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兼爱》课件(共4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兼爱》课件(共4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23 19:46: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8张PPT)
兼 爱《 墨 子 》
公元前221年, 秦国一统天下
约公元
前289年
春秋 约公元前 战国 孟子
475年
庄子
约公元前
369年
约公元前
376年
孔子
约公元前
770年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约公元前
286年
荀 子
约公元前
471年 墨子
约公元前 468年
约公元前 221年
约公元前 479年
约公元 前372年
约公元前
313年
约公元前 571年
约公元前 551年
约公元前
238年
墨子,名翟,春秋末期战国初期思想家、教育家、科 学家、发明家、军事家、逻辑学家,墨家学派创始人。 出生平民,注重实践,善于制作,立足现实,崇尚和平 以自苦利他为己任。墨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位农民 出身的哲学家,被誉为“平民哲学家”。
科技上:墨子创立了光学、力学、几何学等整套科学 理论,制造出了木鸢、辘轭、滑车、车梯等,首先发 现了小孔成像原理,被誉为“科圣”“中国科学家始 祖”。
在战国时期,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 ”,墨子和孔子 并称“显学大师”,当时有“非儒即墨”之称。
“显学”指与现实联系密切,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学说。 “隐学”则是离现实较远,不那么为世人所瞩目的学说。
天才匠人
孤 独 侠 容

(约前468-前376年)
情 以
64
必然结果
所谓兼爱,其本质是要求人们爱人如己,不分尊卑贵贱、亲 疏远近,无血缘、等级差别的观念。兼爱还表现在大国不侵 略小国,国与国之间无战事,和平共处。墨子认为社会动乱 的原因就在于人们不能兼爱。这种理论带有反抗贵族等级观 念的进步意义,但也带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
《兼爱》有上、中、下三篇,教材节选的是上篇。
尚同是要求百姓上同于天子。
“闻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必皆是之,上之所非必皆非之;上有过则规谏之, 下有善则仿荐之”
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
“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
“今天下之所誉义者,其说将何哉 为其上中天之利,而中中鬼之利,而下中人之利”
非攻 反对攻伐掠夺的不义之战
学 术 思 想
尚 同
政 治 观
尚贤
伦理道德基础
伦 理 观 兼爱
墨子认为音乐虽然动听,但是会影响农民耕种,妇女纺织, 大臣处理政务,上不合圣王行事的原则,下不合人民的利 益 ,所以反对音乐。
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 葬之俗,认为久丧厚葬无益于社会。认为君主、贵族都应 象古代三代圣王一样,过着清廉俭朴的生活。墨子要求墨 者在这方面也能身体力行。
宣扬天志鬼神是墨子思想的一大特点。
墨子宗教哲学中的天赋人权与制约君主的思想,是墨子哲学中的一大 亮点。
墨子认为天之有志——兼爱天下之百姓。因“人不分幼长贵贱,皆天 之臣也”,“天之爱民之厚”,君主若违天意就要受天之罚,反之, 则会得天之赏。墨子不仅坚信鬼神其有,而且尤其认为它们对于人间
君主或贵族会赏善罚暴。
墨子反对儒家所说的“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认为这种说法消磨与损伤 人的创造力,提出“非命”,认为认得寿夭,贫富和天下的安危,治乱都 不是由“命”决定的,只要通过人的积极努力,就可以达到富,贵,安, 治的目标。
非乐
节葬 节用
天 志
明鬼
非命
经 宇


济 宙
墨子是一个劳动者,他不做官,但他是比孔子高明的圣人。——毛泽东
兼爱非攻,是全人类的精神制高点。——余秋雨
人物评价
墨子是中国的良心和灵魂。 ——张知寒
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把墨子推崇为“平等、博爱
”的中国宗师。他说“古时最讲爱字的,莫过于墨子。墨 子所讲的兼爱,与耶稣所讲的博爱是一样的。”
●《墨子》是墨子及其弟子以及后期墨家 著述的汇编,其内容涉及哲学、政治、 逻辑、科技、军事等,堪称古代的一部 百科全书。
●《墨子》原有七十一篇,今存五十三篇 。 其思想核心是“兼爱”“非攻”。
●中国古代严格意义上的论说文,就是从 《墨子》开始的。
●墨辩是中国第一个逻辑性系统体系,是 世界三大逻辑学(中国墨经逻辑、印度 佛经逻辑、古希腊亚里士多德逻辑)之
墨子生活在春秋战国之交、社会大变革时期,
这时奴隶制度已经开始崩溃,封建制度正在逐步 建立,礼崩乐坏、王权衰败、生灵涂炭,社会的 动荡给人民带来极大的苦恼。
墨子有极强的忧患意识、入世风骨及救世精 神,积极寻找着救世的药方,他站在平民立场上 为维护民众与弱小国家的生存,提出了“兼爱” “非攻”等主张。
时代背景
理解文意
把…作为 从 “乃”于是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 ,焉能治之;
表顺承,就补足音节治疗
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
一样
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
唯独这样
乱者何独不然 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
起,则弗能治。
类比论证:是一种通过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 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类比论证是通过已知推出未知, 逻辑力量强。
比喻论证:就是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论证观点的正确。以“喻体”去 证明“本体”,生动形象地证明观点,使观点更为清晰,读者更易理解。
第一段探究问题
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 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中心句:
本段采用了类比论证,以大家熟 知的医生治病需要明确病因,来写圣 人治国须知混乱产生的原因。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 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 焉能治之。
同“尝”,尝试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
大臣和儿子 君王和父亲 宾语前置
何自起 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
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
使动,使 ….受损使动,使 ….得利 判断句 臣自 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 利,此所谓乱也。
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不能不考察混乱产生的原 因。尝试考察混乱从哪里产生呢 起于人们不互相亲爱。大臣和儿子不孝敬 君王和父亲,这就是所说的混乱。儿子只爱自己,不爱父亲,所以使父亲受 损而使自己得利;弟弟只爱自己,不爱兄长,所以使兄长受损而使自己得利; 大臣只爱自己,不爱君王,所以使君王受损而使自己得利,这就是所说的混 乱。
省略句
即使父亲不慈爱儿子,兄长不慈爱弟弟,君王不慈爱大臣,这也是
天下所说的混乱。父亲只爱自己,不爱儿子,所以使儿子受损而使 自己得利;兄长只爱自己,不爱弟弟,所以使弟弟受损而使自己得 利;君王只爱自己,不爱大臣,所以使大臣受损而使自己得利。这 是为什么呢 都是起于不互相亲爱。
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
即使 慈爱,形作动 宾语前置句 判断句
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

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 也 皆起不相爱。
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 爱异 室,故 窃 异
使 得 利 名作动,伤害
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 皆
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 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
侵扰封地,家:卿大夫的封地 攻伐封国,国:诸侯的封地
即使天下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也是这样。偷窃者只爱自己的 家,不爱别人的家,所以偷窃别人家而使自己家得利;抢劫者只爱 自身,不爱别人,所以伤害别人而使自身得利。这是什么原因呢 都起于不互相亲爱。即使大夫相互侵扰封地、诸侯相互攻伐封国, 也是这样。
侵扰
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算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
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 此而已矣。
纷乱之事 具:完备,齐全。
具此:全都在这里
大夫各自爱自己的封地,不爱别人的封地,所以侵扰别人的封地 而使自己的封地得利;诸侯各自爱他自己的封国,不爱别人的封 国,所以攻伐别人的封国而使自己的封国得利。天下的纷乱之事 , 全都在这里了。
中心句:
当察乱何自 起 起不相爱。
这些乱象产生
的原因是“自爱”, 而不爱人。
第二段探究问题
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 “天下之乱”有哪些
君臣、父子、兄弟互相损害 盗贼侵夺财物,杀伤性命
大夫、诸侯之间争斗攻伐
察此何自起 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
宾语前置 看待,对待 像
,犹有不孝者乎 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 犹有不慈者乎
反问句式:还.吗
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 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
同“无”同“又”
故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 视人身若其身,谁贼 故盗贼有亡。
考察这是从哪里产生的呢 都起于不互相亲爱。假若天下都能相亲相爱, 爱别人就象爱自己,还能有不孝的人吗 看待父亲、兄弟和君王像自己 一样,怎么实施不孝顺的事呢 还会有不慈爱的人吗 看待弟弟、儿子 与大臣象自己一样,怎么实施不慈爱的事呢 所以不孝敬不慈爱都没有 了。还有偷窃和抢劫的人吗 看待别人的家就像自己的家,谁还会盗窃 看待别人就像自己,谁还会劫夺财物 所以偷窃和抢劫的人又没有了。
亡(同“又”“无”)。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
安定,太平
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还会有大夫相互侵扰封地、诸侯相互攻伐封国吗 看待别人的封地 就想自己的封地,谁还会发动祸乱 看待别人的封国就像自己的封 国,谁还会攻伐 所以大夫相互侵扰封地、诸侯相互攻伐封国的现 象都没有了。假若天下的人都相亲相爱,封国与封国不相互攻伐, 封地与封地不相互侵扰,盗贼没有了,君臣父子间都能孝敬慈爱, 像这样,天下也就安定了。
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 视人家若其家,谁乱
侵扰封地 攻伐封国 形作动,发动祸乱
视人国若其国,谁攻 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
第三段探究问题
本段的中心观点是什么
中心句:
若使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 (wū) 得不禁恶 (wù)
仇恨
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 (wù) 则乱。故子
鼓励 I
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 ,此也 。 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所以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怎么能不禁 止仇恨而鼓励互相关爱呢 所以天下的人相亲相爱天下就会安定, 相互仇恨就会发生祸乱。所以墨子说:“不能不鼓励爱别人”, 就是这个道理。
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即统治者要鼓励人与人相亲相爱,天下就会安定和谐。
第四段探究问题
本段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理清段意 总结每一段的中心句。
● 第一段:治天下者,必知乱之所自起。 第二段:当察乱何自起 起不相爱。 第三段:若使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 第四段: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得出结论)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
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
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 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 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医生治病需要明确病因
圣人治国须知混乱产生的原因
文本研读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 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第一 段
类比论证
臣子之不孝君父
子自爱,不爱父
弟自爱,不爱兄
臣自爱,不爱君
父自爱,不爱子
兄自爱,不爱弟
君自爱,不爱臣
盗爱其室,不爱异室 贼爱其身,不爱人
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 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
文本研读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 本段中有哪些“乱” “乱”之因
· · · · · · · · · · L ·
当察乱何自起
因 起不相爱
察此何自起 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 有 不 孝者乎 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 犹有不慈者乎 视弟子与臣若其 身,恶施不慈 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 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 视 人身若其身,谁贼 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 视人家若其家,谁乱 视人国若其国,谁攻 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 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 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 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若使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
10个“若” 铺排
假设论证 4个“犹…乎 ” 正面论证
3个“谁” 反 问
第二段反面论证
文本研读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对比论证
第 三 段
一论证结构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
天下乱 — —不相爱
天下治 — —兼相爱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君臣父子不爱不慈
贼窃异室
大夫乱家
诸侯攻国
君臣父子孝慈
盗贼无有
家不相乱 国不相攻
得出结论 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反面 论证
正面 论证
正反对比
铺 排 ( 排 例 )
第二段反面论证
①论证思路清晰。文本层层深入,逻辑性强。
②善于运用具体事例来说理。文中列举了大量君臣父子、盗贼、 大夫等事例来阐明“乱皆起不相爱 ”。
③多用设问句和反问句,引起读者的思考,加强了其观 点的阐述,使表达的观点更加鲜明。如:当察乱何自起
起不相爱。
④论证手法多样。如类比论证、假设论证等。
铺排
正面论证
反问
10个“若”
4个“犹有” 3个“谁”
第三段
假设论证
说理特点
对比论证
语言特色
有人说,读墨子的《兼爱》就像是听老 太太说话,有絮叨之感,语言不简洁。
质朴充实,不重文采,浅近通俗,重在以理 服人。
说理具有严密的逻辑力量,论辩一气呵 成,气势非凡。
1、繁复论证。
2、语显意丰。
3、逻辑严密。
拓展探究
墨子所说的“兼爱”
“兼”就是“广泛地、全部地”
所谓“兼爱”,就是“跳出自爱的狭小圈子,广泛
地、全部地爱,不分亲疏厚薄、尊卑贵贱地互相关爱”
墨子所说的“兼爱”指的是一种不分尊卑贵贱、平 等无差别的爱,是一种视人若己、互惠互利的爱。
《说文 ·秣部》:“兼,并也。兼持二禾。”
兼收并蓄兼容并包
仁:会意字,从人,从二。
《说文解字》:仁,亲也。亲者,密至也。
子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中庸》)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
儒墨两家一度被世人成为战国两大“显学”,墨子的的“兼 爱”和孔孟的“仁爱”内容有何异同
墨子“兼爱”
儒家“仁爱”
相 同 ·爱具有普遍性、广泛性;人人相爱,关爱民众
墨子“兼相爱” 孔子“泛爱众”
· 产生于春秋战国的社会动乱时期,都怀着安邦定国、终止混乱纷争的理想
有差等之爱
宗法等级制度、血缘亲疏关系 最爱:双亲>民众>万物
无差等之爱
不受等级、血缘影响 人人平等
儒家“仁爱”
墨子“兼爱”
道德化 不言回报
功利性 对等互报
爱的倾向性
爱的内涵
04拓展探究
小组讨论(3分钟)每组派1名代表回答: 后来的历史为什么没有选择墨家
■墨子认识的局限性,在当时社会行不通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中国人注重热衷于义,耻于言利
■墨家代表的阶级利益,令统治者忌惮
■受当时社会生活环境的制约,百姓自顾不暇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后来的历史为什么没有选择墨家
(1)墨子历史认识的局限性。
这种“兼爱”的学说在封建等级社会能行得通吗 再者墨 子所处的时代正值春秋末战国初,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的时期。此时所出现的社会动乱并不是墨子所简单朴素理解 的各方不兼爱,“交相恶”引起的,根本的则是社会生产力的 发展所引起的。因此,墨子的这种兼爱的思想从根本上来说 是一种理想主义,它根本是不会实现的。
墨子的兼爱要求视人之国、人之家乃至人之身若 视其国、其家和其身,这淡化了人、己之别,直至隐蔽了吾之 君、吾之父优于人之君、人之父的特权。更有甚者,兼爱中 流露的天与人、上与下的平等、互惠和互利原则冲击了在
(2)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儒家“爱有等差”的原则直接为宗法等级辩护,得到历 代统治者的青睐,儒学在汉代和南宋两次被奉为官方哲学便 是明证 。
上者的利益。墨家这种爱在乎人情,却走了极端,太过于理想
化了,爱父母和爱陌生人一样,这超越了人性本身,太难以实现 了,甚至会成为“伪善”。
(3)中国人注重热衷于义,耻于言利
孟子的“何必曰利”符合中国人耻于言利的大众心理和价值取向,为历代统治者所 提倡,墨子的尚利倾向却为中国人所不耻(至少在表面上是如此)。儒家与墨家不 同的历史命运可以在其对中国人心理倾向和价值评判的一迎合、一逆忤中得到解 释和说明。
但其实墨子所说之“利”,非私利,而是“上中天之利,而中中鬼之利,而下中
人之利”的公利。
(4)墨家代表的阶级利益,令统治者忌惮。
墨子出身平民,他的思想和利益需求自然充满了民本 的特点,他的草根精神是统治者所畏惧的,更何况,墨家自 己有一个300多人的武装力量,令统治者忌惮。
(5)受当时社会生活环境的制约。
“兼爱”虽然不是评判一个人道德高下的标准,却也 涉及到人的道德层面,当时社会秩序混乱,战争不止,百姓 生活困苦,在这种情况下,几乎所有的人都在为了生存而 奔命,反映出的都是人自利自保的天性,对自身的道德要 求根本不高,因此“兼爱”这种高尚的道德情操不可能推 行。
墨子“兼爱”思想对当今社会有何意义
· 墨子认为,兼爱互利是为治之道,“兼相爱”并不否定自爱,
而是把自爱与相爱结合起来,力求使自利与互利两不偏废,
在这种爱意融融的相互义务性关系中,天下才能实现和谐、
富足。
· 墨子的这种兼爱思想是一种达致和谐的崇高理想,至今仍有
其不可抹杀的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特别是对当今中国构建 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巴黎圣母院之殇,世界为之耸动。这是一场骤至的大火,一场文明的劫难。就在人
们一连串“心碎”的表达声中,有些不一样的声音却多了起来。有人说“巴黎圣母院大
火是圆明园被烧的‘果报′”,有人说“这样的灾难活该”。面对这样的言论,你将怎 么从兼爱思想的角度来批驳呢
兼爱思想帮助我们
化解冲突,创造和谐; 缓和冲击,建立平衡。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巴黎圣母院之殇
04拓展探究
群文阅读学生学习活动:各抒已见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和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 以及墨子代表的墨家,其思想的差异性体现在哪 些地方 请谈谈你的看法。
积极入世 退隐出世
“出”“入”就是离去和进来的意思,而“世”则指凡 尘 俗世。
出 世 :表示一个人不再关心人类生活中人家都追求的功名、 权位、财富等,出世的人希望超脱世人的生活,更多在精神主的 追求。
入 世 :表示一个人渴望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出世、入世其实没有好坏区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和 人生目标,我们应该尊重别人选择的生活,其实也是尊重自己选 择的生活。
儒家:偏重社会伦理,思考人与人的关系,侧 重人道。强调个人道德完善和人格提升,注重积 极进取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
道家:偏重哲学问题,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侧重天道强调个人摆脱并超越世俗的束缚,注重 个体的宁静与和谐;
墨家:比较理想主义,以“兼相爱、交相利” 作为学说的基础。认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 提出“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讲究“纪 律严明”;提倡尊天事鬼倡导“爱人爱己”。
儒家教我们拿起
道家教我们放下
儒家让我们学会承担重任 道家让我们懂得举重若轻
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
儒家思想是粮店,每个人都要吃粮食, 它是社会的主流。可是我们会生病,当我 们生病的时候,道家思想就成了药店,我 们可以从道家思想中寻求东西替我们疗伤。
余秋雨先生说:“如果要问我倾向何方,我会毫不犹豫地
回答: 墨 家 。虽然难于实行,却为天下提出了一种纯粹的 爱的理想。这种理想就像天际的光照,虽不可触及,却让 人明亮。”
我们对待传统文化,既不能因为它在历史上被淹没或批 判,就忽视它跨越时空的价值,也不能不加辨析全盘接受, 而是应该结合现实,结合国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 兼 爱 》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