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一课一练(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一课一练(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23 13:59: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一、选择题
1.商鞅认为户籍“上有通名,下有田宅,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按比户口,课植农桑,检察非违,催驱赋役”。此材料不能说明古代户籍(  )
A.是朝廷征收赋役的依据
B.是基层管理的重要手段
C.与土地私有制度相适应
D.是严刑峻法的重要体现
2.元代的户籍分类管理制度即“诸色户计”,将全国的人户以不同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户计,分别立籍进行管理并严格禁止更换户别。这一措施有利于(  )
A.缓和土地兼并 B.遏制社会贫富分化
C.发展商品经济 D.强化社会控制
3.隋朝的户籍法规定:有家室的丁男,每年服徭役二十日、缴纳租粟三石、调绢二丈、绵三两等。同时规定,地方官员每年要亲自实地查验户口、年龄、疾状(健康状况)。隋朝政府制定此户籍法的主要目的是(  )
A.保障农业劳动力充足 B.强化君主专制集权
C.防止小农经济破产 D.保障徭役赋税征收
4.明王朝统治所及的范围内,包括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几乎都编造了黄册,以户为单位,详细登载姓名、年龄、田宅、资产,并按从事职业划定户籍。明政府编造黄册的直接目的是(  )
A.加强中央集权 B.便于征收赋税
C.抑制土地兼并 D.缓和社会矛盾
5.《旧唐书 食货志》记载:“武德年,始定律令。……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四家为邻,五家为保。在邑居者为坊,在田野者为村。村坊邻里,递相督察。”据此可以推知,唐朝(  )
A.重视基层民众的管理与监督
B.地方监察制度完备
C.开始设乡里等基层行政机构
D.君主专制统治强化
6.秦汉时期,皇帝有时会赐给高龄老人鸩杖,对此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B.它具有社会教化功能
C.它因手杖的顶端为斑鸠鸟的雕像得名
D.它体现了等级关系
7.阅读如表《唐代各道灾害救济区域分布表》,这反映了(  )
地区 河南道 关内道 河北道 江南道 淮南道 河东道 山南道 剑南道 陇右道 岭南道
次数 64 55 43 34 23 15 9 7 3 1
A.北方地区灾害相对严重
B.江南地区灾害较少发生
C.政府救灾政治色彩浓厚
D.政府力量影响救灾实施
8.在傅乐成主编的《中国通史》中有如下记载:“东汉大约有八十年稍安的局面。其余时间的农民,莫不时时处于破产沦亡的危机之中。贫民最多的时代,尤以东汉为甚。根据史籍记载,东汉诸帝,无一不忙着赈济贫民……”材料主要反映了东汉(  )
A.国家税源枯竭
B.政府无力从事农村救济事业
C.农民赤贫化的程度加深
D.国家的经济结构被破坏
9.张琳《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及其政治逻辑分析》写道:“西汉时期……采用了编户以及乡亭制等有力措施……采取了把农民固着在土地上的办法,以使土地得以充分有效的利用。”这说明汉代户籍制度(  )
A.开始加强对基层控制 B.减轻了对民户的控制
C.有利于稳定小农经济 D.为历代的王朝所沿用
10.《大明会典》载:“凡军、民、医、匠、阴阳诸色户,许各以原报抄籍为定,不许妄行变乱,违者治罪,仍从原籍。”还规定:“若诈冒脱免,避重就轻者,杖八十。其官司妄准脱免及变乱叛籍者,罪同。”明朝此规定意在(  )
A.变革元朝的户籍制度 B.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
C.规范户籍登记与管理 D.严格限制人身自由
11.据《汉书 百官公卿志》记载,秦汉时地方沿袭乡里自治制度:百家为一里,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啬夫、游徼。三老管教化,体制最尊;啬夫职听讼,收赋税,其权尤重;游徼管治安,均由当地推举名望之士充任。据此,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郡县二级体制难以直接管理乡村
B.秦汉时中央集权制度与地方分权制度相结合
C.乡里自治制度是郡县制度在基层的补充
D.地方政权在中央政权的严格控制下行使职权
12.商周时期“族众”是集体劳动的主要承担者,国家财政的维持和民力的征发都严格依据以血缘为纽带的“族”为单位来实现,国家“不料民,而知其多少”。春秋战国时期的赋税征发单位向以户为单位的编户齐民转变。这说明了(  )
A.春秋战国政府人口管理难度加大  
B.统治者受儒家思想影响关爱百姓
C.宗法分封制的瓦解影响政府税收  
D.国家强化基层人口和经济的控制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秦汉时期的乡里豪民
在秦汉文献中,多有“豪民”“豪强”“巨姓豪强”“兼并之家”等记载,活动范围主要在乡里,故称之为“乡里豪民”。
◆乡里豪民的主要构成
一是六国贵族。秦统一六国后,虽然统治者以各种形式抑制其势力的发展,但他们仍得以残存和潜伏下来。秦末农民战争爆发后,他们蜂拥而起,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西汉政权巩固后,虽然进行了消除异姓王的斗争,但六国势力并未被彻底消灭。他们役财骄溢,或至兼并,甚至武断乡曲。
二是兼并之家。自战国以来……一部分人依靠自己的经济、政治或宗法势力兼并土地,渐至豪富……至东汉时期,许多乡里豪民已拥有大批徒附、部曲,在其羽翼下已汇集了一股与中央集权背道而驰的离心力量。
三是富商大贾。秦汉时期出现了“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的局面。西汉中叶以后,富商大贾拥资雄厚,他们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不可胜数。
◆国家对乡里豪民的抑制
秦始皇“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汉武帝元朔二年,“徙郡国豪杰及訾三百万以上于茂陵”。
西汉统治者曾派酷吏对豪民进行严厉惩治。在酷吏摧折豪强的同时,武帝时还以刺史分刺各州,“六条问事”。六条中的第一条“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第六条“二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政令”均涉及乡里豪民。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专卖、算缗、告缗、均输平准、更钱造币都是抑制豪民的重要经济措施。
——摘编自仝晰纲《中国古代乡里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汉时期国家为什么对乡里豪民进行抑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时期国家抑制乡里豪民的措施,并分析其影响。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一、选择题
1.商鞅认为户籍“上有通名,下有田宅,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按比户口,课植农桑,检察非违,催驱赋役”。此材料不能说明古代户籍(  )
A.是朝廷征收赋役的依据
B.是基层管理的重要手段
C.与土地私有制度相适应
D.是严刑峻法的重要体现
【答案】D
2.元代的户籍分类管理制度即“诸色户计”,将全国的人户以不同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户计,分别立籍进行管理并严格禁止更换户别。这一措施有利于(  )
A.缓和土地兼并 B.遏制社会贫富分化
C.发展商品经济 D.强化社会控制
【答案】D
3.隋朝的户籍法规定:有家室的丁男,每年服徭役二十日、缴纳租粟三石、调绢二丈、绵三两等。同时规定,地方官员每年要亲自实地查验户口、年龄、疾状(健康状况)。隋朝政府制定此户籍法的主要目的是(  )
A.保障农业劳动力充足 B.强化君主专制集权
C.防止小农经济破产 D.保障徭役赋税征收
【答案】D
4.明王朝统治所及的范围内,包括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几乎都编造了黄册,以户为单位,详细登载姓名、年龄、田宅、资产,并按从事职业划定户籍。明政府编造黄册的直接目的是(  )
A.加强中央集权 B.便于征收赋税
C.抑制土地兼并 D.缓和社会矛盾
【答案】B
5.《旧唐书 食货志》记载:“武德年,始定律令。……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四家为邻,五家为保。在邑居者为坊,在田野者为村。村坊邻里,递相督察。”据此可以推知,唐朝(  )
A.重视基层民众的管理与监督
B.地方监察制度完备
C.开始设乡里等基层行政机构
D.君主专制统治强化
【答案】A
6.秦汉时期,皇帝有时会赐给高龄老人鸩杖,对此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B.它具有社会教化功能
C.它因手杖的顶端为斑鸠鸟的雕像得名
D.它体现了等级关系
【答案】D
7.阅读如表《唐代各道灾害救济区域分布表》,这反映了(  )
地区 河南道 关内道 河北道 江南道 淮南道 河东道 山南道 剑南道 陇右道 岭南道
次数 64 55 43 34 23 15 9 7 3 1
A.北方地区灾害相对严重
B.江南地区灾害较少发生
C.政府救灾政治色彩浓厚
D.政府力量影响救灾实施
【答案】C
8.在傅乐成主编的《中国通史》中有如下记载:“东汉大约有八十年稍安的局面。其余时间的农民,莫不时时处于破产沦亡的危机之中。贫民最多的时代,尤以东汉为甚。根据史籍记载,东汉诸帝,无一不忙着赈济贫民……”材料主要反映了东汉(  )
A.国家税源枯竭
B.政府无力从事农村救济事业
C.农民赤贫化的程度加深
D.国家的经济结构被破坏
【答案】C
9.张琳《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及其政治逻辑分析》写道:“西汉时期……采用了编户以及乡亭制等有力措施……采取了把农民固着在土地上的办法,以使土地得以充分有效的利用。”这说明汉代户籍制度(  )
A.开始加强对基层控制 B.减轻了对民户的控制
C.有利于稳定小农经济 D.为历代的王朝所沿用
【答案】C
10.《大明会典》载:“凡军、民、医、匠、阴阳诸色户,许各以原报抄籍为定,不许妄行变乱,违者治罪,仍从原籍。”还规定:“若诈冒脱免,避重就轻者,杖八十。其官司妄准脱免及变乱叛籍者,罪同。”明朝此规定意在(  )
A.变革元朝的户籍制度 B.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
C.规范户籍登记与管理 D.严格限制人身自由
【答案】C
11.据《汉书 百官公卿志》记载,秦汉时地方沿袭乡里自治制度:百家为一里,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啬夫、游徼。三老管教化,体制最尊;啬夫职听讼,收赋税,其权尤重;游徼管治安,均由当地推举名望之士充任。据此,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郡县二级体制难以直接管理乡村
B.秦汉时中央集权制度与地方分权制度相结合
C.乡里自治制度是郡县制度在基层的补充
D.地方政权在中央政权的严格控制下行使职权
【答案】B
12.商周时期“族众”是集体劳动的主要承担者,国家财政的维持和民力的征发都严格依据以血缘为纽带的“族”为单位来实现,国家“不料民,而知其多少”。春秋战国时期的赋税征发单位向以户为单位的编户齐民转变。这说明了(  )
A.春秋战国政府人口管理难度加大  
B.统治者受儒家思想影响关爱百姓
C.宗法分封制的瓦解影响政府税收  
D.国家强化基层人口和经济的控制
【答案】D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秦汉时期的乡里豪民
在秦汉文献中,多有“豪民”“豪强”“巨姓豪强”“兼并之家”等记载,活动范围主要在乡里,故称之为“乡里豪民”。
◆乡里豪民的主要构成
一是六国贵族。秦统一六国后,虽然统治者以各种形式抑制其势力的发展,但他们仍得以残存和潜伏下来。秦末农民战争爆发后,他们蜂拥而起,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西汉政权巩固后,虽然进行了消除异姓王的斗争,但六国势力并未被彻底消灭。他们役财骄溢,或至兼并,甚至武断乡曲。
二是兼并之家。自战国以来……一部分人依靠自己的经济、政治或宗法势力兼并土地,渐至豪富……至东汉时期,许多乡里豪民已拥有大批徒附、部曲,在其羽翼下已汇集了一股与中央集权背道而驰的离心力量。
三是富商大贾。秦汉时期出现了“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的局面。西汉中叶以后,富商大贾拥资雄厚,他们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不可胜数。
◆国家对乡里豪民的抑制
秦始皇“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汉武帝元朔二年,“徙郡国豪杰及訾三百万以上于茂陵”。
西汉统治者曾派酷吏对豪民进行严厉惩治。在酷吏摧折豪强的同时,武帝时还以刺史分刺各州,“六条问事”。六条中的第一条“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第六条“二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政令”均涉及乡里豪民。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专卖、算缗、告缗、均输平准、更钱造币都是抑制豪民的重要经济措施。
——摘编自仝晰纲《中国古代乡里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汉时期国家为什么对乡里豪民进行抑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时期国家抑制乡里豪民的措施,并分析其影响。
答案 (1)原因:乡里豪民成为割据政权的社会基础,威胁中央集权;隐匿逃避赋税,与国家争利;僭越礼制,与封建等级制度相悖。
(2)措施:国家对乡里豪民采取迁徙、政治打击、经济制裁等抑制手段。
影响:有利于打击乡里豪强势力,安定地方秩序,加强中央集权;有效地打击了富商大贾的投机活动,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