语言特色: 质朴、通俗、清丽、典雅、通俗易懂、诙谐幽默等;语体色彩:文言、口语、书面语、方言;句式:长短句、整散句等;如词语词性:叠词、颜色词、动词、形容词、褒词贬用、方言、外来词等;修辞包括常考的比喻、拟人、借代、反问、设问等。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即可。注意诙谐幽默的对象及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归纳。
(3) 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形象特点。动物性:动物的本性;有神的本领:神通广大;人的特点:善良、懦弱、好吃懒做等。注意结合名著人物的具体情节分析包含的这三种特性。
【点评】12.选文出自《西游记》第三十回:邪魔侵正法,意马忆心猿。概括:黄袍怪变为一美男子,前往宝象国探望岳丈国王,将唐倍变为猛虎。白龙马变为宫娥,举刀暗算黄袍怪,被打中后腿。八戒要回高老庄,白龙马劝他去找悟空。悟拒拒绝,八戒下山大骂,被众猴捉回。这一回,取经人受难,八戒请救兵。却说那黄袍怪捉了上门打架的沙和尚,怀疑是夫人勾结外人,坏了规矩。故凶相毕露,推搡着公主,与沙僧对峙,沙僧会议,搪塞过去。 这妖怪心想,不见岳父,没法长久。故化作美男子,登宝象国,颠倒黑白,把个唐僧变成猛虎妖怪,抓了起来,自己倒成了好人。国王等人肉眼凡胎,只好被蒙骗。 小白龙见师傅有难,化作娇娥为黄袍怪舞剑,趁势偷袭不成,被打伤腿。刚好八戒此时溜回来。白龙心成,劝八戒请大师兄回来。八戒入了花果山,被大圣调戏一番,赶了出去,八戒背后骂猴子无情,又被众猴子抓了回来。
故答案为:花果山、黄袍怪
13.那呆子有些怕他, 又不敢明着的见他;却往草崖边,溜阿溜的,溜在那一千二三百猴子当中挤着,也跟那些猴子磕头。写八戒相见悟空又不敢见的搞笑样子。
行者笑道:"抬走头来我看。"那呆子把嘴往上一伸 道:"你看么!你认不得我,好道认得嘴耶!"行者忍不住笑道:"猪八戒。"他听见一声叫,就一毂辘 跳将起来道:"正是,正是!我是猪八戒!" 写悟空被八戒逗笑了,写猪八戒的憨厚可爱。
故答案为: 如"溜阿溜的,溜在那一千二三"澳"和"坟"等动作滑百猴子当中挤着"中,"溜"和" 挤"等动作滑稽可笑,把八戒不敢见悟空的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
或者:如"你看么!你认不得我,好道认得嘴耶"中的"好道认得嘴"通过俏皮的语言,突出猪八戒的外貌特征,表现了其憨厚可爱,让人忍俊不禁。
14.结合具体情节分析即可。
孙悟空:长相圆眼睛,查耳朵,满面毛,雷公嘴,面容赢瘦,尖嘴缩腮,身躯不满四尺,像个食松果的猢狲,虽然像人,却比人少腮。会大品天仙诀、地煞数七十二变、筋斗云等高超的法术。骄傲自大,容易冲动,信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猪八戒:黑脸短毛,长喙大耳,像猪。原是天庭玉皇大帝手下的天蓬元帅,主管天河,统领天河八万水军,会变身术,能腾云驾雾。也好吃懒做,说孙悟空坏话,遇到困难就想散伙回高老庄。
故答案为:孙悟空:动物性:长得一副猴相,雷公嘴、毛脸,具有猴子机敏、乖巧、好动的习性;
神的本领(神性):神通广大,有七十二般变化的神奇本领;
人的特点(人性):心高气傲,容易冲动,爱捉弄人,信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等。
或者:猪八戒:动物性:猪八戒嘴脸和猪相似,有猪的贪吃、贪睡、懒惰等特点;
神的本领(神性):天蓬元帅出身,会变身术,能腾云驾雾;
人的特点(人性):爱耍小聪明,爱在师父面前说孙悟空的谗言,动不动就喊"散伙"。
五、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蚊子飞到狮子面前,对他说:“我不怕你,你并不比我强。要说不是这样,你到底有什么力量呢 是用爪子抓,牙齿咬吗 女人同男人打架,也会这么 干。我比你强得多。你要是愿意,我们来较量较量吧!”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朝狮子脸上专咬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蚊子 战胜了狮子,又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蚊子将要被吃掉时,叹息说,自己同最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
这故事适用于打败过大人物,却被小人物打败的人。
15.这则寓言的标题是《 》,选自《 》一书,相传为古希腊寓言作家 所作。
16.加点的“这样”一词指代的是 。“这么”指代的是 。
17.蚊子对狮子说这样长的一番话,是因为( )。
A.蚊子说话太罗嗦。
B.意思复杂,没有这多话说不清楚。
C.为了激怒狮子。
D.为了刺激狮子,炫耀自己。
18.文中两次写“蚊子吹着喇叭”,对其正确的理解是( )。
A.两次描写作用都是一样的,表现了蚊子敢于向狮子进攻的无畏气慨。
B.两次描写作用是不一样的,第一次表现蚊子的无畏、果敢;第二次表现蚊子的洋洋自得,不可一世。两相对比,巧妙地点出了蚊子先胜后败的原因。
C.两次描写作用都是一样的,表现了蚊子骄傲自大、洋洋自得的心态。
19.文中“叹息”一词写出了蚊子( )。
A.自负而又自卑的心理。 B.懊悔而又无可奈何的心理。
C.懊悔而又不服气的心理。 D.愤怒而又无可奈何的心理。
20.用一则成语来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恰当的一个是( )。
A.骄兵必败 B.夸夸其谈 C.自食其果 D.纸上谈兵
【答案】15.《蚊子和狮子》;伊索寓言;伊索
16.我不怕你;你并不比我强用爪子抓,用牙齿咬
17.D
18.B
19.B
20.A
【知识点】词义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作家作品
【解析】⑴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
⑵本题考查代词的指代内容,一般情况下考查的都是前指代词,也就是代词指代的内容大多在原文的前面出现过。据此作答即可。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⑷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解答句子理解的试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情感分析、区位分析、主旨分析、修辞分析。作答时学生可自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即可。
⑸ 本题考查词语含义的理解。理解词语的含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理清思路,揣摩概括义。(2)联系上下文,体味词语指代义。(3)瞻前顾后,揣摩特殊意义。(4)把握词语的感彩。除此以外,还要联系文章的主题、作着的思想感情,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等来理解词语的含义。
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主题的把握能力。文章的主题往往是作者对人和事物的情感态度的折射,要有通篇考虑,从重点语段、语句入手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1【点评】5.读过这则寓言的同学都知道,寓言的名字是《蚊子和狮子》,如果没读过这则寓言,也可以根据内容猜到是《蚊子和狮子》。根据后面的提示“古希腊寓言作家”,可以想到是《伊索寓言》,作者伊索。
故答案为: 《蚊子和狮子》 ; 伊索寓言 ; 伊索
16.这道题要认真读蚊子对狮子说的话,结合.上下文来回答。‘ 这样”的前面对应的是“我不怕你,你并不比我强”,“这么”的前面对应的是“用爪子抓,用牙齿咬”。
故答案为: 我不怕你 ; 你并不比我强用爪子抓,用牙齿咬
17.认真阅读这则寓言,从“你要是愿意,我们来较量较量吧!”会发现蚊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为了激怒狮子。
故答案为: D
18.这道题要先在文中找到每一次“蚊子吹着喇叭”的部分,结合上下文分析其作用。第一次吹喇叭是蚊子向狮子进攻前做的,所以是表现了蚊子敢于向狮子进攻的无畏气概;第二次“吹喇叭”是在战胜狮子之后做的,应该是炫耀自己。
故答案为: B
19.我们从短文中可以看出,蚊子战胜了狮子,本应该是件高兴的事,结果却因太得意而成了蜘蛛的美餐,所以这个时候它的心理一定是既懊悔而又无可奈何。
故答案为: B
20.结合全文,蚊子战胜狮子,因为骄傲,结果却失去了性命,所以应该是“骄兵必败”。
故答案为: A
六、综合性学习
21.班级要组织“小寓言大智慧”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根据学寓言的体会和课外知识积累,回答下面问题。
(1)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大量的寓言在历代文人的著作中保存下来,成为我国文学遗产的宝贵财富。寓言最初产生
于民间流行于民间,常以散文和韵诗的形式出现。它的内容主要是带有讽刺和劝诫意味的充满智慧的故事。
请你从上面的文字中选择两个词语(每个词语限两字)来揭示寓言的特征,你觉得最合适的两个词语是: 、 。
(2)在书面表达和口语交际中,成语极富表现力,许多成语都源于寓言故事,请你根据提示,完成下面表格。
成语名 主要内容 寓意
① 战国时宋国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死在树上,从此便放下锄头在树旁等待再撞死的兔子。 比喻不努力,存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
揠苗助长 有个宋国人,希望禾苗长快点,把禾苗不停地往上拔,后来禾苗都枯萎了。 ②
【答案】(1)讽刺;劝诫(或:智慧 故事)
(2)①守株待兔;②欲速则不达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成语典故
【解析】 (1)材料中”它的内容主要是带有讽刺和劝诫意味的充满智慧的故事“关键字是”讽刺和劝诫“。
故答案为:讽刺 ;劝诫
(2)许多成语都源于寓言故事,注意日常积累,掌握常见成语含义及其出处即可。
故答案为: ①守株待兔;②欲速则不达
【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能力。注意在材料中找到特征的关键词概括即可。
(2)本题考查成语理解。需要学生注意日常积累,掌握常见成语含义及其出处。
七、文言文阅读
【甲】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三人成虎
庞恭国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恭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注释]庞恭:一作“庞葱”。
2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陈太丘与友期行》)
B.王信之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十二章)
C.寡人自为知 屠自后断其股 (《狼》)
D.而谗言先至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狼》)
23.下列各句与例句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平?
A.久之,目似暝(《狼》
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C.有闻而传之者(《穿井得一人》
D.夫君子之行(《城子书》
2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得一人之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②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25.对于传言宋君和魏王的态度有何不同?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言?
【答案】22.D
23.C
24.①(我是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说)从井里挖到一个活人。
②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虎了。
25.宋君对于谣言将信将疑,令人问之于丁氏,体现了他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求实求真精神;魏王听信三人成虎,可以看出他缺乏主见,立场不坚定,缺乏智慧与清醒的头脑。现实生活中对于传言我们要不听谣,不信谣,做到播言止于智者,提高自身素质。
【知识点】概括文言文给人的启示和道理;穿井得一人;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解释文言词语,要熟记课文注释,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意义的词语,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很多,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解释。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了解常见虚词的几种基本用法,然后结合句子进行分析。
(3)本题考查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4)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根据具体内容分析。
参考译文:
【甲】
宋国有个姓丁的,家中没有井,只好到外边去洗涤,打水,经常要一个人居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井,告诉人家说:“我家打井得了一个人。”有人听到这句话,就传出去说:“丁家打井得了一个人。”国都的人都在说这件事,后来被宋国的国君听到了。他就派人向那个姓丁的人家查问,姓丁的人回答说:“我家打了一口井,多得了一个劳动力使用,并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像这样听到传闻,还不如不听。
【乙】
庞葱要陪太子到邯郸去做人质,庞葱对魏王说:“现在,如果有一个人说市集上有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说:“不相信。”庞葱说:“如果两个人说市集上有虎,大王相信吗呢?”魏王说:“那我就要疑惑了。”庞葱又说:“如果三个人说市集上有虎,大王相信吗?”魏王说:“我会相信。”庞葱说:“大街上不会有老虎那是很清楚的,但是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像真有老虎了。如今邯郸离大梁,比我们到街市远得多,而毁谤我的人超过了三个。希望您能明察秋毫。”魏王说:“我知道该怎么办。”于是庞葱告辞而去,而毁谤他的话很快传到魏王那里。后来太子结束了人质的生活,庞葱回国后,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他。
【点评】2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A.“去”的意思依次为“距离”“离开”。B.“信”的意思依次为“相信”“诚信”。C.“自”的意思依次为“自己”“从”。D.“至”的意思都为“到”。故答案为:D。
2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例句中“之”的用法是:代词;A.之:补充音节;B.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之:代词;D.之:的。故答案为:C。
24.本题考查句子翻译能力。①句中重点词:使,使用。非,不是。于,从。②句中重点词:明,明显。然,然而,但是。
故答案为:①(我是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说)从井里挖到一个活人。
②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虎了。
25.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能力。
从【甲】“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可以看出宋君对于谣言将信将疑,令人问之于丁氏体现了他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实事求是精神;从【乙】“‘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日:‘寡人信之矣。’”可以知道魏王听信“三人成虎”,可以看出他缺乏主见,立场不坚定,缺乏智慧与清醒的头脑;这两个君王对待传言的不同态度和结果,告诉我们:不可轻信传言。人云亦云事只有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故答案为:宋君对于谣言将信将疑,令人问之于丁氏,体现了他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求实求真精神;魏王听信三人成虎,可以看出他缺乏主见,立场不坚定,缺乏智慧与清醒的头脑。现实生活中对于传言我们要不听谣,不信谣,做到播言止于智者,提高自身素质。
八、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田园乐(其六) 唐·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26.这首诗写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27.这首诗末句“莺啼”二字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26.答案示例一:色彩和谐明丽;既有红色桃花,又有绿色杨柳,既有蒙蒙烟雨,又有黄莺清啼。答案示例二:动静结合;既有静景描写“桃红”、“柳绿”,又有动景描写“莺啼"声声。答案示例三:感官多样;既有视觉形象“桃”、“柳”,又有听觉形象“莺啼”。
27.以动衬静,以莺啼声衬托“山客”居住环境的清幽与内心的宁静闲适。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寄情山水
【解析】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⑵本题考查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鉴赏诗歌,首先要掌握一定的鉴赏知识、专业术语,如表达技巧:象征、用典、烘托、寓情于事、托物言志、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等,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句做具体的分析,这样才能准确地鉴赏。
【点评】26.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桃花的花瓣上还含着昨夜的雨珠,雨后的柳树碧绿一片,笼罩在早上的烟雾之中。被雨打落的花瓣洒满庭园,家童还未打扫。黄莺啼鸣,山客还在酣睡。本诗在写景时运用色彩“红”“绿” ,使画面更加鲜明。同时对“桃(桃花)叶)”“朝烟”等对象进行描写,整篇诗作可以说是色彩运用丰富,画面感很强; 在描写方式上,诗人写了静景“桃花”“柳树”, 也写了动景“下雨”“晨雾升起”“花落”“莺啼”,可谓动静结合,同时桃花、柳树为视觉所见,莺啼为听觉所闻,作者调动视听两种感官方式展现美景,使人感到身临其境;在抒情方式上,诗人全诗都写景,没有一字直接抒情,但是作者的心情却是读完诗后自动展现了,可谓情景交融。诗人面对如此美景,内心自然形成恬静舒适的心境。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故答案为:答案示例一:色彩和谐明丽;既有红色桃花,又有绿色杨柳,既有蒙蒙烟雨,又有黄莺清啼。答案示例二:动静结合;既有静景描写“桃红”、“柳绿”,又有动景描写“莺啼"声声。答案示例三:感官多样;既有视觉形象“桃”、“柳”,又有听觉形象“莺啼”。
27.本题考查诗歌中运用的写作手法及其作用。后两句诗的意思是:花瓣凋落家中的小童没有打扫,黄莺啼叫闲逸的山客犹自酣眠。“莺啼 ”是从人的听觉角度进行描写的,莺啼却不惊梦,山客犹白酣睡,衬托出了“山客”居处的安静和“山客”心境的宁静、愉悦。
故答案为:以动衬静,以莺啼声衬托“山客”居住环境的清幽与内心的宁静闲适。
九、现代文阅读
君子知“怕”
游宇明
①朋友是个小心谨慎的人。没在家的时候,他从不让洗衣机、电饭煲等工作,也不给手机充电,怕引发电气火灾;晚上睡觉一定要关掉煤气,怕煤气发生泄漏;出远门,则会锁好家里全部的门窗,怕小偷进门;上街绝对遵守交通规则,红灯停、绿灯行,怕出现交通意外;与异性交往,玩笑倒是开过,但带色的绝对没有,在他看来,开玩笑惹人翻脸是最没面子的事。
②后来,朋友做到了一个地级市的国土局长,也还是秉承了“怕”的风格:该办的手续他会嘱咐下属及时办理,他担心当事人多跑路;不该批的条子,他坚决顶着,他害怕被上级部门点名批评,更害怕一不留神成为阶下囚。
③对朋友的“怕”,坊间议论不一,有人说他老实、可靠、守规矩,是个好人;有人说他迂腐、呆板,是个傻蛋。我倒是非常赞赏他。我觉得,朋友的为人处世始终贯串着一个概念:敬畏。
④人应该知“怕”。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天命,就是老天赐予的命运;大人指有地位、有号召力的人;圣人之言,自然是指古往今来那些道德高尚的人所发表的种种看法。孔圣人主张应该畏(怕)的那些东西到底对不对,我们可以讨论,但他主张人要知所敬畏,则是对的。在现代社会,我觉得人应该“怕”的事物至少有两种:一是应该“怕”道德,也就是那些虽不违法,但明显会被人指脊梁骨的事绝对不能做;二是应该“怕”规则,就是要敬重社会基本的规章制度与法律,用古人的话说,叫“畏法度”。一个人生存于世,干什么都只凭个人性情,一点也不知“怕”,不仅很难赢得他人的正面评价,甚至可能会葬送自己的一生。
⑤一个人要学会知“怕”,一个国家、民族也是如此。许多民族、国家都出现过苦难、挫折,这些苦难、挫折曾经使那里的人们深受其害,也极大地打断了这些民族、国家的文明进程。有的社会不知“怕”,对过去的苦难、挫折毫不上心;有的社会总是“怕”着,生怕类似的悲剧重演。1845年,一种卵菌登陆爱尔兰岛,使得全岛土豆产量减少三分之一,灾荒一直持续到1852年。这场大饥荒使爱尔兰人口锐减20%至25%。爱尔兰人没有忘记这场苦难,他们在首都柏林街头竖起了大型的纪念性雕塑,其中一组饥民的群像栩栩如生,那哭天喊地的表情像在提醒人们历史并未走远。不远处的利菲河上,停泊着“邓布鲁蒂号”帆船,原船1845年建造于魁北克,大饥荒时曾运送大量饥民到新大陆。2001年由肯尼迪基金会出资,按照19世纪的原貌复制了该船,大部分时间停留在港内,供游人参观。在罗斯康芒郡的一座庄园里还设有大饥荒博物馆,里面有关于这场饥荒的最完整的收藏。爱尔兰的史学家与文学艺术家更没有忘记这场大饥荒,关于这场饥荒的著作、论文、文艺作品如潮奔涌。生活是公正的,不知“怕”的社会,经常有各种恐怖的非常事件出现;而像爱尔兰这样知“怕”的国家,那些灾难性的意外事件则一次次远离它们。
⑥中国人一向讳言“怕”,在一些人看来,说自己“怕”,就等于自己怯懦,其实这完全是误解。一个人知道必要的“怕”,他才可能去做好人、善人、君子;一个国家、民族知道必要的“怕”,它才会设计各种社会规则,使之成为全体公民的温暖、快乐的命运共同体。
28.概括文章①、②两段的主要内容。
29.第④段引用孔子的话是为了阐释一个什么道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0.第⑤段是从什么层面上来说的?意在阐述一个什么道理?
31.下列对选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①至③段列举朋友的例子,意在提出“人该不该知‘怕’”的论题。
B.作者认为,现代社会中的人也应该有所“怕”——一“怕”道德,二“怕”规则,这和孔子所主张的“三畏”是一致的。
C.第⑥段在结构上起总结全文、深化中心论点的作用。
D.文章主要论述的观点是“一个人要学会知‘怕’,一个国家、民族也是如此”。
【答案】28.朋友是个小心谨慎的人。
29.引用孔子的话旨在说明人人都要有所敬畏,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30.从国家的层面来说的。意在阐述一个国家、民族也要学会知“怕”。
31.B
【知识点】分析议论文论证方法及作用;针对文中观点谈看法;道理论证;议论文阅读;评价启示、反思感悟等开放类;定位筛选、分析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解答本题,要根据题干要求锁定相关答题区间,抓住关键语句进行提炼概括。注意语言要简洁。
(2)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的作用。常用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使用论证方法的目的就是为了论证观点,因而在解答论证方法作用时,要紧扣文章的论点或分论点分析作答。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解答本题,需根据对文章内容的把握,结合被考查语句的具体内容,联系作者的写作目的或表达中心的需求,进行分析。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辨析。解答本题,可从文章中找出与各选项内容相对应的句子,进行仔细比对分析,判断表述是否一致。
【点评】28.结合第①段“朋友是个小心谨慎的人”可知,文章开头提出观点为“朋友是个小心谨慎的人”,阅读第①~②段可知,文章第①~②段通过具体事例展开论证了这一观点,所以可概括为:朋友是个小心谨慎的人。
故答案为:朋友是个小心谨慎的人。
29.结合第④段“‘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和“孔圣人主张应该畏(怕)的那些东西到底对不对,我们可以讨论,但他主张人要知所敬畏,则是对的”分析,引用孔子的话,运用道理论证,有力地说明人人都要有所敬畏,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故答案为: 引用孔子的话旨在说明人人都要有所敬畏,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30.结合第⑤段“一个人要学会知‘怕’,一个国家、民族也是如此”分析,第⑤段是从国家层面来说的,意在表明国家、民族也要学会知“怕”。
故答案为:从国家的层面来说的。意在阐述一个国家、民族也要学会知“怕”。
31.B.结合第④段“在现代社会,我觉得人应该‘怕’的事物至少有两种:一是应该‘怕’道德,也就是那些虽不违法,但明显会被人指脊梁骨的事绝对不能做;二是应该“怕”规则,就是要敬重社会基本的规章制度与法律,用古人的话说,叫‘畏法度’。一个人生存于世,干什么都只凭个人性情,一点也不知‘怕’,不仅很难赢得他人的正面评价,甚至可能会葬送自己的一生”分析,这和孔子所主张的“三畏”是不一致的,选项表述错误;
故答案为:B。
十、写作题
32.多年以后,史铁生依然记得与母亲诀别那天的情景;人到中年;任时光流逝,莫顿 亨特依然记得自己从冒险到遇险,也一定会有那么一刻,让你历历在目、刻骨铭心。
请以《依然记得》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选材真实,抒发真情实感;②字迹工整、书面整洁;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答案】略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
【解析】 本题考查命题作文写作。
从审题方面来看,题目要求我们以《依然记得》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因此,我们需要围绕这个主题进行选材和构思,确保文章内容紧扣题目要求。
其次,从立意方面来看,题目要求抒发真情实感,因此我们需要选择真实的事件和人物,并通过细节描写来展现自己的情感和感受。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可以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挖掘素材,例如童年回忆、亲情友情等,通过描述这些场景和情感,来展现自己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对亲情的珍视。接下来是构思方面,我们需要确定文章的结构和情节安排。可以采取时间顺序的方式,从傍晚的田野开始,通过描述自己与爷爷的互动和感受,逐渐展开故事情节。
在情节安排上,可以穿插一些细节描写和情感抒发,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最后是写作方面,我们需要用生动的词语和句子来描述场景和情感。可以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形象地描绘场景和人物形象,并通过内心独白和情感抒发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点评】考查命题作文的写作。弄清题目的要求后,就要认真回忆、选择与这个题目有关的材料,哪些事是自己最熟悉的,最有新意的,确定好中心来选取、组织材料;在文体的选择上也要扬长避短。如果写记叙文就要写好情节,写出精彩的细节;如果写议论文就要观点鲜明,真正做到“摆事实、讲道理”。平时要多积累写作素材,多写随笔,考场才能做到得心应手,下笔如有神。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年级上册语文 24.寓言四则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爱慕(mù) 溉汲(jí) 躇步跐蹈(chú)
B.庇护(bì) 喇叭(lǎ) 舍然大喜(shě)
C.中伤(zhòng) 强大(qiáng) 身亡所寄(wú)
D.较量(jiào) 崩坠(zhuì) 闻而传之(chuán)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 得一人之使
B.非得一人于井中 闻之于宋君
C.不若无闻也 若屈伸呼吸
D.求闻之若此 闻之于宋君
3.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无井/而出溉汲。 B.有/闻而传之者。
C.奈何忧/崩坠乎? D.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4.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都选自《伊索寓言》。伊索为古希腊作家。
B.《穿井得一人》节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先秦杂家的代表著作。
C.《杞人忧天》节选自《列子·天瑞》。列御寇,相传是战国时的儒家人物。
D.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寓言家伊索、18世纪德国寓言家莱辛、17世纪法国寓言家拉·封丹、19世纪俄国寓言家克雷洛夫并称“世界四大寓言家”。
二、填空题
5.文学常识填空。
(1)《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与<《蚊子和狮子》都选自古希腊著名寓言故事集《 》。
(2)《穿井得一人》选自《 》,此书是先秦杂家的代表著作,由战国末 (填人名)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
(3)成语“杞人忧天”出自《 》,意思是 。
重点实词
6.因往晓之
晓:
7.若屈伸呼吸
若:
8.终日在天中行止
行止:
9.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只使:
中伤:
10.其人舍然大喜
舍然:
三、语言表达
11.《伊索寓言》具有高超的语言技巧,在短小精悍的故事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按提示完成下列任务。
(1)《赫耳墨斯和雕像者》采用对话描写展示故事情节。请把对话中赫耳墨斯的心理活动补充完整,体会人物的性格,并尝试读出人物的心理变化。
他看,见宙斯的雕像,(① )问道:“值多少钱?”
雕像者说:“一个银元。
赫耳墨斯又笑着(② )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
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儿。”
后来,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于是问道:“这个值多少钱?”
雕像者回答说:“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添头,白送。”
(③
赫耳墨斯是一个④ 的人。
(2)《蚊子和狮子》两次写到蚊子“吹喇叭”,将蚊子“嗡嗡”叫的形象拟人化,结合加点词,体会蚊子两次“吹喇叭”不同的心理。
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
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起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
四、名著导读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问题。
正行之际,忽闻得有人言语。八戒仔细看时,原来是行者在山凹旦里,聚集群妖......那呆子有些怕他, 又不敢明着的见他;却往草崖边,溜阿溜的,溜在那一千二三百猴子当中挤着,也跟那些猴子磕头。
不知孙大圣坐得高,眼又乖滑,看得他明白。便问:"那班部中乱拜的是个夷人。是那里来的?拿上来!"说不了, 那些小猴, 一窝蜂,把个八戒推将上来, 按倒在地。行者道:"你是那里来的夷人?"八戒低着 头道:"不敢,承问了;不是夷人,是熟人,熟人。"行者道:"我这大圣部下的群猴,都是一般模样。 你这嘴脸生得各样,相貌有些雷堆,定是别处来的妖魔。既是别处来的,为若要投我部下,先来递个脚色 手本,报了名字,我好留你在这随班点扎。若不留你,你敢在这里乱拜!"八戒低着头,拱着嘴道:"不 羞!就拿出这副嘴脸来了!
我和你兄弟也做了几年, 又推认不得, 说是甚么夷人!"行者笑道:"抬走头来我看。"那呆子把嘴往上一伸 道:"你看么!你认不得我,好道认得嘴耶!"行者忍不住笑道:"猪八戒。"他听见一声叫,就一毂辘 跳将起来道:"正是,正是!我是猪八戒!"他又思量道,"认得就好说话了。"
行者道: "你不跟唐僧取经去,却来这里怎的?想是你冲撞了师父,师父也贬你回来了?有甚贬书,拿来 我看。"八戒道:"不曾冲撞他。他也没甚么贬书,也不曾赶我。"行者道:"既无贬书,又不曾赶你, 你来我这里怎的?"八戒道:"师父想你,着我来请你的。"(节选自《西游记》)
12. 第 3 段中的"这里"是指 ;猪八戒来到此地是为了请孙悟空去降服 。
13.《西游记》的语言风格诙谐幽默,请从选文中举出一例,并进行简要分析。
14.《西游记》中有很多人物保持动物性,既有神的本领,还兼有人的特点,请从孙悟空和猪八戒中任选 其一,结合原著简要分析。
五、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蚊子飞到狮子面前,对他说:“我不怕你,你并不比我强。要说不是这样,你到底有什么力量呢 是用爪子抓,牙齿咬吗 女人同男人打架,也会这么 干。我比你强得多。你要是愿意,我们来较量较量吧!”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朝狮子脸上专咬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蚊子 战胜了狮子,又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蚊子将要被吃掉时,叹息说,自己同最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
这故事适用于打败过大人物,却被小人物打败的人。
15.这则寓言的标题是《 》,选自《 》一书,相传为古希腊寓言作家 所作。
16.加点的“这样”一词指代的是 。“这么”指代的是 。
17.蚊子对狮子说这样长的一番话,是因为( )。
A.蚊子说话太罗嗦。
B.意思复杂,没有这多话说不清楚。
C.为了激怒狮子。
D.为了刺激狮子,炫耀自己。
18.文中两次写“蚊子吹着喇叭”,对其正确的理解是( )。
A.两次描写作用都是一样的,表现了蚊子敢于向狮子进攻的无畏气慨。
B.两次描写作用是不一样的,第一次表现蚊子的无畏、果敢;第二次表现蚊子的洋洋自得,不可一世。两相对比,巧妙地点出了蚊子先胜后败的原因。
C.两次描写作用都是一样的,表现了蚊子骄傲自大、洋洋自得的心态。
19.文中“叹息”一词写出了蚊子( )。
A.自负而又自卑的心理。 B.懊悔而又无可奈何的心理。
C.懊悔而又不服气的心理。 D.愤怒而又无可奈何的心理。
20.用一则成语来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恰当的一个是( )。
A.骄兵必败 B.夸夸其谈 C.自食其果 D.纸上谈兵
六、综合性学习
21.班级要组织“小寓言大智慧”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根据学寓言的体会和课外知识积累,回答下面问题。
(1)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大量的寓言在历代文人的著作中保存下来,成为我国文学遗产的宝贵财富。寓言最初产生
于民间流行于民间,常以散文和韵诗的形式出现。它的内容主要是带有讽刺和劝诫意味的充满智慧的故事。
请你从上面的文字中选择两个词语(每个词语限两字)来揭示寓言的特征,你觉得最合适的两个词语是: 、 。
(2)在书面表达和口语交际中,成语极富表现力,许多成语都源于寓言故事,请你根据提示,完成下面表格。
成语名 主要内容 寓意
① 战国时宋国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死在树上,从此便放下锄头在树旁等待再撞死的兔子。 比喻不努力,存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
揠苗助长 有个宋国人,希望禾苗长快点,把禾苗不停地往上拔,后来禾苗都枯萎了。 ②
七、文言文阅读
【甲】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三人成虎
庞恭国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恭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注释]庞恭:一作“庞葱”。
2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陈太丘与友期行》)
B.王信之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十二章)
C.寡人自为知 屠自后断其股 (《狼》)
D.而谗言先至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狼》)
23.下列各句与例句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平?
A.久之,目似暝(《狼》
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C.有闻而传之者(《穿井得一人》
D.夫君子之行(《城子书》
2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得一人之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②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25.对于传言宋君和魏王的态度有何不同?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言?
八、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田园乐(其六) 唐·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26.这首诗写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27.这首诗末句“莺啼”二字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九、现代文阅读
君子知“怕”
游宇明
①朋友是个小心谨慎的人。没在家的时候,他从不让洗衣机、电饭煲等工作,也不给手机充电,怕引发电气火灾;晚上睡觉一定要关掉煤气,怕煤气发生泄漏;出远门,则会锁好家里全部的门窗,怕小偷进门;上街绝对遵守交通规则,红灯停、绿灯行,怕出现交通意外;与异性交往,玩笑倒是开过,但带色的绝对没有,在他看来,开玩笑惹人翻脸是最没面子的事。
②后来,朋友做到了一个地级市的国土局长,也还是秉承了“怕”的风格:该办的手续他会嘱咐下属及时办理,他担心当事人多跑路;不该批的条子,他坚决顶着,他害怕被上级部门点名批评,更害怕一不留神成为阶下囚。
③对朋友的“怕”,坊间议论不一,有人说他老实、可靠、守规矩,是个好人;有人说他迂腐、呆板,是个傻蛋。我倒是非常赞赏他。我觉得,朋友的为人处世始终贯串着一个概念:敬畏。
④人应该知“怕”。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天命,就是老天赐予的命运;大人指有地位、有号召力的人;圣人之言,自然是指古往今来那些道德高尚的人所发表的种种看法。孔圣人主张应该畏(怕)的那些东西到底对不对,我们可以讨论,但他主张人要知所敬畏,则是对的。在现代社会,我觉得人应该“怕”的事物至少有两种:一是应该“怕”道德,也就是那些虽不违法,但明显会被人指脊梁骨的事绝对不能做;二是应该“怕”规则,就是要敬重社会基本的规章制度与法律,用古人的话说,叫“畏法度”。一个人生存于世,干什么都只凭个人性情,一点也不知“怕”,不仅很难赢得他人的正面评价,甚至可能会葬送自己的一生。
⑤一个人要学会知“怕”,一个国家、民族也是如此。许多民族、国家都出现过苦难、挫折,这些苦难、挫折曾经使那里的人们深受其害,也极大地打断了这些民族、国家的文明进程。有的社会不知“怕”,对过去的苦难、挫折毫不上心;有的社会总是“怕”着,生怕类似的悲剧重演。1845年,一种卵菌登陆爱尔兰岛,使得全岛土豆产量减少三分之一,灾荒一直持续到1852年。这场大饥荒使爱尔兰人口锐减20%至25%。爱尔兰人没有忘记这场苦难,他们在首都柏林街头竖起了大型的纪念性雕塑,其中一组饥民的群像栩栩如生,那哭天喊地的表情像在提醒人们历史并未走远。不远处的利菲河上,停泊着“邓布鲁蒂号”帆船,原船1845年建造于魁北克,大饥荒时曾运送大量饥民到新大陆。2001年由肯尼迪基金会出资,按照19世纪的原貌复制了该船,大部分时间停留在港内,供游人参观。在罗斯康芒郡的一座庄园里还设有大饥荒博物馆,里面有关于这场饥荒的最完整的收藏。爱尔兰的史学家与文学艺术家更没有忘记这场大饥荒,关于这场饥荒的著作、论文、文艺作品如潮奔涌。生活是公正的,不知“怕”的社会,经常有各种恐怖的非常事件出现;而像爱尔兰这样知“怕”的国家,那些灾难性的意外事件则一次次远离它们。
⑥中国人一向讳言“怕”,在一些人看来,说自己“怕”,就等于自己怯懦,其实这完全是误解。一个人知道必要的“怕”,他才可能去做好人、善人、君子;一个国家、民族知道必要的“怕”,它才会设计各种社会规则,使之成为全体公民的温暖、快乐的命运共同体。
28.概括文章①、②两段的主要内容。
29.第④段引用孔子的话是为了阐释一个什么道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0.第⑤段是从什么层面上来说的?意在阐述一个什么道理?
31.下列对选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①至③段列举朋友的例子,意在提出“人该不该知‘怕’”的论题。
B.作者认为,现代社会中的人也应该有所“怕”——一“怕”道德,二“怕”规则,这和孔子所主张的“三畏”是一致的。
C.第⑥段在结构上起总结全文、深化中心论点的作用。
D.文章主要论述的观点是“一个人要学会知‘怕’,一个国家、民族也是如此”。
十、写作题
32.多年以后,史铁生依然记得与母亲诀别那天的情景;人到中年;任时光流逝,莫顿 亨特依然记得自己从冒险到遇险,也一定会有那么一刻,让你历历在目、刻骨铭心。
请以《依然记得》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选材真实,抒发真情实感;②字迹工整、书面整洁;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