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林市2024年中考历史二模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广西桂林市2024年中考历史二模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23 11:06:43

文档简介

广西桂林市2024年中考历史二模试卷
一、选择题(1-15题,每题2分,共30分。下列各题的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仔细判断,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1.(2024·桂林二模)下列文物中,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原始农耕生活的是(  )
A.打制石器 B.铁臿
C.人面鱼纹彩陶盆 D.铜刀
2.(2024·桂林二模)老师课件中列出了“周王室衰微,列国纷争”“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诸侯国竞相实行变法改革”“学术思想活跃,百家争鸣”四个现象。老师授课的主题是(  )
A.朝代更替 B.三国鼎立 C.民族交融 D.社会变革
3.(2024·桂林二模)孝文帝改革前,北魏墓葬形制是鲜卑族梯形竖穴土坑墓,壁画装饰主要是狩猎、宴饮、打场、采桑等场景。改革后,墓葬形制有仿东汉的弧边方形砖室墓,壁画装饰出现了儒家“孝悌”“升仙”等内容。这些变化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影响是(  )
A.推动北方统一 B.导致北民南迁
C.促进民族交融 D.建立君主专制
4.(2024·桂林二模)仔细阅读下侧地图,判断地图对应的事件是(  )
A.玄奘西行 B.鉴真东渡
C.马可·波罗来华 D.郑和下西洋
5.(2024·桂林二模)北宋王安石变法数年间,仅河东路9州26县就治淤1.8万顷,使大量荒地变成良田;全国水利田面积大大增加,得益的灌溉民田达到3600多万亩。这表明王安石变法(  )
A.促进了北宋农业发展 B.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
C.扭转了政府财政危机 D.增强了国家军事力量
6.(2024·桂林二模)下表统计了明清时期中国引进的农作物。这一情况的出现是因为(  )
作物名称 马铃薯 玉米 番薯 包菜 芒果 菠萝
原产地 南美洲 墨西哥 中美洲 地中海沿岸 印度、缅甸 美洲
A.丝绸之路的形成 B.农业工具的改进
C.复种技术的推广 D.世界贸易的发展
7.(2024·桂林二模)1843年,中国茶叶的出口关税降低了约48%,南京棉布的出口关税降低了约75%;英国棉花、白洋布的进口关税则降低了约77%。导致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五口通商 B.割香港岛 C.协定关税 D.战后赔款
8.(2024·桂林二模)1912年到1919年,中国新建的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同时,企业进行了扩建,新增资本达到1.3亿元以上,相当于之前50年的投资总额。说明这一时期(  )
A.中国民族工业开始出现 B.中国民族工业加速发展
C.中国建成完整工业体系 D.消除帝国主义经济侵略
9.(2024·桂林二模)绘制时间轴能够帮助我们梳理知识,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下方时间轴排列的历史事件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维护边疆稳定 B.反抗外来侵略
C.争取民主共和 D.加强区域开发
10.(2024·桂林二模)20世纪70年代是新中国外交发展的突破期和转型期,中国实现了由区域性强国向有全球性影响大国的转变。对这一结论提供依据的关键史事是中国(  )
A.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C.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D.实行对外开放的决策
11.(2024·桂林二模)古代西亚有楔形文字,古代埃及有象形文字,印度人创造了从0到9的数字,古希腊的希罗多德首创“历史”一词。这反映了古代文明的(  )
A.丰富多样 B.交流交融 C.同根同源 D.高度相似
12.(2024·桂林二模)对同类事件进行分析、比较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某学生在复习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的内容时,归纳了两个事件的相同点。归纳正确的是(  )
A.都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B.都实现了民族解放
C.都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D.都解放了黑人奴隶
13.(2024·桂林二模)在一战期间,英国失去了1/4的对外投资,法国失去了1/3的对外投资,德国失去了全部对外投资……由此可见,第一次世界大战(  )
A.推动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B.化解了欧洲国家的矛盾
C.提高了亚非地区民族自信 D.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
14.(2024·桂林二模)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推行新的经济措施,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实行自由贸易;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这些措施的实施有利于(  )
A.恢复发展经济 B.实现工业化
C.推行五年计划 D.形成苏联模式
15.(2024·桂林二模)欧洲各国政府对欧洲钢铁制造商的补贴,会造成美国的钢铁工人失业。美国的高利率政策也可能会限制他国的经济活动。这些现象反映出现代社会发展的特点是(  )
A.政治多极化 B.社会信息化 C.区域一体化 D.经济全球化
二、非选择题(16-18题,共30分)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16.(2024·桂林二模)戏剧艺术不仅仅是舞台表演艺术,也记录和揭示特定时期的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状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 13世纪后半期是元杂剧雄踞剧坛,发展最繁盛的时期。元杂剧唱与说白紧密相连,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具备了戏曲的本质特征。元杂剧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不仅在内容上丰富了久已在民间传唱的故事,而且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文艺形式之一。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根据材料一,概括元杂剧发展繁盛的表现。
(2)材料二 可以从纵向看到莎士比亚的创作与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关系,也可以从横向挖掘他与意大利文艺复兴以及英格兰市民文化之间的联系。莎士比亚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古典戏剧传统的接受与呼应,揭示出晚期人文主义者通过征用传统文化财富,为新时代塑造出新的审美情趣和文化需求。
——摘编自周施廷《意大利文艺复兴对莎士比亚的意义》
根据材料二,指出莎士比亚继承和发展人文主义的表现。
(3)材料三 1944年2月,在抗战艰难时局下,戏剧家们广泛团结社会各界,在位于桂林的广西立艺术馆举办了声势浩大、蜚声中外的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来自全国各地约30个戏剧团体的上千名戏剧工作者参加了剧展,以文艺为武器,唤起民众,宣传党的主张,奏响了全国文化救亡、爱国奋进的最强音,造就了现代戏剧史上的空前盛举。
——摘编自《广西日报》2024年2月17日
根据材料三,概括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举办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总结戏剧艺术发展的条件。
17.(2024·桂林二模)铁路的发展与变迁见证国家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 1830—1870年是英国交通的加速推进期。到1844年,铁路里程达2235英里;1852年,铁路里程达7736英里;1870年,铁路里程达15500英里,近代英国铁路交通网络大体建成。1865年的三等火车车厢票价按1700年价格计算为0.05先令,仅为客运马车票价的四分之一;1870年火车时速约为23英里,是1800年客运马车的近3倍,是1700年客运马车的10多倍。凭借这些优势,铁路和蒸汽机车迅速排挤了公路和水路。
——摘编自沈琦《从“交通困局”到“交通革命”:近代英国建设交通强国的历史进程》
根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英国交通发展的主要原因,并分析交通发展给出行带来的影响。
(2)材料二
1876年英国怡和洋行修建的吴淞铁路,是中国的第一条铁路。然而,这条铁路的修建引起了清政府的极大恐慌,不久即被拆除。直到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才意识到铁路的重要性,决定修建自己的铁路。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纲要》 到1957年底,全国铁路通车里程达到29862公里,比1952年增加22%。五年间,新建铁路33条,恢复铁路3条,新建和恢复铁路10,000公里。 ——谢春涛《中国共产党读本》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中国铁路建设取得的成果。
(3)材料三 匈塞铁路是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项目。匈塞铁路改造升级后,时速由原来的每小时40—50公里提升至200公里。武契奇总统在匈塞铁路贝诺段通车仪式上表示:“今天欧洲最现代化的铁路开始投入运营”。
——摘编自中国日报网(2024年5月14日)
根据材料三,分析匈塞铁路改造升级的影响。
18.(2024·桂林二模)中国特色的国家制度体系是在中国的历史土壤和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同学们围绕中国制度的变化,展开了探究性学习。
(1)【任务一 认识近代探索】
材料一 近代以来的中国,多种政治力量都进行过努力和探索。农民起义建立了太平天国;戊戌变法试图推行君主立宪;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创立了民国;民国政府移植过议会制、总统制、多党制等制度和治理方式。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社会主义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历史选择,是人民的选择。
——摘编自杨宗科《制度自信的历史逻辑》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参与了中国近代探索的三种阶级力量。
(2)【任务二 关注现代制度】
材料二 我们党开创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与中华文明的民本思想,天下共治理念,“共和”、“商量”的施政传统,“兼容并包、求同存异”的政治智慧都有深刻关联。我们没有搞联邦制、邦联制,确立了单一制国家形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顺应向内凝聚、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发展大趋势……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结合所学介绍中国古代体现民本思想的两个举措。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民本思想在中国现代制度体系中的新发展。
(3)【任务三 论述个人观点】
根据上述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以“中国制度建设”为主题提出观点,结合近代历史和现代历史的相关史实,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总结提升)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图片可知,人面鱼纹彩陶盆是半坡居民彩陶的典型代表,反映了原始农耕渔猎生活,C项符合题意;
A:打制石器属于旧石器时代,A项不符合题意;
B:铁臿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B项不符合题意;
D:铜刀属于夏商周青铜时代,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原始农耕生活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2.【答案】D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春秋争霸;商鞅变法;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周王室衰微,列国纷争”“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诸侯国竟相实行变法改革”“学术思想活跃,百家争鸣”和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政治上,周王室衰落,诸侯争霸。经济上,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生产力大大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思想上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老师授课的主题是社会变革,D项符合题意;
A:题干未体现朝代更替,A项不符合题意;
B:220年曹丕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229年孙权称帝,三国鼎立局面形成,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民族交融,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详解】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难度中等。
3.【答案】C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改革后,墓葬形制有仿东汉的弧边方形砖室墓,壁画装饰出现了儒家“孝悌”“升仙”等内容”和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后鲜卑族学习融合中原墓葬建筑风格和儒家思想,促进了民族交融,C项符合题意;
A:鲜卑族建立的北魏逐渐强大,439年统一了黄河流域,A项不符合题意;
B:西晋灭亡后北民南迁,B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建立君主专制,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影响。
4.【答案】A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唐长安”“天竺”和结合所学可知,贞观时期,为求取佛经,玄奘西行天竺,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A项符合题意;
B:鉴真东渡日本,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B项不符合题意;
C:在13世纪,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来到元朝,在朝廷中任职,后来回到意大利,把在东方的见闻写成了一部书就叫《马可·波罗行记》,引起了西方人对东方国家尤其是中国的向往,激发了西欧人对新航路的探索,C项不符合题意;
D: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玄奘西行,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难度中等。
5.【答案】A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北宋王安石变法数年间,仅河东路9州26县就治淤1.8万顷,使大量荒地变成良田;全国水利田面积大大增加,得益的灌溉民田达到3600多万亩”可知,王安石变法促进荒地开发,促进了农田水利发展,促进了北宋农业发展,A项符合题意;
B:江南经济的开发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B项不符合题意;
C:王安石变法募役法有利于缓解财政危机,C项不符合题意;
D:王安石变法保甲法增强了国家军事力量,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难度中等。
6.【答案】D
【知识点】明朝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明清时期中国引进的农作物”和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外来农作物主要来自美洲,其次是地中海沿岸、部分南亚国家,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世界贸易的发展,D项符合题意;
A:汉朝丝绸之路形成,A项不符合题意;
B:农业工具的改进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复种技术的推广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明清时期中国引进的农作物,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答案。
7.【答案】C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1843年,中国茶叶的出口关税降低了约48%,南京棉布的出口关税降低了约75%;英国棉花、白洋布的进口关税则降低了约77%”和结合所学可知,1843年后英国进口中国货物税率降低,1842年签订的《南京条约》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导致英国商人大幅降低中国关税,C项符合题意;
A:中英《南京条约》五口通商,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割香港岛属于中英《南京条约》内容,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D:赔款2100万银元属于中英《南京条约》内容,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南京条约》的内容,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8.【答案】B
【知识点】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1912年到1919年,中国新建的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同时,企业进行了扩建,新增资本达到1.3亿元以上,相当于之前50年的投资总额”和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民国政府颁布一系列法令奖励实业。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这些都推动了这一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B项符合题意;
A:19世纪60年代—90年代洋务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A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中国建成完整工业体系,C项不符合题意;
D:消除帝国主义经济侵略,不符合当时实际情况,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短暂发展的原因,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相关知识。
9.【答案】B
【知识点】抗美援朝;抗日战争的胜利;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虎门销烟、太平军抗击洋枪队、黄海海战、廊坊阻击战、抗日战争、抗美援朝”可知,反映了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反抗外来侵略,B项符合题意;
A:左宗棠收复新疆维护边疆稳定,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争取民主共和,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加强区域开发,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人民的抗争,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相关知识。
10.【答案】C
【知识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20世纪70年代是新中国外交发展的突破期和转型期,中国实现了由区域性强国向有全球性影响大国的转变”和结合所学可知,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C项符合题意;
A: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A项不符合题意;
B:1955年,在印尼的万隆召开亚非万隆会议,周恩来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和分歧,提出“求同存异”主张,B项不符合题意;
D: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的新时期,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成就,考查学生对基础知知识的准确识记和灵活运用能力,难度中等。
11.【答案】A
【知识点】古埃及文明;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古希腊的城邦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古代西亚有楔形文字,古代埃及有象形文字,印度人创造了从0到9的数字,古希腊的希罗多德首创‘历史’一词”可知,体现了世界古代文明的丰富多样,A项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交流交融,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同根同源,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高度相似,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世界古代文明的丰富多样,考查学生对史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2.【答案】C
【知识点】华盛顿与美国独立战争;林肯与美国南北战争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和结合所学可知,1775—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推翻了英国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确立了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发展;1861—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两个事件的相同点是都促进资本主义发展,C项符合题意;
A:1775—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维护了国家的统一,A项不符合题意;
B:1775—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实现了民族解放,B项不符合题意;
D:1861—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废除了奴隶制,解放了黑人奴隶,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考查学生对基础知知识的准确识记和灵活运用能力,难度中等。
13.【答案】D
【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进程及结果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在一战期间,英国失去了1/4的对外投资,法国失去了1/3的对外投资,德国失去了全部对外投资”和结合所学可知,英法德对外投资大幅下降,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D项符合题意;
A:推动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一战激化了欧洲国家的矛盾,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提高了亚非地区民族自信,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知识的准确识记和灵活运用能力,难度中等。
14.【答案】A
【知识点】苏维埃政府的新经济政策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推行新的经济措施,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实行自由贸易;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和结合所学可知,1921年春,为恢复和发展生产,巩固工农联盟,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制,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新经济政策从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A项符合题意;
B:1926年苏联工业化开始,B项不符合题意;
C: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C项不符合题意;
D: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苏联模式,苏联模式的特点是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苏俄新经济政策,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首先明确题干的中心思想,将题干主旨与教材的知识点相结合,围绕题干主旨选出正确选项。
15.【答案】D
【知识点】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欧洲各国政府对欧洲钢铁制造商的补贴,会造成美国的钢铁工人失业。美国的高利率政策也可能会限制他国的经济活动”可知,各国家间的经济政策,会给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带来影响,这反映的是经济全球化的影响,D项符合题意;
A:题干未体现政治多极化,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社会信息化,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区域一体化,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的相关史实,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材料型选择题,必须认真阅读材料,提炼材料关键信息。
16.【答案】(1)元杂剧发展为成熟的戏曲艺术。剧本内容丰富。是深受群众喜爱的文艺形式。
(2)借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特点。发展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戏剧成果。适应英格兰市民文化的需求。
(3)宣传抗战精神。促进中国戏剧的发展。
(4)满足群众需求。关注社会现实,紧跟时代潮流。对优秀戏剧作品的学习。艺术家的努力创作等。
【知识点】中国近代文学艺术成就;文艺复兴;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杂剧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不仅在内容上丰富了久已在民间传唱的故事,而且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文艺形式之一”可知,元杂剧发展为成熟的戏曲艺术;剧本内容丰富;是深受群众喜爱的文艺形式。
(2)根据材料二“可以从纵向看到莎士比亚的创作与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关系,也可以从横向挖掘他与意大利文艺复兴以及英格兰市民文化之间的联系。莎士比亚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古典戏剧传统的接受与呼应,揭示出晚期人文主义者通过征用传统文化财富,为新时代塑造出新的审美情趣和文化需求”可知,借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特点;发展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戏剧成果;适应英格兰市民文化的需求。
(3)根据材料三“来自全国各地约30个戏剧团体的上千名戏剧工作者参加了剧展,以文艺为武器,唤起民众,宣传党的主张,奏响了全国文化救亡、爱国奋进的最强音,造就了现代戏剧史上的空前盛举”可知,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宣传抗战精神;促进中国戏剧的发展。
(4)综合上述材料可知,戏剧艺术发展的条件是满足群众需求;关注社会现实,紧跟时代潮流;对优秀戏剧作品的学习;艺术家的努力创作等。
故答案为:
(1)表现:元杂剧发展为成熟的戏曲艺术;剧本内容丰富;是深受群众喜爱的文艺形式。
(2)表现:借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特点;发展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戏剧成果;适应英格兰市民文化的需求。
(3)影响:宣传抗战精神;促进中国戏剧的发展。
(4)条件:满足群众需求;关注社会现实,紧跟时代潮流;对优秀戏剧作品的学习;艺术家的努力创作等。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戏剧艺术发展,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7.【答案】(1)铁路和蒸汽机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出行更快捷。出行更廉价。
(2)铁路里程增长。铁路修建技术提高。铁路建设速度加快。
(3)促进中国的进步。推动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改善欧洲的交通条件。
【知识点】交通、通讯的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1830—1870年是英国交通的加速推进期”“凭借这些优势,铁路和蒸汽机车迅速排挤了公路和水路”和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英国进行了工业革命,瓦特改进了蒸汽机,蒸汽机车出现,英国交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铁路和蒸汽机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根据材料一“1865年的三等火车车厢票价按1700年价格计算为0.05先令;仅为客运马车票价的四分之一;1870年火车时速约为23英里,是1800年客运马车的近3倍,是1700年客运马车的10多倍”可知,交通发展使人们出行更快捷,出行更廉价。
(2)根据材料一“到1957年底;全国铁路通车里程达到29862公里,比1952年增加22%。五年间,新建铁路33条,恢复铁路3条,新建和恢复铁路10,000公里。截止2021年底,我国铁路营业里程15.9公里,高铁道4,5万公里”可知,铁路里程增长,铁路修建技术提高,铁路建设速度加快。
(3)根据材料三“匈塞铁路是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项目。匈塞铁路改造升级后,时速由原来的每小时40—50公里提升至200公里”可知,匈塞铁路改造升级促进中国的进步;推动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改善欧洲的交通条件。
故答案为:
(1)原因:铁路和蒸汽机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出行更快捷,出行更廉价。
(2)成果:铁路里程增长;铁路修建技术提高;铁路建设速度加快。
(3)影响:促进中国的进步;推动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改善欧洲的交通条件。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铁路的发展与变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8.【答案】(1)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
(2)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减轻刑罚。重视农业。整顿吏治,安定民心等。保护人民的政治权力,人民参政议政。
(3)论点:中国制度建设在实践中发展。
论述:近代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通过辛亥革命,推动民主共和制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建设进程中,政治协商制度发挥了重要作用,其自身也在不断发展。
因此,要注重在实践中总结经验。
【知识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农民起义建立了太平天国”可知,农民阶级;根据材料一“戊戌变法试图推行君主立宪;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创立了民国”可知,资产阶级;根据材料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社会主义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历史选择,是人民的选择”可知,无产阶级。
(2)根据所学可知,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减轻刑罚,重视农业,整顿吏治,安定民心等体现了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根据材料二“我们党开创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与中华文明的民本思想,天下共治理念,‘共和’‘商量’的施政传统,‘兼容并包、求同存异’的政治智慧都有深刻关联”可知,中国现代制度体系中的民本思想是保护人民的政治权力,人民参政议政。
(3)本题为历史小论文,以“中国制度建设”为主题提出观点,结合近代历史和现代历史的相关史实,进行阐述,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示例一】论点:中国制度建设在实践中发展。论述:近代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通过辛亥革命,推动民主共和制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建设进程中,政治协商制度发挥了重要作用,其自身也在不断发展。因此,要注重在实践中总结经验。【示例二】论点:中国制度建设具有中国特色。论述:近代早期的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虽然都失败了,但中国人民的持续探索为中国制度建设提供了经验和借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创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仅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民本思想,而且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相适应。因此,中国制度建设符合国情,体现了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示例三】论点:中国制度建设需要持续推进。论述:近代中国的政治探索中,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指导中国革命成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根据现实的需要,创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了这些制度。因此,要坚持改革创新实现持久发展。
故答案为:
(1)三种阶级力量: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
(2)举措: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减轻刑罚、重视农业、整顿吏治、安定民心等。新发展:保护人民的政治权力,人民参政议政。
(3)【示例一】论点:中国制度建设在实践中发展。论述:近代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通过辛亥革命,推动民主共和制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建设进程中,政治协商制度发挥了重要作用,其自身也在不断发展。因此,要注重在实践中总结经验。
【示例二】论点:中国制度建设具有中国特色。论述:近代早期的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虽然都失败了,但中国人民的持续探索为中国制度建设提供了经验和借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创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仅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民本思想,而且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相适应。因此,中国制度建设符合国情,体现了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示例三】论点:中国制度建设需要持续推进。论述:近代中国的政治探索中,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指导中国革命成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根据现实的需要,创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了这些制度。因此,要坚持改革创新实现持久发展。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中国近代探索的三种阶级力量、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民本思想在中国现代制度体系中的新发展、中国制度建设,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 / 1广西桂林市2024年中考历史二模试卷
一、选择题(1-15题,每题2分,共30分。下列各题的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仔细判断,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1.(2024·桂林二模)下列文物中,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原始农耕生活的是(  )
A.打制石器 B.铁臿
C.人面鱼纹彩陶盆 D.铜刀
【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图片可知,人面鱼纹彩陶盆是半坡居民彩陶的典型代表,反映了原始农耕渔猎生活,C项符合题意;
A:打制石器属于旧石器时代,A项不符合题意;
B:铁臿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B项不符合题意;
D:铜刀属于夏商周青铜时代,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原始农耕生活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2.(2024·桂林二模)老师课件中列出了“周王室衰微,列国纷争”“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诸侯国竞相实行变法改革”“学术思想活跃,百家争鸣”四个现象。老师授课的主题是(  )
A.朝代更替 B.三国鼎立 C.民族交融 D.社会变革
【答案】D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春秋争霸;商鞅变法;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周王室衰微,列国纷争”“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诸侯国竟相实行变法改革”“学术思想活跃,百家争鸣”和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政治上,周王室衰落,诸侯争霸。经济上,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生产力大大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思想上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老师授课的主题是社会变革,D项符合题意;
A:题干未体现朝代更替,A项不符合题意;
B:220年曹丕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229年孙权称帝,三国鼎立局面形成,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民族交融,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详解】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难度中等。
3.(2024·桂林二模)孝文帝改革前,北魏墓葬形制是鲜卑族梯形竖穴土坑墓,壁画装饰主要是狩猎、宴饮、打场、采桑等场景。改革后,墓葬形制有仿东汉的弧边方形砖室墓,壁画装饰出现了儒家“孝悌”“升仙”等内容。这些变化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影响是(  )
A.推动北方统一 B.导致北民南迁
C.促进民族交融 D.建立君主专制
【答案】C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改革后,墓葬形制有仿东汉的弧边方形砖室墓,壁画装饰出现了儒家“孝悌”“升仙”等内容”和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后鲜卑族学习融合中原墓葬建筑风格和儒家思想,促进了民族交融,C项符合题意;
A:鲜卑族建立的北魏逐渐强大,439年统一了黄河流域,A项不符合题意;
B:西晋灭亡后北民南迁,B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建立君主专制,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影响。
4.(2024·桂林二模)仔细阅读下侧地图,判断地图对应的事件是(  )
A.玄奘西行 B.鉴真东渡
C.马可·波罗来华 D.郑和下西洋
【答案】A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唐长安”“天竺”和结合所学可知,贞观时期,为求取佛经,玄奘西行天竺,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A项符合题意;
B:鉴真东渡日本,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B项不符合题意;
C:在13世纪,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来到元朝,在朝廷中任职,后来回到意大利,把在东方的见闻写成了一部书就叫《马可·波罗行记》,引起了西方人对东方国家尤其是中国的向往,激发了西欧人对新航路的探索,C项不符合题意;
D: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玄奘西行,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难度中等。
5.(2024·桂林二模)北宋王安石变法数年间,仅河东路9州26县就治淤1.8万顷,使大量荒地变成良田;全国水利田面积大大增加,得益的灌溉民田达到3600多万亩。这表明王安石变法(  )
A.促进了北宋农业发展 B.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
C.扭转了政府财政危机 D.增强了国家军事力量
【答案】A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北宋王安石变法数年间,仅河东路9州26县就治淤1.8万顷,使大量荒地变成良田;全国水利田面积大大增加,得益的灌溉民田达到3600多万亩”可知,王安石变法促进荒地开发,促进了农田水利发展,促进了北宋农业发展,A项符合题意;
B:江南经济的开发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B项不符合题意;
C:王安石变法募役法有利于缓解财政危机,C项不符合题意;
D:王安石变法保甲法增强了国家军事力量,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难度中等。
6.(2024·桂林二模)下表统计了明清时期中国引进的农作物。这一情况的出现是因为(  )
作物名称 马铃薯 玉米 番薯 包菜 芒果 菠萝
原产地 南美洲 墨西哥 中美洲 地中海沿岸 印度、缅甸 美洲
A.丝绸之路的形成 B.农业工具的改进
C.复种技术的推广 D.世界贸易的发展
【答案】D
【知识点】明朝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明清时期中国引进的农作物”和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外来农作物主要来自美洲,其次是地中海沿岸、部分南亚国家,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世界贸易的发展,D项符合题意;
A:汉朝丝绸之路形成,A项不符合题意;
B:农业工具的改进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复种技术的推广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明清时期中国引进的农作物,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答案。
7.(2024·桂林二模)1843年,中国茶叶的出口关税降低了约48%,南京棉布的出口关税降低了约75%;英国棉花、白洋布的进口关税则降低了约77%。导致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五口通商 B.割香港岛 C.协定关税 D.战后赔款
【答案】C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1843年,中国茶叶的出口关税降低了约48%,南京棉布的出口关税降低了约75%;英国棉花、白洋布的进口关税则降低了约77%”和结合所学可知,1843年后英国进口中国货物税率降低,1842年签订的《南京条约》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导致英国商人大幅降低中国关税,C项符合题意;
A:中英《南京条约》五口通商,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割香港岛属于中英《南京条约》内容,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D:赔款2100万银元属于中英《南京条约》内容,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南京条约》的内容,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8.(2024·桂林二模)1912年到1919年,中国新建的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同时,企业进行了扩建,新增资本达到1.3亿元以上,相当于之前50年的投资总额。说明这一时期(  )
A.中国民族工业开始出现 B.中国民族工业加速发展
C.中国建成完整工业体系 D.消除帝国主义经济侵略
【答案】B
【知识点】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1912年到1919年,中国新建的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同时,企业进行了扩建,新增资本达到1.3亿元以上,相当于之前50年的投资总额”和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民国政府颁布一系列法令奖励实业。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这些都推动了这一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B项符合题意;
A:19世纪60年代—90年代洋务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A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中国建成完整工业体系,C项不符合题意;
D:消除帝国主义经济侵略,不符合当时实际情况,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短暂发展的原因,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相关知识。
9.(2024·桂林二模)绘制时间轴能够帮助我们梳理知识,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下方时间轴排列的历史事件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维护边疆稳定 B.反抗外来侵略
C.争取民主共和 D.加强区域开发
【答案】B
【知识点】抗美援朝;抗日战争的胜利;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虎门销烟、太平军抗击洋枪队、黄海海战、廊坊阻击战、抗日战争、抗美援朝”可知,反映了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反抗外来侵略,B项符合题意;
A:左宗棠收复新疆维护边疆稳定,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争取民主共和,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加强区域开发,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人民的抗争,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相关知识。
10.(2024·桂林二模)20世纪70年代是新中国外交发展的突破期和转型期,中国实现了由区域性强国向有全球性影响大国的转变。对这一结论提供依据的关键史事是中国(  )
A.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C.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D.实行对外开放的决策
【答案】C
【知识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20世纪70年代是新中国外交发展的突破期和转型期,中国实现了由区域性强国向有全球性影响大国的转变”和结合所学可知,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C项符合题意;
A: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A项不符合题意;
B:1955年,在印尼的万隆召开亚非万隆会议,周恩来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和分歧,提出“求同存异”主张,B项不符合题意;
D: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的新时期,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成就,考查学生对基础知知识的准确识记和灵活运用能力,难度中等。
11.(2024·桂林二模)古代西亚有楔形文字,古代埃及有象形文字,印度人创造了从0到9的数字,古希腊的希罗多德首创“历史”一词。这反映了古代文明的(  )
A.丰富多样 B.交流交融 C.同根同源 D.高度相似
【答案】A
【知识点】古埃及文明;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古希腊的城邦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古代西亚有楔形文字,古代埃及有象形文字,印度人创造了从0到9的数字,古希腊的希罗多德首创‘历史’一词”可知,体现了世界古代文明的丰富多样,A项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交流交融,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同根同源,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高度相似,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世界古代文明的丰富多样,考查学生对史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2.(2024·桂林二模)对同类事件进行分析、比较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某学生在复习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的内容时,归纳了两个事件的相同点。归纳正确的是(  )
A.都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B.都实现了民族解放
C.都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D.都解放了黑人奴隶
【答案】C
【知识点】华盛顿与美国独立战争;林肯与美国南北战争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和结合所学可知,1775—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推翻了英国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确立了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发展;1861—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两个事件的相同点是都促进资本主义发展,C项符合题意;
A:1775—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维护了国家的统一,A项不符合题意;
B:1775—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实现了民族解放,B项不符合题意;
D:1861—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废除了奴隶制,解放了黑人奴隶,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考查学生对基础知知识的准确识记和灵活运用能力,难度中等。
13.(2024·桂林二模)在一战期间,英国失去了1/4的对外投资,法国失去了1/3的对外投资,德国失去了全部对外投资……由此可见,第一次世界大战(  )
A.推动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B.化解了欧洲国家的矛盾
C.提高了亚非地区民族自信 D.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
【答案】D
【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进程及结果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在一战期间,英国失去了1/4的对外投资,法国失去了1/3的对外投资,德国失去了全部对外投资”和结合所学可知,英法德对外投资大幅下降,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D项符合题意;
A:推动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一战激化了欧洲国家的矛盾,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提高了亚非地区民族自信,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知识的准确识记和灵活运用能力,难度中等。
14.(2024·桂林二模)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推行新的经济措施,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实行自由贸易;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这些措施的实施有利于(  )
A.恢复发展经济 B.实现工业化
C.推行五年计划 D.形成苏联模式
【答案】A
【知识点】苏维埃政府的新经济政策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推行新的经济措施,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实行自由贸易;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和结合所学可知,1921年春,为恢复和发展生产,巩固工农联盟,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制,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新经济政策从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A项符合题意;
B:1926年苏联工业化开始,B项不符合题意;
C: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C项不符合题意;
D: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苏联模式,苏联模式的特点是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苏俄新经济政策,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首先明确题干的中心思想,将题干主旨与教材的知识点相结合,围绕题干主旨选出正确选项。
15.(2024·桂林二模)欧洲各国政府对欧洲钢铁制造商的补贴,会造成美国的钢铁工人失业。美国的高利率政策也可能会限制他国的经济活动。这些现象反映出现代社会发展的特点是(  )
A.政治多极化 B.社会信息化 C.区域一体化 D.经济全球化
【答案】D
【知识点】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欧洲各国政府对欧洲钢铁制造商的补贴,会造成美国的钢铁工人失业。美国的高利率政策也可能会限制他国的经济活动”可知,各国家间的经济政策,会给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带来影响,这反映的是经济全球化的影响,D项符合题意;
A:题干未体现政治多极化,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社会信息化,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区域一体化,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的相关史实,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材料型选择题,必须认真阅读材料,提炼材料关键信息。
二、非选择题(16-18题,共30分)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16.(2024·桂林二模)戏剧艺术不仅仅是舞台表演艺术,也记录和揭示特定时期的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状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 13世纪后半期是元杂剧雄踞剧坛,发展最繁盛的时期。元杂剧唱与说白紧密相连,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具备了戏曲的本质特征。元杂剧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不仅在内容上丰富了久已在民间传唱的故事,而且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文艺形式之一。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根据材料一,概括元杂剧发展繁盛的表现。
(2)材料二 可以从纵向看到莎士比亚的创作与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关系,也可以从横向挖掘他与意大利文艺复兴以及英格兰市民文化之间的联系。莎士比亚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古典戏剧传统的接受与呼应,揭示出晚期人文主义者通过征用传统文化财富,为新时代塑造出新的审美情趣和文化需求。
——摘编自周施廷《意大利文艺复兴对莎士比亚的意义》
根据材料二,指出莎士比亚继承和发展人文主义的表现。
(3)材料三 1944年2月,在抗战艰难时局下,戏剧家们广泛团结社会各界,在位于桂林的广西立艺术馆举办了声势浩大、蜚声中外的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来自全国各地约30个戏剧团体的上千名戏剧工作者参加了剧展,以文艺为武器,唤起民众,宣传党的主张,奏响了全国文化救亡、爱国奋进的最强音,造就了现代戏剧史上的空前盛举。
——摘编自《广西日报》2024年2月17日
根据材料三,概括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举办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总结戏剧艺术发展的条件。
【答案】(1)元杂剧发展为成熟的戏曲艺术。剧本内容丰富。是深受群众喜爱的文艺形式。
(2)借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特点。发展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戏剧成果。适应英格兰市民文化的需求。
(3)宣传抗战精神。促进中国戏剧的发展。
(4)满足群众需求。关注社会现实,紧跟时代潮流。对优秀戏剧作品的学习。艺术家的努力创作等。
【知识点】中国近代文学艺术成就;文艺复兴;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杂剧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不仅在内容上丰富了久已在民间传唱的故事,而且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文艺形式之一”可知,元杂剧发展为成熟的戏曲艺术;剧本内容丰富;是深受群众喜爱的文艺形式。
(2)根据材料二“可以从纵向看到莎士比亚的创作与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关系,也可以从横向挖掘他与意大利文艺复兴以及英格兰市民文化之间的联系。莎士比亚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古典戏剧传统的接受与呼应,揭示出晚期人文主义者通过征用传统文化财富,为新时代塑造出新的审美情趣和文化需求”可知,借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特点;发展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戏剧成果;适应英格兰市民文化的需求。
(3)根据材料三“来自全国各地约30个戏剧团体的上千名戏剧工作者参加了剧展,以文艺为武器,唤起民众,宣传党的主张,奏响了全国文化救亡、爱国奋进的最强音,造就了现代戏剧史上的空前盛举”可知,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宣传抗战精神;促进中国戏剧的发展。
(4)综合上述材料可知,戏剧艺术发展的条件是满足群众需求;关注社会现实,紧跟时代潮流;对优秀戏剧作品的学习;艺术家的努力创作等。
故答案为:
(1)表现:元杂剧发展为成熟的戏曲艺术;剧本内容丰富;是深受群众喜爱的文艺形式。
(2)表现:借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特点;发展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戏剧成果;适应英格兰市民文化的需求。
(3)影响:宣传抗战精神;促进中国戏剧的发展。
(4)条件:满足群众需求;关注社会现实,紧跟时代潮流;对优秀戏剧作品的学习;艺术家的努力创作等。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戏剧艺术发展,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7.(2024·桂林二模)铁路的发展与变迁见证国家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 1830—1870年是英国交通的加速推进期。到1844年,铁路里程达2235英里;1852年,铁路里程达7736英里;1870年,铁路里程达15500英里,近代英国铁路交通网络大体建成。1865年的三等火车车厢票价按1700年价格计算为0.05先令,仅为客运马车票价的四分之一;1870年火车时速约为23英里,是1800年客运马车的近3倍,是1700年客运马车的10多倍。凭借这些优势,铁路和蒸汽机车迅速排挤了公路和水路。
——摘编自沈琦《从“交通困局”到“交通革命”:近代英国建设交通强国的历史进程》
根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英国交通发展的主要原因,并分析交通发展给出行带来的影响。
(2)材料二
1876年英国怡和洋行修建的吴淞铁路,是中国的第一条铁路。然而,这条铁路的修建引起了清政府的极大恐慌,不久即被拆除。直到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才意识到铁路的重要性,决定修建自己的铁路。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纲要》 到1957年底,全国铁路通车里程达到29862公里,比1952年增加22%。五年间,新建铁路33条,恢复铁路3条,新建和恢复铁路10,000公里。 ——谢春涛《中国共产党读本》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中国铁路建设取得的成果。
(3)材料三 匈塞铁路是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项目。匈塞铁路改造升级后,时速由原来的每小时40—50公里提升至200公里。武契奇总统在匈塞铁路贝诺段通车仪式上表示:“今天欧洲最现代化的铁路开始投入运营”。
——摘编自中国日报网(2024年5月14日)
根据材料三,分析匈塞铁路改造升级的影响。
【答案】(1)铁路和蒸汽机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出行更快捷。出行更廉价。
(2)铁路里程增长。铁路修建技术提高。铁路建设速度加快。
(3)促进中国的进步。推动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改善欧洲的交通条件。
【知识点】交通、通讯的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1830—1870年是英国交通的加速推进期”“凭借这些优势,铁路和蒸汽机车迅速排挤了公路和水路”和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英国进行了工业革命,瓦特改进了蒸汽机,蒸汽机车出现,英国交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铁路和蒸汽机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根据材料一“1865年的三等火车车厢票价按1700年价格计算为0.05先令;仅为客运马车票价的四分之一;1870年火车时速约为23英里,是1800年客运马车的近3倍,是1700年客运马车的10多倍”可知,交通发展使人们出行更快捷,出行更廉价。
(2)根据材料一“到1957年底;全国铁路通车里程达到29862公里,比1952年增加22%。五年间,新建铁路33条,恢复铁路3条,新建和恢复铁路10,000公里。截止2021年底,我国铁路营业里程15.9公里,高铁道4,5万公里”可知,铁路里程增长,铁路修建技术提高,铁路建设速度加快。
(3)根据材料三“匈塞铁路是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项目。匈塞铁路改造升级后,时速由原来的每小时40—50公里提升至200公里”可知,匈塞铁路改造升级促进中国的进步;推动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改善欧洲的交通条件。
故答案为:
(1)原因:铁路和蒸汽机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出行更快捷,出行更廉价。
(2)成果:铁路里程增长;铁路修建技术提高;铁路建设速度加快。
(3)影响:促进中国的进步;推动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改善欧洲的交通条件。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铁路的发展与变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8.(2024·桂林二模)中国特色的国家制度体系是在中国的历史土壤和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同学们围绕中国制度的变化,展开了探究性学习。
(1)【任务一 认识近代探索】
材料一 近代以来的中国,多种政治力量都进行过努力和探索。农民起义建立了太平天国;戊戌变法试图推行君主立宪;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创立了民国;民国政府移植过议会制、总统制、多党制等制度和治理方式。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社会主义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历史选择,是人民的选择。
——摘编自杨宗科《制度自信的历史逻辑》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参与了中国近代探索的三种阶级力量。
(2)【任务二 关注现代制度】
材料二 我们党开创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与中华文明的民本思想,天下共治理念,“共和”、“商量”的施政传统,“兼容并包、求同存异”的政治智慧都有深刻关联。我们没有搞联邦制、邦联制,确立了单一制国家形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顺应向内凝聚、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发展大趋势……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结合所学介绍中国古代体现民本思想的两个举措。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民本思想在中国现代制度体系中的新发展。
(3)【任务三 论述个人观点】
根据上述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以“中国制度建设”为主题提出观点,结合近代历史和现代历史的相关史实,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总结提升)
【答案】(1)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
(2)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减轻刑罚。重视农业。整顿吏治,安定民心等。保护人民的政治权力,人民参政议政。
(3)论点:中国制度建设在实践中发展。
论述:近代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通过辛亥革命,推动民主共和制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建设进程中,政治协商制度发挥了重要作用,其自身也在不断发展。
因此,要注重在实践中总结经验。
【知识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农民起义建立了太平天国”可知,农民阶级;根据材料一“戊戌变法试图推行君主立宪;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创立了民国”可知,资产阶级;根据材料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社会主义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历史选择,是人民的选择”可知,无产阶级。
(2)根据所学可知,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减轻刑罚,重视农业,整顿吏治,安定民心等体现了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根据材料二“我们党开创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与中华文明的民本思想,天下共治理念,‘共和’‘商量’的施政传统,‘兼容并包、求同存异’的政治智慧都有深刻关联”可知,中国现代制度体系中的民本思想是保护人民的政治权力,人民参政议政。
(3)本题为历史小论文,以“中国制度建设”为主题提出观点,结合近代历史和现代历史的相关史实,进行阐述,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示例一】论点:中国制度建设在实践中发展。论述:近代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通过辛亥革命,推动民主共和制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建设进程中,政治协商制度发挥了重要作用,其自身也在不断发展。因此,要注重在实践中总结经验。【示例二】论点:中国制度建设具有中国特色。论述:近代早期的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虽然都失败了,但中国人民的持续探索为中国制度建设提供了经验和借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创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仅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民本思想,而且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相适应。因此,中国制度建设符合国情,体现了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示例三】论点:中国制度建设需要持续推进。论述:近代中国的政治探索中,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指导中国革命成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根据现实的需要,创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了这些制度。因此,要坚持改革创新实现持久发展。
故答案为:
(1)三种阶级力量: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
(2)举措: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减轻刑罚、重视农业、整顿吏治、安定民心等。新发展:保护人民的政治权力,人民参政议政。
(3)【示例一】论点:中国制度建设在实践中发展。论述:近代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通过辛亥革命,推动民主共和制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建设进程中,政治协商制度发挥了重要作用,其自身也在不断发展。因此,要注重在实践中总结经验。
【示例二】论点:中国制度建设具有中国特色。论述:近代早期的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虽然都失败了,但中国人民的持续探索为中国制度建设提供了经验和借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创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仅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民本思想,而且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相适应。因此,中国制度建设符合国情,体现了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示例三】论点:中国制度建设需要持续推进。论述:近代中国的政治探索中,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指导中国革命成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根据现实的需要,创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了这些制度。因此,要坚持改革创新实现持久发展。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中国近代探索的三种阶级力量、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民本思想在中国现代制度体系中的新发展、中国制度建设,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